《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962|回复: 1

杂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3 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写什么样的诗与为什么写诗联系在一起,现在很多人写诗目的是为博出名,名为利往,即使无利可图,亦可满足虚荣心,这是现代新诗之病灶。海子的贡献在于把“诗人”当“荣誉”看待,又把这一“荣誉”当成一种“理想”去写,因而诗不可太白,白就是浅陋,不深刻。翻看网页诗,纸刊诗,成名或不成名的诗,大多都是海子现象的翻版,他们或以诗写诗,以诗掩志,或痛苦彷徨,自命清高,不惜纸墨,反复陈述,并依此为基础辐射至目之所及,情之所及,无不如此。
在不明不白之间掩盖的是难以启齿的虚荣心而已。因此,他们根本不可能在心里容下山河,民情,小花小草等。诗人的诗情如何获得的呢?
正常一个人积累一段可供抒写的情感,时间上有的可能需要几年,十几年不等,也有可能只要几个月或几天几小时,相对来说,时间越长,情感越深。诗人获得诗情这属于个人隐私,当然也不算什么秘密,俗话说情感来源于生活,人的社会性决定了这点,因此,有怎么样的生活就有怎么样的诗情。比如亲情,建立起来需要耗费大量光阴,要抒写母爱,我们要用十几二十年的生活基础,才能体会到母爱的内涵。然而,我们将母爱抒写出来只要几天或几小时甚至有可能更短,这样一来,即使我们把种种诗情写遍,产出和消耗依然差别太大,也就是说一个正常的诗人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出于无情可抒的状态,其实,没什么好写,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而今天的诗人却把这样一件正常的事变成了不正常,有的人一日三写,三日一写,诗情丰沛,这样出笼的诗自然食之无味,为了掩盖这种无味的表现,诗人们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给诗上色,中国人历来不缺这种人才,一首无味的诗经过染色之后变得勾人食欲了。而大多数试食者也同时是传播者,他们一点即通,又摇身成了染色师,并做起了染色买卖,自后朦胧诗始,一发而不可收拾。
染色诗的创作技巧简单易学,有诗情固然好,没诗情也无妨,宗旨就一点,把诗写的高深难测,让诗仙也摸不着头脑即成功,如果能让读者怀疑自己的智商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诗人了。
具体学习方法如下。
一,间离。什么是间离呢?间离即是离间,一句话只要置换其中的某个词语就会产生间离效果,比如:“凤一吹,叶子就哗啦啦地响。”这是个自然句,用“寂寞”一词去替换句中的“叶子”一词,结果就成了“风一吹,寂寞就哗啦啦地响。”效果怎么样呢?效果非常不错,这是诗的语言。继续置换,用“往事”置换“风”,结果成了“往事一吹,寂寞就哗啦啦地响。”还可以不断上色,“往事一抬头,寂寞就哗啦啦地响。”“往事一抬头,寂寞就流泪。”句子就这样越染越深奥,当然本意也越来越不可捉摸。照此般反复演练,不出半年,你就成语言大师了。
间离,就是陌生化手法,就是把搭界的拆散,把不搭界的拉拢,越陌生越让人兴奋莫名。
二,象征。
象征是事物被间离后自然产生的象征,和普通意义的象征无关。比如“风一吹,叶子就哗啦啦地响。”这个句子没有象征体,“风”与“叶子”在自然句里就是风和叶子,而“风一吹,寂寞就哗啦啦地响。”这个句子中的“风”就有了象征意味,因为这里的风能让寂寞作响,但“风”究竟指代什么只有诗人自己才知晓,也许诗人自己也不知道指代什么。
人的创造能力是不可估量的,在毫无立意的情形下,诗人只要离间诗句中的几个词汇就可以完成一首诗的创作。诗人可以随意离间词语,为己所用,想指代什么就指代什么,想象征什么就象征什么,根本不费思量,你无须考类是否能被人接受,新、奇、怪就好,因为诗人已经认定,搞离间本身就是一门高尚的手艺。
中国诗歌进入了万象时代,一首什么也不是的诗也可以什么都是。
究其根源,这是写作者内心空洞的表现。
诗人该如何生活,如何才能成为一位诗人呢?
诗人时常标榜自己的爱如何纯洁,标榜自己视物质如粪土,标榜自己的人生观如何豁达,标榜自己对诗歌如何热爱。但是,我们的诗人们日常都在做些什么呢?对了,他还会标榜自己也是一个人,也有自己的生活目标,也受物质压迫这些都很正常。对于如何成为一个诗人的问题被始终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怎么办?诗人不能去流浪,不能去戈壁植树,不能去当义工,不能去环游世界,不能去工厂上夜班,他们不能去刚果金维和,不能去钓鱼岛守礁,精神上,当今中国诗人个个都是矮子,但他们有成为诗人的理想,他们开拓了一个属于诗人的失乐园,他们描写自己的寂寞和不被理解,他们描写自己的苦闷和彷徨,他们不停地给缪斯涂抹光环以照亮自己卑微的灵魂,他们对流行歌手表现出无可奈何又标榜自己的精神价值,他们标榜诗的永恒以宣示自身不朽!他们以诗写诗,言诗托志到了令人作呕的地步。他们不愿意公开自己的个人私欲,他们只好用貌似深刻的诗句来表现自己的深沉,他们别无选择,其实在所谓的深刻之下掩盖着的是内心的空洞以及审美的无知。

[ 本帖最后由 对岸是依人 于 2011-11-23 23:42 编辑 ]
发表于 2011-11-24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 先说 赞同
     随谈
众多作手广泛承载并缓存当下精神的反馈过程;
陌生化或可能性以其溯源的高帽加诸于新镜像;
在试图保持和扩展语言的进程中抚摸多于会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9-21 17: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