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779|回复: 21

【春天读诗】一棵有思想的苇草——水边青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12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天说】

在写下这篇文字之前,我一直在想,中国的乡土诗歌到底还存在不,我所指的存在是群体性质的,不是个人。或者如张军所说:乡土文学已经演变成了“故土文学”,或者说演变成了“移民文学”。那么乡土诗歌是不是也演变成了故土诗歌呢?
当然,这不是我研究的范畴,也没那个水准。说这些话的目的是想说,我认为水边青艾是一位新乡土诗人。当然,这只是个见(红颜的套话,嘻嘻。)
而什么叫乡土诗歌,是不是文字里充斥着乡村经验与海子的麦田,就可以成为乡土诗呢?回答是否定的。人不能没有故土,这个故土,不仅是实质上的,不仅是特指的地名,它必须有精神的指向。所谓乡土诗歌,必须要有朴实的表情,要有内心的追问以及对生命的关怀。这也是人们所说的新乡土诗歌。
而水边青艾,一直执着于他的丁家渡,除了少年的记忆,年迈的老母外,在城市的繁华与纷争中,让诗人的丁家渡成为了他纯真的圣地及理想的代言,他所有的视线、生活、文字,全部都散发着苏北平原那淡淡的芦花香。他的焦虑、苦痛,他的喜悦、快乐,均来自这块离我们甚是遥远的土地。
因此,从一开始认识他,我就把他列为了新乡土诗人的范畴,不仅是从他的诗里,我们可以看到久违的田野与清风,而是可以想起一些植根于我们生命里的东西,不可拒绝的爱与情怀。

1.        丁家渡的清晨

这早晨的炊烟,已经有多少时日没有如期升起。
这人丁兴旺的村庄,禽流感肆虐后的鸡窝,晨鸣的公鸡已经升天。
这静寂的时光,不是悠然的午后。
只有如茵的麦田,绿色依旧。

浓雾弥漫中,隔空的咳嗽奏响了清晨的序曲。
一根拐杖轻点,农历年的炮仗还早,一万响还是两万响?
让返乡的儿子决定。


在诗人的笔下,丁家渡总是如此的平静,这里所有的生命日复一日地按着它原有的规迹行走。也许它们从未想过,会有一个诗人,将它们全部复制在一些字句里,最重要的,是将它们隐含在人性的回归里,唤醒一种久违的美与纯粹。
这首《丁家渡的清晨》用了大量的白描,以复制诗人内心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画面,而诗人对故乡的情感便在这些画面中无声地流淌。这些炊烟,鸡鸣,麦田,以及隔空的咳嗽声,不是点滴,而是大片大片的回忆,蕴育了一个热爱诗歌热爱生活的丁家渡的儿子。
乡土诗教给阅读者最多的就是爱,那种暖暖的亲情,在那根“拐杖”里“轻点”,点中了多少思乡的死穴啊!那些看似琐碎的家事,“农历年的炮仗还早,一万响还是两万响?”却非要返乡的儿子来决定。却有谁能拒绝一位老人那么细腻、宽阔而智慧的心呢?可以让孩子远走,可以让他们飞翔,但这里零零碎碎的生活,才是他们手中最长最长的那根线。因为人的一生,支撑着未来的,不是金钱,不是位高权重,而是家与爱。
具象的生活细节,让一首诗瞬间变得温暖,象一泓来自母体的温水,让我们无法释怀与忘记。

2.        丁家渡的灯盏

一盏灯,已经熄灭。
就在路的右边。
一盏灯还亮着,就在电话的那头。

喂,喂,喂——一声声
灯火点亮了思念的渡口,却渡不过3000公里的旅途。
这十二月的风声跑在一月的风声前面,黑夜与白天隔得太近。
丁家渡的灯盏高悬,是我最大的心愿,除此,我没有相通的语言与老母亲共鸣。


有人说,新乡土诗接受了朦胧诗的营养,注意了主体意识的开发,也注重了活在当下的现代人如何表述现代情绪。《丁家渡的灯盏》,将打电话的细节,用简洁的文字展开,引导我们进入母与子彼此思念的情境中。虽然,文化的差异,生活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两辈人之间无法用正常的语言沟通,可是,有什么语言,能比母子连心更默契?血液里流淌的那种思念,胜过尘世里所有最华丽的语言。诗人在诗里一再提到灯盏,它是一种向征,这盏灯是母亲,是亲情,是爱。为什么,“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丁家渡的灯盏高悬”,因为“我”希望老母亲永远是灯下指引着我的那盏不灭的灯火。
这首诗,非常的朴实,却处处可见诗人的拳拳赤子之心。
诗歌最大的力量就是唤醒人性和良知,我想,青艾大哥他做到了。

3.        丁家渡的风声

丁家渡是村庄的名称。面对一跪三拜的香火,曾经是风声鹤唳。
而今,风呼呼,如入无人之境。

我那打工的乡亲,在年节里燃烧着汗水。
喃喃的经文,阿弥陀佛,荒草依旧。只有春风,才能救赎我的灵魂。


读完这首诗,我一直在想,这风声到底有什么喻意?是丁家渡的人丁,还是希望,也许二者都是,诗人以一颗敏感的心,为给予他生命的这块土地,感喟和叹息,他所看到的,是现代生活方式没有改变这里的贫穷,有时候,汗水不一定就等于富足,诗人的焦虑,是隐形的,却也是无所遁形的,起码在他自己的诗里面,因此,他求助于春风,救赎自己的灵魂。这春风,才是诗人看到的希望。

4.        丁家渡的瓷罐

缺口,被夏日的风撞碎。
秋天的糯米粉,还没有来得及粘住,日子,就到了年关。

这祖传的瓷器,粗陋的手工,龙鱼的纹饰,矛盾地搁置在香龛上。

灰尘,堆积。
曾经的神秘与期许,在我伸手可极的地方。我视若无物。

那声瓷碎,常常惊醒我的梦。


我看过易清川关于这首诗的评价,唯一不赞同的是他对这首诗首尾的说法。他说这首诗的第一节无法融入,有些生硬。虽然,诗人的思绪太多飘渺,但这个起句,却有一种明显时空的关联,从夏到秋再到冬的内在顺序。
他还说如果没有尾句,这首诗只算是词语的堆积,我则刚好觉得结尾的“那声瓷碎,常常惊醒我的梦。”有些唐突,可以换一种更轻淡的方式延续前面的气韵。

5.        丁家渡的苦楝树

淡紫的花开着,落在了靠近河沿的地方。
那花落的地方,曾经有过一棵苦楝树,年轮超过十年。
我的书箱,是它的骨头做成的。

十年树木。我在他乡,流浪。
那只苦楝木箱,存放着老母亲的杂物,我读过的书,在乡下的火塘里,
燃沸了一锅稀饭。


有时候,我很茫然,其实,我真不是一个爱解读诗歌的人。我一向同意诗为性灵之作,诗人是最感性的人,解读会让一个人变得理性而生硬。因此,我相信“苦楝树”就是诗人信手拈来之物,他认为这个“苦”字更能代表老母亲所有的经历。那苦楝树的骨头,即喻了树之干,又喻了母亲的精神,后者才是诗人最重的骨头,支撑了他一生的信念。在第二节中,诗人清晰地说到了这只木箱现在的状态,变成了老母亲的杂物箱,而我的读过的书,却成了燃料,这种燃烧不是毁灭,而是点亮,这种物与物之间的互换,其实是一种精神的互换,两代人之间的互相依赖与期翼,中国传统的亲情之光成了这首诗的光芒。

6.        丁家渡的儿媳

我是丁家渡的儿子,在他乡取妻生子。
丁家渡的方言,成了婆媳交流的难题。
用手比比划划,婆婆与媳妇的内心,始终走不通。

她说她的,她说她的。我只当笑话,来默默地听。


其实,叙述性的语句,是青艾诗歌的特色,也是颇亲和力的地方,但他也意识到这也是一个缺陷,这样会少一些诗性的跳跃。
这首诗摄取了生活的一些小细节,有着人性的温暖与快乐。其实,诗人就是靠自身的经历成为审美经验来愉悦读者的。
婆媳之间的语言与心灵不通有什么关系,关健在她们身边,都有一个她们共同爱着的人,这个人,睿智而淡泊,将一切生活看得浅淡而深入,只用默默地来听她们的诉说就够了。

7.        丁家渡的木桥

河流已接近干涸。木桥只在记忆中摇摆。
这通向他乡的喉咙,晨霜苍茫。

人行早,早不过祖先。早行的人,迟迟才返乡。
返乡的人,见不到桥晃,钢筋水泥浇筑了乡村的一张弓。
总还有箭,再被射向远方。

远方,也有一座桥。白天是左岸,黑夜是右岸。
桥下流水,潺潺。


这些故乡的琐事,在诗人笔下,总有无限的喻意,这普通的桥之演变,在诗人心中,其实就是一部归去来兮的人生史诗。这样的构思,看似无心,实在巧妙。那些射向远方的箭,是家乡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是人类发展的桥梁,它承载的是人生的风烟。
我最喜欢“白天是左岸,黑夜是右岸”这样的句子,它会让人想许多,想到变化,想到游子与不定,也同样想到离去与归来的宿命,这就是生活,也是诗人内心的村庄之永恒光亮。

8.        丁家渡的冬天

哪里的冬天都是冬天。
丁家渡的冬天举起的芦花,让月光暗淡。
那头卧槽的老牛,在窝棚里反刍着稻草。
秋天的味道,在牛眼中闪光。

这闲来的冬天,会不会长出更多的膘来?麻将桌上,
杠上开花。一座村庄,有了生机。


这样的冬天,同样也会出现在好多人的回忆里,会让人想起中国传统的“围炉夜话”的审美情趣,这就是诗人设定的“场”,也叫意境,那内隐的情绪在清新而舒缓字句间慢慢流淌。
诗中为突显乡村的生活经验,用了一些很生活的词汇与语句,如“这闲来的冬天,会不会长出更多的膘来?”“杠上开花”等,以及那反刍的老牛,暗淡的月光,均是无处不见的乡村冬天生活。但却闲出了情致,安静如画。让人心生温暖的情怀。也许,只有这最低处的生活,才会给我们内心真正安静下来的力量。

如果说,如今中国的乡村已被城市异化,界限模糊。那么,存在于我们精神上的乡村就更为重要。这也是我喜欢读青艾大哥丁家渡系列的原因:
总想找到一些比那些灯红酒绿,比那些匆忙与不堪更为平静和平和的东西。
中国道家提倡“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纵然有它的偏执之处,可也代表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人亦不同于机器,需要休整的时间,需要有精神上的旷野和平原,需要有乡村和炊烟,需要知道自己来自何方归于何方,需要有思考与关注,需要去焦虑与忧伤。
麻木的人,是不会有一颗关怀和仁爱之心的。

另,
在写这篇评读之前,我曾想过很多题目,比如“永远的丁家渡”、“新乡土诗人”、“丁家渡的儿子”等,可是,我无意想起帕斯卡尔的这个比喻“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既然青艾大哥这么喜欢用芦花、苇草这些简单却苍茫的生命体来入诗,用这个题目给他最适合不过了。而且,我认为这个比喻非常的伟大,人就是一个脆弱的个体,可以是苇草,也可以是蚂蚁,但必须是有思想的。
而我们这些有思想的个体,在一些不经意的地方相遇,彼此用触须碰触对方,这不是挑逗,而是示好,是希望找到属于同类的信息。

[ 本帖最后由 淡若春天 于 2010-12-12 18:2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2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单独发这个读在这里,是因这组诗之前没在红颜发过,但青艾大哥作为红颜的老斑主,却一直支持红颜,值此岁末之际,为表示感谢,特发一些我对他诗歌的心得感受,不周之处,请大哥谅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2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很深入的评,  因为上边有个总置顶的评了 并且这个评也放进去了  这个就不示众了  请春天宽量..

[ 本帖最后由 低处的迷雾 于 2010-12-12 18:4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2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淡若春天 于 2010-12-12 18:27 发表
单独发这个读在这里,是因这组诗之前没在红颜发过,但青艾大哥作为红颜的老斑主,却一直支持红颜,值此岁末之际,为表示感谢,特发一些我对他诗歌的心得感受,不周之处,请大哥谅解。


谢谢春天。这是我收到的第一份新年礼物。遥祝春天永远快乐美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2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低处的迷雾 于 2010-12-12 18:34 发表
很好的很深入的评,  因为上边有个总置顶的评了  这个就不示众了  请春天宽量..

感谢迷雾首席关注。不需要示众。相信春天能理解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2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真好,幸好姐姐在这里单独发帖了,我也来凑凑热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2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姐姐辛苦了,再给青艾哥哥道个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2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字一份汗水,  明早来细品 ,喜欢写诗评的人

[ 本帖最后由 半遮面 于 2010-12-12 19:0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2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春天的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2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棵有思想的苇草"吸引了我,熟悉的却又久违的话。在这里认识了一位用心读评诗歌的版主——淡若春天,也读到了一位岁月里失却很久的乡村诗人——水边青艾。想必能这样心灵相通的人,文字桥梁就如一座彩虹,眷顾着所有热爱故土的人。向你们学习,并祝福你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2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鱼姬儿 于 2010-12-12 19:35 发表
"一棵有思想的苇草"吸引了我,熟悉的却又久违的话。在这里认识了一位用心读评诗歌的版主——淡若春天,也读到了一位岁月里失却很久的乡村诗人——水边青艾。想必能这样心灵相通的人,文字桥梁就如一座彩虹,眷顾着所 ...


问好朋友。古典里走来的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2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2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诗歌,很深入细致的解读。恭喜青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2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水边青艾 于 2010-12-12 20:03 发表


问好朋友。古典里走来的朋友。

嗯,喜欢古诗词。不过看你的诗歌很是羡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2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真性文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20 21: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