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3100|回复: 21

捕鸟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9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日与石侃讨论时间,他建议我写个文本。因为时间是很有趣的东西,假设“现在”是静止的,我们可以用“此前”和“此后”来表达,当然“现在”一直处于运动之中,此前的一切都被固化,此后则是未知。我们在时间中,被时间缠绕,留下轨迹,时间带领着我们或者说和我们一起共同穿越一层层新的空间,我们每个人都处于一束射线中,彼此交错、平行、或者毫不相干,唯有被固化的“此前”,可供翻检。 石侃说:“我们为什么能捕捉到现在,因为我们的意识有可能相等于或可能快于光速。”我觉得很有道理。

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
捕捉,天空中的痕迹——

那些单翅膀的鸟
拥有灰褐色的羽毛

在光阴之树上挂满钟表
这些“喳、喳”之物
互为参照,互为傀儡

而鸟从树上落下来,层叠淤积
成落叶,成为身后之河流
供我们打捞:一些掠影浮光

单翅鸟一直在飞翔
他们捕捉到的,其实只是羽毛
发表于 2011-2-9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昨日与石侃讨论时间,他建议我写个文本。因为时间是很有趣的东西,假设“现在”是静止的,我们可以用“此前”和“此后”来表达,当然“现在”一直处于运动之中,此前的一切都被固化,此后则是未知。我们在时间中,被时间缠绕,留下轨迹,时间带领着我们或者说和我们一起共同穿越一层层新的空间,我们每个人都处于一束射线中,彼此交错、平行、或者毫不相干,唯有被固化的“此前”,可供翻检。 石侃说:“我们为什么能捕捉到现在,因为我们的意识有可能相等于或可能快于光速。”
===============================================
这段话的科技含量好高啊。讨论时间与空间,差不多就是在讨论宇宙本身。宇宙虽然是无穷无尽的,但讨论却是绝对有益的。支持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9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个菩提。总之我们很有趣,我们总是活在“现在”,很多人却愿意,包括一部分哲学也认为我们活在过去。时间和意识在我个人看来确实是平行的结构。如果微观的时间学是速度/距离=时间,那么意识对时间的感知,也就说明意识本身具有速度和空间的属性,这在内视视界就反映出来了。审美现象很奇妙,因为审美是现实的中断感,时俗的时间意义被暂时搁置了,所以哲学就提出自由意志论。“我思故我在”的存在哲学中,人为什么能在一定程度上中断现实的感知,这似乎说明意识和速度之间存有某种内在的关系。宏观的时间是一种秩序,时间的中断却又是时间更大的感知,空间的边界就是知觉的边界,它是一个不断扭动、弯曲而有层次感的事物。是知觉的时间在空间场往返穿梭,浩瀚地流失、迸发和泯灭,仿佛是电子的翅膀——这些都是永恒感。这只有审美才能通知,只当现实在眼前模糊成一片和置若罔闻的时候,我们才能感知世俗的时间和审美的时间是不同的。前者淹没人,后者却突现人的自身,前者是自动化(自明性晦暗、麻木),后者是人对存在的察觉(中断、永恒和价值感)——它通行于一个内部的呈上。

文本有很多电子信号,很迷离,如果我们把它当作电子信号的话,羽毛也是电子。思想和情感具有先天的逻辑,那么电子的运动轨迹就反映出来————诗歌的意义链本身就是逻辑的轨迹。生命的茂密我们说不清楚的,太难了。

[ 本帖最后由 石侃 于 2011-2-9 14:1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9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石侃 于 2011-2-9 13:47 发表
呵呵,这个菩提。总之我们很有趣,我们总是活在“现在”,很多人却愿意,包括一部分哲学也认为我们活在过去。时间和意识在我个人看来确实是平行的结构。如果微观的时间学是速度/距离=时间,那么意识对时间的感知,也 ...

学习石侃兄对时间展开哲学的探讨。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9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用具体的物象对抽象的时间进行了形象的阐释,很超脱的写法。“他们”可否换成“我们”?学习,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9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人的感知就是电子信号,那么时间也是被电子的属性规定的。而空间就是能量的有效作用场,空间边界的扭曲性是能量的变化造成的。打个比喻,我们活在一个皮囊里,在里面打拳,力量大一点皮囊突出一点,力量萎缩了,皮囊就萎缩回来。一般情况下,张力和引力是相对平衡的结构。

菩提使用“他们”,是因为他的虚无主义在作祟,“我们”去劈他。本体的哲学很容易衍生“虚无”的观念,因为它本身就是无限性的无,但这个“无”却不是虚无,它构成出“有”,这才是辩证法的无的意义,生生不息。

[ 本帖最后由 石侃 于 2011-2-9 14:5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9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空气 于 2011-2-9 14:19 发表
菩提用具体的物象对抽象的时间进行了形象的阐释,很超脱的写法。“他们”可否换成“我们”?学习,问好!

用具体的物象来对抽象进行诠释,这个在石侃以前的诗歌中经常看到,此处我学习了下。呵呵!
用“他们”是为了使自己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石侃说我是虚无主义在作祟,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我妄想把自己拔高成无。
我也曾考虑是否选用“我们”,因为第四节便是选用的“我们”,但后来我还是觉得“他们”更好一些

[ 本帖最后由 石菩提 于 2011-2-9 15:5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9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石侃 于 2011-2-9 13:47 发表
呵呵,这个菩提。总之我们很有趣,我们总是活在“现在”,很多人却愿意,包括一部分哲学也认为我们活在过去。时间和意识在我个人看来确实是平行的结构。如果微观的时间学是速度/距离=时间,那么意识对时间的感知,也 ...

关于这个“生命的茂密”在第四节我特意选用了“鸟”和“落叶”,其实此处的鸟按道理应该是“鸟羽”,但为了突出生命感我直接用鸟代替,而在最后一节再“翻案”,“落叶”是一个生命由存在转向失去的过程。

在这一节中关于河流的选用自我觉得不是太贴切,因为客观上说应该是凝冻的,但“过去”进入记忆空间后,却又是流动或者说可能残缺的。所以最后还是选用了“河流”,这个意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9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空气 于 2011-2-9 12:33 发表
昨日与石侃讨论时间,他建议我写个文本。因为时间是很有趣的东西,假设“现在”是静止的,我们可以用“此前”和“此后”来表达,当然“现在”一直处于运动之中,此前的一切都被固化,此后则是未知。我们在时间中,被 ...

讨论的确是有益的,往往在讨论中我们会迸发出灵感,这首诗歌我自己是比较满意的,特别是在近一个月写不出新东西的时候,突然在一觉醒来有了写的欲望,并且一挥而就。这种感觉很舒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9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石侃 于 2011-2-9 14:36 发表
如果人的感知就是电子信号,那么时间也是被电子的属性规定的。而空间就是能量的有效作用场,空间边界的扭曲性是能量的变化造成的。打个比喻,我们活在一个皮囊里,在里面打拳,力量大一点皮囊突出一点,力量萎缩了, ...

在此处我们捕捉到的时间其实从本质上说应该是个“伪时间”,或者说时间的一个粒子被我们捏住了。
关于空间的比喻很好玩,但符合我们的认知。最近看了一部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很有相通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9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人称的问题,“他们”确实是一个客观角度。如果菩提细心的话,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了。因为涉及哲学本体,就囊括了所有人,这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问题。如果使用“他们”,菩提就把自己从这个命运中抽离出来了,独立于共同的命运。这是神的位置,而神本身就是无限性,所以很容易导致虚无的色彩。
“淤积的落叶和河流”都是菩提对时间的感知,在我看来菩提要表达的时间是历史、运动和难以言说的。所以他说“只是羽毛”,也就是说时间的本质他无法通达,只是扑捉它作为感知的物化形式(对象)。倒应了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即人们扑抓的不是电子颗粒,而是电子云。真是巧。
要回答时间本质是什么,必须回答电子的特性,但现在人们无法获得单一的电子结构和运动方程。因为射电放大镜会干扰电子,而导致电子作为认知客体属性的改变。总之人体的神经传导系统的信息输送速度,皮肤一接触事物,几乎同时被大脑扑抓到信号。

[ 本帖最后由 石侃 于 2011-2-9 21:2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9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石侃 于 2011-2-9 21:20 发表
关于人称的问题,“他们”确实是一个客观角度。如果菩提细心的话,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了。因为涉及哲学本体,就囊括了所有人,这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问题。如果使用“他们”,菩提就把自己从这个命运中抽离出来了,独立 ...

兄对各种理论都有研究啊,治学严谨。我很好奇兄的职业。我总觉得兄是一名学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2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石侃 于 2011-2-9 21:20 发表
关于人称的问题,“他们”确实是一个客观角度。如果菩提细心的话,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了。因为涉及哲学本体,就囊括了所有人,这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问题。如果使用“他们”,菩提就把自己从这个命运中抽离出来了,独立 ...

也许诗歌和逻辑学也有关系,诗学和科学,嘿嘿,更高境界有更高的想象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3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石菩提 于 2011-2-12 14:36 发表

也许诗歌和逻辑学也有关系,诗学和科学,嘿嘿,更高境界有更高的想象力


就是刺激一下你,看你能不能写几个新的文本出来。诗哲不分家,科学本来就是从哲学那里衍生出来的事物,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算不算科学,亚里士多德的“种属”是不是科学,逻辑原子主义是不是哲学,c语言的前身本身就是为澄清哲学的。

[ 本帖最后由 石侃 于 2011-2-13 00:0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3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石侃 于 2011-2-13 00:03 发表


就是刺激一下你,看你能不能写几个新的文本出来。诗哲不分家,科学本来就是从哲学那里衍生出来的事物,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算不算科学,亚里士多德的“种属”是不是科学,逻辑原子主义是不是哲学,c语言的前身 ...

没用,境界还没到。写不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20 18: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