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948|回复: 8

红颜诗国《每周诗探讨第十三期第期》《黝黑的少年在林荫道上徘徊》结束并总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黝黑的少年在林荫道上徘徊>>
作者: 阿赫玛托娃 (俄罗斯诗人)

黝黑的少年在林荫道上徘徊,
漫步湖畔,愁肠百结,
一个世纪了,我们还在怀念
那窸窸窣窣的脚步声。

刺人的松针绵密地
铺满低矮的树墩,
这里放过他的三角帽,
一卷破旧的帕尔尼诗集。

作者简介: 作者: 阿赫玛托娃 (俄罗斯诗人)
 1889年8月11日(旧历)安娜出生在黑海沿岸敖德萨近郊

推荐理由:这是一位时代女性,她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她不是男人的附属品,不是家庭、婚姻的牺牲品;这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她的诗敢于独树一帜,敢于追求纯艺术,敢于在平凡简单中寻找伟大;这是一位伟大的爱情女歌手,敢于以女性视角揭示女性情怀;这是一位爱国诗人,她的诗充满人文精神,她的爱是宽广的,她与她的人民同在。

总结:感谢大家对本次诗探讨的关注和支持。每一位精彩的评读对于诗歌都是有意义的拓展,对于自身都是见识上的增长和充电。再次感谢所有参与的会员和斑竹。

以下是本次探讨的评论或赏析

半遮面: 这首短诗是作者献给普希金的. 整首诗是用语意来驾驶的, 而不是语言. 可以说没有开幕, 也没有闭幕, 它仅仅是一个小细节. 是动态开放性的结构, 这就是诗歌的单身部, 从语言以看出质地.

黝黑的少年在林荫道上徘徊,
漫步湖畔,愁肠百结
一个世纪了,我们还在怀念
那窸窸窣窣的脚步声。

_________以黝黑少年开题, 借林荫道, 湖畔来抒情., 意向与情趣兼备, 告诉我们那是怎样一个时代和环境. “那窸窸窣窣的脚步声。”多么微妙的复杂心理变化, 参杂着他的悲观情绪


刺人的松针绵密地
铺满低矮的树墩,
这里放过他的三角帽,
一卷破旧的帕尔尼诗集。
__________松针, 树墩, 曾是他生活的环境, 一种象征, 也代表了一种痛苦与一种欢乐的寓意. 他的三角帽与破旧的帕尔尼诗集,这个意向很精彩, 甚至有某种指向, 其中暗示一个被社会遗弃的孩子, 意向在于静中有动, 支掌与动摇.,
整首诗就是黝黑的少年曾经在这里和帕尔尼诗集一起度过, 即对立又呼应., 从形式转向意化, 并与原有的自然景物构成某种张力.音律有声, 显得短句更自由和开放., 他所使用的每个词都是负面的, 故整体色条沉郁顿挫. 从时代背景来说, 开阔了他对人性黑暗的视野, 扩大了他的音域, 特别是在低音区, 丰富了语言的经验和意向光谱.

懒洋洋的猫: 为何是黝黑的。。。。俺有点纠结, 有国外诗歌的韵味

格木:  哈哈,沐子也许首先应思考一个问题,为何这首诗贴在这里无人来解读,是不喜欢这种类型的诗歌,还是无法解读。有些传统的古典意境美,在今人那里似乎已经丢失了。
楼上懒洋洋的猫提出一个问题,为何是黝黑的少年呢?怎么就不是一个黄皮肤的或者是白皮肤的?也或者是,这个黝黑的少年并非是指人种的肤色,而是说明是一种劳动的颜色。还有一个问题,为何诗中出现的是三角帽,而不是五角六角之类,这里都是特指有含义的。三角帽在黝黑的少年的国度里,指代知识分子,这与后面的破旧的诗集也有对接,都存在一种暗示。通过作者留下的暗示和线索,我们就能明白这首诗表达式什么意思了。怎么来表现的呢?不要把诗歌复杂化,也不要过于肤浅,作者用了场景展示,截了一幅图给我们看,一个正在劳动着的但未放弃学习与浪漫的少年,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令他徘徊,愁肠百结。
    沐子,真正写诗的人应该是能够静心耐心的读诗的人,诗都读不进去,先不要急着写,现在很多人都是这么毛躁,读明白了,借鉴下,再进行创作,应该是不可改的规律。诗中还有别的很多东西,都很值得我们来学习。希望能从别人那里看到其他的解读。

左倾的美: 黝黑,三角帽,帕尔尼诗集
以上这些,也许是有所指(是描写一幅名画吗?)。这样来读,就很隐。而读者不清楚是什么的话,单从文字上来读,是很一般的作品。

格木: 何以见得单从文字上来就是很一般的作品?就是因为看着简单,没有去扭曲一下吗?

囫囵食神:  我感觉这首诗是诗人在怀恋一段美好的时光(也可以说成是一种好的风气或现象)。文中的少年也许就是诗人,或者诗人中的一群。从而暗示出诗人目前所处的社会环境充满着不良恶习——轻视知识。
正因为目前缺少了那种爱知识、渴望知识的社会风气,才迫使诗人更加怀恋过去那些虽然艰苦但很充实的美好时光。针对这些,我来说说自己对此诗的理解——

黝黑的少年在林荫道上徘徊,  
漫步湖畔, 愁肠百结,
——————————————————
这是诗人脑中以前的一个画面:一个因长期劳动被太阳晒得黝黑的小伙子利用歇息的时间曾经在一个林荫道、或湖畔上几度往返学习知识,而肉体的劳累与精神上对知识的渴望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就是因为他没有大量的时间去阅读、学习,才使得他愁肠百结。从而暗示出当时人们对知识的崇拜和渴望。
接下来,诗人又从回忆中回到了现在——

一个世纪了, 我们还在怀念  
那窸窸窣窣的脚步声。
————————————————————
“一个世纪了”,时间过得真快,眨眼功夫很多年过去了,可是诗人仍在怀恋过去的那种渴求知识的良好的社会风气。因为——

刺人的松针绵密地  
铺满低矮的树墩,
——————————————
这是诗人看到的目前社会风气——已经很少有人像“我”或“我们”以前那样在那么艰辛的环境中渴望知识了。“刺人的松针”,一是指物象;二是暗示目前的这种轻视知识的不良风气实在令诗人的心像针扎一样的疼。“铺满低矮的树墩”,说明已经好长时间都没人关顾此地了,也同样是暗示目前那种对知识的轻视现象。接着诗人又因景生情——

这里放过他的三角帽,  
一卷破旧的帕尔尼诗集。
————————————————
三角帽,是西洋服饰中的一种男用帽子,由顶部俯视呈三角形而得名。三角帽发源于欧洲,自17世纪后期盛行至18世纪,在极盛期时不但是一般男性知识份子的标准行头,也是军人戎装的标准配件之一。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后为双角帽所取代。三角帽的配戴方法是主尖角在前。
这里,诗人用“三角帽”和“破旧”暗示,这些都是以前的事情了,而现在呢?值得我们深思。

整首诗不拖沓,很凝练、朴素,没有过多的修饰词,个感是一首佳作。

这首诗我就解读到此,同时也为我们中国目前存在的轻视教育而感到忧虑。

地处的迷雾:  
黝黑的少年在林荫道上徘徊,  
漫步湖畔, 愁肠百结,  
一个世纪了, 我们还在怀念  
那窸窸窣窣的脚步声。

我觉得这是一首怀念性质的赠诗,诗人在落墨的同时产生的幻象就是:一个黝黑的少年在林荫道上徘徊,在湖畔漫步,由于这个少年心事重重,愁肠百结了。这种状态让诗人叹惋地思接一百年的时空串联,仿佛这个少年与诗人的渊源已经有一个世纪那麽长久,所以都一个世纪了,诗人还在怀念这个少年当初徘徊漫步时窸窸窣窣的脚步声。

刺人的松针绵密地  
铺满低矮的树墩,
这里放过他的三角帽,  
一卷破旧的帕尔尼诗集。

这一节是对少年的继续怀念和主题的展开,通过“刺人的松针绵密地,铺满低矮的树墩”这一转折将少年心境与精神的根源和渴求全部输入与大自然的亲近之中,并且这里放过少年的三角帽,放过一卷破旧的帕尔尼诗集。也就是说这个林荫道是少年的精神栖息地,是他经常来放牧心灵的后花园。所以这样的描述更清晰了再现了少年的曼妙和内心的丰盈与追求.。前一节少年所表现的茫然不安也在这里释怀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基调也在这里生成,衍生的怀念的情愫也在这里获得着陆点。

囫囵食神:  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做买椟还珠。其实装珠宝的盒子再漂亮那也是没有什么
值的。就如女人和衣服,越是穿艳丽服装的,人们反而把视线转移到衣服上了。
我就喜欢像面面推荐的这首诗,没有华丽的文字,朴素、简单而不失内核。

地处的迷雾: 支持6楼和8楼木格同学的见解。读诗要读内在的蕴涵以及内外所消解所延宕的是什麽。过分追求语言的华美容易淹没一些事物原初的资源或意义。这首小诗字简意丰。道出了人与自然亲近,互相慰籍 互相依靠后所获得的精神容量以及追求在境界上的共性感
应。

石菩提: 情,境,景。这首都有了,诗歌简约而有余味。的确应当是国外诗歌的翻译,而且当是老翻译家的作品

牧歌悠扬:  这首诗歌诗者选用日常我们大多能够见到的场景作为铺垫,把逝去的光阴或者爱情赫然纸上。曾经窸窸窣窣的脚步,曾经的三角帽与破旧的诗集,这些意象,有忧伤,有欢乐,有渴望,有失落。诗者把这些情绪都融于这首诗歌中。

李显:  支持一下,这是名家名作,不敢高声语。只是,这个译本老了些,比较直接

[ 本帖最后由 半遮面 于 2011-1-2 08:09 编辑 ]
发表于 2011-1-2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面面辛苦 支持你的解读.精彩到位...感谢所有参与本次探讨的斑竹和会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低处的迷雾 于 2011-1-2 08:22 发表
面面辛苦 支持你的解读.精彩到位...感谢所有参与本次探讨的斑竹和会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3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精神大餐要多来几次,那就更幸福了。谢谢各位的解读,也谢谢面面辛苦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3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忙的没参加讨论,来学习一下,面面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3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落幕 于 2011-1-3 09:22 发表
这样的精神大餐要多来几次,那就更幸福了。谢谢各位的解读,也谢谢面面辛苦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3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张小钰 于 2011-1-3 11:24 发表
忙的没参加讨论,来学习一下,面面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6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6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面面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20 20: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