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浅析 紫穗穗的《泪眸》
文\低处的迷雾
轻轻地落下,作为囚徒
允许你随意践踏
你的马蹄越重,花香就越浓
你让我失去衣裳,我却献上了火焰
这首诗歌是灵与肉的对峙与诘问.。
“轻轻地落下”当我们读到这起句的时候,就感到抓人心的暧昧以及文字背后的隐曲和空间的回旋,并预示了下一句的深重:“作为囚徒”。那麽我们不难看出,诗人试图通过“囚徒”这个眩目尖锐的意象来透视灵魂的孤独痛苦以及被肉身围困的无奈和压抑,同时也混合着清醒之后的从容,那便是“允许你随意践踏”。在这里“你”成为肉身的变奏,“我”既是“灵魂”的代言者。而肉身所承受的病难、流言、欲望的撕扯等等的折磨全都托付到接下来的意象“马蹄”之中了。也就是说肉身这个监狱所蒙受的不洁越重,被其关押的灵魂就越是触目,泛起的花香就越浓,所要挣脱的姿态就越是美丽得气象万千。然而更是肉身的遮拦让灵魂失去衣裳,失去自由。但是诗人的灵魂“我”并没有因此而堕落而丧失追寻故土的能力和坚韧,而是更加勇敢地在骨血的余烬里提取火焰献了上去。从中可感诗人期待在更新鲜的异质的燃烧中获得一种回归或参与建构意识上缺失的那部分领域或者别的什麽。
安于潮湿。这样的午夜,露水和迷雾
都无法阻止一场灾情的蔓延
秘密被闪电纠缠,我的眼泪无人敢担
没有一种占有,敢在血液冷却后
勇敢被囚吗?
这一节诗人又在反观和累积的经验中进一步领悟到即使这灵魂“我”安于宿命所带来的潮湿,安于肉身所创造的黑夜,那麽这黑夜里的露水和迷雾还是不能阻止一场灾情的蔓延。那麽灵魂对于肉身的背叛、私奔、出逃、越狱相对于肉身而言可不就是一场耀眼的美丽灾情,它的蔓延确是对原身原乡的追索。散射的光和影则是无法疗治的反常规的灵与肉的交锋与分裂,所以这灾情成为精神层次上的、来自诗人自身内部的发现与释放,当然也就成为无法被尘俗回应、理解并认同的秘密。并且诗人洞悉到这秘密已被俗规的秩序与主义纠缠。所以“闪电”这个意象在这里就自然地获得有效的延伸和隐喻,被世俗认可的陈规戒律不就象闪电一样偶而在人们的行为思维规范里那麽震撼地亮一下吗?!轻薄人世当然无法读懂这灵魂“我”流下的眼泪。所以诗人才理性地坦言“我的眼泪无人敢担”。最后的诘问“没有一种占有,敢在血液冷却后勇敢被囚吗?”是理性的再一次升华,是又一个层面的开启、回环和往复,再一次为我们提供沉甸甸的对于灵肉深思的契机,调动我们去寻找某种意义上的资源或支撑点。
这首诗歌的意象劲道精准地服务于内蕴的拓展,其间的张力唤醒了阅读空间和读者的思维。
那麽不管的诗歌好与不好,在赏析的过程中大家都会以自身的阅读和悟性领会自己所能领会的那部分。这样积累起来,就会在诗歌道路上成长为远行的经验与能力。
附《泪眸》
作者:紫穗穗
轻轻地落下,作为囚徒
允许你随意践踏
你的马蹄越重,花香就越浓
你让我失去衣裳,我却献上了火焰
安于潮湿。这样的午夜,露水和迷雾
都无法阻止一场灾情的蔓延
秘密被闪电纠缠,我的眼泪无人敢担
没有一种占有,敢在血液冷却后
勇敢被囚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浅析 淡若春天的《执子之手》
文\低处的迷雾
一
高原退下,白云潜伏在我们体内
蓝光成群,紧贴大地之腹,
开花,生出异香
你不用读懂,爱人,不过才七月,
我们的日子,再过一夜,
才能到达明天
女人对于爱情的信仰和迷恋足以让女人放弃现实的所有,我读春天的《执子之手》就有这样的感应。她的起笔就是“高原退下”,而“高原”这个意象在这里含盖的也应该是现实中的水土,这水土也许是缺氧,也许是世俗的诱人的富裕生活,也许是来自宿命的迷茫和困惑,也许是自身的牺牲或对于某种事物的责任感之类的。总之,在爱情到来之际,这些景象全都退下去了。接踵而来的是“白云潜伏,蓝光成群,”那麽也就是说这爱是由来已久,那麽“潜伏”带给我们的信息是暗流涌动的,是早已在体内渗透滋生的情素了,历尽沧桑的碎片之后,终于,“紧贴大地之腹,开花,生出异香。”并且诗人的爱是宽容的,并有一种精神上的圣洁才会对所爱的人表白到:“你不用读懂,爱人,不过才七月,我们的日子,再过一夜,才能到达明天。”
二
明天,生命返青
河水回到鱼儿的梦里
所有星子都成为天空的归宿
只要有你,一切均能复归原位
我们只须早起,拭擦叶上的淤泥
将荒野种上玫瑰,写上你我的名字
三
写上你我的名字,采集种子
视线之内,均为泥土
爱人,这宽广的高原,厚实如你的臂弯
这温暖的花坛,终为你我开放
从今天起,紧握你的双手,
与子偕老
四
与子偕老
平躺在岁月的河岸
前方就是我们的家,只须一步,便能永恒
阳光明媚,娓娓如话音透过树林
进入时光的终点
我泪流如注,掀开所有的麦香
将音符般的茧,一粒粒收回
五
一粒粒收回,储藏,
待过了冬天,日子放睛
我劈柴、放马,制造两个人的蜂巢
喂养你的目光,
让它只落在我微霜的发梢
且如秋叶,静美
那麽有了爱情的滋润和沐浴,所有的日常皆生发出崭新的姿态,而迎来了“生命返青,河水回到鱼儿的梦里,所有星子都成为天空的归宿,”的新世界。只要有爱“一切均能复归原位。”的精神力量也获得了恢复和建构的可能。 而第三节又出现了“高原”这个意象,那麽这个“高原”完全不同于之前的那个“高原”了,这个“高原”则是重新获得爱情之后的一种心灵和理想的成长、升华与归宿,和之前的“高原”成为鲜明的对比,这是诗人运思的功力。可以说全诗被“高原”这个主意象引领、带动进行了一系列顺呼自然的浪漫想象和情感的陶醉,随物赋形,气息迂回,让我们共同与诗人感受着爱情的甜美和异质的光华。其内在缠绵婉转流动,(3——5节),托之的所有意象都在为再现转写情感的细节而服务,同时透视出爱情的气质和抒情之中的包容之心。
六
静美,这最后的日子
答应我,不要再出行
这单薄的光阴
有如歌里吟诵的麦穗,瘦弱得发黄
我好不容易啊,携带着尘埃,
居然没有被风吹散
历经陷落、背叛、剥离与沉积
才能来见你
七
来见你,
我安详平静
任,一生的高原,退下
因为这爱情来之不易,,“历经陷落、背叛、剥离与沉积,才能来见你。”所以诗人的担心是必要的,爱的太深,才会有这般脆弱而心酸的祈求“答应我,不要再出行”。这样的祈求不仅完善了诗意的曲折之姿,也为全篇点亮了更加感人的色彩。最后一节与开篇虽然达到了首尾呼应的效果。但是,我还是觉得收的匆忙了点。在笔墨思绪的铺展上与之前的几节出现了明显的不和谐。
不记得是谁说过:解读诗歌是对诗歌本身的再创作。如果我这篇解读不合春天的原始创意,那麽春天也要原谅,你就当成是我对你诗歌的再创作好了。
附:《执子之手》
作者:淡若春天
一
高原退下,白云潜伏在我们体内
蓝光成群,紧贴大地之腹,
开花,生出异香
你不用读懂,爱人,不过才七月,
我们的日子,再过一夜,
才能到达明天
二
明天,生命返青
河水回到鱼儿的梦里
所有星子都成为天空的归宿
只要有你,一切均能复归原位
我们只须早起,拭擦叶上的淤泥
将荒野种上玫瑰,写上你我的名字
三
写上你我的名字,采集种子
视线之内,均为泥土
爱人,这宽广的高原,厚实如你的臂弯
这温暖的花坛,终为你我开放
从今天起,紧握你的双手,
与子偕老
四
与子偕老
平躺在岁月的河岸
前方就是我们的家,只须一步,便能永恒
阳光明媚,娓娓如话音透过树林
进入时光的终点
我泪流如注,掀开所有的麦香
将音符般的茧,一粒粒收回
五
一粒粒收回,储藏,
待过了冬天,日子放睛
我劈柴、放马,制造两个人的蜂巢
喂养你的目光,
让它只落在我微霜的发梢
且如秋叶,静美
六
静美,这最后的日子
答应我,不要再出行
这单薄的光阴
有如歌里吟诵的麦穗,瘦弱得发黄
我好不容易啊,携带着尘埃,
居然没有被风吹散
历经陷落、背叛、剥离与沉积
才能来见你
七
来见你,
我安详平静
任,一生的高原,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浅析 翩然落梅的《旧照》
文\低处的迷雾
背景中的白鹭踮起一只脚站在水里
再后面的芦苇丛 弥漫起十七年的烟霭
那时我喜欢诗经中的句子,喜欢把芦苇叫做蒹葭
照片中的我穿着白色百裥裙
眼睛稍微眯起来。一幅不谙世事的模样。身后的北湖尚未
被夸大政绩的官员驯服。野苇漫天
开篇的这位女子以婉约清澈的情态入住读者的视野,其实不经意的描述已经暗将叙述以“身后的北湖尚未被夸大政绩的官员驯服。野苇漫天”这一句转化成隐喻的结构,北湖,野苇这些都是有承载能力的意象,“身后的北湖、野苇漫天”这两句都是为了消解“官员”这个通常形象的生硬和突兀而运用的修辞想象与修辞幻象,并且已经达到了消解生硬的效果。所以“身后的北湖、野苇漫天”不仅仅是画面上的图解。“被夸大政绩的官员”`~这句足以以个体的感应带动群体的通感和共鸣的环境。
荷叶如盖。只在最边上,看到阴森的采血站
很多冤魂进进出出,有的死去了,有的还
活着。隐藏在记忆中的落日之中
接下来思绪陡转再一次越起、腾挪、以魔幻与诡异的语境资源,调动开启继续激活着读者的思维层面和阅读情趣,所折射的消息与隐含的能量承担着社会、现实的活动与声音。具有多重性的隐喻效果。
给我拍下这张照片的人
忘了是哪个。她抛下像机
上岸走了。岸上还有那么多的人
活着,吃饭,老去。剩下我一个,和白鹭
湖水。死去的蒹葭和冤魂
彼此相安。在方寸之地,一直活下去。
只是一年暗淡一点点。
这一部分运思开始回转,上一部分是起,那麽这一部分就是伏了,读者在这里感受着诗意的起、伏和变换,“忘了是哪个。她抛下像机上岸走了。”——这里的“忘了”对诗人自身和读者是双重的空白,是以各自的感知和经验去填写填补的一种使命或者别的什麽,这里的“她”代表的并不是一个个体的人,而是一个时代,故土、精神家园或着信仰之类的。这里的“她”从反面来拍摄着这张照片,目的在于开掘人们透视现实的潜能和自醒的维度,从而探索寻找出积极的意义。这是诗人构思的巧妙。“她”上岸走了,也就是 时代,故土、精神家园或信仰消亡之后,诗人依然看到~岸上还有那么多的人活着,吃饭,老去~ 这里蕴含着对生命对世人对尘世生活的无限感慨和无奈。以下是在失去一些支撑之后, 诗人从容到令人担忧的一种生命状态,那就是“和白鹭湖水。死去的蒹葭和冤魂彼此相安。在方寸之地,一直活下去。”那麽,“彼此相安”实则是内在的麻木,自我伤害或自我安慰,“方寸之地,一直活下去”则是对人的尊严的守护。并且诗人并没有把自己从险象中分离出来,而是想“一年暗淡一点点”来克服潜意识中的停滞与堕落,这结句也饱含着内心的碎片,坚持,微弱的抗争以及反观世界和自身之后的一种努力的态度。
另外~~`"剩下我一个,和白鹭湖水。死去的蒹葭和冤魂彼此相安。在方寸之地,一直活下去。" 这"彼此相安"——也或许是体验过之前的那些暗流涌动之后的一种觉醒,想与自然共存并建构新世界的一个和谐的景观。
这首旧照,那些散文化的语言并没使内蕴和诗歌自身的呼吸走散,冗余的信息传达给读者的是清澈是婉约迷人的气息,是干干净净的语言品质,让人感觉很舒服。这应该就是诗人的巧妙精道与功力所在吧。
附《旧照》
作者\翩然落梅
背景中的白鹭踮起一只脚站在水里
再后面的芦苇丛 弥漫起十七年的烟霭
那时我喜欢诗经中的句子,喜欢把芦苇叫做蒹葭
照片中的我穿着白色百裥裙
眼睛稍微眯起来。一幅不谙世事的模样。身后的北湖尚未
被夸大政绩的官员驯服。野苇漫天
荷叶如盖。只在最边上,看到阴森的采血站
很多冤魂进进出出,有的死去了,有的还
活着。隐藏在记忆中的落日之中
给我拍下这张照片的人
忘了是哪个。她抛下像机
上岸走了。岸上还有那么多的人
活着,吃饭,老去。剩下我一个,和白鹭
湖水。死去的蒹葭和冤魂
彼此相安。在方寸之地,一直活下去。
只是一年暗淡一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浅析 杨沐子(半遮面)的 《孤儿院的小毛头》
文\低处的迷雾
上帝坐在他的翅膀上
把眼睛分开
一边看守装着一张纸的盒子
一边编写一个不同于昨日的梦
曾经属于他一个人的梦
在床边的小板凳上
削苹果的孩子
首先我们要认可这首诗歌饱含着诗人的悲闵之心,关注点富有社会意义。
“上帝坐在他的翅膀上”,那麽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将感觉幻化后,我们足以发现其真实的寓意,那就是诗人将内心的的悲闵托付到起句所散射的两个意象“上帝”和“翅膀”之内了,“上帝”的出现也透视出神爱世人的精神实质。“翅膀”则调动感染着读者的想象力和阅读情绪,同时因为被自身的那份对孩子的爱激越着,更希望这孩子的意志坚强为风雨无法摧折的一种美丽的飞翔。以下的意象群组“眼睛、一张纸、盒子、昨日、梦、”的变换转折全在为之上的守护和爱做着诠释。接下来的两句:“在床边的小板凳上,削苹果的孩子”是对主题的交代。“削苹果”这个动感带起的日常色彩和外延折射着孩子的内心对于母亲对于家庭充满着温暖的渴望。
他忽然瞪视我们
从床边再度走到暗处
仅剩的暗处,和一根总想绊倒他的芒刺
在两扇门中探讨,在我们和院长之间
“你可以上镜头啦”
他不明白,又总想和我们接近
紧紧的抓着衣的尾端
像抓着一个真实的梦
我们以及我们的爱对于孩子来说是陌生的,不确定的,甚至是怀疑的。所以“他忽然瞪视我们,从床边再度走到暗处”并且在“仅剩的暗处,和一根总想绊倒他的芒刺,在两扇门中探讨,”。这里“芒刺”这个意象是扎人的,反衬着孩子幼小的心灵在长期的孤单无助中对现世的害怕与恐怖。“两扇门”则再现出内心的挣扎与选择,是和我们接近还是不接近。游移之中他终于在“我们和院长之间”的探讨中恢复了一点信任,那麽院长在这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院长对他来说是人世仅有的温暖的象征,而院长又在和我们交流着,所以这里又暗藏着叙述的转义,也就是由对院长的信任转接到对我们的信任,所以当我们说““你可以上镜头啦”,他虽然不明白,还是有了想和我们接近的想法。这一节之前和之后的交错互为补充地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很是生动栩栩如生。孩子是纯真和纯净的,在和我们有了感应的同时,他“紧紧的抓着衣的尾端,像抓着一个真实的梦”。这个动态的截取与渲染使人物的内心渴望更加充实清晰可感。
“我爸爸妈妈可以看到我吗?”
他的声音像长了翅膀
漫过惆怅的孤儿院
在被遮挡的日头下
他的身体有些兴奋地折叠起来,念念有词
收进我的脑海里
锁上
行过复杂的心路历程,孩子终于明白了我们的来意。声音像长了翅膀““我爸爸妈妈可以看到我吗?”那麽这个翅膀相对于开篇的翅膀又有了不同崭新的意义和内涵,之前的翅膀是我们对孩子的希望和爱的演化,这个翅膀确是在孩子获得爱的信息之后而生发于心灵的一种有实质意义的升华。孩子兴奋的声音漫过惆怅的孤儿院,这声音感人至深,让人心痛心碎的想流泪。想去好好的用心去抱抱这个孩子。这声音是对爱的呼唤,也足以让一切的没有责任感的父母深深的羞愧。更蕴涵着爱的圣洁和伟大。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将这动人的场景收进脑海,并且珍惜地锁上。永世不能忘怀。
附《孤儿院的小毛头》
作者:杨沐子(半遮面)
上帝坐在他的翅膀上
把眼睛分开
一边看守装着一张纸的盒子
一边编写一个不同于昨日的梦
曾经属于他一个人的梦
在床边的小板凳上
削苹果的孩子
他忽然瞪视我们
从床边再度走到暗处
仅剩的暗处,和一根总想绊倒他的芒刺
在两扇门中探讨,在我们和院长之间
“你可以上镜头啦”
他不明白,又总想和我们接近
紧紧的抓着衣的尾端
像抓着一个真实的梦
“我爸爸妈妈可以看到我吗?”
他的声音像长了翅膀
漫过惆怅的孤儿院
在被遮挡的日头下
他的身体有些兴奋地折叠起来,念念有词
收进我的脑海里
锁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浅析 重庆子衣的《趁着月色返回》
文\低处的迷雾
前面是秋天,已无道路可走。
趁着月色返回。回到我们的夏夜
那时,母亲端坐在莲花之上
如少妇一样年轻、漂亮
微微隆起的小腹,便是我
初始的故乡
这首诗是写生命之初对于灵态意蕴上的故乡的回望和眷恋。
“前面是秋天”,这里的“秋天”也就是指生命在轮回的曲折中所要抵达或路过的尘世。那麽除了尘世,还有哪个时空可以接纳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不知的,所以诗人说:“已无道路可走”。那麽“尘世“相对于初来的生命是陌生的、犹疑的。所以这个“生命”想“趁着月色返回”。回到没抵达尘世之前、轮回路上的夏夜,那样的夏夜不在我们的俗尘之内,那是这个生命被神灵从莲花宝座上放逐时的夏夜,是与母亲相遇在莲花之上时的夏夜。这里也蕴涵着对母亲的感恩,似乎母亲早已知道这个生命被放逐的茫然,所以母亲端坐在莲花之上等待他的到来,并把母亲的爱和孕育的宫体珍视为值得投奔的、初始的故乡。
这六月的羊水,在月夜之下
轻轻荡漾。温润的水温流
泻着母亲,贫穷而富足的微笑
那时,我便如小小嫩荷
安睡在生命的月下
这一节是对母亲给予的这个故乡的知足、生命意义上的感知。也是进一步的对母亲对生命的感恩。“这六月的羊水,在月夜之下,轻轻荡漾。温润的水温,流泻着母亲,贫穷而富足的微笑”。这是经过审美的幻化,在母亲的宫体内注入的主体感受,温暖以及不在流浪的安全与舒适。并且母亲贫穷而富足,那麽这又触及、开启了精神与物质的层面,那麽物质生活的贫穷并没有使母亲因此而示弱,反而因为她孕育着的生命而感到精神和心灵的富足,所以那微笑是骄傲、是希望、是真和幻的互动和升华。同时也给“我”回归生命以信心以力量。这种感情带动着情绪行走,自然而然地见证了 “那时,我便如小小嫩荷,安睡在生命的月下”。
是什么啄破月光?是什么
在母亲的阵痛里,绽开整个夏夜的光芒
这稻香。婴儿。莲花。荷池
便是六月乡村,最美艳的天堂
“是什么啄破月光?是什么在母亲的阵痛里,绽开整个夏夜的光芒”,这是生命在母亲给予的初始的故乡(母亲的宫体)走完十个月的历程之后,对于母亲的养护和孕育上升为对生命的渴望和信赖,所以诗人以追问的方式引领读者去填补去完成生命降临到红尘故乡的意境建构与生命在场的空间转义。也就是将生命由灵态意蕴上的故乡转往由肉身承载意义上的故乡。那麽这个新生命的到来对于母亲,对于生命的家园的人丁兴旺,稻香。婴儿。莲花。荷池就是六月乡村,最美艳的天堂。
附:《趁着月色返回》
作者:重庆子衣
前面是秋天,已无道路可走。
趁着月色返回。回到我们的夏夜
那时,母亲端坐在莲花之上
如少妇一样年轻、漂亮
微微隆起的小腹,便是我
初始的故乡
这六月的羊水,在月夜之下
轻轻荡漾。温润的水温流
泻着母亲,贫穷而富足的微笑
那时,我便如小小嫩荷
安睡在生命的月下
是什么啄破月光?是什么
在母亲的阵痛里,绽开整个夏夜的光芒
这稻香。婴儿。莲花。荷池
便是六月乡村,最美艳的天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六、浅析 扁舟一叶的 《陷阱》
文\低处的迷雾
经过这一片草丛,我看到自己的影子吐了一口血
蚂蚁饥饿,我眼看就要成为月光的食物
这一片草地,我以为应该是隐喻着现实或者命运的土壤。由于现实的脏和乱,让诗人不得不失去一些干净的东西,失去信仰甚至理想而伤及心灵,而使诗人发生异质的病变,看到自己的影子在吐血。
蚂蚁是指众生,那麽就是说在强大现实面前,不仅“我”有吐血的悲凉感;在物欲横流里挣扎的众生也一样现形着精神的贫瘠、荒芜与饥饿,甚至这荒芜与饥饿殃及毁坏了自然的环境“月光”。这是诗人将悲凉与孤寂进一步的深化。那麽,在被人为的现实所伤害的自然面前,诗人表现出了谦卑,忏悔和对于自然的敬畏与疼惜,以及伤害自然后的必然命运和人类的走向。.所以诗人才说:“我眼看就要成为月光的食物”。
我落荒在外,不敲你的栅栏
矢车菊枯焉了,接近我的末路,我脚下的风沙堆积
尽管已被现实掠夺很多,尽管对精神内野的希求和渴望与现实格格不入,而落荒于现实之外。即使这样的寂寥,“我”也不想与现实同流合污,不敲“你”现实的栅栏。如此的坚持、挣脱,和对内心的守护,断送了俗尘意义上幸福吉祥的图景“矢车菊枯焉了”。那麽诗人执着于精神境界的同时,已远离或者放弃了世人所追逐的功利与平庸的欲望,那麽,俗尘对于诗人而言就是末路。那麽,精神内质的圣洁与现实的背叛和疏离容易产生方向感的丧失,自我的分裂及生存世界之间的迷茫。这些压抑和无望使“我”的脚下风沙堆积。
你会预设一个陷阱,在我的必经之地
让我的徘徊掉进你的火,燃烧的翅膀
即使“我”不与你往来纠缠,你也会预设一个陷阱,在我的必经之地。这里又让我们感到无力脱离现实去生活的无奈和需要继续寻求的某种缺失。这首诗中的“你”就是现实的幻影。现实本身就是防不胜防的陷阱,当然会在每一个人的必经之地,不经意间让我们掉进去。这一节诗人用“火”这个具有穿透力的意象把全诗推向核心地带,引领我们正视现实的残酷、浅薄、疯狂和撕裂感,这些种种的冲突和经验化的迸射都通过“燃烧的翅膀”这一意象的生成外延出来。
也或许这是世上最后一只兽,踩破无所顾忌的张望
欢欣鼓舞的走,不留存一丝踪迹
这是“我”掉进现实的火之后的感应。诗人把毫无心肝的丑陋的现实比做这世上的“兽”。而且是“最后一只兽,踩破无所顾忌的张望,欣鼓舞的走,”。这样的指意更提升了“兽”这个意象将现实复活的功能,恰倒好处地反衬出人性的坚韧,自强不息的一面与这兽的对峙并调动读者发现新的寓意。
主体“我”的声音,对于现实的境遇和内在性的感怀并不是唯一的感受者和承载者,这声音足以修补群体的认同。所以,这个“我”不能简单地缩小化为诗人自身的纠结。
结句还可以处理的更精妙。
附《陷阱》
作者:扁舟一叶
经过这一片草丛,我看到自己的影子吐了一口血
蚂蚁饥饿,我眼看就要成为月光的食物
我落荒在外,不敲你的栅栏
矢车菊枯焉了,接近我的末路,我脚下的风沙堆积
你会预设一个陷阱,在我的必经之地
让我的徘徊掉进你的火,燃烧的翅膀
也或许这是世上最后一只兽,踩破无所顾忌的张望
欢欣鼓舞的走,不留存一丝踪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七、浅析 囫囵食神的《麻雀》
文\低处的迷雾
睡梦中的一只麻雀口渴了,
它想起了乌鸦,以及鸦背上的落雪。
黎明到来之前它必须找到水源,否则
将会与大海一同沸腾。
我觉得这“麻雀”是一种精神的幻象,“乌鸦”代表现实,“水源”代表那精神幻象所需要生息的土壤。大海则是来自骨子里的一种使命感。
起句是诗人对于精神幻象(麻雀)的感知并呈现出经验化的处境(口渴),这种精神幻象之所以隐喻到“麻雀”这个意象之中,是因为麻雀这种鸟它不希望自己被限制生活圈,它渴望的是整个蓝天,它希望无忧无虑的在天空下飞翔,即使饿死也不愿蹲在舒服的地方——鸟笼。麻雀有着这样渴望自由的精神,也象征着我们人类的精神内质与图腾。
那麽口渴的原因是因为无法消解的现实的困扰,自然而然的“想起了乌鸦”既“现实”。那麽不是有那种说法吗,叫天下乌鸦一般黑。而乌鸦在传统文化与人们心理上也有着灰色影响。科学家们推测,乌鸦天生遗传了游戏行为,在游戏过程中积累经验,潜在的本能和某种智慧能力更加全面。所以用“乌鸦”来寓意现实在好不过了,恰倒好处地折射出现实的阴暗、狡黠和多重性的隐喻结构。
接下来诗人又看到了乌鸦背上的“落雪”,这是诗人精神意义上的再次升华,尽管现实又脏又乱,诗人并没有因此而绝望而放弃,反而看到更干净的来自上苍与神灵的资源(落雪)在围剿现实的强大。那麽既然有上苍和神灵的帮助,诗人的意志更加坚定起来:“黎明到来之前它必须找到水源,”,而这个黎明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黎明,而是以精神境界与现实对峙作为背景的黎明,也就是说必须找到生息的环境与土壤来给精神上的困境松绑,来迎接这样的黎明。诗到这里,“落雪”与之前的“麻雀”在传播消息的同时,互为映照互为勾连的内在性也显现无疑。
“否则将会与大海一同沸腾。”那麽如果找不到精神内涵上所需要的环境与土壤,那种精神的幻象将与骨子里的天生的使命感(大海)一起沸腾,燃烧,抗挣甚至会生发我们不可知的力量。这一句调动并开启着读者的思维层面与能量。
以下的呈现就不难进入这首诗歌了。
几片羽毛从云杪飘下,而草
却被迫蜷缩于岩层阴湿的底部不能及时迎接。
风把石头掀翻、粉碎,
让骆驼不紧不慢地带着行走,羽毛却
始终没有落下。
第二节中“羽毛”这个意象隐含着精神幻象(麻雀)与现实幻象(乌鸦)的双重输入,让我们感受到精神境界的追逐与现实的无情撕扯、疯狂碰撞和各自在世俗中的变体,以及各不相让的困境:“羽毛却始终没有落下。”和体验或经验的终结。
太阳从东边升起——
一支冷漠的枪口
将会给这只麻雀带来一个崭新的名字。
最后节“太阳从东边升起——”正如昌耀所说:一切的终结都重新成为开头。那麽重新开始之后,对于现实的指涉与感知的图式却更为瞩目“一支冷漠的枪口”进一步揭示了现实的冷酷与阴暗与可怕。而在最后句“将会给这只麻雀带来一个崭新的名字。”这里更折射出正是现实的压迫与掠夺,启迪并助长我们思维的能力,为我们提供值得重新寻觅和思索的另一层精神方向。也暗示我们自身的忏悔,醒悟,内疚和坚守。
附《麻雀》
作者:囫囵食神
睡梦中的一只麻雀口渴了,
它想起了乌鸦,以及鸦背上的落雪。
黎明到来之前它必须找到水源,否则
将会与大海一同沸腾。
几片羽毛从云杪飘下,而草
却被迫蜷缩于岩层阴湿的底部不能及时迎接。
风把石头掀翻、粉碎,
让骆驼不紧不慢地带着行走,羽毛却
始终没有落下。
太阳从东边升起——
一支冷漠的枪口
将会给这只麻雀带来一个崭新的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八、浅析 囫囵食神《他病了》
文\低处的迷雾
他病了——
高烧三十九度五。
他静静地躺在
白色的房子里,
瞳仁中不再有一丝倒立的云。
此诗构思机智,反衬出内心的积淀和悟性的深邃.。在重病的现实里,我不病.,现实反观我就是个病的不轻的病人.。因为与现实的格格不入,我躺在白色的房子里,感到周遭的荒凉和孤寂.。并且瞳仁中不再有一丝倒立的云。“倒立的云”这一意象的生成透视出现实的轻浮与轻薄与浮躁已经没有改变的迹象。
今夜,他要为自己
写下忏悔的诔语——
就在一脸迷惘崩塌之前。
那麽,面对现实的不义与脏和乱,我要为自己曾被污染的灵魂和内心忏悔,写下哀悼的诔语。而且还要在一脸迷惘崩塌之前。因为迷茫崩塌之后,我可能会因为我曾经被现实的诱惑与同流而心痛羞愧得难以面对那样不堪的自己。
他终于清醒地认识到
“在龌龊堆里也龌龊个够”,
并不是什么至理名言——
如垃圾堆上的鲜花,
尽管,花瓣上扑满尘灰。
我终是要清醒的,并且清醒地认识到“在龌龊堆里也龌龊个够”,并不是什么至理名言。这样的推翻名句的清醒,足以让我们感知诗人心灵的成长和对于往昔对于现实的不屈服不沉沦以及深刻的内省。所以诗人看到了垃圾堆上的鲜花,尽管,花瓣上扑满尘灰。可是毕竟这鲜花也是一种希望和寄托吧!
有时候,在寒冷的冬夜
也会有更多的光
出现。
并且这种希望和寄托还在继续,还在触动诗人主观思想的进程。那麽“寒冷的冬夜”已经隐含着“雪”这个干净的精灵,对于全篇与现实世界的渗透。“更多的光”读者可根据自身的底蕴和经验自有领悟。结尾有了这样的延伸感,主题便获得了以点带面的提升。
附《他病了》
作者:囫囵食神
他病了——
高烧三十九度五。
他静静地躺在
白色的房子里,
瞳仁中不再有一丝倒立的云。
今夜,他要为自己
写下忏悔的诔语——
就在一脸迷惘崩塌之前。
他终于清醒地认识到
“在龌龊堆里也龌龊个够”,
并不是什么至理名言——
如垃圾堆上的鲜花,
尽管,花瓣上扑满尘灰。
有时候,在寒冷的冬夜
也会有更多的光
出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九、浅析 囫囵食神的 《真相》
文\低处的迷雾
房间里空无一人。
吸顶灯
半睁着瞌睡的眼。
风,渗进向日葵里,紧贴着
墙壁,静默不语。
沙发没有了灵魂。半支烟头
气若游丝地横躺在地板上,
苟延残喘。
一种扑朔迷离的、冷隽的凉气统领全篇,力透纸背,透视出内心的空虚无主..这所房子好似你的身体,那些摆设(吸顶灯、向日葵、墙壁、沙发、半支烟头、地板)仿佛是你的五脏六腑实则是精神的后花园,被现实或者爱或者命运掏空之后,一种支撑在消失。.
这时,墙角的座钟有气无力地敲响了——
凌晨一点。
门,无声地关闭
这时“墙角的座钟有气无力地敲响了——凌晨一点。”。(凌晨一点则是黎明前的黑暗。)即使你被命运洗劫一空之后并不甘心,你依然在争取在努力地去敲响去冲破黑暗,力图承担起与黑暗与精神困境以及思想空场的抗争使命或是意识的历险,阻止精神意义的感知陷于空白。而“门,无声地关闭”可想而知,里面的真相即内在现场将会发生怎样的逆转、碰撞。什麽才是终极的真相,引发读者的思索。
附《真相》
作者:囫囵食神
房间里空无一人。
吸顶灯
半睁着瞌睡的眼。
风,渗进向日葵里,紧贴着
墙壁,静默不语。
沙发没有了灵魂。半支烟头
气若游丝地横躺在地板上,
苟延残喘。
这时,墙角的座钟有气无力地敲响了——
凌晨一点。
门,无声地关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十、浅析 扁舟一叶的 《窗非》
文\低处的迷雾
这首诗歌的主题叫《窗非》非即非窗,所以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窗户,而是灵界与人境之间的窗子。或是两个“我”之间重新生成陌生关系后,再度确立彼此的缺席或隐身时形成的窗子。也就是诗歌以自我的分离和分视(既灵界中的“我”与人境中的“我”,诗中的“你”就是人境中的“我”)的手法进行了两个“我 ”的互相审视、互相交流、反观、参照与潜在能量的互相运转。
我在窗外种下低矮的灌木,非叶的礼物拉开抽屉
你看到夜晚的字。无非是忽视轻微的脚骨,发出阵痛
“我在窗外种下低矮的灌木”这是灵界的“我”在窗外,也就是在人境里种下低矮的灌木,而“灌木”是指那些没有明显的主干、呈丛生状态的树木。很显然这个“我”已经透露出些许的没有方向感的迷茫。“非叶的礼物拉开抽屉”这一意象的生成和拉拽调动读者的思维,让读者去思索这到底是什麽样的礼物拉开了什麽样的抽屉,让人境中的“我” 看到夜晚的字,无非是“我”在人境里走过的那些沧桑和风雨,被忽视之后发出的阵痛。
小巧玲珑的果实临水而居,你贴着玻璃
裂开的纹也许宽广。我需要收集更多的根,以及蚯蚓吐出的泥
甚至敞开的,甚至你一直掩盖的,白色的雪
尽情地低落。被你锁住了整个破碎的过程
即便是那样的被人不理,还是有小巧玲珑的果实临水而居。我看到人境中的我贴着玻璃裂开的纹也就是玻璃反光的俗尘幻象物欲横流的那些浮躁的东西也许宽广的被喝彩和赞美的。但是我需要的是拯救我的根和泥土,甚至需要被人境里的我丢弃的那些圣洁的本性,以及因被现实的污浊污染后因疼痛而回避的那些破碎的往昔来升华出我的澄明和成长的经验与支配性的能力。
你说好吧,烟火离得如此遥远,一些沉睡的人
关着清醒的窗子,锯开玻璃,正在引渡唯一的我
那麽,人境里的我是被一些牵绊羁留,被一些无奈消解了自身的一些意义的显现,只好对着灵界中的“我”说:好吧,人间的烟火离灵界那麽遥远,一些死去的人对于生命世象命运才是最清醒的智者,而那清醒的窗子对于人境中的我对于活着的人是关闭着的。那麽就锯开这窗子的玻璃,让清醒来引渡我。引渡之后人境与灵界以及自我分离之后的两个“我”会有怎样的开启和崭新的契约或是会发生某种奇异的建构?引人深思。最后诗歌以清醒的窗子提升并明晰了主题的内蕴。打破了主题的神秘和复杂性,挖掘出不在被我们感知的一些东西。
诗歌构思有厚度不肤浅,切入的视角不同寻常。
附《窗非》
作者:扁舟一叶
我在窗外种下低矮的灌木,非叶的礼物拉开抽屉
你看到夜晚的字。无非是忽视轻微的脚骨,发出阵痛
小巧玲珑的果实临水而居,你贴着玻璃
裂开的纹也许宽广。我需要收集更多的根,以及蚯蚓吐出的泥
甚至敞开的,甚至你一直掩盖的,白色的雪
尽情地低落。被你锁住了整个破碎的过程
你说好吧,烟火离得如此遥远,一些沉睡的人
关着清醒的窗子,锯开玻璃,正在引渡唯一的我
[ 本帖最后由 低处的迷雾 于 2011-3-14 13:41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