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014|回复: 1

评论三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2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评论三篇

衡量好诗的三个标准
秦时月


在思想性的前提下,衡量一首好诗的主要标准有以下三点:一是情真,而不无情、浅情或矫情;二是厚重,往深处自然开拓,而不似工匠的雕刻;三是意象清晰、明净而不芜杂。
感情,应该是诗歌的第一标准。泛舟诗海,有的诗过于冷峻,诗人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包裹得很紧很深,或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唯恐读者潜入了他的内心世界;有的诗抒情成份又太浓太重。诗评家西翔曾在点评一首诗时说:“如果只是抒情倒非常的省事”,是不是非常省事似可商榷,但一味的抒情并不能真正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这种感情并非完全流淌于内心和真心,能不能打动作者自己我不知道,但不能打动任何的读者却是肯定的;三是故作高深,一味玩弄生僻、冷竣的字、词,从诗歌语言上玩深沉,以求诗歌的深度。读这样的诗歌,要么不知所云,要么就会发生理解上的歧义,就像看一个“蒙面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在当下写诗比看诗的人还多的年代,谁还会有这份闲心和耐心?你根本无法强奸读者的意愿和感情。还有大量的诗歌作品,虽然感情是真挚饱满的,但因为作者忽视了诗歌应有的含蓄美的要求,给读者的感觉又过于直白,初读很容易吸引眼球,但读过之后也就忘了,没有任何的回味和余味,这种没有经过加工和处理的感情,只是诗歌感情的“原生态”。至于“无病呻吟”就更不可取了,这实际上就像是个没病的人却整天吵着要住院,要医生给他开处方拿药,你说好不好笑?我看与精神病并无二致。
厚重,是衡量诗歌思想性深与浅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一个诗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初学写诗的人,其诗歌作品往往不乏真情,但若要其诗歌作品达到厚重的标准就相当困难了,有的人即便是穷尽毕生的努力,也未见得能够达到。什么原因?原因就在于,我们有相当一部分的诗歌作者自身的知识存量并不够,生活阅历和思考的程度又不深,还有诗歌理论知识上的匮乏,等等,原因是多方面的。厚重,是一个诗人智慧、阅历和经验的结晶。从这个意义上讲,诗人也应该是个思想家和哲人,诗人对自己所要抒发的对象须有体无完肤、透彻骨髓的深刻认识和深层思考,且这种认识和思考必须是自己独到和独有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诗歌作者不仅仅要掌握诗歌的一般知识,还应潜下心来认真阅读一些诗歌理论方面的知识,多阅读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不断增长自身的知识存量,在这方面是急不起,浮躁不得,没有任何的捷径可走。诗歌的厚重是思想的厚重,语言和文字只是载体,即便你写了很多类似于钢、铁之类的字词,也不能使你的诗歌变得厚重起来,好像有位大诗人说过:诗歌应尽量找那些容易出新出彩的语言和文字,对此观点我并不反对,用得新、用得活、用得准,当然能够使你的诗歌增强质感、增加深度,但仅靠字、词来增强诗的厚重,我看是穷途末路。
诗歌要有意象,没有意象便不是诗,这是众所周知的基本常识。但有几个问题需达成共识。一是诗歌意象是复合的好还是单层的好(我这里所指的是彼此无关联的意象)。我认为应该是单层的好。诗歌是一种分行的文体(有位诗人说过这么一句话,大意是:是诗的不分行也是诗,不是诗的分行也不是诗。如单从诗的节律和音韵上讲,此话有一定道理),要求语言必须高度凝练(现在有的诗越写越长,我看不是一种好现象),现代诗虽不比古体诗那么讲究工整和凝练,但惜墨如金的规律和要求仍应普遍遵循。诗歌的特性要求我们在一首诗中不应有多个毫无关联的所谓复合的意象存在,也复合不起来,即便复合了,也会给读者一种芜杂的印象。所以还是单层意象比较好。二是诗歌意象的贴切与准确性问题。这应该不是个问题,诗歌无疑要求是要有准确贴切的意象,但因为我们的诗歌作者受各方面的局限,嵌进诗歌的意象并不完全是那么准确和贴切的,往往给人以牵强附会之感。好的诗歌意象给读者的应是一幅明净清晰的画面,而非浑沌一片。所以,我们在制造诗歌意象时应尽量处理得干净一些。


好的诗歌作品应是从“白话”到“话白”
秦时月


当下有些诗歌作品的语言越来越晦涩,这样的诗歌多数人看不明白,或是读者凭自己的想象去理解,会有悖作者本意。我也注意到,一些成熟的诗人的诗歌作品,其诗歌语言而是越来越趋向于貌似平淡而实藏奇巧,真正的好诗应该是后者,这应是衡量好诗的标准之一。
一个成长性诗人其诗歌作品,往往要经过“白话——晦涩——话白”的三个过程。刚开始,其诗歌语言往往是白话的,就像当下定义的所谓口语诗,这样的诗歌语言非常直白,没有人会看不懂,也往往最容易受到抨击,慢慢的,或是受到他人的影响,或是诗人自悟的一种探索,其诗歌语言开始变得晦涩起来,这时候的诗歌就有点“曲高和寡”了。而这个过程往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原因是:一方面,这个时候的诗人的自我感觉往往都比较好,认为自己的诗歌创作已“渐入佳境”了。另一方面,也会受到一些附庸风雅者的大力推崇和盲目追逐,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导。到底是进入了正途还是误入了歧途?一些聪明的诗人通过认真检视和深刻反思后大彻大悟了,于是,其诗歌创作开始走向了既不是当初的“白话”,也不是眼下的晦涩,而是追求一种诗歌语言的表面平实而实藏奇崛上来(笔者称其“话白”),由此开始进入了个人诗歌创作的成熟期,从而真正引起广大读者的喜爱和称道。
“白话”和“话白”在诗歌语言上是有很大区别的,如一定要用一句形象的话来比喻就是:“白话”就是“自来水”,而“话白”则是冷却了的“开水”,两者味道完成不同,后果也不一样。“白话”不仅是诗歌语言的一般化,还是诗意开拓上的浅表化。而“话白”则是话虽白而诗意耐品,诗意风云尽在其中。笔者眼高手低,姑妄言之。
(2011/7/9)


关注现实的诗歌不应成为诗与口号的杂交体

秦时月


关注现实,是每一个有血性的诗人应有的良知和共同的责任,也是包括诗歌在内各种文学形式的重要题材,引导我们的诗人和诗歌爱好者积极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无疑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但如何使我们的诗歌——这一富有饱满情感的文学形式,实现独有的功效,这就需要我们的诗人和诗歌爱好者认真考量乃至匠心独运了。因为,包括诗歌在内的各种文学形式毕竟有别于某一重大事件的调查报告,和事件发生后各级领导信誓旦旦的承诺,两者归属于不同的范畴,是有本质区别的。恕笔者不恭,浏览网络诗坛,发现包括一些所谓有建树和有影响的诗人在内,在运用诗歌形式表达某一重大社会事件,宣泄个人情感时,往往给人的是一种口号式的鼓噪,和自以为能够打动人的说教;而我们的媒体由于过多的重视了对突发事件的关注和引导,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宽了对其诗歌元素和质量的认真把握,这应该不是一种好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起到了幕后“推手”的作用。
在运用诗歌的形式反映重大社会事件时,我们的诗人一定不要忘记您所从事的这种特殊的“手艺活”有别于党政机关的“笔杆子”,后者只要求对突发事件进行记录,强调的是要真实和客观,而前者则要在这个基础上运用诗的各种元素,通过诗歌——这一特殊的文学形式,在抒发个人真挚情感的同时,唤起人们的共同关注和情感上的强烈共鸣。这就要求,我们的诗人要真正把自己置身于重大社会事件当中,应是事件的主体而非客体。只有这样,您所写出的才是诗,才能感情饱满和真挚打动人。而不似标语口号给人以歇斯底里的干嚎,即便您的口号再铿锵有力,也不能打动任何的人,包括诗人自己。其次,是不能丢掉诗的本质属性,即诗歌固有的含蓄和意境。过于直白的东西人们八成不会当作诗歌来阅读,顶多只会把它当作分行的文字,除了在阅读上能够减缓人们的视觉疲劳而外,没有任何的区别。
(2011.7.30)


作者简介:张友琴(网名秦时月),男,60后,现居武汉。在国内各类报刊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作品共1000余篇(首),计100余万字,并有数十首诗文作品收入各种作品集,出版专著(合著):《给您一把金钥匙》。系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中国诗歌晨报》专栏主持,《雅剑诗刊》编委等。
通联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汉口解放大道1070号财富大厦十一楼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市分公司办公室   
电子邮箱:zhangyouqin1962@126.com  QQ:1825259643
联系电话:13797076559   邮编:430017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1787334090
发表于 2011-9-5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读,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15 07: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