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542|回复: 3

卢辉评林溪诗歌写作:在及物太非及物之间游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0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及物及非及物之间游历

                       ——评林溪诗歌写作

                                                         福建 卢辉



出生于80年代初期的林溪,我却一点都看不出盛行于这个世纪初期的“诗歌景观”在他身上的“投影”。是的,当叙事性写作蔚为奇观之时,我想也是林溪这个年龄段的诗人“走火入魔”的时候,然而,这个不善于“入景”的诗人却兀自把触角延伸到那些非常规的、例外的及物关系或非事件因素之中,对偶然和隐秘的发现几乎成了他写作的全部兴趣,而及物性写作则成了他灵光乍现的“兴趣点”。确切的说,诗歌写作的及物性作为一个诗歌话题出现于90年代,盛行于这个世纪初期,应该说,及物性写作的出现是对过去半个世纪乃至更长时间里现代汉语诗歌的“不及物传统”的逆向回应。说到这里,让我们想到林溪的诗歌代表作《一颗下午的钉子》,这是他很典型的及物性写作的范例:



钉子站在钉子的位置
双脚深深陷入
一块木板的内部

我坐在木板的旁边
身体和眼神
深深陷入这个下午

钉子在一次又一次
寻找更深的进入时
终于停在了这里

我在不停思考包围我们
的时间的尖锐叫声
会不会从墙壁的缝隙入侵

钉子无法主动回避
这个下午,这个下午
从头到尾的骚动

而我被这颗下午的钉子
死死地钉在时间的牢笼里
做着沉重地度量


作为及物性的写作而非及事性的写作,它们的重要分水岭就是及物性写作关注的是心理事件,而及事性写作关注的是常态事件;及物性写作追求感觉路径,而及事性写作追求视觉路径。在这个界点上,及物性写作的诗人都有自己秘密的营养系统来支撑及事性写作,而这个营养系统的调配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一个很特别的写作诱因:比如,一个好的题目可能诱发写作冲动,一种特别的气氛可能诱发写作冲动,一处特别的物我关系可能诱发写作冲动……这种冲动的叠加就是一种及物性写作的“联合幻觉”。就拿林溪的《一颗下午的钉子》来说,我看重的正是这首诗歌的“原生的状态和气息”,看重的是物我之间直接的、原始的能动反应,是那种热腾腾刚蒸出来的语言,读来神气十足,富于音乐性,像一场豪雨一气呵成,而不是继继续续,零零散散。的确,我平时很反对诗歌通过某物反映什么、表达什么的逻辑,因为这样的逻辑容易把诗歌的语言降低到奴隶的地位,仅仅把语言当成是一种工具,而林溪这首诗中的语言、物(钉子)、诗人三者之间都是平等互动的,我们要的就是“钉子站在钉子的位置”,我们要的就是“而我被这颗下午的钉子/死死地钉在时间的牢笼里/做着沉重地度量”的原态。这种“陷入”,这种“入侵”,这种从头到尾“骚动”,哪怕“钉死”的骚动,不过是一颗钉子在小小位置上的“开始与结束”,别无它图,也别无它意。这也正是许多象林溪这样的诗人所追求的及物性写作的基本姿态。

在我看来,及物性写作的诗人们,比如林溪的诗歌创作,肯定不止于“物”,而起于“我”,也就是说他是以生命的感知与经验作为创作的原动力,一言以蔽之,就是追问自己的程度——给自己创造困境和程度,这种困境就需要诗人在及物写作的“入”与非及物写作的“出”之间进行有效的游离、大胆的跨越和自由的升腾。因为诗歌终归是一种精神的领域,只能取一种心灵的尺度;因为人类肯定需要一些永恒的东西——“精神万象”作为自己生存的基本保证,这是诗人之所以成功诗人的前提。为此,诗人林溪也很清楚他的及物性写作的路径在何方:究竟是一味的创造文字的奇迹?还是关乎诗歌本身的病理反应?究竟是漫游于物我两忘的“得道”之境,还是在偶然与隐秘的物我之间架起一座精神通道,这是许多诗人都必须面对的写作课题。那么,诗人林溪又是怎样解决非及物“出”的问题呢?



午后的卡车
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
你,扮演一个可怜的角色
在阳光里晕迷、抽搐
道路被重复刷新
汽笛一步步陷入更深的下午

马达一直在旋转
我开始在方向盘里想你
铁,或者更重的金属
在向前的速度里坐享其成
这全是想象
你知道但却不把这些说破
只是嘴角的笑远远地
让我把油门一脚踩到昨天

时间和空间
我无法更清醒地进行区分
你从半路冲出来
拉着我在车轮中横穿而过
音乐本应该在这个时候响起来
像爵士或朋克一样自由
大杯大杯的红酒弄哑我的喉咙
世界开始颠倒,一片模糊

                     ——选自林溪《阳光、铁及失忆症》



实际上,林溪的另一面则以《阳光、铁及失忆症》这首诗为代表,这首诗他不再专注于“及物”,而是任由“错位的时空”使自己“出神入化”,这种非及物的“出”是对林溪心像遥远的照明。在这首诗里,方向盘与昨天的“反作用”、马达与红酒的奇异观念所形成的无数“错位”的连锁反应,使诗人的迷幻有了“着陆点”和“出口”,这大大增强了这首诗奇妙的颠倒、清醒的模糊之美。这样的特征让我想起美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桑塔耶纳所说的一句话:在世界分解为碎块之时,诗歌艺术来到了,并按照心灵的规律使之恢复原状。林溪另一面非及物写作的“出”不正是应答了桑塔耶纳的这句话。

总之,游历于及物性写作与非及物性写作的林溪,无论是及物性写作的“入”与非及物性写作的“出”,他都能做到入出自由。特别是他的诗歌在刹那间所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的情结,总给人突然解放的感觉,给人摆脱时间局限与空间局限的感觉。这是林溪不同于同龄诗人溺于“事”而不善于“出”于事的区别所在。当然,林溪的诗歌如何点化世相,如何直击心灵;如何激活原态,如何呈现终极……这是他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我期待着他未来更加响亮的回应。

                 

                            2011年6月8日于福建三明
发表于 2011-6-10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及物性的写作而非及事性的写作,它们的重要分水岭就是及物性写作关注的是心理事件,而及事性写作关注的是常态事件;及物性写作追求感觉路径,而及事性写作追求视觉路径。
—————————————————————————————————————
这倒是第一次阅读到。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6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林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6 19: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