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4253|回复: 19

我们的诗歌为什么原地踏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1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有没有感觉到诗歌一直在原地打转,一直找不到一个出路?我有这感觉,这感觉相当悲催,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
  其实,这是一个很古老的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诗歌和生活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很多人会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是书本上的答案,那么我们自己的答案是怎样的,我们又将怎么去做?
  关于过去的很多诗歌经典,其实我们都可以找到其中表层抒情的一面,包括从最早的《诗经》开始,一直到现在。情绪化的表层抒情一直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抛开外国诗歌先不谈,单单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其实是一个非常感性的群体,诗歌不论是涉及到理想,或者是现实,国仇家恨,爱恨情仇,都是从自身的情绪出发,而很少超越自己的情绪去看。也就是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诗人的思维其实一直是二维的。
  当然也有很多不是从自己的情绪出发,而是冷静的客观的看待事物的好诗歌,比如说屈原的《九歌》。为什么说屈原牛逼,因为他不仅浪漫主义可以,现实主义也很强,关键是它还能把浪漫主义结合到现实主义中去。骨子里是现实的,表达手法却是浪漫的。这样,思想价值和艺术性都很高明。《九歌》中,屈原自身可以说从抒情中抽离了,在里面看不到“我”,是一种宏大的浪漫主义抒情,这是几千年来中国诗人很少能够做到的。
  屈原之后,这样的诗人就不多了,除去单纯状物写景的,基本上都有一个“我”,情绪都是“我”的情绪,哪怕说李白、苏轼这些牛人,也逃不开这种惯常的抒情思维。
  在这个时间段里,边塞诗人们就从另一个角度出发,绕开了这个“我”的限制,可以说,也是一种贡献,把“小我”放在“大我”的环境中去。不得不承认,边塞诗人们绕开“我”的方法,是借助了现实主义。
  在这个时期里,另一个牛人出现了,杜甫。
  诚然,杜甫他老人家也有很多关于“我”的抒情,但是看他的名作,三吏三别,这些绝大部分都有一种宏大的悲天悯人和史诗情结在里面,这种情结是超越了从“我”出发的二维体验,是建立在三维层面上的思考。这也是关注现实的效果。
  当然,杜甫的个体抒情也做得很棒,尤其在于他能从个体的“小我”出发,把这种“小我”延伸到大的层面,以小观大,比如最著名的《赠卫八处士》。在杜甫之后,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哪怕后来的辛弃疾、苏轼、包括李清照,都很少做到。
  现在我们看辛弃疾,多半赞赏于他诗词里流露出来的民族气节和硬朗风骨,但严格的来说,他更多的还是个体的浅层抒情,一种情绪的发泄;苏轼的稍好一些,中年后企图将一种人生态度带入诗歌中去,但毫无疑问,还是个体抒情占大多数,跳出来进行三维层面的思考并不多。而李清照就更不用多说了。
  从那时候开始,诗词走了下坡路,虽然后面还有元曲,但诗歌的风华已一去不回。到了近代,有了徐志摩,有了闻一多,有了朱湘、李金发、穆木天、穆旦、何其芳、冰心、郭沫若,于是我们的争议就出来了。
  很多人喜欢徐志摩,也有一部分喜欢闻一多,还有一部分喜欢穆木天,实际上这代表了三条路线:一条是将个体抒情进行到底;另一条是坚持现实主义;还有一条深入探究,进行深层的思考和象征。
  三条路线的主张各不相同,由于历史和环境的关系,第一条得以发展壮大,逐渐普及;第二条被官方收编;第三条纠结了半个世纪,想法比作品还多。
  从徐志摩到席慕容、汪国真,这条个体抒情的路线一直在延续,并且逐渐开始泛滥;而另一条象征主义的路线,在经过了对西方的引进和学习之后,再由我们自己进行加工,也逐渐呈现出了繁盛的势头。
  可是这两条路线,真的是我们需要的么?
  诚然,诗言志,包括个体情绪也是这个“志”的一部分,越来越多人转身向内,要么关注浅层情绪,要么关注深层思考,诗歌逐渐倾向于内分泌和哲学的问题。在这样的进化当中,诗歌越来越狭窄,越来越自身化,越来越没有价值和难懂。试问,你既然孤单寂寞冷,让全世界都知道了,甚至让全世界也跟着孤单寂寞冷了,但是那有什么价值呢?
  而象征主义的路线则更加偏了,诗歌需要关注自身,需要深入思考,这是没有错的。在朦胧诗之后,这也造就了神性诗歌、非非诗派这一系列的内照诗歌。关于宏观命题,这就直接跳过了第三纬,进入第四维的层面了。
  深刻思考,我们发现,这一条路线实际上和西方诗歌观点有贴近的地方。西方的诗歌,由玄学诗开始,都偏重与哲学思考联系起来,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过多的流派太快出现,更快被我们抄袭,我们甚至连很多流派的主张都没有理解,就开始从事这样的写作,结果就是读者完全跟不上作者的节奏,甚至作者自身也无法跟上笔的节奏。
  而其中,超验主义应该是占据了当下的主流。我曾经和一个超验主义的朋友聊过,他创作的过程,就是直接去面对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精神状态,并从感官的层面上进行直述性的表达。类似于跳出这个世界,跳出自我的限制来看自己。我不知道这个可不可以算作是第五维的思考,但我肯定知道,普通读者是绝对看不懂的,甚至绝大多数专业读者也看不懂。
  虽然有那么一个观点,诗人不应该迁就读者,可是这样抛弃了绝大多数读者的诗,是否会被绝大多数读者抛弃呢?是的,关于诗人不应该迁就读者这个观点我极其赞同,但我赞同的理解或许和很多人不同。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诗人不应该迁就读者的价值观、经验思维及口味,诗人应该引领读者,应该时刻比读者多走那么一步,而正是这一步决定了诗人对于读者的引领和指导。但这里的“不迁就”不应该体现在语言表达上,即使是天才,即使是超级思维,一旦借助了诗歌的载体,是否也要迁就一下诗歌作为语言的基本表意功能呢?读者是文学接受互动中不可或缺的一方,作为文学作品,是否一定要把读者排除在接受之外呢?我不是否定象征主义以及由此发展出的一系列内照诗歌,对于这种深层思考的诗歌,我一向赞同其价值;但对另一部分在语言上大秀技巧的隐晦诗歌,我则敬而远之。
  那么,我坚持的现实主义诗歌在哪里呢?
  就目前的阅读经验来看,现实主义诗歌并不少,且有相当大的一个写作群体,也拥有大部分的读者群,可以说是目前中国读者最容易接受,也较有思想深度的一条路线
  但是在这条路线中又发生了分歧,一部分走纯口语路线。纯口语是没有错的,但是偏偏口水了,垃圾了,下半身了,我不知道这种类似宣泄式的写作是为了什么,颠覆或者是挑战?叛逆?在我看来,这就和文革时期自己造自己的反一样让人费解。
  而另一部分,还没有摆脱官方主旋律的束缚,一味歌功颂德;或者事件仅仅作为事件,而不是诗歌素材。从这次的动车事件就可以看出来,诗歌中嬉笑怒骂皆有之,事件重现也有之,但思考加工却很少,本质上还是官能情绪的发泄。我们回头看看杜甫,会写出这样的诗吗?
  但是我们到现在,还没有摆脱掉这样的陈规陋习。可以说,我们一直在走老路,一直在原地踏步。我们自以为诗人,却脱离生活。即使进入生活,也更多的是来作秀,来发泄,而不是来思考。我们很少动用自己的责任感和头脑,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少写出动人的、有价值的好诗。
  至于在诗歌写作的具体操作上,问题还有很多很多,基本上都是我们经常会犯的,但我认为最主要的问题还在我们的观念和态度上。
  徐志摩一系的诗,从抒情诗的角度上来说,无疑是佳作,但没有推进意义,在文学上有价值,但怎么也谈不上伟大。我们看历史上的世界级诗歌大师们,都早早的从这浅层的个体抒情上走过,很快的就摆脱了这一阶段。诗歌往往要经历个体抒情-深入思考-回归本真的发展历程。比如说泰戈尔就是本真层面上的,这就不是徐志摩能够相比的。最简单的语言,写出最深刻的道理,是诗人追求的最终目的。
  而由穆木天、李金发发展而来的新象征主义,乃至各种哲学写作,包括超验、表现、存在,这一系列,则需要大量的思维基础和阅历铺垫。这一系思想价值高,但现实意义并不强,远离了现实,诗歌就倾向于高处和清谈。最重要的是,中国缺少像样的读者和对应的文化环境,这一系的成长很难很难。
  至于现实主义的诗,其实是最适合中国现状,最容易写和最容易写好,也最容易出佳作的,但是中国的作者在这一条路上,缺少自己的思考,这是最最最最最重要的东西了,没有自己的思考,现实主义不过就是描摹现实而已。技巧、辞藻、意象什么的,都是表层的东西,可有可无,有当然好,无也不打紧,关键还是在于独立思考、视角和火候。这也就是为什么初期朦胧诗经历这么多年还熠熠生辉,而现在每年几百万首诗,却没有一两首能被人记住的原因。初期朦胧诗基于现实,成长于思考,绽放于理想,而现在人本末倒置了。
  一切的表层语言的东西,甚至包括视角和想象力,都是为了能够把思想说清楚,表达好。这是语言最基本的天职。古希腊人说,诗人都是先知,这一点放到现在都没错,但是现在很多诗人自动放弃了先知的角色,当起了艺人,这是我们的大悲剧。
  
发表于 2011-8-11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缺乏时代的境界,停留在诗刊的圈圈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1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都钻进了以往的、西方的套套框框里,那些诗太象诗了。我相信,一个诗人,一定是一个语言大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1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的封建恐怕更令人恐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1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打火机 于 2011-8-11 21:44 发表
东方的封建恐怕更令人恐惧


无论是封建还是什么,那是民族的。当不能正确理解和对待,所有的路都是曲折的。拿来主义,不是免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4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4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时刻在进步。只是我们看到的和想到的不同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4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回去重读一些古诗,这个问题思考起来,或许就不是那么难以解读了~当然,这是千朔个人的想法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4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和爱好是有区别的,儿子和朋友也是有区别的,爱是自私的,但是诗歌不是儿子,
千万不要恨铁不成钢,成为钢的条件,前提得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6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者是文学接受互动中不可或缺的一方,作为文学作品,是否一定要把读者排除在接受之外呢?我不是否定象征主义以及由此发展出的一系列内照诗歌,对于这种深层思考的诗歌,我一向赞同其价值;但对另一部分在语言上大秀技巧的隐晦诗歌,我则敬而远之。
赞同,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6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半块橡皮擦 于 2011-8-11 20:45 发表
都钻进了以往的、西方的套套框框里,那些诗太象诗了。我相信,一个诗人,一定是一个语言大师。
这个我信,但框框说我不太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6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1-8-16 10:37 发表
这个我信,但框框说我不太信~


你应该能感觉出来,很多人都在用“拿来主义”,而不考虑语言的不同、价值观念的不同。这两个不同,决定了大众的接受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6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时候,我们必须要问问是写给谁的?神的,是天书。外国的,是个人英雄主义;中国的,是还未脱离儒家的集体主义。符合的,才是正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6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半块橡皮擦 于 2011-8-16 10:54 发表


你应该能感觉出来,很多人都在用“拿来主义”,而不考虑语言的不同、价值观念的不同。这两个不同,决定了大众的接受不同。



如果限定阅读人,你是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6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半块橡皮擦 于 2011-8-16 11:00 发表
很多时候,我们必须要问问是写给谁的?神的,是天书。外国的,是个人英雄主义;中国的,是还未脱离儒家的集体主义。符合的,才是正确的。


在没有诗意生活的地带里,诗歌没有对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15 01: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