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囫囵食神

【原创】黄昏的影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赞同石侃从美学的角度对我的这首诗所作的完美解析,再谢了!
我也多次给别人解析,只不过是从表象深入到意象。我既然能给别人解析诗歌,那么为什么在我写自己的文字时就不能有意渗进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呢?事实上,在这首诗里边我的确这样做了。
个人认为,我的这首诗写得还比较满意,并且至始至终贯穿着我的思想和情感,而且没一句可删减的废话!
不信?今天我就把我的这首《黄昏的影子》来个彻底的尸解——

我们都很默契,
就像太阳和月亮。
地球不停息地转动,
我们用昼与夜牵系它运动的轨迹——
让它在春华秋实里享受快乐;
在暑去寒来中体验疼痛。
——————————————————————
这里的我们,就是指我和母亲。母亲就像太阳,我就像月亮,我的儿子就像地球。
儿子小的时候,他总是受到奶奶(我母亲)的庇护和偏袒,他从奶奶那得到的总是无微不至的温暖呵护(让它在春华秋实里享受快乐);但是,我所关注的则是儿子能顺利走上人生正轨的成长——就像我小时候母亲那样关注我的成长一样,我从她身上学会了怎样教育我的儿子(因为月亮的光辉就是来自于太阳的照耀,于是我把自己喻成月亮合情合理),所以我对儿子也是很严厉的(在暑去寒来中体验疼痛)。众所周知,太阳、月亮、地球是处于相互牵引的一种三维空间里,故此,我的这个比喻也能说得下去。
我和母亲就是在严厉与偏袒的矛盾统一体中形成了一种教育儿子成长的默契。

单簧管开始奏响,而
默契却离我们越来越远,
一种莫名的忧伤悬挂于深秋的丁香枝上。
————————————————————————————
在一个有小孩的家庭里,孩子就是这个家庭里的快乐音符,而当孩子长大成人了(单簧管开始奏响),有了自己的思想,我和母亲再也管不上他了,那种形成多年的默契突然没了,所以我的心里就有了一种无来由的空落和忧伤——仿佛觉得自己一下子老了很多,就像在深秋时风中抖动的丁香树。

我半躺在明亮客厅的沙发上翻阅着
有关银河系里的常识,
那时母亲仍在织她的毛衣——
手指不再如以前的灵巧。
————————————————————————
“半躺”,“明亮”暗示着我此时的变得慵懒以及心态老化后的一种无奈的释然;“翻阅着有关银河系里的常识”和“那时母亲仍在织她的毛衣”,一指无所事事;二是暗示我和母亲就是在这种状态下打发时间(也就是石侃说的“新的默契”);“手指不再如以前的灵巧”——这是母亲的衰老在我视觉上产生的真实效应,从母亲衰老的这种样子仿佛让我看到了自己到了老年时的影子(黄昏的影子)。

母亲说我越来越懒了,像日渐隆起的
肚皮上熟睡的小猫。
————————————————————————
这句看似很平淡的话,里边却蕴含着母亲对我的疼爱和担心。
母亲毕竟是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她的心态是多么地平和啊,对于这一切,母亲认为那是很自然的事(孩子总是要长大的,总是要离开父母的身边的),她并没有我的那种失落和忧伤感(那时母亲仍在织她的毛衣)。
所以她的这句话在我心里感到既温暖又羞愧,使得我从她的良好心态中重新有了对生活的自信,继而也消除了我思想中存在的黄昏的影子。以至于我的脑海里虚幻出一副温暖的画面——

温暖的阳光透过西窗
照射在母亲花白的头发上,
此时,儿子刚好回来,
带着他的女朋友。

[ 本帖最后由 囫囵食神 于 2010-11-4 16:4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4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个很好,多了些烟火的气息,较之以往的犀利温暖了许多。问好并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5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喜欢第二节之后的语言走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5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6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囫囵食神 于 2010-11-4 15:39 发表

多谢迷雾首席的赏评和妙笔剪修,问好了!
不过今天偶倒是要反驳一下下滴,请多多原谅哈


你反驳个屁呀。

作为主题,作者的主观指向往往是单一的,而主题呈现出来的内蕴必须通过读者的接受和理解,才会发挥应有的效能。而读者的理解和接受确是多元的。读者可根据你诗中提供的外在之象领悟出读者自己所能悟到的内在之意。这就是读者参与了你诗歌的再创作。所以才有那样的说法:好诗歌不是只有一个解。

所以我的简评是对你诗歌的再创作。我也造反一下。 有不妥之处,勿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6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低处的迷雾 于 2010-11-6 10:35 发表


你反驳个屁呀。

作为主题,作者的主观指向往往是单一的,而主题呈现出来的内蕴必须通过读者的接受和理解,才会发挥应有的效能。而读者的理解和接受确是多元的。读者可根据你诗中提供的外在之象领悟出读 ...

-----小我, 本我, 大我, 客观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6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过来学学各家妙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7 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囫囵食神 于 2010-11-3 19:10 发表

哦,还没谢过您呢,谢谢临帖哦!

握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秋若尘 于 2010-11-4 18:35 发表
这一个很好,多了些烟火的气息,较之以往的犀利温暖了许多。问好并学习。

问好若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翩然落梅 于 2010-11-5 17:51 发表
也喜欢第二节之后的语言走向

问好落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最后的诗 于 2010-11-5 20:29 发表
问好朋友!

握手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低处的迷雾 于 2010-11-6 10:35 发表


你反驳个屁呀。

作为主题,作者的主观指向往往是单一的,而主题呈现出来的内蕴必须通过读者的接受和理解,才会发挥应有的效能。而读者的理解和接受确是多元的。读者可根据你诗中提供的外在之象领悟出读 ...

至少偶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什么该说。总比“两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越看越远)”好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半遮面 于 2010-11-6 15:26 发表

-----小我, 本我, 大我, 客观性..........

要是无我,何来他人?牙倒是挺白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秋若尘 于 2010-11-6 18:49 发表
呵呵,过来学学各家妙谈。

锅锅那是毛毯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7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囫囵食神 于 2010-11-7 12:56 发表

至少偶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什么该说。总比“两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越看越远)”好吧?


越看越没影 岂不是更让人着急?更让人想知道为何没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20 23: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