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4785|回复: 29

《我在针尖上苏醒》三首紫竹短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6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我在针尖上苏醒》
挫败我的,怎能是黑夜
怎能是黑夜里的狼群,那些闪着绿光的眼睛
那些被恶习操控的眼睛
看上去多么让人多么兴奋

你揣在口袋里的手精于魔术
无中生有地播撒罂粟
让天空被芬芳拥堵,飞鸟的羽翅成为一种
浅薄的自我嘲讽和愚弄的理由

那些唱词,麦克风正在装殓一颗心
在珠穆朗玛峰岩石内部,爱琴海的风暴使之沉默

有一滴水就已足够
它反复的滴,反复的滴直到

我在针尖上苏醒

2.《最后的陈述》

这是最后的陈述
短少主体,没有清晰的脉络
迷乱,正如夜色下黑森林里的路
从没有谁真正走进,也没有谁曾真实的走出

仿佛封闭的自我里关着
一只漫天雪地里孤独的狐,苦难与疼痛的历史
被洁白的雪掩盖,孕育最后将要绽开的花朵
而她优雅,轻盈的步子仍然充满诱惑
如果那忧郁的眸子是一种俘获,
这个凶险的旅途便是你,一刀刀剖开自己
在私欲的火中沐浴,却无法高歌

黑森林是最后的迷途,它在夜色下狂舞
用狐性柔媚的纤指打开一道爱的缺口
让白昼的纷杂汹涌而出

3. 《竹子与雪之间》

竹子与雪之间,是我
这并不是隐喻,注定的命运
不幸生于自我,而终将亡于宇宙
空无于轻盈间曼舞,紫色的气质
怀抱冷,给我倾倒下去的理由

通往喜玛拉雅雪山之路
让万物退却,在死亡的归途中
你柔雪般的身子被魔咒复苏
将一截空无的遗言带回温暖的洞穴

谁将穿越原始森林的梦魇
掘动虚幻之穴
在竹子与雪之间建造来世之栖所
诵读死亡精灵唯一纯粹的爱的遗言

[ 本帖最后由 苏紫竹 于 2011-1-6 11:10 编辑 ]
发表于 2011-1-6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看看,让高手来评。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6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的态势恣肆淋漓可感内功的传导。诗意波澜涌动,调动读者思维和阅读情趣。建议精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6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给你Q了  你没加我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6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低处的迷雾:在哪里呀,没看见呀,给你我的7437937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6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各处把握的很到位。欣赏,建议精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6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纯属的诗歌语言
丰厚的诗歌功底
在这首诗歌里显露
推荐
欢迎常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6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执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6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力度、纯度、深度、热度,……紫竹的近作令人瞩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6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现和抚慰------读紫竹诗《最后的陈述》(东方明月)

发现和抚慰------读紫竹诗《最后的陈述》

                           东方明月



      我相信在这个俗世所谓约定俗成的“价值体系”和“潜规则”之外,一定存在着另一种非物化的价值体系,一种来自灵魂的纯精神抚慰。

      那种非物化的价值体系构建在哪里,那又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抚慰呢?

      这个时候,我想到了那些近乎“神奇、魔幻”的诗意文字,想到了那些和文字水乳交融的诗人,想到了那些由诗人们泣血而写的也许“并无一用”的诗歌。

      一定是这样的,我相信诗人发现了很多人看不到的真相,发现了被别人忽略的事实,发现了那些隐秘的更接近真理的存在。

      比如在这首《最后的陈述》里,我说紫竹发现了生命的“黑森林”,发现了那只漫天雪地里的孤独的洁白的纯净的狐……发现了狐优雅,轻盈的充满诱惑的步子,发现了狐性柔媚的纤指打开的一道爱的缺口,发现了那纷杂汹涌而出的白昼……这一切,不仅仅存在于诗人的诗中,当它们通过诗人的意象,转化成为一首诗之后,这一切,就成为了一种非物化的客观存在,这是诗人精神世界的诗意客观描述,也是一种对对现实、对现世、对“自我”、对人性的审视。

     一首诗脱离开诗人的语言母体独立出来,它就完成了对这个世界的一次重新命名,重构了一个新的向善、向真、向内、更贴近人性的追求完美和极致的新秩序,从而也再一次重构了诗者的精神世界,甚至也会让读者看到一个焕然一新的近乎神性化的唯美世界。

      不是吗?你看,紫竹在用她冷静却带着颤抖的呼吸告诉我们:“夜色下黑森林里的路/从没有谁真正走进,也没有谁曾真实的走出”,这是一种坦然地大胆地揭露,是对人性和世界的一次凝神注目,是对自我的一次直逼灵魂的审视。

      紫竹说:“如果那忧郁的眸子是一种俘获,/这个凶险的旅途便是你,一刀刀剖开自己/在私欲的火中沐浴,却无法高歌”,而这样的“如果”却是存在于我们心中的真实。是啊,有谁能够保证自己一生平安,没有喜怒哀乐,没有生死无常的忧患?有谁可以避开凶险的旅途?有谁可以真正的栖居于桃源,不受私欲的煎熬?有谁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物我忘我的高歌于这个喧嚣的拥挤的尘世之上?这些深埋于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隐秘就是这样以最直逼人心的语言被诗人揭示出来了。当我们读,当我们思索,当我们无声的予以回复和解答,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这也是诗人为我们构建的价值体系之一种啊!

      其实,神奇的触动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阅读里,就在诗人的的字里行间。真相无处不在,它是细腻的感知,是语言的描述,是创造力和发现的眼睛,紫竹做到了,她发现了,并且用她的诗揭示出来了。触手处,凝眸间,一个被遮蔽和埋藏的世界就被开掘了出来,就如紫竹的这首《最后的陈述》!

     一首诗,足以唤醒一个沉睡的世界,也可以以带来一个崭新的世界,而其中的精神抚慰也是不可估量和难以言尽的。紫竹说:“黑森林是最后的迷途,它在夜色下狂舞/用狐性柔媚的纤指打开一道爱的缺口/让白昼的纷杂汹涌而出”。事实上,我很喜欢紫竹在这首诗里所选用的“黑森林”这一意象,它给人很广阔的诗意思维及想象空间--------人性的黑森林,或者生命的终结之后的黑森林,或者是某一种能指、所指。在这里,我只想借此强调的是诗人和诗歌的“牵引作用”……

      里尔克和希尼都曾经对诗歌和诗人的“意义”做过形象的诗意的描述。里尔克说:……就是他,这个魔术师,将那不可征服的化成了一串串悠扬回旋的歌调,一串串滑入浩渺无垠中的歌调,他让他的声音与那最辽远的空旷联系在一起,让那远方也将我们连紧,直到它将我们拉过去……

       是的,很多时候,觉得诗歌阅读就是一种被牵引的过程,那是一种精神的吸附和共鸣,那是一种精神的契合和依恋,也是一种思考和历练,是一种共同的商榷及探索。可爱的诗人如紫竹,她让她的读者从现实的暗或者沉中超拔而出,看见了那辽远的地方和自己的关联,而这对一个人来说又是多么的重要!

      世界的本质是爱,是光和明亮,这是诗人的信仰,也是诗人的精神远方,这“最后的陈述”不是别的,它是诗人勇于揭示并予以正视的黑和暗,也是诗人为我们带来的白和纯,更是天地之间象征着洁净的雪,和人心深处的光与美!这些游离于俗世物化价值体系之外的存在,是一种宝贵的精神抚慰。在经历了一场洗礼之后,我们会把“黑森林”变成一个洁白纯粹的“空场”,只有爱和光亮在源源不断地注入其中。哦,真好,此刻,充盈于心间的惟有祝福和赞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6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死亡的归途中
你柔雪般的身子被魔咒复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6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滴水就已足够
它反复的滴,反复的滴直到

我在针尖上苏醒

——————喜欢紫竹酣畅淋漓的笔墨,理性睿智的文字,若尘学习了。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7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汪抒 于 2011-1-6 16:35 发表
发现和抚慰------读紫竹诗《最后的陈述》

                           东方明月



      我相信在这个俗世所谓约定俗成的“价值体系”和“潜规则”之外,一定存在着另一种非物化的价值体系,一种来自灵魂的 ...


欣赏学习你的评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7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汪抒 的帖子

学习,支持解析。问好诗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8 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这语言的穿梭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20 20: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