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背景中的白鹭踮起一只脚站在水里
再后面的芦苇丛 弥漫起十七年的烟霭
那时我喜欢诗经中的句子,喜欢把芦苇叫做蒹葭
照片中的我穿着白色百裥裙
眼睛稍微眯起来。一幅不谙世事的模样。身后的北湖尚未
被夸大政绩的官员驯服。野苇漫天
荷叶如盖。只在最边上,看到阴森的采血站
很多冤魂进进出出,有的死去了,有的还
活着。隐藏在记忆中的落日之中
给我拍下这张照片的人
忘了是哪个。她抛下像机
上岸走了。岸上还有那么多的人
活着,吃饭,老去。剩下我一个,和白鹭
湖水。死去的蒹葭和冤魂
彼此相安。在方寸之地,一直活下去。
只是一年暗淡一点点。
【作者】翩然落梅,网络女诗人。本文选自其组诗《请原谅我这么老了还在写情诗》,作者组诗《前世今生》曾入选由王蒙主编的《2009中国最佳诗歌》,在天涯、新浪等处开有博客,在百度等搜索引擎上可搜到有关她的条目。其它不详。(不过,这可能就是当下网络诗人的现状吧。)
【鉴赏和简介】作者:低处迷雾
开篇的这位女子以婉约清澈的情态入住读者的视野,其实不经意的描述已经暗将叙述以“身后的北湖尚未 被夸大政绩的官员驯服。野苇漫天”这一句转化成隐喻的结构,北湖,野苇这些都是有承载能力的意象,“身后的北湖、野苇漫天”这两句 都是为了消解“官员”这个通常形象的生硬和突兀而运用的修辞想象与修辞幻象,并且已经达到了消解生硬的效果。所以“身后的北湖、野苇漫天”不仅仅是画面上的图解。“被夸大政绩的官员”`~这句足以以个体的感应带动群体的通感和共鸣的环境。
荷叶如盖。只在最边上,看到阴森的采血站
很多冤魂进进出出,有的死去了,有的还
活着。隐藏在记忆中的落日之中
接下来思绪陡转再一次越起、腾挪、以魔幻与诡异的语境资源,调动开启继续激活着读者的思维层面和阅读情趣,所折射的消息与隐含的能量承担着社会、现实的活动与声音。具有多重性的隐喻效果。
给我拍下这张照片的人
忘了是哪个。她抛下像机
上岸走了。岸上还有那么多的人
活着,吃饭,老去。剩下我一个,和白鹭
湖水。死去的蒹葭和冤魂
彼此相安。在方寸之地,一直活下去。
只是一年暗淡一点点。
这一部分运思开始回转,上一部分是起,那麽这一部分就是伏了,读者在这里感受着诗意的起、伏和变换,“忘了是哪个。她抛下像机上岸走了。”——这里的“忘了”对诗人自身和读者是双重的空白,是以各自的感知和经验去填写填补的一种使命或者别的什麽,这里的“她”代表的并不是一个个体的人,而是一个时代,故土、精神家园或信仰之类的。这里的“她”从反面来拍摄着这张照片,目的在于开掘人们透视现实的潜能和自醒的维度,从而探索寻找出积极的意义。这是诗人构思的巧妙。“她”上岸走了,也就是 时代,故土、精神家园或信仰消亡之后,诗人依然看到~岸上还有那么多的人 活着,吃饭,老去~ 这里蕴含着对生命对世人对尘世生活的无限感慨和无奈。以下是在失去一些支撑之后,诗人从容到令人担忧的一种生命状态,那就是“和白鹭 湖水。死去的蒹葭和冤魂 彼此相安。在方寸之地,一直活下去。”那麽,“彼此相安”实则是内在的麻木,自我伤害或自我安慰,“方寸之地,一直活下去”则是对人的尊严的守护。并且诗人并没有把自己从险象中分离出来,而是想“一年暗淡一点点”来克服潜意识中的停滞与堕落,这结句也饱含着内心的碎片,坚持,微弱的抗争以及反观世界和自身之后的一种努力的态度。
另外~~`"剩下我一个,和白鹭 湖水。死去的蒹葭和冤魂 彼此相安。在方寸之地,一直活下去。" 这“彼此相安”——也或许是体验过之前的那些暗流涌动之后的一种觉醒,想与自然共存并建构新世界的一个和谐的景观。
这首旧照,那些散文化的语言并没使内蕴和诗歌自身的呼吸走散,冗余的信息传达给读者的是清澈是婉约迷人的气息,是干干净净的语言品质,让人感觉很舒服。这应该就是 诗人的巧妙精道与功力所在吧。
【总结】
本次探讨,出现了明显的正反两方,算是此栏目开始后最明显的一次论点分离。
本次探讨有如下人员参与——低处的迷雾、千灯千寻、zlg、石菩提、秋子、守望炊烟、紫穗穗、哑榴、下午百合、牧歌悠扬、温暖的注视、芙蓉童子、秋若尘、曙东方、淡若春天。共15人。形成了以石菩提为主的“狂批派”,包括牧歌悠扬、千灯千寻等;以低处的迷雾和淡若春天为主的“叫好派”,包括守望炊烟、秋若尘等。还有“温和派”:如秋子、紫穗穗、zlg、哑榴、温暖的注视、芙蓉童子、曙东方。
“狂批派”的主要观点为:本诗某诗词语生硬、突兀,杂乱,散文化严重等。
“叫好派”的主要观点为:本诗内蕴十足,语言干净舒服,作者功力深厚。
“温和派”的主要观点是:优点是有内蕴,缺点是散文化。
其实,一首诗歌的好与不好,与读者的个人经验有相当的关联。就算一首好诗,也不可能没有一点瑕疵,一定是优缺点并存的。只是,我们得看到它是动人些还是无趣些罢了。这次探讨其实可以看出大家观诗的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更注重诗歌的技巧,另一种,更注重诗歌的内质(如下午百合语)。个人认为,这无所谓对错,而是一个人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所致。当然,这也得建立在诗歌本身没有大碍的情况下,否则,这种方式就不成立了。诗歌的鉴赏本身就包括了语言、内容、表达技巧几方面,谁更注重什么,那是个人的事。
此次探讨依然延续了上几次探讨的问题,就是会员参与不多。说实在的,大多数的斑竹和高级会员,都是在不断地学习中,所以,根本无所谓谁更高明,因此,我们热烈欢迎大家都参与进来,让我们的探讨变成大家畅所欲言的平台,成为大家共同进步的基石。当然,可能也有一些潜藏的“龙虎”级会员,不愿意出声,我们也可理解。只是网络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的空间,网络诗人靠的是自觉参与才形成目前这样壮大的局面,这个自觉是网络诗歌延续发展的最大动力。希望大家依然能保持这个优良的传统!再谢!
【以下为跟贴汇总】
低处的迷雾:起笔就有动人的气韵,中间部分有腾挪之姿,透视出的魔幻与诡异,调动开启着读者的思维层面和阅读情趣..结尾对于尘世生活的回归有一种内在的经验与从容.一些意象的运用和转换很有隐喻的能力和含量..个人喜欢这首诗歌..
千灯千寻:前六句停留在对场景的描述上,过于散文化了。后边的有思考的深度和悟。也许是组诗中一部分,所以,看不出这首诗的特别精彩之处。
秋子:很朴素的句子,个感描述的部分略多,平一些了。呵呵,只是个人感觉,也许是错觉。支持这期档
Zlg:过来支持!这首是女性自观之作(自观好像是女性写作的一个特点,它符合了女性感情细腻和内向的特征,所以,男诗人很少做这样的自观)。初读之下,有以下感觉: 1、是一种说开去的写法。这种写法比较难,弄不好就会出现缝隙;这首写得比较巧妙,自然而然中化解了这种漏洞;2.、有些地方描写过实,使得诗歌不能“翩然”起来;有的地方,应该虚化,如:官员,就显得突兀了。总之,这首是符合现代诗标准的一首:有意象,有思考,有跳跃,有回转……
石菩提:其实刚开始看时候就觉得这首与前两首有差距了,算不得上好诗歌,后来才晓得是当代的诗人作品。这首诗歌最大的缺点就是不够凝练,并不是每一个词语意象都发挥出最大的功效,千灯说散文化了,我觉得这个缺点是存在的。
最近学习了两期诗歌,我觉得写诗时对意象的运用最好是“适合”和“适宜”,能够使得意象或者说词语保持能指的同时推进诗歌的进程。最好还要有“润物细无声”之感。
而这首无论是“阴森的采血站”还是“死去的蒹葭和冤魂彼此相安”形容得过多,反而显得露了,意象是通过作者的形容来推进进程,这就显得次了一层。
如果挑战的“千塑”来了肯定对于诗句会持批评态度,因为太罗嗦了。
杂而不纯,行文不精,这是这首诗歌的缺点。
优点可能就是迷雾推崇中间部分的折射和腾挪,其实腾挪不好就会断裂,当然这首断倒是不太严重,隐喻的确还行,但隐得不够自然,和谐。
守望炊烟:活着,吃饭,老去。剩下我一个,和白鹭
湖水。死去的蒹葭和冤魂
彼此相安。在方寸之地,一直活下去。不说凝练,只说诗人内心的庞大。虽然我们的在一些空间沦落了,但诗人的精神仍在世俗中能保持知性。
荷叶如盖。只在最边上,看到阴森的采血站
很多冤魂进进出出,有的死去了,有的还
活着。隐藏在记忆中的落日之中
不论诗歌的技巧和本诗的创造力度。散而不乱,何为诗,何谓文。质感流与自然。这几句的警醒。不是杜撰或简单的句式。而是灵魂以及良知的力度。更不是我们事后的诸葛批判。道法缘心,歌然,诗亦然。少些浮躁给诗歌哪怕自己一点宁静的心态,读诗,读心读灵。
紫穗穗:这首诗歌,无疑有它十分出彩的地方,比如前半段的流畅、从容、清澈。也同时兼备了一些朋友提到的散文化倾向和不够简练的问题。
但有时看诗歌,不能仅仅看句子和语言,要从整体来看。这首诗歌,构思是没有问题,语言、句子有微瑕。比如后半截,这里的确存在一些阅读硬伤。甚至思绪混乱:)不信大家再读读尽管如此,这些小瑕疵,并没有遮盖它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核。那就是一种精神家园和故土都同步在消失。这是可怕的,所以作者才会如此结尾。
这样的回首,以一幅旧照片为背景,引出了作者的自我审视。叙述的口吻,有种淡定自若的神情。(嗯,我怎么觉得好像在哪里读过呢),这里用旧照片,让时空立体起来,有了时间的跨度,再加上一些隐藏的事件。所以我说她的构思是完整的。
应该说此诗,是选诗人的偏好。她喜欢的,或许是那种举重若轻的口吻,和看似繁芜,其实内心淡定、简然的从容。
她的不好,大家也已经说得脉络比较清晰了。
我的阅读感觉是:杂而不纯,还说不上。这行文不精,的确是有的。
哑榴:照片中的我穿着白色百裥裙
眼睛稍微眯起来。一幅不谙世事的模样。
——喜欢这里。一切都会成为“旧照”。
唯有那不谙世事的“我”依然清新感人!
正如我们内心的爱,不会因为外部环境的黯然而变得模糊,
相反,在岁月流逝的过程中,那些纯洁可人的影子,
会在记忆里越来越清晰。
外部环境的暗淡一年一年更甚,我们的思念如忧愁常新!……
开发,采血站,……死去的芦苇,活着的鬼……
一组荒诞,混乱的画面,还是暗示了《旧照》的魂。
这首诗很想用一组荒诞的画面“映射”灵魂深处的一些东西……
由于一些词语有些突兀,生硬,衔接点不够严密。
使得旧照的“意象美”有些生搬硬套的感觉。消弱了它的
“映射”功能。个见!
下午百合:判定一首好诗还真是挺难的。有人看重外在的表达,有人看重内在的诗核。个人还是比较欣赏有分寸感的表达。华丽的形式在阅读过程中的确会产生阅读快感,但留不下什么。
读这首诗还是得肯定它内在传达的东西,在关照现实的诗作中算是比较大气的。
低处迷雾:(略,见简评)
也许还有其他的解读..请.大家继续探讨..
这首旧照,那些散文化的语言并没使内蕴和诗歌自身的呼吸走散,冗余的信息传达给读者的是清澈是婉约迷人的气息,是干干净净的语言品质,让人感觉很舒服。这应该就是 诗人的巧妙精道与功力所在吧。
无论诗歌的好与不好.,我们都会在探讨的氛围中有所收获,学习到一些有效的功能,开掘出自己在观诗时的见识 以及如何在写作中获得得体的艺术表现。
温暖的注视:这首诗歌从立意上说已经立足于好诗了,因为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属于大爱。我主张写诗歌要么立足大,要么立足轻灵唯美。嘿嘿,要么就立足玩乐游戏。
描写上也很细腻。大部分跨度适当。
不足的是初读时,在“官员”和“冤魂”这里卡了一下,感觉两者契合得不够好。
还有一点不足是,前半部分的描述,美感不足。作者重笔应在环境,环境的唯美会提高其被过度改造和污染后读者的痛心感。但“我”的出现抢了镜头,缺乏破坏性对照。后面的照片一年暗淡一点,不过是时间问题。
后半部分思绪的跳出和再回归到眼前的照片,过渡也差了点。略费解。
个人感受。
恍惚读过这诗歌,印象不深,是2009精华么?
淡若春天: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这首诗费解,或者说看不到这首诗的优秀内质?
首先从形式上来说,好多人一看到有些散文化的句子,就开始抵触。可是我认为,诗歌并不一定要每一句都有意象,它也可以是一个整体的东西,可以在从容的描述后面看到诗人所要表述的思想(从容是需要相当功力的)。而许多人对现代诗的认识,首先是精炼,是表面化的意象拨弄,我不否认我也喜欢精炼的诗歌,每一句都惜字如金,却又能自然地转承,这真的需要很高的水准。可这也不代表诗歌就只需要雕字琢句,忘了诗歌本质的东西。我国现代绘画大师林风眠曾教导弟子:绘画的本质就是绘画,没有什么流派与形式。我觉得这句话也可以套用在写诗上:写诗的本质就是写诗,没有什么流派与形式。也就是说,写诗的本质就是诗人的内心需求!而这首诗,最重要的就是诗人的内心,从一张旧照所携带的社会信息,是如此的宠大,却被人认为是突兀,生硬。是不是唯美就要唯美到底?而把现实的无奈与理想和美好对照起来,不正是作者的本意吗?把美好打破,不正是社会悲剧的根源吗?
其次,何谓杂乱?作者推进有序,从一张十七岁的旧照(青春与美好)——照片中的环境(纯净)——未被官员驯服的“北湖”(言下之意,现在是被驯服了,估计是被当作旅游的资源卖钱去了吧,充分说明了现实的不堪)——采血站和冤魂(承接上一句,加深对现实的观照)——照像的人与其他生活中的人(从他人的生活方式开始自省)——结尾(内心的无奈与坚持)。可以说层层推进,一步步达到自己的内在诉求。因此,我也不知道乱从何来。
再者,何谓不纯?现代诗,主要讲的是内韵,本诗并没有在大量的描述中迷失,反而给人以纯净的气息。要知道,能把这样的主题写出美感来,真是需要很强大的写作功力的。
最后我想说,我特别喜欢那个结尾,看似轻淡,却把整体的诉求提到了最高的层面,看似在弱化,实则是把要爆裂的感情紧紧地抑制住了:
“…死去的蒹葭和冤魂
彼此相安。在方寸之地,一直活下去。
只是一年暗淡一点点。”
人生都是这样,面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我们曾经坚持的理想,不得不一年一年地暗淡一点点。但只要我们依然坚持,到最后那一刻,我们一定能从容、安心地死去!
其他的,迷斑分析得相当透彻了,希望更多人参与进这个讨论中来!
牧歌悠扬:这首诗歌我不看好。作为一位70后的诗人也罢诗者也罢,开头便将很多景象一股脑的堆积起来给读者,读者除了应接不暇的思索那些场景外,还要从一点儿都不凝练的语句中找出她到底要表达什么,说白了,这首可以归纳到散文分行诗里。
温暖的注视:事实上我读诗歌,注重第一感,第一遍阅读要求最起码畅通,给我以美感。只有通畅的作品才能和极品有缘。若我读起来也感有费解,相信就会有更多的人读起来困难。我站在读者的角度,会困惑这诗歌是写给谁的。也许,不是读者拒绝新诗,是新诗在拒绝读者。问好!
继续
当然不是说这诗有缺点就啥也不是,如果迷雾斑斑的评没有过度解读,它就仅仅不是极品诗歌而已。
芙蓉童子:再读。诗的前半部分优美的画面叙述和后半部分深入的社会和人性思考,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是此诗的成功之处。但前半部分的长句描述,和后半部分的短句,不够协调。再有,前四句,特别是前两句太罗嗦。根本算不得诗的语言。
可修改为:
白鹭孑立于浅水里(从诗题,自然知道白鹭是背景中,至少是照片中的。从后文的我可推知白鹭和芦苇都是背景)
远处的芦苇丛弥漫着当年的烟霭(用远处代替再后边,芦苇和白鹭对比。说明是再后边。另十七年的烟霭,表述不准确。烟霭弥漫了十七年?太久了吧。应该是十七岁那年吧,所以,用当年替代)再有,第四句中的“照片中”三字也可去。
个见哈。
秋若尘:首先问候春春,这几天有些琐事,无暇过来,春春勿怪呵!
再说说这首诗。这首旧照我在去年也看到过,记不清是哪个作者了,只是因为当初看后心中有些震撼,所以印象颇深,以至于今天重又看到,心中仍是感慨不已。坦白来讲,对这首诗,我是喜欢的。文字淡定平和,朴实无华,散而不乱,直白的描述让读者更加清晰地直窥诗人及诗歌的内心,措词上的些微瑕疵并不影响全文的流畅及诗歌本身的厚重,个人认为迷雾斑主与穗穗斑主评析的都很到位,感谢春,为我们推荐了这首诗,让我们在这个浮躁的季节,让心灵回归了一次纯净。
曙东方:以较少的文字,诉说着比较多的事或物或哲理!作者的功底已经显现。
采血站,相机,蒹葭和冤魂,一年暗淡一点点!如果文字的进程是这样我就赞成的。
当然,作者的本意是另一个方向。作为作品,允许自由表达。
但作为生活,我的体验是所有引起人的不舒服的感觉,应该一年暗淡一点点!
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应该是人生的一个让人向往的方向吧!
注:以上为所有参与人员的主要论点汇总。第三期探讨就此结束,其中掀起的争论,希望只是就诗而论,不要成为彼此情绪的节点。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希望继续支持红颜的每周诗探讨活动!
《每周诗探讨》栏目介绍:
方式:在红颜版块开辟《每周诗探讨》栏目。
目的:学习好诗,分析好诗,一首,胜过读万首不好的诗歌。
参与者:全体诗歌爱好者
内容:1、诗歌的选择:每周推出一首,尽量选名诗(当然也可以是论坛中你所认为的优秀诗作,因是红颜版块,诗歌以女诗人为主)。
推荐者将诗歌的资料先推荐给迷雾以供筛选。
诗歌可以是古代也可是是现代,可以是中国也可以是外国,当然中国的尽量选择现当代诗歌。诗歌以短篇抒情诗为主。
2、讨论方式: 探讨、分析、评论皆可,对诗歌可攻击批评,也可防守赞赏,诗歌推荐者当尽量以防守为主。攻方、中立方、防守方,读者可自由选择加入。
或批评,或赞赏,或分析优缺点,允许惊世骇俗的批评,但不允许谩骂和翻脸。
对于翻译的诗歌如果不满意,批评者可拿出原诗以及自己的翻译来让大家对比(此方式严重推荐)。
3、总结: 一周的最后一天公布诗歌的作者,国籍以及鉴赏评论。并对读者的一些有益的评论进行汇总。
[ 本帖最后由 淡若春天 于 2010-8-30 13:13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