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砍砍温老师
______<幽深岁月>
阴影与尘埃都不是唯一。现在我要做的
是把它们拆分,在时光的镜头里
什么值得你放大,洞察每个毛孔,分析利弊?
树叶遮挡年轻的裸体,顺流而下
一直到僵硬的冬季。光秃秃的山脊
道路也不是唯一。我该往何处去?
你甚至想扛着车胎满足每个解释,很疲惫
很想拨开那些永远青翠的叶子
找到保鲜的奥秘。即使给我金手指
也无法代替。天光变幻,一页页自动脱落的日历
剩下数字和告诫,宜出行,忌久居。
最后剩下一枚钉子:一颗
遗忘的牙齿,再不能复植。年代又将焕新
道路依然持续,阴影与尘埃彼此占据
今日的我书写今日的你。而你,已然是谁
这首诗从中可见作者对语言超强的驾驭能力,老练、沉稳,细细读来,像广州靓汤,火候拿捏的恰到好处。 从微观入手,做成了一件精巧密致的细活,这种感觉,就像破茧之蝶,有待于从又厚又密的阴影中飞到光明自在天去,恰恰这种不易觉察的纠结,使我看到了作者正陷入思想的瓶颈, 一时之间还难以获得解脱。
他从生活的细节入手,将之耐心的穿成一件精致的作品,这不仅难能可贵,还让我看到了他的坚持。
从微观角度来说, 可谓技高一筹, 但最终的目的有些缺憾, “小中见大”,进入微观是为了从更深度的位置来建立对生活的一个高度认识,无疑,这是作品的缺陷所在.
从作品中体现来看,正处于将破未破的阶段, 其中的细腻柔婉情绪一直处在吟叹范畴,若驱散对生活的那种麻木和平淡,将激情注入,将力量找回来,体现出来的, 就不是眼下这类似厌世者的样子了。
道路依然持续,阴影与尘埃彼此占据,今日的我书写今日的你。而你,已然是谁?-_____ 如果在最末阶段出现情感跌宕或者转折,那整首诗的面貌肯定就会大为改观了,而前面诗歌的叙述和铺垫,到了最后一直是滑,滑,滑,滑下去,这种消极的沉沦之感,也可能与作者的心态有关,恰恰这灰调子的情绪, 显出他语言非凡的精湛, 同时更是力量的象征,这种力量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被抛弃,最后诗人还是选择了以逃避或消极心来处理。
整首诗的意指中心始终停留在个体表达上, 即使语言功夫再深厚, 还是缺乏一些感染力,同时,那种人类情怀的普遍共有性也几乎难以发掘出,这不能不说是种遗憾。语言的流畅有余,但精炼和思想闪光点或者说诗歌智慧性光芒少了点.
(纯属个感, 初感, 还有待细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