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919|回复: 17

娜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2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屋檐倾斜它的影子
娜娜,在夕阳下
使躯体透明
我曾走过这扇橱窗
彩色的鸟羽和四五月的情意
我看见鸽子在里面翩蹴
有两只将饮下我的足迹
它饱满\湿润\肥硕而富含蜜汁
像月亮升于穹顶
像被这面玻璃
切割的黄昏和黎明
披带雾澜和霞光
头发的大水流淌
爬山虎和古城墙
在楼角的回旋里显现它的沉静
而风沙刮过的大门
有一天将埋下我的嘴唇
于花朵和木石的语言
发表于 2011-4-3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停的在变, 是尝试写作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3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许是紧致,也许是密集,我分不清.问候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3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读懂;或者:此诗为菩提夫人所写。问好菩提及夫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3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即生存
——————评论石菩提的《娜娜》

       这次我看到石菩提在表达上的陌生化处理和灵动了。我们必然要通过语言,诗人一生都和语言对话,所以审美实践也是语言的。对语言使用的追问会产生艺术的境界吗,答案是肯定,因为语言也是生活。
       那么语言作为审美实践,它同样是投入和饱受磨难的,诗人通过语言而到达“生存”。从这个意义上,诗人的语言就是诗人的“存在”。为此诗人因为语言而“忘我”,挖掘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挖掘和奉献自我的过程,语言成为生命的废食。
        在触摸语言中,诗人要以生命的担当来化解对语言的所得。
        我更愿意“娜娜”是一个抽象的审美对象,把她作为语言审美的化身。诗人对语言的实现,就是对娜娜的实现。作为理想的审美对象的娜娜是“透明”的,我基本就否定了文本静观的语境,因为“透明”自己就取消了形式性。换言之,这种审美现象并不是立足于对“娜娜”在形式层面的刻画,它还是以意蕴来挥发审美效果。
        为此“娜娜”就成为文学总的审美概括,下来我们谈到这个问题。
       实际“静观”、“对话”和“境界”是一个辩证运动的整体,真正进入艺术的人,从没有纯粹的形式接受。为此,文本根本就是一种“生存样式”的揭示,语言作为审美实践的认知物,进入语言就是物我之间的共通。语言成为了有机,成为状态的本身。
        那么这种生存样式就照射在诗意化的设计中,他以记忆性的形式外观,来获得美学效果:走过屋檐下,走过倾斜的夕阳,走过娜娜透明的躯体,走过语言和诗意打开的光明的橱窗。
        语言的舞蹈,就是生命知觉的舞蹈,也是人生美的舞蹈。“彩色的羽毛”和“四五月的情意”都是“生存”的理想热爱,但赞美词中,又带有对实现和求取一种生存光环的徘徊。“鸽子在里面翩蹴”,是观照在主客之间获得更具体的审美构成。
       “饮下”这些陌生化的词语本质,必然要在意蕴层才能获得对暗示的曝光。饮下的也许不仅仅是热爱,还有泪水和痛苦的参与。诗人为什么而写诗歌,因为当语言不再作为一种外在工具性的理解,那它就必定在对象和主体的生命间,取得一致的投入。这是一种极大的精神付出。
        如此,我才说娜娜的内蕴并不局限在现实生活层面,她是一种生活样式,并早已经“形而上”地成为理想的极端幻化。“月亮升于穹顶”虽然美好,谁能攀上去呢?“饱满、湿润、肥硕而富含蜜汁”这些暧昧的语言,则是口欲功利性的求取,基于审美态度的非功利性,我必然会看到某些艺术的归谬,“像被这面玻璃/切割的黄昏和黎明”。
        “大水、爬山虎和古城墙”逐步从静观的物象中,抽离出压抑和异化,“风沙”的刮过成了生命的涤荡式的侵夺。那些热爱的唇也必然陷入沉默,成为神游于物的喃喃自语。如果诗歌仅仅是一种年轻的热情,这种特殊的生存模式必然会破灭。当然以破坏性来获得再次的统一,这是审美的怪现象,总之审美的结束往往就是混沌,恰恰混沌又是生存。

[ 本帖最后由 石侃 于 2011-4-3 20:0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3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公主如花 于 2011-4-2 22:05 发表


很美的文字,似乎在诉说一个故事~~~~~
欣赏学习中!问好菩提老师!

问好公主。多谢赏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3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迟点我把评论贴出来,我再仔细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3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半遮面 于 2011-4-3 07:28 发表
不停的在变, 是尝试写作吗

写作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对现实的尝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3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石侃 于 2011-4-3 19:48 发表
迟点我把评论贴出来,我再仔细看看。

我刚刚看了,很有收获。可惜还没有来得及保存就被你删掉了。关于语言的“陌生化效果”是将大家熟悉的语言通过组织以使得读者获得再次的审视和反思。这个我虽然做了,但可能并没有做到很好。对于语言而言,我觉得我还差得很远。
谈谈我这首的构思。我这首可能更应该称为是意象的陌生化效果。将意象通过接连的隐喻,暗示,象征。然后通过一个抽象主体“娜娜”来显现出来。石侃说得对,娜娜其实是一个抽象体。这首受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很重,特别是布勒东的作品。

[ 本帖最后由 石菩提 于 2011-4-3 20:0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3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席芷 于 2011-4-3 11:32 发表
也许是紧致,也许是密集,我分不清.问候你!

问好席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3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空气 于 2011-4-3 13:12 发表
没读懂;或者:此诗为菩提夫人所写。问好菩提及夫人!

问好空气。就像看一团斑斓的云雾好了。嘿嘿、遥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3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石菩提 于 2011-4-3 20:00 发表

我刚刚看了,很有收获。关于语言的“陌生化效果”是将大家熟悉的语言通过组织以使得读者获得再次的审视和反思。这个我虽然做了,但可能并没有做到很好。对于语言而言,我觉得我还差得很远。
谈谈我这首的构思。我 ...


我贴出来,删除了一些没有必要的解读,那些不重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3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石菩提 于 2011-4-3 20:03 发表

问好空气。就像看一团斑斓的云雾好了。嘿嘿、遥握

虽然我暂时没有读懂,并不代表这首诗不好,至少我觉得语言是非常精美的,我用笔抄下来慢慢品味。同时非常支持你开展这样的创造性写作。再次问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3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石侃 于 2011-4-3 19:09 发表
语言即生存
——————评论石菩提的《娜娜》

       这次我看到石菩提在表达上的陌生化处理和灵动了。我们必然要通过语言,诗人一生都和语言对话,所以审美实践也是语言的。对语言使用的追问会产生艺术的境界吗 ...

欣赏石侃兄的佳评。希望你能将发在红颜版块上的所有诗歌评论汇总起来,搞一个专帖,让大家系统学习一下。问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3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石菩提 于 2011-4-3 20:00 发表

我刚刚看了,很有收获。可惜还没有来得及保存就被你删掉了。关于语言的“陌生化效果”是将大家熟悉的语言通过组织以使得读者获得再次的审视和反思。这个我虽然做了,但可能并没有做到很好。对于语言而言,我觉得我 ...


菩提,超现实的本质,艺术形式并不是主要的,任何艺术都通过想像。超现实的本质是对现实价值的幻灭,而否定了现实价值的有限性。为此诗人要超越在另外一个国度,而建立起自己的生存,这是现实主义一直诟病于它的缘故。大量超现实主义的作品,恰恰反映的就是幻灭和归谬。当然它又必然实现在自己的形式中。

[ 本帖最后由 石侃 于 2011-4-3 20:1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20 16: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