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376|回复: 11

我所理解的诗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2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年少时的文艺腔哪……那个幼稚……发出来玩玩。




       读书应该成为我们最大的乐趣,随时随地都读,但是环境和心情会不知不觉中决定了书的种类,相信常常读书的人都同样的感受。读书不在数量多少,而在精。所以选择太重要,尤其一些译本真是害人。   
     最近,我总是在午夜时分读几首诗,然后入睡,觉得很是美好,随意些没有负担,却在心里有所收获,它们总是能在心里留下些淡淡的感动和顿悟。
     
    题外话:付江床边的架子上那套《苏轼文集》,我觊觎良久。如果不是他有,我也没机会翻到,也就不会来写这篇东西。
    我想收集所有喜欢的诗集(所谓喜欢的诗集,只是我能看懂的诗)。
    先推荐这个网站,灵石岛。www.lingshidao.cn。包罗万象的中外文学站点,齐全到不可思议。
   

   接入正题。


   在力量、韵律、节奏、音调这些神奇的融合物中,语言生出了美感、镜像感、场感,以及维度、向度,这是我读诗得来的感受,当然它并不深刻,但是我热爱它。所以下面的话只是表达我个人的浅度理解。
   
在古典文学,无论《诗经》、先秦古歌、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都能够感受到汉字、汉语言特有的精妙(我虽知道这一点,但还是缺乏专注深入,这点极其有待弥补)。

   古诗古词讲求韵味、格律、意境,在形式上我觉得模仿不难,但是神髓差之千里,原因很多,有一条我感受到,他们走一次,无论公事,还是私事,必须一点一点去走过山川河流荆棘黄沙,个体的情感自然不自然的与外融合,近而升华。我们今天这样的经历少的可怜,即使有心旅游一次,也增了太多的功利心,太多的负重,怎么可能还有古人那样的意境。我们生活在怎样的时代啊,我总是害怕自己被慢慢吞噬掉。这是我们作古诗词的难处之一个吧,我的个人看法。



    再说新诗,但凡提到大家喜欢的诗人,其实读的都很相似,喜欢的很相似,确切说是大多喜欢诗的中国青年都差不多,因为我们的新诗人并不多,所以我们都在喜欢相同的那些。 我觉得很多都是西方诗歌和艺术影响的结果,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徐志摩、海子是典型的代表,席慕容最值得玩味,因为她的诗在当年流行,今天也不衰,其中她在西方有学益,更重要的是她很好的继承了古典诗词的意境表现。这方面是中国现代文学值得注意的,可惜大家都在忙着出名,忙着功利。我喜欢日本文学,所以顺便说到川端康成,他在这方面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把西方的某些影响与日本古典物语文学融会,产生出川端的名作,使日本文学有了新的生命力(扯远了~)。     

    如何才能被称作是诗人?

   首先,我觉得自信对于一个喜欢诗、写诗的人非常重要,因为你越沉浸心灵深处,你越接近美与善,你就越容易离普通的人们有个距离,孤寂和自足是需要的。人生里除了活下去的必须,没有什么比诗的世界更有光华,更有无穷的绚丽等着我们欣享。
    诗人是最强大的,最孤独的世间个体。
    诗人是率性质朴的。最不喜欢用金钱衡量的一些价值,我喜欢心灵的交流,因为它给人生带来的快慰与幸福是无可比拟的。我十分认真的谢谢使这个时代丰富的诗人们。  
    昨天比较苏轼的《江城子》和弥尔顿的《梦亡妻》,顺便聊一下。无论西东,没有分别,诗都需要最自然朴素的情感,至于形式更多是起到帮助诗人达成目的最合适的方式。如果这种形式成了局限就不再是必要的形式了。词语不一定华丽才美,而是完美融会出一种韵律,帮助诗从诗人的心里流淌出来。
        雪莱在《诗辩》里说的最好,诗是通过心灵显现的圣洁产物,而且超越心灵,达到心灵的时候已经不是那个牵动我们灵感的诗核,而我们语言要表达的时候又苍白了许多,所以我们不过是在努力接近她,你越接近就越幸福,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她至上的了。“除了上帝和诗人,没有谁称为创造者。”(记得似乎不确,回头弥补)
    我曾经在某人的鼓励下,写过几首不成诗的小诗。但我想迈出了不容易的一步,那是再好不过的。当然我无法成为一个诗人,不是每一个人生都那么幸运能够得到缪斯的垂爱。我显然得不到,但我正在努力的感受着,这还是值得庆幸吧。
     
   既然爱了她,就要培养超越心灵的境界,“借鉴他人是可以的,重复自己是悲哀的。”多去体味那些伟大的人们,境界、韵律、形式都要研究,热情有了,重要的是让热情之火永不熄灭。真正的诗人就得这样,所以他们还有什么可以打败呢。我热情,可我还是害怕写诗的。
   

    那诗人的信仰又是什么呢?
   
      
    古诗也好,现代诗也是,诗人都没有试图逃出故乡,那个有着成长记忆的故乡,而是不断的希望回归,虽然表象的回归永远都是徒劳。但是神性的血脉联络却是可以越发具体而依归有处的,就象海子对于他的故乡在诗里永不消逝,永远膨胀的意象,比如麦子、胃、吃、爸爸、哥哥、以及墓园……(这种膨胀的意象,总让我联想到梵高的画。我觉得他们可以放在一起来读解。) 诗人从不放弃对生与死的理解与感悟,甚至追逐。我们的心灵和世界是被局限的,而诗人总在试图突破。我也相信所有人,都会在某一刻能够产生一种感受力和淳朴真挚的内心冲动,只是我们没有深刻发现和挖掘。在没有把实质的灵魂投入到某个引起我们莫名冲动的王国时,人们都是平等的,甚至没有差别。所以感到差别,也许因为表象熏习太重,离那个精纯的世界太遥远了。所以所有人都能写诗,虽然我们不做诗人,或做不了诗人。

   想到雪莱。很多的人都有很隐秘的伤害或阴郁在心里,我理解的诗人们都一直关注这个世界里为什么会有这些伤害他们希望至少在某个精神层面可以帮助一下,就是对自己也是一种救赎。他们宁可离现实贫穷的人们更近些,试图找寻什么改变方式,或者发现什么,也不愿意进入高等阶层。所以我想,这也就是说他是“众心之心”(墓碑上语)的由衷。现在我越来越觉得在这些方面不管是诗人,还是我们这样的小人物,都是有价值去努力的。

   在今天,我们很难找到诗人。我十分怀疑,到底是这个社会摒弃了他们,还是诗人们自身的力量不够强大呢?有人说,现代不需要诗人。当我们精神贫血的时候、堕落的时候、良心不安的时候,人们为什么失去了找寻的冲动?因为本质上,我们已经遗忘的或者失落的太久了。而死去或者还活着的诗人们不会因为我们的失落与遗忘就不再存在,这就是诗人的信仰,就是他们的价值。

   
   赠上李叔同早年小令《玉连环影》:屋老,一树梨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
   
   我爱诗人。
发表于 2010-9-12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坐沙发慢慢读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2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我总是在午夜时分读几首诗,然后入睡,觉得很是美好,随意些没有负担,却在心里有所收获,它们总是能在心里留下些淡淡的感动和顿悟。
——哈哈,我也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2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我自然是很高兴的。多指教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2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叶易中 于 2010-9-12 17:12 发表
最近,我总是在午夜时分读几首诗,然后入睡,觉得很是美好,随意些没有负担,却在心里有所收获,它们总是能在心里留下些淡淡的感动和顿悟。
——哈哈,我也是的



不读书,就变成我这样了啦~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老大徒伤悲,少壮不努力……默写三十遍,读书去老

[ 本帖最后由 朱静姝 于 2010-9-12 17:2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2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与诗人;谁是谁的救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2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妙妙 于 2010-9-12 17:51 发表
诗歌与诗人;谁是谁的救赎?



这么高深滴问题,这里的高人都回答了无数遍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2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朱静姝 于 2010-9-12 17:55 发表

这么高深滴问题,这里的高人都回答了无数遍哒。


诗歌,只是少数人的茶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2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妙妙 于 2010-9-12 18:00 发表


诗歌,只是少数人的茶品。



妙妙老师,我这篇拙文,发出来其实挺不好意思滴,你来看我已经很意外了。我不懂诗,更不懂诗人了。
不过从你这我能看到一种母性的慈爱。祝福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2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妙妙 于 2010-9-12 18:00 发表


诗歌,只是少数人的茶品。



希望你多批评一些,让我脱离无知的灰暗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2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哎呀,楼主很谦虚呐,不简单哩,一遍读下来,甚是有见解。个人觉得还是多读一些诗歌,肯定能带来很多灵感。至于信仰,那是追求的一个境界,写诗就要坚持不懈,即便成不了诗人,内心也要将诗歌奉为自己灵魂的避难所。不能顾及太多的社会因素,否则读了再多的书也还是混沌一世。
问好了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2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木芙蓉 的帖子

谢谢木老师。你说得很对,这样更平和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7 12: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