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063|回复: 18

完成对《老子》最后的任务,解释第一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4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其他我也不多讲,直接继承上一次的思想成果。当然我自己对一开始针对老子辩证转化思想有问题,暂不修改,待思想成熟后再找出问题进行改正。连接在此:http://bbs.shigebao.com/viewthre ... age%3D18#pid3158293

按老子整体逻辑,把“道可道,非常道”解为:道是可以说的,但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道——这样似乎更合理,因为你如果把它翻译为“可以说的道,不是永恒的道”,但你毕竟已经说了,既然已经说了又如何说“可以说的道,不是永恒的道”呢?你如果坚持翻译为“道是可以说的,但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道”,但简本中无“常”字,都作“恒”,如果非要说这个“恒”另有他意便只有“人之败也,恒于其且成也败之”一句,勉强译为常常。但我们把“非常道”的常再加个“通常”似更莫须有。所以更可靠的还是以《老子》中其他“常”字的意思来解此处的“常”字比较合适,即解为“永恒”。

实际上解为“道是可以说的,但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道”与解为“可以说的道,不是永恒的道”并不冲突,前者为我们推理所得,后者为字面所得。老子以为道无相故无名,无名不可言而可体悟,故不出户,知天下,这是《老子》的局限,认为有形才有名,局限归局限,如何站在《老子》的角度解读其思想才是重要的,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和歪曲地辩护。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后面紧跟的“有名”、“无名”与“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之间的关系。因为似乎说因为有了“名”,如果不“知止”,后果便是坏的。如果有名是坏的,那么有名万物之母,本身便是原罪了,便有点逻辑混乱。

这里我们还是要小心,“名亦既有”还不是坏,只有到了不“知止”才出了问题,所以这里有两步,所以有名本身不是坏。道不可言说,但它是作用无限,产生了天地及万物,所以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且不论“一”“二”“三”代表什么,但确定的是,万物是由道间接生成的,既然万物是道生成的,而道又不可言说,是无名,又为什么说“无名天地之始”而不是无名万物之母呢?我以为这很可能与古代宇宙生成观有关,已不可考。不过还是勉强可以进行解释。天地是道直接的生成,万物是道的间接生成。而万物也有可能是天地生成的结果,第五章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言下之意即天地统帅万物,大有为其所生成之意。那如何解释“有名万物之母”,到了这里便不能不区分“有名”、“无名”与“无”、“有”的区别,根据三十二章“名亦既有”可以推测《老子》似乎有“有名”这一概念,但我们如果说“有名,万物之母”,则似乎说名生万物,而不是先有万物再有名。《老子》虽然认为有名必有物,但并没有说名在物前。这其实关系到下一句中“有”与“无”字解释的问题。

接下来一句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故常有欲以观其徼”。有人将逗顿在“欲”字后面。《老子》是明显反对过度欲望的,但没有任何显示《老子》赞成“无欲”。这里明显《老子》说常处在“有”(或者如他们所说是“有欲”)和“无”(或者如他们所说是“无欲”)的角度分别看待问题,如果一个说有欲望一个说无欲望,明显是矛盾的,而且常字是否翻译为“常常”也应该是该讨论的问题,毕竟《老子》中的常几乎全作永恒之意。“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故常有欲以观其徼”这一句与十一章的“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相唱和。即“有”与“无”是道的一体两面,道本无名,当你以无的方面思考它的“妙”,有“用”的一方面,当你以有的方面思考它的“徼”,有“利”的一方面。换言之,道是一种正确的规律,它是潜在的,当发挥它时便有它的作用方面。所以《老子》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即说有与无是道同出,一个是存在于万物背后生成万物的道,一个是道实际发生的作用层面。

所以我们回到“有名万物之母”便可知,这里实际说的是“有”而非“有名”,有即“利”的方面,这种利生成了万物。所以说“无,名天地之始”重点在于说明道在天地之前,“有,名万物之母”重点在于说明道是万物之母,这里没有明讲天地与万物之间的关系。

于是我们着手解决“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这句与三十七章的“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可以说是一个意思。这里关系到一个问题,即为什么《老子》要我们“常无”、“常有”。这关系到《老子》思想中辩证转化的因素。《老子》以为相对立的概念会相互转化,如五十八章的“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所以他主张处在“祸”的位置从而不断产生“福”,再总体而言,即处在道之“无”(“用”)的位置从而不断产生“有”(“利”)。换言之,当“化而欲作”和“名亦既有”的时候,便“镇之以无名之朴”。从而不断产生“有”的利。既在转机来临之时而非大难来临之后“镇之以无名之朴”。

[ 本帖最后由 静仔 于 2010-10-5 00:26 编辑 ]
发表于 2010-10-4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静兄这里学习一下。

关于第一章。
我个人的见解是:

道可道,非常道。

这个,和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有异曲同工之处。

但是,不道、不立文字,不是不需要这些文化的载体,
而是,不执着于语言、文字等载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4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菩提本非树 于 2010-10-4 18:53 发表
来静兄这里学习一下。

关于第一章。
我个人的见解是:

道可道,非常道。

这个,和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有异曲同工之处。

但是,不道、不立文字,不是不需要这些文化的载体,
而是,不执着于语言 ...


这个是把《老子》佛教化,若单纯从《老子》本身来看,从其他章节来看,我以为很难说有您所言的那一层意思,若有,或者我未发现,您不妨提出,让我再三思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4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静仔 于 2010-10-4 20:50 发表


这个是把《老子》佛教化,若单纯从《老子》本身来看,从其他章节来看,我以为很难说有您所言的那一层意思,若有,或者我未发现,您不妨提出,让我再三思下。


静兄。不要用“您”吧。
我们年龄相近。差不多的。我82年。
“您”太见外了。

我一般在各个论坛都是用“你”

静兄,你的观点,还有现在主流研究〈老子〉的,都还是用西化的角度去看。
就是用西方哲学的分析方法去分析。
当然,这样也很好。一部经典,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去看,会发现更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4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名”和“无名”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没有绝对的“有名”或者“无名”。

就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4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下来一句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故常有欲以观其徼”。有人将逗顿在“欲”字后面。《老子》是明显反对过度欲望的,但没有任何显示《老子》赞成“无欲”。这里明显《老子》说常处在“有”(或者如他们所说是“有欲”)和“无”(或者如他们所说是“无欲”)的角度分别看待问题,如果一个说有欲望一个说……”

关于这一处断句的看法,我和静兄是一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4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菩提本非树 于 2010-10-4 21:13 发表
“有名”和“无名”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没有绝对的“有名”或者“无名”。

就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 ...


你还别说,他就是对绝对的概念,可以说绝对里有相对,但不能说相对里有绝对。

除非我们说“天地”与“万物”,“妙”与“徼”,都只是为了文字上不重复而使用的相同意思的文字,既然这些不一样,他们的主语也将不同。否则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这个用和利也就无别了。可是从《老子》所举的车轮例子上看,明显有与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同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4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静仔 于 2010-10-4 21:22 发表


你还别说,他就是对绝对的概念,可以说绝对里有相对,但不能说相对里有绝对。

除非我们说“天地”与“万物”,“妙”与“徼”,都只是为了文字上不重复而使用的相同意思的文字,既然这些不一样,他们的主语也 ...


那一点我们看法不同了。

我觉得,根本就没有绝对的事物。
如果有的话,那只有“道”,只有“自然”了。
而道是包括了阴阳这两种的。
即是:道,这里,阴阳统一起来了。

但是,我觉得,道家,还不是完美的理论。
真正来说,
有道,
无道,
又是相对的。

色即是空,色不异空。
才完全起来。

任何事物、概念都是相对的。

静兄,主要是在逻辑、概念上来解释〈老〉一书。
 和我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个人感觉,可能会有些不准确吧。

我觉得,〈老子〉、〈论语〉这些书,不是用来解释的,而是用来实践的。
可以说,都是人生指南。

如果光说逻辑学、哲学概念。
这些西方哲学确实比中国传统哲学要更系统化一些。
不过,我对西哲,一般兴趣不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4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如静兄所说。
我喜欢用禅宗的思想来解释〈老子〉,来解释〈论语〉。

基本上,我看很多问题,都是用〈坛经〉的思想去诠释。
可能和静兄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4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菩提本非树 于 2010-10-4 21:30 发表


那一点我们看法不同了。

我觉得,根本就没有绝对的事物。
如果有的话,那只有“道”,只有“自然”了。
而道是包括了阴阳这两种的。
即是:道,这里,阴阳统一起来了。

但是,我觉得,道家,还不是完美 ...


我和你相反,我对西方哲学有兴趣,中国哲学只是我改造的对象,当然西方哲学本身也是待改造的对象。但是我们还是要说,作者本身是否心中就有一个原型的意思,如果他有,我们就要尽其可能取挖掘他的原意,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所想所愿去解读。如果作者心中有一个原型的意思,那么这就是绝对,我所说的绝对不是哲学意义上的“绝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4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菩提本非树 于 2010-10-4 21:30 发表


那一点我们看法不同了。

我觉得,根本就没有绝对的事物。
如果有的话,那只有“道”,只有“自然”了。
而道是包括了阴阳这两种的。
即是:道,这里,阴阳统一起来了。

但是,我觉得,道家,还不是完美 ...



我以为不能单纯说是用来实践而非解释,因为《老子》本身语言简练,注解不一,如果本身意思就这么曲折,你说你要实践,那你怎么实践你都要选择一个解释的版本,从而排斥了其他,所以《老子》本身应该是先注解后再思考其实践的价值。

我做学问,大多只解释不实践,嘿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4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静仔 于 2010-10-4 21:36 发表
我和你相反,我对西方哲学有兴趣,中国哲学只是我改造的对象,当然西方哲学本身也是待改造的对象。但是我们还是要说,作者本身是否心中就有一个原型的意思,如果他有,我们就要尽其可能取挖掘他的原意,而不是根 ...


其实,从狭意上来说。
西方哲学,才是严谨意义上的哲学。
就像康德、叔本华、尼采、黑格尔他们的那些。

东方的,儒家、道家,用“思想”,比“哲学”一词更准确。
而印度的思想,就偏重于宗教层面了。

东方的思想,包括中国、印度的,更关心的灵魂的归属、个性的修养、社会的伦理等方面。
与西方强调逻辑、辩证,有很大的差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4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静仔 于 2010-10-4 21:39 发表

我以为不能单纯说是用来实践而非解释,因为《老子》本身语言简练,注解不一,如果本身意思就这么曲折,你说你要实践,那你怎么实践你都要选择一个解释的版本,从而排斥了其他,所以《老子》本身应该是先注解后 ...


《坛经》——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

如果从静兄的角度来看,很可能老子其人的著作是不如黑格尔、康德等人的。

因为,古往今来,不同对〈老〉〈庄〉的注解就有很多种。

我看问题的角度,和静兄做哲学的学问,不一样。
我注重于思想的融合,希望有生之年,可以把儒、道、释、西哲、心理学等融合一下。
这个工程,不小。
可能还是以〈坛经〉的思想为核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4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菩提本非树 于 2010-10-4 21:43 发表


《坛经》——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

如果从 ...


哪个思想家,我都不会说他差他强,只说谁是谁的发展,不能说谁高谁低。佛教我基本只停留在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的水平,不曾读过任何原著。

坛经之所以说修行是上乘,无非是说自己是真理,所以你们行真理就正确罢了,我向来是怀疑主义者,在未懂之前或懂了之后也要问很多为什么,或保持无对象的怀疑。毕竟哲学发展了那么多年,到头来啥也不是,什么真理也没得出。

[ 本帖最后由 静仔 于 2010-10-4 21:4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4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静仔 于 2010-10-4 21:47 发表


哪个思想家,我都不会说他差他强,只说谁是谁的发展,不能说谁高谁低。佛教我基本只停留在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的水平,不曾读过任何原著。

坛经之所以说修行是上乘,无非是说自己是真理,所以你们行真理就 ...


那一段,是针对出家人、修行人说的。不是指静兄这样的世俗人。
我引用的时候,没有说明,抱歉了。

坛经,不同于一般的佛经。
我觉得是佛经里面,最有理性的一本。
这基本上,已经不是一本宗教的书了,而是一本思想的书。
坛经,也是最不像佛经的佛经。
也是唯一的中国人写的佛经。其他都是从印度,或是中亚产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7 09: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