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囫囵食神

【2010第六期赏图诗】【原创】蘑 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下午百合 于 2010-11-10 19:36 发表
赏图的诗要么深挖,要么跳脱图,这首感觉还可以深下去。个见,勿怪。

没怪,下次再遇到这种命题,我挖到美国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半遮面 于 2010-11-10 20:25 发表


明白了还是不明白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芙蓉 于 2010-11-10 22:40 发表
呵呵,构建得不错。超越图片,比较深。问好!

呵呵,谢谢芙蓉妹妹哈,该砍就砍,不要手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茜然 于 2010-11-10 23:17 发表
构思奇巧,但也同意面面的,失了弹性。直言了,不得怪偶,呵呵!
问好食神斑斑!

偶真木有怪啊,不过你应该说不是没有弹性,年久失修,弹簧生锈了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淡若春天 于 2010-11-11 09:49 发表
这蘑菇被说得失去了水份,当然就没了弹性 ,不过直抒的诗歌往往会这样,气势有余......问好食神。

问好春天!大家都说没有弹性啊?
把那些富二代(或有大树遮蔽的那些养尊处优的家伙)都弹到天上去了,还说没弹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弄明白什么是诗歌的弹性,我偷点资料贴到我这里,供我以后慢慢来学习——

《诗歌语言的弹性与鉴赏者的审美想象》

                              ——熊  辉 刘丹

(西南师范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





摘  要:弹性是一种诗歌美学现象。由于诗歌鉴赏过程也是一种创造过程,诗的弹性就不只与创作者相关,它与鉴赏者也密不可分。从鉴赏的角度来看,鉴赏者的审美想象力是影响诗歌弹性的关键。

关键词:弹性    审美想象    诗歌创作    鉴赏



诗之所以具有“象外精神言外意”,在于诗是“精致的讲话”,在于诗歌语言的“弹性”美。所谓“弹性”,就是诗歌文本中的词语、句法和意象所引发的鉴赏者的想象程度,诗的“弹性”越大,就越能引发读者的想象。①它是一种创作和鉴赏现象,一方面,固然与创作者的创作能力相关,另一面,也离不开鉴赏者的审美想象力。

语言的弹性美是好诗的必备条件之一,有了弹性,诗才会拥有更多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这势必要求诗歌在表情达意时不能过于直白,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所说的“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便是基于这种美学立场。鲁迅说:“我以为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做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②因为感情正烈时,作者来不及将感情凝炼成生动的形象并表白于精致的语言,便会有“做诗如做文”的趋向,写出来的东西自然就缺少形象生动的风致,就会过于浅露,语言也就失去了弹性。这样的作品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很狭小,让人读起来如“嚼蜡”一样索然无味。

中西方诗论家都主张诗歌语言的弹性美,很早就开始了这方面的探讨。在诗歌传统中,我国诗歌自古以来便不注重形象的摹仿,不苟求刻画的形象性,而多主张以形求神、以虚求实,追求的不是形象,而是形象之外的神韵性灵和情思趣味。古人追求的是语言的弹性美,而不是语言本身所呈现出来的字面意义。弹性拒绝细致入微、面面具到的表述,难怪那富于包含并能够引起人们无穷联想的“味之无极”的诗篇一直被人们喻为佳品。其原因便是这些诗篇的语言具有“弹性”。西方美学大家莱辛虽然没有专门就“弹性”作过多的言说,但从他的美学主张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出他对诗歌语言“弹性”美的尚往。莱辛反对诗歌的直白浅露,反对将诗歌所抒之情推向顶点,因为徜若如此,人们就再也不能发挥想象力,在一览无余的形象上,再也没有蕴藉与包孕,诗自然就会显出平凡和无味。在谈诗时,他说:“最不能显出这种好处的莫过于它的顶点,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眼睛就不能朝更远的地方去看,想象就被捆住了翅膀,因为想象跳不出感官印象,就只在这个印象下面设想一些较软弱的形象,对于这些形象,表情已达到了看得见的极限。这就给想象划了界限使它不能向上超越一步。”③诗一旦达到了顶点便失去了弹性,失去了弹性便使读者失去了想象空间,没有想象空间便使诗变得平谈无味,当然,也就不可能是好诗了。

怎样才能使诗歌语言具有弹性美呢?我们知道,诗歌文本承载的诗意与诗人心中的诗意总会存在一定的距离,亦即诗歌的语言总不能尽诗人的“意”。不过,这种距离的存在不是诗人语言驾驶能力的欠缺,而是诗人语言能力的一种体现。因为这种距离是诗人的创意追求,是一种诗歌技巧,诗人一旦获得了这种距离,诗歌语言也就具有了弹性。“诗的弹性包括词语弹性、句构弹性以及由语言创造的意象弹性”,④可见,要增强一首诗的弹性,诗人可从语言、句构和意象三个方面入手。但决定或影响诗歌弹性的因素是不是只有这些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一样,全部的诗的创造活动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诗美的创造,一是诗美的欣赏。这两个方面没有截然的分界线,诗美创造过程包含了作者的鉴赏,而诗美鉴赏过程包含了读者的创造,因为高明的读者往往能从一首好诗中引发无数想象,由此,诗歌语言便具有了更多的含义,弹性也随之增强了。因此,要使诗歌媒介具有更大的弹性,除与诗人的努力戚戚相关外,与鉴赏者的想象力也密不可分。

引发鉴赏者的审美想象是诗歌语言弹性的重要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读者的审美想象力比诗歌的语言、句构和意象更能增强诗的弹性,对诗的弹性所起的决定作用更大。诗人写诗时,他只能捕捉并表现情感的浪花,不可能把情感的全部波澜描绘出来。人们习惯于将诗歌的情感比作冰山,只有十分之一浮现在海面上,十分之九则藏在海面下。如果一个读者缺乏审美想象力,他至多只能停留在诗歌语言的表层意义上,亦即只领会了“浮于海面”的十分之一的诗意,而那被诗歌语言的弹性所隐藏起来的且需要读者发挥想象力才能悟到的十分之九的诗意就只能“藏于海面下”了。如果这样的话,再优秀的诗人写出来的诗也不会具备弹性美,诗意也真的是“到语言为止”了。相反,一个有丰富审美想象力的读者读到一首好诗时,他会根据诗歌文本所提供的一切信息来发挥想象,充分挖掘隐藏的诗意,发现诗歌语言形式所蕴含的无限诗美。在审美想象力的加工下,诗的弹性美就更明显了。试读臧克家的《三代》: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葬埋。



第一类读者通过短短的的几行诗看到的也许是三幅凝固的图画——无忧无虑地玩着黄泥的“孩子”、在田里辛勤劳作的“爸爸”、黄土堆成的坟墓下的“爷爷”。如果认为诗歌语言在文字层面上表达了什么意思,诗意便到此为止,那么,这首诗是不具弹性的。但是,如果结合臧老写诗的历史背景,我们便会想到当时的劳苦大众们的生活年复一年,代复一代,岁月不居而境况不变。通过审美想象,该诗不再局限于三幅图画,而描绘出了一个时代,一段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命运。这样,该诗自然因有了读者的审美想象而富有弹性美了,每一字都变得十分凝重。两相比较,我们很自然地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诗歌的弹性与鉴赏者的审美想象力密切相连,二者互成正比,审美想象力越丰富,诗歌就越具有弹性,反之,诗歌弹性就会减小甚至趋于没有。

审美想象是一种心理、意识和智力的三维活动,它贯穿于创作活动和鉴赏活动中。“一个人的鉴赏力,是同他的想象力成正比的,并由想象力所决定的”。⑤鉴赏者对诗歌的解读包含着创造,这种创造所依赖的,就是想象,“没有想象力,就不能进行艺术鉴赏”。⑥在鉴赏过程中,读者既是诗美接受者,又是诗美创造者,不同的读者由于审美规范的不同,对同一首诗的诗情诗意诗美就各有所得了。有时候,诗篇由于遇到读者丰富的想象力而愈加丰富饱满起来,该诗就会超出诗人的情感初衷,突破文本的束缚,变得厚重起来。可见,经读者审美想象加工后的诗与原诗的弹性相比,明显胜出一筹。“诗歌鉴赏中的想象是由诗歌作品的语言信息引起,并在诗作所提供的意象的基础上进行的。”⑦这就表明想象离不开诗歌原作,但决定读者审美想象的因素不止于此,它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因此,我们又可以这样说,诗歌的弹性与决定想象的多种因素相关。

文学来源于生活,从鉴赏者的立场来看,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就很难理解把握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在品读一首诗时,读者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有时很难对诗歌文本所反映的内容自圆其说,更谈不上用诗歌语言的弹性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原作品进行再创造,从而反作用于原诗以加大其弹性。有审美想象力的读者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构思,有意识地以记忆中的表象作材料,独立地、新颖地把表象进行改造、加工,重新创造新的表象。”⑧“记忆中的表象”即是读者在实际生活中所经历过的一些场景和事物,生活经历越丰富,“记忆中的表象”也就越丰富,那他的想象就会丰富起来,对诗歌文本中的表象进行“加工”和“创新”的能力也就会相应地增强。一旦这样,原诗在有丰富生活经历的读者的眼中便具有了更大的弹性,因为它被读者的审美想象赋予了更为深广的内涵。但如果一个读者生活阅历不多,对于诗中的意象所寓指的特殊含义闹不懂,连诗最基本的意思也读不出来,哪还能在原诗的基础上展开审美想象呢?诗的弹性不但没有创造增加,反而大大削弱。这里以顾城的《一代人》为例进行阐述: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读完这首短诗,我们马上想到的便是在艰难困苦面前勇敢地挣取成功,如果不结合“一代人”的生活经历进行分析,仅停留在表层意义上,这首诗从美学意义上讲便不具有弹性,至多在思想上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但如果我们经历过“文革”那场浩劫,或对这段历史有深入的了解,有了那段因坎坷而丰富的人生体验之后再来看这首诗,我们就会对“黑夜”、“黑色的眼睛”以及“光明”有新的解释。短短的两行诗,把当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们遭遇了时代摧残之后依然抱着坚强生命意志的精神凸现出来,写出了一个时代的“痛”,一代人的“痛”以及一代人的不屈生命追求。这种鉴赏因有了由诗中意象所引发的并结合人生经历和体验的想象而必然增大诗的弹性。

诗歌是一种艺术,它与大众的通俗文学读本存在差别,因此,要读懂一首诗,要从鉴赏者的角度去增加诗的弹性,读者必须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鉴赏者是诗美的再创造者,诗美包括弹性美,这就等于说鉴赏者是诗歌弹性美的再创造者。“真正的艺术创作就是审美想象的活动。没有审美想象,也就没有艺术”,同时,从广义上讲,“想象是意象的自由组合运动,它是人的心灵的一种能力”。 ⑨既然意象的自由组合构成了想象,那么,读者要增加诗歌的弹性必然就得把握诗中的意象。吕进先生在《现代诗学》中谈诗歌的媒介特征时,认为从创作的角度出发增加诗歌弹性应把意象作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⑩。其实,从鉴赏的角度出发增加诗的弹性又何尝不从意象入手呢?读者具有了把握意象的能力,也就具有了较高的审美想象力,诗之弹性也就随着增加了。前面谈到的顾城的《一代人》这首诗,只要我们把握了“黑夜”、“黑色的眼睛”和“光明”这三个意象,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审美想象,那个动荡的时代就会历历在目,知识青年梦幻与现实痛苦的胶着,以及他们在逆境中形成的坚韧意志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就会随之把我们抛入往事的汪洋之中,这些庞杂的内容,是两行小诗所无法承载的,却又是读者根据该诗的意象所能想象得到的,这样,原诗就十分凝重了,弹性也就达到了空前的强度。如果没有把握意象的能力,没有在意象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能力,再好的诗也不会具有很大的弹性。

当然,想象的发挥不能离开诗歌原文,想象应该戴着原文内容的“链锁跳舞”,而不是无所凭据地任意驰骋。除了前面论述的以外,鉴赏者的感情、兴趣爱好、职业等也会影响审美想象力,影响诗歌的弹性。就是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境遇和不同的心情中去谈同一首诗时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势必也会影响审美想象,进而影响一首诗的弹性。

弹性是诗歌的一种美。由于诗歌具有原创和再创的特点,诗的弹性也就不只与创作者相关,它与鉴赏者也密不可分,其中,鉴赏者的审美想象力是影响诗歌弹性的关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1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后两节还是很不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2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石菩提 于 2010-11-11 18:09 发表
后两节还是很不错的.

谢菩提临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2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读并问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20 23: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