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6234|回复: 33

起风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8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起风了》


起风了,没有什么不在摇晃
阳光分三次离开窗口,一只壁虎在墙上变成裂痕

我在三十年后站立的位置,那个萧瑟边的旷野
呼唤一个风中急行的女人

此时我需要一只摇篮,一个秋千,和
一弯温暖的手臂
需要一只狗儿趴在身边盘算它的晚餐
需要这个女人告诉我
起风了





[ 本帖最后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1-4-8 23:18 编辑 ]
发表于 2011-4-8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马行空
在三十间来回奔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学写诗歌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1-4-8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9 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静观中的精神补偿
————评论这里有阳光的《起风了》

《起风了》

作者:这里有阳光

起风了,没有什么不在摇晃
阳光分三次离开窗口,一只壁虎在墙上变成裂痕

我在三十年后站立的位置,那个萧瑟无边的旷野
呼唤一个风中急行的女人

此时我需要一只摇篮,一个秋千,和
一弯温暖的手臂
需要一只狗儿趴在身边盘算它的晚餐
需要这个女人告诉我
起风了



        文本是一种静观吗,观照和静观不同。观照是基本的,而静观则强调观照的审美心理的“静”。目前美学上对观照和静观的区分不明显,而把静观当作一种审美介入的准备环节。事实静观是一种心理结构,请看程颢的《秋日偶成》,“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从容”是建立在主客体之间的功利性消解上。事不在我,那么我就比较自由了。但情况也有复杂的时候,介入也会产生从容,它涉及控制力的问题。但自由作为从容的另类说法是可以接受的。
        如此我们在阅读时,要处理“我”和“女人”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二者在当下的命运中是不相会的,从静观的心理结构的基本成因,功利性的消解和控制力都可能是作者心理的条件,后者是艺术的控制力,即历练和无我之境的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女人”只是生活的某种理想性的象征意义,那么作者和女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理想的关系。我们把这些分析整合起来,出现了两个女人的性质。前一个女人和“我在三十年后站立的位置”带有交织意义。而后一个“女人”则是作者对理想的召唤性。前者是客观的存在,后者是主观的求诉,二者的距离很大。
        为此,不管里面的物象组成多么丰富,而实际却是精神的缺口。整个意境的空间氛围都指向一种缺失感,空间和精神的缺口呈现出成正比的关系,空间越明显精神的缺少就越大,为此空间氛围和精神是一种总的同构关系。
        这里就带出了隐射的问题,作者只不过是通过空间物象的构成,映照其背后的精神问题。美学承认并没有抽象的静观和介入,也就是没有纯粹的形式接受,静观和介入只是生存投入多少和特点的区别。
        从这里我们回答了空间氛围总的意志,可以放开手脚去分析具象了。“起风了”也是心灵的触动,外物的晃动和内在的情愫相对应。阳光和壁虎的叙述动作既反映了心灵的触动,又反映某种麻木感。为此,我们带出背后事件的历时性,一种回忆通知着空乏的当下状态。
        墙壁的裂痕是心灵裂痕在物象中的本质投射,这裂痕已经痊愈了,成为冷却了的啃食。之后出现的“位置”也是冷却、孤独和单调的。精神空乏了则需要新的补偿,“旷野”把力量填补进来,“萧瑟无边的旷野”既反映了现实心灵的空乏程度,又是反映了填补所需的力度。观照感把女人和我拉开,也是把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之间的命运拉开。
        “风中急行的女人”也就带上了陌生的距离感,如此“呼唤”才是成立的,因为呼唤就是“没有”。 “摇篮、秋千和手臂”都是浪漫的幻想,“狗”的物象则是对幻想式生活的实现。如此,急行中的女人入驻进来,用日常的语气完成了对作者情感上的最后填补。

[ 本帖最后由 石侃 于 2011-4-9 02:2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9 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意境与意味勾连, 引以启发,所洋溢出的一个未知的精神世界, 让读者心甘情愿缱绻其中,  这个空间是足够开阔足够大的延伸,或者说只有“无限”才装得下“未知”有种时空抗衡的能力.........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9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推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9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运思丰盈,可感态势的曲折迂回。内蕴呈现的迷离完整和谐,语境精炼多汁。建议精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9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石侃 于 2011-4-9 02:14 发表
静观中的精神补偿
————评论这里有阳光的《起风了》

《起风了》

作者:这里有阳光

起风了,没有什么不在摇晃
阳光分三次离开窗口,一只壁虎在墙上变成裂痕

我在三十年后站立的位置,那个萧瑟无边的 ...


学习石侃的评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9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囫囵食神 于 2011-4-9 09:55 发表
我不懂艺术,哪就来点通俗的看法吧,也许理解错了,就跟黑土竞争奥运火炬手时把太极拳看作是打麻将活动一样吧。
不管我理解的对与错,首先我都要为阳光这种对爱情很专注的男人先鞠个躬——保重身体,食神在此向您问 ...


神的解析使诗歌脉络清晰起来,对于读者进入诗歌是个有效的引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0 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字少意丰,富足蕴藏。

学习石侃和食神的评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0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意思很简单,就是表达对生活的简单要求或说向往,"一只摇篮,一个秋千,和一弯温暖的手臂,一只狗儿趴在身边,一个女人告诉他起风了",如此而己.
也正因为简单,显得阳光的功力了得.把一句简单的话表达的摇曳生姿,空间巨大,让人回味.为什么起风了一切不是飘的是摇晃的?为什么阳光分三次离开?为什么壁虎成了裂痕?为什么要一个女人告诉自己起风了?除了告诉你起风了你还期待什么? 如此种种,小小文字中,机关重重呀.读的人也就回味无穷了.

高人就是高!阳光道法自然,随手一招,就让人品味良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0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翠影红霞 于 2011-4-8 23:15 发表
天马行空
在三十间来回奔忙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0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学写诗歌 于 2011-4-8 23:53 发表
呵呵,相信会有滴,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深圳欲望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1-4-10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0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石侃 的帖子

谢谢石侃,你的点评很精彩!我也一直认为,静中之动是真动,八卦中有动爻一说,此爻动则整卦动。我觉得诗歌中确实要处理好静动的关系,有人说:

作为重要的美学范畴,静观和观照所指涉的是同一审美现象,但两者意义又各有侧重。在静观中,“静”在“观”前,意味着静是审美直观的前提条件、预备状态;在观照中,“照”在“观”后,强调的是审美直观的所观、所见及其开启澄明的审美世界。静观和观照的两个意义重心共同构成了审美静观、观照的不可或缺的两个要点,彰显出这一核心美学范畴的重要意蕴: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和对本真世界的澄明。


基于这些理论,基于当下诗歌中的浮躁,我觉得你说的很对!
再次谢谢,收博客了。问候周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20 15: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