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3072|回复: 16

新诗旧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5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笔者按:之所以这篇滥文叫“新诗旧说”,因为关于新诗的这个会被狗血喷头的说法,不仅我,更有很多人说了很多年了。  
    这是我发在另一个网站的滥文,遭到了海量的狗血,像这样观点偏激、词语恶毒,丝毫不留口德的厥词,即使用消防车喷狗血也不为过。那又因何发在这里?因喜欢活在活跃的气围中,在生活中也常常为打破沉闷自贬身段而获众目睚眦,即使哄堂讪笑也在所不惜,似乎单是在活跃的气氛中才能找回呼吸。再则,头发已被狗血焗得终生革命,再多喷一些又如何。
       

                           分分钟怀孕,顷刻临盆

       
    自古以来,不但有很多婚后不孕的故事,也偶见孕后迟迟不生的故事,这种胎儿年少老成,从容不迫,总是唯恐弟妹按时着床,总喜欢以最大限度的超出负9个月的身份与父母起坐。人说这种人不出则已,一出惊人,如哪吒者,江流者。但也未必尽如此者,此类人平庸者数不胜数,也不值一数。或许因阅读广度所限,以前从未见分分钟怀孕,顷刻临盆的故事。可时下这种故事被诗人产诗演绎得如过江之鲫,鱼贯而出。这些人生产功能如此强大,以致一分钟灵感至,一分钟构思起,顷刻生产出。这些人天分极高,孕之敏,产之迅把一句诗三年孕的拙妇拙夫们惊得目瞪口呆,疾呼弗如,弗如!仓皇间怀疑起自己的“诗精”、“诗卵”甚至“吟道”来了,急火攻心地差点去“诗检”。
    某不才,却对此等不以为然,不惭放言:这有何难哉!于是愤然展纸,提笔疾书,顷刻成诗百行。然后潇洒掷笔,落于塌下鞋中,不理其臭。冷笑上床,仍不解心头之忿,悻悻然想起一个故事:
    一大诗人,据说是“一句诗三年吟,一读泪沾襟”的贾岛,夜宿客舍,剜心积虑地嚼诗。突然隔壁传来一苍老之音:“又是一首!”过了片刻又闻“又是一首!”……如此五次三番,把个贾岛惊羡得瞳孔放大、毛孔缩小,惶惶然不可终夜。晨起,申衣焦,去头尘,正冠束带,过往拜谒,一揖到地,曰:“小子何幸,得遇当今大才,愿拜先生为师。”老者惊曰:“这是何故,这是何故?”贾岛说:“夜闻先生作诗,一气呵成数首,真乃魁星下界,小子得遇,焉能错过!”老先生听罢,呵呵大笑,说:“非也,非也。昨因贪嘴,外加水土不服,一夜腹泻。小老儿年迈,行动不便,又恐弄污被褥,店家不依,故手拿烂布接之而眠。所谓一手一手者,并非一首诗,而是一手屎也。”
    想完了这个埋汰诗歌的快生超生的故事,方才心安理得地睡着了。睡梦间李白手拎醍醐向我走来,醍醐里的不是酒而是滔滔狗血向我灌顶而下,且怒喝:狂妄小子,难道不知白爷我斗酒诗百篇吗?
    被浇醒后,天已大亮。惊魂甫定,恹恹地拿起昨晚的速孕速生之作,初看洋洋自得,细读狗屁不通。最后读得我满嘴是血,内分泌紊乱,心绪凝结。再没有了当初并非效颦,而是西施第二的良好的自我感觉了。于是,付之一炬,本无显山露水之历史,无所谓把它弄得好看一些,但一旦吃错了药,以其忝以示人或不小心露人于耳目,也恐有郑声之乱雅乐之虞,脸也是丢不起的。
    上苍鸿德,天心地意必润泽古今。没有天地只厚唐宋,而今如此开明盛世反不蒙其泽的道理。得天独厚如白爷者,在当今必大有人在。只是我辈愚钝,天资浅薄,不能达而妒人达,已经养成了对时代佼佼者视而不见、见之不屑一顾、顾之必百般非难百般埋汰的心理习惯。真是“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惭愧,惭愧,从此再羞于论诗了。


                           外韵、内韵及不韵
   
    有个下半身诗歌代表参加了一次诗歌交流研讨会,在会上颇有见解。虽然我只上半身戴表,从未见下半身戴表的,也对下半身戴表不以为然,更坚决反对下半身被代表,但我对其人所谈的诗歌的韵律问题却非常感兴趣。
    他谈到中国传统诗歌非常重视外韵,即文字形式上必须押韵,隔一句或几句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应该相同或发音相近;诗歌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强调韵脚了,再追求外韵势必限制诗的内动功效,影响诗歌的情感及思想的顺畅铺陈。但诗歌应该有内韵的,形式上不押韵读起来也应感觉悠扬顿挫的韵律即内韵,这样诗歌会解放的许多;也有不韵或者称无韵的诗歌,这类诗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暂且无可厚非。云云。
    我虽然对这位下半身代表的话理解的一知半解,却也理解到了他说的话很有道理的程度。根据多年的读诗经验体会,忝为他的观点进行补充说明,你说是狐尾续貂也好,蛇足也罢,只是切莫以下半身代表的代表称之即阿弥陀佛。
    其实,诗歌发展到今天的现代诗歌,虽然几乎被国外诗歌殖民,至少是风韵婉约的东方诗女被外族彪悍的诗棍强暴后,生出的仍然带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混血儿,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拒绝外韵的,这一点勿需多言,大家自然明了。这外韵虽然有流于顺口溜、快板书之虞,但绝不同于那“外孕”似的如逢虎狼,及早除之而后安。现代诗伊始的几个著名诗人,写的大都是外韵诗。即使近些年诗人洛克写的《晚钟》,以外韵十足而视为现代经典。
    “晚钟敲响,从城市那边  
     飞来宁静的翅膀  
     有家的人请回你们的家  
     没家的人请走进那夕阳    

     晚钟敲响,从夕阳的眼中  
     流出宁静的凄凉  
     爱我的人请过来一起唱  
     恨我的人请躲开那月光   
   
    晚钟敲响,从新月的梦里  
     落下宁静的忧伤  
     生者依旧习惯地擦去泪水  
     逝者已矣请返回你们的天堂   
   
    晚钟敲响,从天堂上面  
     传来星空的回荡  
     醒来的人,请守好你们的梦想  
     沉睡的人,请把一切遗忘”

    虽然,诗歌的内韵我说不清楚,但语言文字本身就有意韵的,即使文本无外韵,只要平仄搭配得当,高低起伏平滑,也能读出悠扬顿挫的韵味来。像国外的波德莱尔、狄金森还有现居国外的非马,他们的诗把很形而上的东西用很具象可感地很亲切可人地创意表达出来。尽管缺乏了些慷慨激扬和浪漫情调,似乎不大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诗歌理念和审美取向,但读起来还是很有味道的。我认为写非外韵诗应该似这样来写。   
    “我啜饮过生活的芳醇/付出了什么,告诉你吧/不多不少,整整一生/他们说,这是市价。/他们称了称我的分量/锱铢必较,毫厘不爽,/然而给了我生命所值——/一滴,幸福的琼浆!”

    至于不韵的——外韵缺失内韵不足的诗,我无话可说。还是那位代表说的含蓄,“这类诗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暂且无可厚非。”
    朦胧后的诗,确实令人堪忧。不是搞得勾萌绝朕,就是满纸口水。感觉既无外韵也无内韵,通篇全是无韵涩语。读了等于没读,但没读又不等于读了。读的过程中很难抓住清晰的思想脉络,只钻进来一些零星的情感碎片。喜欢读诗的人都会感觉像鸡肋似的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无论如何也读不出如狄金森所说,“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和“如果有一部书能使我读过之后浑身发冷,而且没有任何火能把我暖和过来时,我知道那一定是诗。如果我有一种天灵盖被人拿掉的感觉,我知道那一定是诗。”的感觉。
    我们朦胧后的那些所谓的先锋诗人,摇旗呐喊一阵子后出了点小名,最终因其文本缺乏生命力而不得不偃旗息鼓。但从年龄上讲此刻正是他们的代时,在各诗歌媒体中,他们都掌握着普遍的话语权,只许照着他们的蓝本念经。因此把读者杀得片甲不留,把诗歌折磨得奄奄一息,把诗歌青年荼毒得鼻青脸肿。即使有几个还算可以的现实主义写诗人,只有“一览众山小”的气概,却没有“会当凌绝顶”本事,只是在那里哀叹这个时代太物质、民众没有读诗的知识储备等等。由于丢掉了诗的基本元素,诗可以胡乱涂鸦,绝大部分诗是散文或小品文的回车键产品。所以写诗的人远远多于读诗的人(有些诗人为免受折磨,不读别人的诗,写诗与读诗基本是自对自的一对一),因而打造了庞大的诗人群体和堆积如山的文字垃圾,形成了诗人太丰满,诗歌太骨感的状态。
    2003年《诗刊》杂志社出版一本《中国年度最佳诗歌精华选本》,在几百首诗中我只彻头彻尾地读懂了一首。竟管这首诗是地道的口水诗,但我却感觉它在这本书中是相对最好的一首,至少它明明白白告诉我,流言像杨花似的飞,且毫无分量:
    “流言像杨花一样飞着/我伸出手掌/抓住了其中一片/感到它没有丝毫分量//但是在街上/它迷乱了那么多人的眼”
    写到这里肯定有人会责问:你把现代诗说的一无是处,难道你写的诗就好吗?问得好,这就像一个体育项目评论员在台上数黑论黄,有人会说,吓TMD白话,要不你下来玩玩?可你要知道人家就是练嘴的,手上脚上的功夫肯定耍不来的。文学也是需要评论家的,我虽不是评论家,算个评论甲或评论丁总可以吧。中国人有个毛病,泱泱大国的国民就是习惯听姿态低的话,习惯听小话甚至假话,就是听不得实话,似乎只有那些温良的小话、假话才能支撑和谐的心理与社情。这可能是几千年来虚假文化熏陶所致,本来出于正常心的正常的不大不小的话,听起来都是大话、狂话,认为这话绝对有失温良风度。这种现象就如在女人裹脚的年代,人们看惯了小脚,偶尔看见一个没裹脚的正常脚,就惊呼“大脚”一样。我说先生,如果按着你们的逻辑我问你,你说这鸡蛋不好吃,那么你下的蛋就好吃吗?你说这牛奶不好喝,那么从你身上挤出的奶就好喝吗?如果这种中国逻辑你还能违心接受,可再往下递推,无论如何你也接受不了——假使你说世事堪忧,我却跳过“难道让你来管理,世事就不堪忧了吗?”这句话,接下来就不是有失温良的问题了,却是直接让你的小命堪忧了。

[ 本帖最后由 刘长风 于 2011-10-26 07:33 编辑 ]
发表于 2011-10-26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说得好。百分百的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6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起再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6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很多学者费心费力的把一些经典的外国作品或者是文言著作翻译成通读本的时候,我们的很多诗歌却反其道行之。许多诗人巴不得在一首诗中就把世间的一切都说完,把一切学问都表现。于是想一个字就有一百种含意,一个意象就能包含一千种解读。
大量的技巧运用,障碍设置了一道又一道。而且大有不写得晦涩难懂,就低了一等的意味,谁写的越古怪,越大胆,越“超现实”,就越高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6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而喜欢读诗的,看到一首又一首的诗歌自己都读不懂,开始可能会以为是诗歌写得太晦涩,但是当看到越来越多的自己都读不懂,又加上这些诗歌又有人叫好的时候,难免就怀疑是自己水平低了才读不懂。再看看那些叫好的人的评论,几乎有音乐学,建筑学,哲学等等七七八八学里的术语。这时候诗歌之美已经远远不止是让人一头雾水,而是让人一头冰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6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烈支持!我也曾经提过这样的质疑,但被批得狗血喷头,连马甲都遭到牵连。吓到我赶紧噤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6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好文章要多读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6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畅快淋漓!支持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6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读长风的诗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6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愿意来读这样一篇文章

读完心里宁静,似乎感到了一些我心里面诗歌应有的轮廓。
而不是我读到很多论坛或纸张上的一些诗,完全不懂,所以吓的不敢说话了。
问候长风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6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长风不要太认真了.现代诗歌是什么标准自己去选择.

最近读西川先生近作组诗<鉴史及其他>(发表于<诗刊>2011-09上半月刊),那真不像诗歌.西川先生自己也说自己写到了诗歌文体的边缘、也许是反诗歌。可读一下那本杂志。

   《诗刊》上半月刊2011年9月号目录





永嘉·诗刊社第二届“青春回眸”诗会作品辑

■     卷首语

回眸寄语

■     西川 卷

代表作·题王希孟青绿山水卷《千里江山图》

近  作·鉴史及其他(组诗)

诗人随笔·这十年来

■     柯平 卷

代表作·烟囱上的雨燕

近  作·女工毛妹

诗人随笔·做人与做诗



■     欧阳江河 卷

代表作·谁去谁留

近  作·生日诗篇(二首)

诗人随笔·难以割舍的精神乡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6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门之 于 2011-10-26 09:46 发表
而喜欢读诗的,看到一首又一首的诗歌自己都读不懂,开始可能会以为是诗歌写得太晦涩,但是当看到越来越多的自己都读不懂,又加上这些诗歌又有人叫好的时候,难免就怀疑是自己水平低了才读不懂。再看看那些叫好的人的 ...

我也很不幸的走了这个程式,开始认为诗歌生涩,后来竟然怀疑起自己的欣赏水平,甚至怀疑自己的智商来了。原诗看不懂,那就看看诗评吧,结果诗评比诗歌更难懂。很久很久时间的后来,才恍然大悟,知道了“他们拽着诗歌的头发脱离人间,想把诗歌打造成外太空的艺术。”才知道这是虚假文学。他们骗走了我的诗歌贞操,深受其害,所以深恶痛绝。问好门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6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末班车站台 于 2011-10-26 10:01 发表
强烈支持!我也曾经提过这样的质疑,但被批得狗血喷头,连马甲都遭到牵连。吓到我赶紧噤声。

看来还是你乖。我就是死犟,别说马甲,就是扒我裤子我也要说。问好站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6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溪兰如风过奖,情绪之作,不是什么好文章。说出来倒是畅快淋漓自己了。问候溪兰如风,谢片刻来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6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席芷 于 2011-10-26 16:01 发表
读完心里宁静,似乎感到了一些我心里面诗歌应有的轮廓。
而不是我读到很多论坛或纸张上的一些诗,完全不懂,所以吓的不敢说话了。
问候长风先生。

其实读你的诗才宁静,气定神闲,像饮一杯清凉的山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20 07: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