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诗的废话之四:新诗不是可供背诵的
新诗摆脱了格律的缰绳后,这匹野马就自由奔放在纸质和网络的广袤原野,一发而不可收。诗行越来越多,句子越来越长,甚或一气到底不分行,一意连绵跨行跨节。以致一时间众说纷纭:一些读者说新诗不便记忆、不易背诵,“连作者自己也背不出自己的作品来”;而作者却理直气壮地回敬,“新诗本来就不是可供背诵的”。
这类只可静观默看、不能吟唱背诵的默片式的诗歌,能否成为人们喜欢的文字、成为永久流传的文学,只有天知道。
人之常情,但凡写诗的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深入别人的骨髓、奔流读者的血液,并作为一种遗传物质世代传递,就像许多已被历史证明了的优秀古典诗歌一样,闪耀着穿越时空的熠熠辉光。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当然是内容要好,抒真情、写实感、言至理、发奇思,直抵读者心灵深处,并与读者同声同气、共振共鸣。
在内容很好的前提下,形式也就成为重要的因素了。这里侧重谈谈,怎样的诗歌形式更能让人记忆和背诵。
査有梁先生运用信息论的研究成果,对古今中外1000首抒情诗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S小于或等于5”的抒情诗统计律,从一个方面揭示了诗歌易记易背的规律,回答了诗歌形式与记忆背诵的关系问题。
为便于研究,他令A代表每首诗的平均段数,B代表每段的平均句数,C代表每段的平均行数,D代表每行的平均顿数,S代表抒情诗的平均组块数,得出“S等于ABCD四项之和除以4”这样一个统计公式。运用这个公式对250首唐诗、250首宋词、150首歌德抒情诗、150首莎士比亚抒情诗、100首郭沫若抒情诗、100首艾青抒情诗分别进行统计计算,其统计结果是,除郭沫若的抒情诗“S等于6”外,其余的都是“S小于或等于5”。而从背诵实践上看,大凡“S小于或等于5”的抒情诗,都易于记忆和背诵。
从这个统计结果中我们可以悟到:要使诗歌易记易背、流传久远,应当对每首诗的段数、句数、行数、顿数(音步数)等形式要素有所限制,不宜把文本写得过长(叙事诗、朗诵诗除外)、不能把诗句拉得太长,对于那些不分段或者段落过于参差、句式过于散文化的诗歌,更应引以为鉴。
回过头来再看我国那些优秀的“五言体”、“七言体”诗以及西方从文艺复兴时代一直延续至今的“十四行诗”,它们深受人们喜爱、以致千古流传的秘密,也许就在于它们遵循了上述抒情诗统计律。凡是遵循了这个统计律的诗歌,它们也都具备了诗歌的结构美、图象美、节奏美、音乐美,以其优美的形式流淌于美丽的时空,流淌在人们的口上心头。
五言绝句为2句、4行、每行3顿,五言律诗为4句、8行、每句3顿;七言绝句为2句、4行、每行4顿,七言律诗为4句、8行、每行4顿。
十四行诗体每首4段,按4、4、3、3分布或4、4、4、2分布,通常每行为3个音步(顿),每音步为2个音节,
以上中外两种诗体,每首段数、每段句数、每行顿数、每顿字数都小于5,满足“S小于或等于5”的抒情诗统计律。满足抒情诗统计律的诗歌都容易记忆和背诵。因此,认为格律诗容易背诵,自由诗不容易背诵的观点,在这个统计律面前,显然失之偏颇。事实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舒婷的《向北方》、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等自由新诗,都脍炙人口,令人过目难忘。
当然,在这里大谈抒情诗统计律,并不是提倡人们都去写符合“S小于或等于5”的抒情诗,而是想通过对这个规律的强调,给新诗写作的形式把握上一些借鉴和启迪,以期新诗作品更能被人记忆、背诵和理解。前论已经提到,创新是新诗的灵魂,创新是新诗的天性,创新当然包括内容的创新和形式的创新。就我国的诗形演变来看,新诗活泼多姿的形式是打破了格律诗沉闷呆板的形式而产生的,但是,当新诗的形式偏离格律太远,或在前进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时,又不得不向格律作出适当的回归。内容和形式同步创新、和谐统一,从来就是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作品的创作理想和评判标准。当然,当代一些冷抒情、流水账、空格写作、类型写作以及采用符号、实物、行为等 “写”出来的后现代诗歌, 它们的探索创新在形式上是否彻底摆脱了传统,以及是否有意无意地遵循着“S小于或等于5”的抒情诗统计律,不在讨论之列。因为创新的本身就是对传统的反动、对规律的颠覆,创新本身就包含着极大的风险和失败。由于偏离传统、突破传统,它们的诗歌属性以及文学属性也一时无从定论,它们压根儿就是另类,原本就不是想让人去背诵的。比如下面几首不便于记忆和背诵的诗,虽然目前还无从确定它们是诗还是非诗,但它们的创新性却是不容质疑、难能可贵的:
浪行天下:《还有什么不能吃的?》
清炖胎盘 188元
老鼠三叫 88元
生食猴脑 2888元
烟熏蚱蜢 58元
人乳鲍鱼 188元/位
油炸蝴蝶 288元
油焖青虫 188元
酱烧苍蝇卵 388元
沙烤红蚁 288元
......
左后卫:《前妻》
听说,你又瘦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01年4月28日于郑州
创作手记:
4月12日。阴雨。诗成,泣不自禁。下午告假,独自开车外出。
4月14日。晴。现任妻子从电脑中调出此诗,大怒,删入回收站。晚,口角。
4月15日。晴。与妻深谈幸福美满。收回成命。允其删诗第4-8行、第20-27行,争取到第六行前两字做连词留下。
4月16日。阴。妻删去第1-3行、30-32行,苦苦相求,留下第一行。
4月18日。大雨。妻索性删去第9-19行、第28、29行,称一句诗可以遣怀矣。
4月20日。晴。妻又欲删诗,已无诗可删,便将诗题《小暖》改为《前妻》。
4月25日。阴。以本诗排行有技术借鉴价值为由,留下原诗残骸以为纪念。
威格:《市政大楼上的霓虹灯坏了几次》
全□全□□为□□服务
全心□□地□□□服务
□心□意□为□□□□
□心□□地为□□□□
全心□□地□□□服□
□□全□□为□□□□
□心□□□□□□服□
全□□意□□□□服务
□心全□□为□□□□
□□□意□□□□服务
□□□□□□□□□□
注:本文参阅并引用了査有梁先生的一些研究成果,在此谨向査有梁先生表示谢忱。
[ 本帖最后由 刘荣魁 于 2011-10-16 10:58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