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狂雪》有感
文/秦华
王久辛老师的诗集《狂雪》是1995年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里面收入了王久辛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主要诗作。荣获中国作协1998年首届鲁迅文学奖。
获奖词:“军旅诗人王久辛的这本诗集,以长诗为主,辅以若干生活短章。他以诗进入历史,出入战争,写得大气磅礴,狂放不羁,洋溢着浓烈的民族感情和人间正气,尤以长诗《狂雪》为最。这是声讨南京大屠杀的一座诗的檄文碑铭,读来令人血脉贲张。作者努力通过诗歌来探求并寻找“人格精神”,对理想、奋斗等均有角度新颖的理解和诗意的阐述。综观全书,可以感受出诗人对历史和责任的郑重思考,对军旅生涯刻骨铭心的体验和表达,对民族和人类的精神命运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本诗集分两部分,主线条是长诗《狂雪》。全诗可分为三大部分(一到八节):恐怖的白雪——阴霾。第二部分(九到十五节):记忆的白雪——历史事件;第三部分(十六到二十三节):和平的曙光——胜利
大雾从松软或坚硬的泥层
慢慢升腾
大雪从无际也无表情的苍天
缓缓飘降
那一天和那一天之前
预感 便伴随着恐惧
悄悄向南京围来
雾一样湿湿的气息
雪一样晶莹的冰片
这是《狂雪》的开头展现给我们的电影画面,句句苍凉。
这是1937年12月13日,是中国人民必须牢记的日子。
这是1990年3月的北京,在军艺学习的王久辛老师用他高远志趣的胸怀写就23段、500行的一曲狂歌,智者的狂歌。他挥洒青春激情之剑, 将犀利的思想刀锋直指人性,每一行诗句都倾注生命的情感。
带我们到了1937年去回顾那个用血泪仇恨写就的年代。无耻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六个星期内残杀我南京居民30万!多么惊人的数字!多么惨痛的回忆!
诗人笔下的雪是撕心裂肺的,是白色恐怖的,白得凄凉。城市惨无人道的屠杀,假借雪色也埋不住,而那段惨烈让我们的国格人格一败涂地。
我听见 颤抖的鸟
一群一群
在晴空盘旋 我听见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上午
大雪 自我的笔尖默默飘来
人是一本书,打开它,就有一种喷涌历史的意味。哪一颗心没有累累的血迹? 哪一个灵魂没有层层伤痛?
军旅诗人王久辛担起了抒写“人性大诗”的重任;人民诗人王久辛打开了通往人性的闸门,一场狂雪之后,是灵魂飞出的一道苏醒人性的美丽彩虹。
那天 他们揪住
我爷爷的弟弟的耳朵
并将战刀放在他的脖子上
进行拍照 我爷爷的弟弟
抖得厉害 抖着软了的身子
他无法不抖 无法不对刚刚
砍了一百二十个中国人的鬼子
产生恐惧 尽管
耳朵差点儿被揪下来
裂口 像剪刀那样
剪着撕裂的心
但是他无法不抖 无法面对
用尸体 垒起的路障
而挺起人的脊梁
无法不抖 无法不抖
这首爱国者的历史长诗,给了我们关于“战争是反人性的邪恶温床”的警示,让每个中国人的记忆深刻那永远无法忘记的惨痛。我们可以感觉到王老师字里行间有关战争和人性的冷静思考。他游刃有余地剖析了历史,言辞灼灼地抨击那些不人性的东西。
那么多年过去了,那个时代发生的所有故事至今依然疼痛着,涌现着,不能湮灭,也无法泯灭。
“没有交响乐的作曲家算不得大作曲家,没有长诗的诗人算不得大诗人”。在现代中国写诗的人很多,但能写长诗的人不多,能写得惊天动地的更是凤毛麟角,王久辛老师便是这凤毛麟角的一位。他的长诗《狂雪》让读者和历史记住了这位热血沸腾的诗人。转过20年,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爱国诗人狂歌的热度!
每个时代,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都有它特别的文学精神。在新的时代、新的背景下,王老师让这个古老的主题又一次获得了新张力。
众所周知,长诗难写,写好长诗更难。但长诗却是检验诗人语言综合能力的试金石。长诗是再现历史情绪、展现当代人生命情感最好的文学载体。体现长诗中军旅诗的使命感, 更是对军旅诗人严厉的考验。而王老师是一个对诗歌创作元素的灵活运用的优秀诗人,无疑是通过了这些严厉的考验。他将语境、意境等修辞营造的美妙无比。我们不得不佩服王久辛老师的勤奋给力及其他不断深探求全的精神。
山峰高处,豪情呼啸。他就是站在高处狂歌的才子。他用艺术去感觉尖锐与鲜亮,他用奇异的眼光,表达人对心灵的感染与撞击。为时代、为民族奉献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没有辜负肩膀上的责任。
你听 你听啊 那清脆碑睹的声音
像不像一块红布
一块无涯无际的红布
正在少女的惨叫声中抖开
越来越红越来越红
红红啊
不理解斯特拉斯基
《春之祭》旋律的朋友们
你想象一下这种独特的红吧
那不是《国歌》吗
那不是《国际歌》吗
你听 你们听呀
他才思敏捷善于思考, 他才华横溢敢于雄辩,他虔诚智慧,真挚里闪着灵光,表达了对人性的敬畏,对灵魂的关爱、对人的悲悯等,也都是构成王久辛老师才子形象的诸多因素。
《狂雪》的出炉不是偶然的,是因为王老师对祖国有着大爱的胸怀,是他长期累积知识的结果。我们在王老师的博客里读过许多他上军艺前的狂歌诗篇。那些诗篇的累积都是奠定他《狂雪》的基石。
他军艺的室友赵琪是这样评价王久辛大校的:“久辛不是每天写诗,要到有了激情才写。一写就是江河肆虐,一泻千里。可以不吃不睡,身边人事,一概无庸与闻。他的成名作《狂雪》、《艳戕》、《蓝月上的黑石桥》等长诗,就是这么写出来的。”@1
只有这样潜质的狂人才能够写出这样震撼人心的《狂雪》。
我曾发狂地
热爱我自己健美的四肢
以及双层眼皮下闪着黑波的眸子
像我的恋人
一次又一次地狂吻着我的思想
和我挺拔的鼻子一样的个性
是的 我爱我自己
爱我自己生命中的分分秒秒
在每一分钟
我都有可能写好
一首关于生命体验的诗篇
在每一瞬间
我都有可能永远地
爱上一对漂亮的眼睛
但我深深 深深地知道
这决不是生命的全部内容
关于哲学
我还不同意萨特的某些见解
关于地质
大陆镶嵌构造理论似乎更有道理
关于诗歌
就不用说了
创造着 我感到幸福人间
弥漫着无穷的智慧和情感
《狂雪》以“狂”之大歌,让国人能够真实面对那段沉痛,居安思危。《狂雪》再一次唤醒民众对历史的思索和警醒,绝不能丧失警惕。
无论何人,读罢《狂雪》都如醍醐灌顶,铭励心志。可以说是再现一个让人不能忘怀、振聋发聩的历史事实,让世人难忘人性的狂悖。
大雾一样的恐惧弥漫
尔后 是狂雪一样的噩运
从天而降 在南京
在1937年12月13日之后的南京
在1990年3月24日至25日凌晨
3点45分的 诗人王久辛的眼前
一遍又一遍地放映
这部名叫《狂雪》的影片
我愣愣地 连续看了两天两夜
没说半句话
关于战争
关于军人
关于和平
蓦然 我如大梦初醒
灵魂飞出一道彩虹
尔后 写出这首长诗
历史需要考量。王久辛老师用他独特的视角、独立的立场仗剑天下。他富有个性的不趋从,不媚俗是可贵的,那份狂妄与自信,是让自己在骄傲中保持心灵的高贵和不受污染。正如吕进教授所说的“诗常常是对人的本真存在的歌唱,对人的生命的终极关怀”。@2 从中国到外国,知道久辛老师的人特多,对他的好评也特多。也有以讹传讹,扭曲事实的。无论文人怎么样相轻,那尖锐而又雄壮的光芒已经刺伤他们脆弱的心灵。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是包容他们的各种特质,让历史记载这一切。
我知道王久辛老师,是2006年在中国诗歌学会网做版主时,组织研讨他的长诗《至大海》。那时,我以为他是一个老学究,后来才知道他是一个不到50岁的军旅大校。虽然对他不是很熟悉,但读过他的博客以及搜索对他作品的评论,看出他是一个很正直却有点狂的诗人。我们都知道:“只有怀揣真才实学的人才有狂的本事”。
下面的一系列数据可以看出王久辛老师狂歌《狂雪》的影响力:
首发于1990年的《人民文学》七、八月合刊,先后获得《人民文学》5年一度的优秀作品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学新作品诗歌奖,同名的诗集获得中国文学最高奖——首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等。被选进20多个诗歌选本,被著名教授曹文轩选入他主编的《大中学生课外阅读辅助教材》。至今还在被转载被选录。
1995年,甘肃宝丽集团总经理胡宝衡捐资30万元,由甘肃书法家刘思军以汉简体书,将3万多字的长诗《狂雪》铸成21米长的铜碑,置放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永久展出。中央电视台与王久辛老师所在的部队一起将其拍摄成诗歌TV,在同年12月13日中央电视台1套节目的黄金时段播出,江苏、甘肃两省的省市地县电视媒体也反复播出。
2003年,在30万同胞遇难66周年纪念日之际,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又投资20多万元将此紫铜诗碑镶嵌在长达39米的花岗岩大理石墙上,以此祭奠遇难同胞、警示后世。
2005年6月26和28日,7月5日和8日,中央电视台7套节目再度播出这部发表至今已历时15年的长诗。
自《狂雪》出版至今,已有上亿人读过、听过、看过。当代中国大概还没有一件诗歌作品受到过如此重视。
长诗《狂雪》,被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柳建伟称为“里程碑”式的诗歌佳作。
《狂雪》问世后,创造了许多现代诗歌之最,横扫全国全军包括首届鲁迅文学奖的各种奖。他被南京授予荣誉市民。在南京,的哥都不肯收他路费。
他在《我为什么坚持诗的人格精神》中直接的告白:“只有那些抱定了毕生要为铸就人类的人格精神而奋斗的人,才有可能在极其孤寂冷寞的世界里挥动拳头,自己对自己说:‘没事儿,走!’”这句话展现了诗人真诚的情感。 情感和心灵造就了一个军人的责任与人性的觉醒。
《狂雪》是一颗诗歌的恒星,久辛老师成了当之无愧的诗人明星。
正如广州的赵琪所说:“久辛其实是这样一种人:他可以说狂妄得没有边的话,但他从不说假话;他可以目空一切唯我独尊,但他从不虚伪;他可以争强好胜出风头,但他非常小心地防止着伤害别人;他争夺谋取那些本应该属于他的东西,但他从不占别人便宜。这比起那些以阴谋和暗算为能事的伪君子们来,实在有天壤之别。
就我所了解的,总的来说,真诚与世故,都是久辛的性格。真诚是他的天性,世故是生存的需要所造成的。他因为真诚而任性,但又因为任性而影响了生存,于是在吃过了许多苦头之后,他部分地选择了世故,而世故又影响了他在写作上走向更高的成就。在我的立场上替他计算,这么扭曲了性情来适应环境,对艺术家其实是很不合算的。但这又是一件很无奈的事。人总要生活,要娶媳妇要生儿育女,你可以嘲讽我们没有李白同志那种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但是你知道不知道,现如今已经不是李白的当年了,如果你要做一个仗剑天下的行吟诗人,你寸步难行。(久辛注:知我者赵琪兄弟也!)
艺术是个陷阱,五千年以来不知道陷进去多少大好男子。诗歌更是个陷阱,从前陷进去了差不多所有的人,现在陷进去的人虽说没有古代多了,但仍然还是无以计数。要命的是,陷进去的人虽然在其中颠沛流离、天涯沦落、吃尽苦头,却总能找到甜蜜的感觉,并在其中幸福地沉沦。写诗已基本没有功利上的意义,这在如今显而易见。从前也许还有诗人会沉浸在功成名就的梦想中,会把写诗当成人生的阶梯、进取的工具、仕途的敲门砖,今天则再不会有诗人还怀着这份梦想了。相反,写诗的生活方式对于世俗意义上的人生奋斗以及这种奋斗的成功,无疑是有妨碍的。这是一个急躁的时代,目标清晰,道路简捷,标准明确——不管你是什么职业,不管你的劳动是创造性的还是千遍一律的,不管你是否合乎道德,你最后必须占据一个高位,必须拥有一份资产,否则就算你学富五车著作等身,也没有人会认为你有一个成功的人生。如果说阅读诗歌还可以作为一种属于装饰性质的高尚生活被勉强接受,那么写作诗歌则很难不被当作另类。诗人的眼光令同事如芒刺在背,诗人的表达令大众不知所云,诗人的热血气质与时尚潮流格格不入,诗人的高谈阔论令单位领导冷笑和鄙夷,诗人的浪漫、我行我素、儿女情长、不修边幅、流浪江湖以及不洗脚就上床等等已经如电视小品里小气的上海人一样,随时随地被世界人民共同地幽默着。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写诗呢?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的诗人前赴后继呢?为什么明知陷阱还要往里跳呢?是惯性使然吗?是传统的沿袭吗?或者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我以为更主要的,则是为了歌唱,那是因为人类向往歌唱的天性在其中发生着作用。@3
黄恩鹏教授是这样评价王久辛老师的:“王久辛革命历史军事题材长诗《狂雪》、《艳戕》、《蓝月上的黑石桥》、《肉搏的大雨》以及“现在进行时”的《钢铁门牙》 在反思人类历史与战争的角度上对军旅长诗的意义进行了开凿与探索。
王久辛的军事题材长诗创作,其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惊叹,其艺术品味亦耐人咀嚼。从王久辛军事题材长诗创作之内容来看,至少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民族苦难的疼痛与忧患意识的觉醒;2、以身蹈火的英雄主义人格理想境界;3、对人性的捍卫、对战争带来的反人性之罪恶根源的探讨;4、对人道主义的重新审视与思考;5、对“现在进行时”的军旅人生精神脉搏的把握。缘此思想脉索,我在自己设置的话语语境和思维体系中寻绎和发掘,穷尽心虑,剥茧抽丝,试图以一种别见洞天的评述,力求在王久辛的军事题材长诗中找到与之相契合的共鸣点。
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狂雪》与《艳戕》
与所有的军旅诗人一样,王久辛的骨子里珍存着军人的血性与激昂。他的诗风不似小提琴样的缠绵缱绻,却如铁琵琶般的跳动刚烈雄壮。这是与他对于一些敏感的、令人触目惊心的大题材的把握与关注有关。如他坦言,对于题材的选择,他的眼光历来是十分挑剔的。他的诗风中始终弥漫着悲情与沉实的情感雾帐,幅射着精神与灵魂的七彩光环”。@5
有报道美裔华人张纯如愤恨写下了长篇纪实文字《南京大屠杀》,当搜集的资料越来越真实地将那段历史重现,她也终于承受不住这来自心灵的震撼和压力,在《南京大屠杀》划上句点之后拔枪自尽!
也许有些80后、90后无法理解那个时代所给予人的精神上的激励,是为理想共同奋斗的忘我和包容;是那种用文字表达并惺惺相惜的生命依靠;一切优秀的诗人总是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经常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关心他们的疾苦,并且勇做他们的代言人。我们真切地感知时代轮回的巨变,以及它带给大众的影响。那一代作家用他们的时代精神,用他们的思考成就作品,留下一个个经典和范例,值得我们反思,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继《狂雪》后,他一直都在忘我地创作,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诗歌道路。耕耘不止,收获不止。无论老师创作哪样一部长诗,只要问世就会带来各种轰动效应。如后继出版的《狂雪2》、《至大海》两本诗集,还有长诗《大地夯歌》、《香魂金灿灿》等重量级作品的陆续问世都产生过轰动效应。
我学识疏浅,还不能很好地剖析王久辛老师的作品,仅将自己读书的一点体会献给大家,抛砖引玉,让大家去亲自体会《狂雪》的魅力。更希望王久辛老师创作出更多紧跟时代的好作品。
(2011-02-22于上海)【2011年《诗评人》终结号】
@1、@3、赵琪《才子在陷阱中燃烧——王久辛其人其诗》 @2、吕进.中国现代诗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05 @3、黄恩鹏《弓如霹雳弦惊 ——王久辛军事题材长诗论》
本文作者系国际儒商联会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校园散文诗学会常务副主席、中外散文诗学会(上海分会主席)中国散文诗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研究会理事。
秦华:本名唐玲。祖籍四川,生于新疆,长于湖南,现居上海。国际儒商联会文化部副部长、《蓝调儿散文诗画》副总编、《原野》杂志、《雷公山诗刊》及晨曦诗社等顾问。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员、中国校园散文诗学会常务副主席等。
有各种文体散见《中国散文诗90年》、《诗刊“中国当代诗库》、《中国年度散文诗》系列、《中国散文诗精选》系列,《中国散文诗年选》系列、《大诗歌》、《诗刊》、《散文诗》、《散文诗世界》、《岁月》、《诗潮》、《常青藤》、《澳洲红鹦鹉》、《香港散文诗》等世界各地几十种报刊杂志及选本。著有散文诗集《春天的玉兰》和诗歌集《生活的轨迹》。
多次获奖。多次协办参与诗歌研讨及朗诵会等。致力于中国散文诗事业的发展。网络发展散文诗。
观点:用心灵发现美景;用文字表达世界!
邮箱:qinhua6650@qq.com
qinhua6650@163.com
QQ:121740683
主页:qinhua6650.pkm.cn
博客blog.sina.com.cn/tl215
专栏:http://www.shiren.cc/qinhua/
通联:200082上海周家嘴路1220号门卫转唐玲(秦华)收
[ 本帖最后由 秦华 于 2011-11-18 19:22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