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030|回复: 0

历史永远流在现实的两岸之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9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永远流在现实的两岸之间
            ——从新诗三个传统评《穿行历史的河谷》

                                        文/ 童岩
    历史能够存活在当下的东西就是传统,诗歌这条河流永远在现实的自身规定与外界影响的两岸之间流淌,时而激越,时而轻缓。中国新诗发展到今天,面对的诗歌传统早已不仅仅只是中国古典诗歌和外国诗歌诗论影响这两个传统,在近百年的发展中,业已形成自身的诗歌传统。
        面对新诗文本的丰富复杂性和多样性,一系列新的诗歌现象不断涌现的短暂性,谈新诗的标准不如谈新诗的传统更加稳健与合理。数天前笔者在一次两岸学术交流会上,曾就新诗的传统和发展阐述了一个运动规律、一个写意传统和五个建设方面。王家新深感传统对诗歌创作和理论发展的影响,提出著名的“互文写作”理论,他说,“20世纪后期兴起的互文性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是由其他文本‘织成’的,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转化、整合和改写,都和其他文本有一种文本互涉关系。[ 王家新,《为凤凰找寻栖所——现代诗歌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出版社,2008.4,第147页。]”(王家新《以文学的历史之舌讲话》),翻开《穿行历史的河谷》这卷诗歌,很贴切地体现出了新诗的自身传统,并在古典诗歌传统与外国诗歌手法的影响下发展了中国新诗自身的传统。
        周光宝两首诗作《油炸的宋朝》和《水一样的唐朝》的抒写,很明显受到了宋词和唐诗的触动,并分别用宋词和唐诗进行诗歌的兴发,最后都在结尾处拉回到我们生活的现实之中。如“西楼的诗词  如钩/勾不住八千里路云和月/金戈铁马  栏杆拍遍/锋利的吴钩割断胡虏的头/割不断秦淮河夜夜响彻的后庭花”(周光宝《油炸的宋朝》),短短的五行诗,不动声色地就化用了三首宋词一首唐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宋·岳飞《满江红》),“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以上四处均有确证,还有一处“西楼”的意象取用,似乎无法确定出处,应该是类似“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宋·晏殊《蝶恋花》),“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宋·李清照《一剪梅》),从诗文下半部分来看,最有可能的出处为李清照的《一剪梅》,无论出自何处,“西楼”意象引用应该与古典一意,表示内心的忧伤、愁苦、悲切、幽怨等情思。
        对古典诗歌不同的化用,表明诗者对古典历史的经验和感悟不一样,如对唐代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的引用,柳歌在《临潼印象》中写出了“风雪迷漫的深处,一骑白马/疾驰而来;不过好看的妃子/并没有露出迷人的笑容”,着眼于“妃子”内心的感情世界描写,而周光宝在《水一样的唐朝》中写出了“一骑红尘笑的妃子/让江南荔枝有了数不尽的风流”则着眼于“荔枝”外物的顿显高贵。
    在诗歌历史中,与古诗今译和旧瓶新装的新格律诗相比,上述的化古为今用的形式甚为高明,手法可以灵活多变,引用随意自由,不拘一格,容易联系当下,抒发现实,突显新意,如“感时花溅泪的肥美的诗句/阻挡不住一句女子瘦身的广告词”(周光宝《水一样的唐朝》),充分表达了诗者对当下现实的关注情怀。
        从古典诗歌历史到当下的新诗现实,在博采西方诗歌诗技诗艺的基础上,中国新诗自身一个重要的传统就是人文关怀精神。诗人红娃利用西方诗歌理论中的悖论与反讽手法,道出了“肯定有一场比冬天更冷的风/深入了他的骨头,要不/他怎么会在酷暑的八月,暴晒在着火的日光下取暖/而纹丝不动”(红娃《街头那个痴呆的人》),并在该诗的结尾部分将这种现实情感提高到了令读者提心吊胆的惊心程度,“他像一片枯叶,像一个永远回不到故乡的人/仿佛随时都会被即来的秋风所卷走”,诗中主人翁命运实在堪忧。“车过兰考/想起一个叫焦裕录的人/窗外长到天上去的白杨/让我仰视”(肖作华《西去列车》),这里以“白杨”象征“焦裕录”的人格精神,从而使敬仰的内心找到了情感外化的物象,刘鹏凯的《老街是一条船》异曲同工。“孩子们在嬉戏/他们脚踩着那些泥土多么幸福/那曾是土墙上的泥土/现在长起了那么多笑声”(吴德荣《1994年的屋子》),隐喻的手法潜藏期间。董书明在《乡村情感》一诗中塑造了白发已生,而壮志未酬、贫穷犹在的悲剧生活,“游子早产的白发/纠缠一生的贫穷和守望/生活的洪流一旦冲断情感的堤坝/我真担忧/思念还能不能/找到故乡”,现实生活的落泊到了思乡的念头都断绝的程度,真让人触目惊心。如果按照陈仲义对诗歌的“感动、撼到、挑动、惊动”的“四动”标准[ 陈仲义:《好诗的“四动”标准》,《2008中国新诗年鉴》,杨克主编,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10第228-245页。]来看,这些诗绝对是上乘之作。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新诗创作中有一些化用古典诗词的作品,语言表达方式上虽然有所创新,但内容不处乎是古典诗词题材的翻版,读起来有似曾相见之嫌。“互文写作”只是借鉴前人提高或丰富写作的一种手段,继承传统也只是创新发展的一个基础,而根本的目的是创新,完美新诗的形式和提高诗的品位。
       
        见《星星》诗刊2010年上半月第10期 P106-10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15 12: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