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半遮面的诗歌创作--------我读《新闻》
我读诗歌,第一是要去读作者写了什么,从写了什么里面去考量作者在想什么,从作者想什么中去定位作者的世界观位置及世界观方式。第二步才是研究作者的写作方式、文化底蕴和创新程度。我一直认为,一首诗歌必须要呈现美、呈现事物、呈现诗歌的艺术本身,如果诗歌没有呈现写作就是失败的,所以,我认为,诗歌是以诗歌本身的形式来呈现生活的,是作者用个人拥有的诗歌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程度的。半遮面的诗歌我读了不少,总的感觉是:
1、
在清晰的焦点认识的基础上,有很强的发散能力和聚合能力。
2、
由于发散与推进中照顾到结构建设,考量过布局,因而有很强的冲击力。
3、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在多层面发展和展开之后,推进中的转接与意象间相互支持还不稳定。
<<新闻>>
那天我听到湖水
在阳光下破裂的低语
有人摆弄梳子和镜子
在影子下沉时, 他们的举止
逼近笑声, 与画眉鸟相撞
那儿, 没有转动的磨轮
却有行驶的车辆, 这是他们所期待的
物质, 还没有被投入虚空之前
我目睹了附近的一切______
白色的大楼, 黑色的面孔
他们在改变生活, 他们在依赖语言的叫喊
他们不需要真理, 真理已躺了好些年
甚至有的已衰老, 衰老
变成一份报纸, 和许多人正在寻找的
东西, 他们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阳光说:
1、
从诗歌的呈现角度来讲:民众的生活是丰富的、底层的、充满期待的,同时是不能稳定的把握自己的,有时候他们有极大的自我,有时候确实是完全没有自我的。
2、
这是个很大的立意,是比较难以表述的、思想性极强的立意。如何采用替代、暗示、引渡、印证的方式来表现这些,是对作者诗歌水平的考验。写直了就是怨、写晦了就是酸。
3、
这首诗歌没有分段,也许对习惯分段阅读的读者来说不太习惯,再加上作者发散中的转接有一定的阻力,我试着来读:
<<新闻>>
那天我听到湖水
在阳光下破裂的低语
有人摆弄梳子和镜子
在影子下沉时, 他们的举止
逼近笑声, 与画眉鸟相撞----------------------------这里画眉鸟的意象转接有阻力。
那儿, 没有转动的磨轮
却有行驶的车辆, 这是他们所期待的
物质, 还没有被投入虚空之前---------------------投入虚空这里牵引不太清晰。
我目睹了附近的一切______
白色的大楼, 黑色的面孔
他们在改变生活, 他们在依赖语言的叫喊
他们不需要真理, 真理已躺了好些年
甚至有的已衰老, 衰老
变成一份报纸, 和许多人正在寻找的--------------这个结尾布局的空间很好,转接上滞了。
东西, 他们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从整体上说,发散很好。一系列的景物、事件、哲理、运动状态的声音,从厚度上与韧性上支持了诗歌,这点做的很不错。用生活中常态的行为替代了对人物的描述,这点上说,是很高明的,增加了诗歌的弹性和可读性,有效地牵引阅读者跟随线索递进。由于引入社会和哲学的术语,比如真理、白色的大楼、物质等,又使诗歌具有可撬动的震撼点。
因此,我认为,作品从空间、时间、人物、等方面聚合了呈现的主线,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完>
.
[ 本帖最后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1-4-14 17:23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