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水滴水

【水诗‧水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0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千,水水好想你.......你的号我找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0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亲爱的,早点休息,我先去呼呼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1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子心 于 2011-10-10 23:53 发表
亲爱的,早点休息,我先去呼呼了

嗯,梦到水水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1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来抱下水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1 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想写诗,至少
在指甲染上深黑色时间
不可以做一只蜕变的茧蛾
畏懼光,如同恐懼火的花蜜
就像肌肤中毒
穿上脫下又穿上又脫下的再穿上再
脫下,花皮包沒有罪恶感
只想要成为一剂起死回生的药

把你仔细摺疊为一件邮包
寄给远方的你,如果还来得及
在最坏的时刻冰凍知覚
最好的狀态生火
把时间磨成一把多情刀
那一盘上桌的生鱼片
正好足夠吃一辈子
的自己

从明朗里找到一滴水
养在其中的鱼,不能和飞鸟离开
火车的鸣呜由心房传出
房间读了一首哑巴诗
里面有好多楚门和所罗门
他们的拳头一致指向影子后
无数眼睛正窥视这里
兔子穿上虎衣,绵羊脫下獅皮
一只鹰是一群蚊子
公车上的廣告画得比眼泪还真实
我,竟然沒有帶手电筒出门

看见,野猫坐在一匹斑马上
牠看著
告別式,一群善男;信女看著
一只狗正看著花圈裡的人像
我把鸭子的蹼缝到脚上
參加一场水中求生的魔术
锁链慌張地找不到锁匙
沒有人知道氧气繁殖的困难
呼和吸玩著拔河賽
我在观众席上看著你跟著帽子离开
鸽子也沒有回到鼓掌的现场
而散场后,鞋子一直等待灯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1 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寒山依依 于 2011-10-11 00:04 发表
进来抱下水水

抱抱依依  
企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1 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冲完凉过来才发现你超过时间了。。。

●爱之后的爱

文/德里克·沃尔科特(DEREK WALCOTT)


那样的时刻将会来临
那时,怀着喜悦
你将欢迎自己的到来
相对一笑
在你自己的门前,在你自己的镜中

你说,请坐。请吃。
你将再一次爱上这个陌生人:他曾经是你自己。
给他酒。给他面包。将你的心
交还给它本身,给这一生都爱着你的

陌生人,为了另一个
你将他忽视,而他知你于心。
自书架上取下那些情书罢

那些照片,那些绝望的便笺,
自镜中撕下你自个的影象。
请坐。请享用你的一生。

2003/12/13 试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1 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夜,我们黑色的夏天,把她的微笑简化成一个村庄。
                    --德里克·沃尔科特(D· WALCOT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1 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圣卢西亚〕德雷克·沃尔科特(Derek Walcott, 1930- )
德雷克·沃尔科特,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二十世纪加勒比海最优秀的英语诗人,生于圣卢西亚,早年曾经在牙买加金斯敦西印度群岛大学学习,曾先后在圣玛丽学院和牙买加学院任教,1981年迄今执教于美国波士顿大学。他从六十年代初开始引起国际诗界的注目,陆续出版了诗集《诗二十五首》(1948)、《在一个绿色的夜晚》(1962)、《诗选》(1964)、《乘船遇难者及其它诗作》(1965)、《海湾及其它诗作》(1969)、《另一种生活》(长诗,1973)、《海的葡萄》(1976)、《星星苹果王国》(1979)、《幸运的旅行者》(1981)、《仲夏》(1984)、《奥梅罗斯》(史诗,1989)等十余部;另外著有戏剧四部。
沃尔科特的诗作尽管富于加勒比海特色,但却相当高度概括了英美文化背景,他被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布罗茨基誉为“我们面前的巨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1 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记忆走过它那被轻声低语的路径,如同闪电,破碎。
星期六如同一部廉价的影片急速推过。--德里克·沃尔科特(D· WALCOT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1 0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听黑泽明说电影

他在讲电影,手上的烟
一直没有点燃
他说一个好导演
要自己能写剧本
有趣的是他写剧本
从不用格子纸
他喜欢在摄影现场
随手画着
只勾勒出轮廓
他的速写手稿
像印象派大师的作品
一边看一边剪辑
一边把想法告诉摄影师
他很少修改他的草稿
就像窗台上的
那只无须移动的杯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1 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螺丝刀式的西方批评  
  西方人的理性思维更适合于科学与哲学。诗的肥沃土壤在东方。  
  五花八门的西方批评方法,只有一个思维核心:结构主义。  
  在西方庖丁们冷酷的眼里,活灵活现的诗与文学只是一堆堆供他们游走利刃的待解骨肉,是图表,是符号,是模式,是即将代入方程式中的XYZ。他们的每一只手都像5把螺丝刀。在批评的手术台上他们一刀刀地肢解百结愁肠的林黛玉,与拆开一个老式闹表的心情一样平静。  
  西方批评方法的实质,是一种准哲学流派,是一种科学意义上的思维视角。  
  缺少最起码的鉴赏愿望和深入的审美能力,使他们的诗歌批评与文学批评无法深入到作品的灵魂。隔靴搔痒的结果,是诗与文学的情感性、多义性内涵遭到极大忽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1 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方批评方法在中国的风行  
  西方批评方法进入中国,几乎使中国的诗人们一夜之间全部成为了小型的哲学追求者。  
  而像一批突然改了口的庭上律师,中国的批评家们则由热情的别林斯基一下子变成了冷漠的海德格尔。  
  从九十年代初起,文本……语言……存在……时间……神话……当下……在场……向度……满口西方式的“之乎者也”词语,像贵族们的亲戚一样,鹅毛大雪一样降临。扪虱而谈,成为高深的时尚。无西方之虱者,似乎成为土包子的浅薄。  
  西方批评方法自身存在的合理性自不必言:第一,西方积蓄深厚的哲学传统映射于文学,使写作者内心潜在一种集体性的结构意识;第二,20世纪中期后社会大面积长时间稳定,使写作的背景整体苍白,西方文学中强悍、粗砺、血性的生命质感下降,文学出现了一种苍白游戏的倾向……  
  即便如此,我仍然置疑这些刁钻的批评方法。它们反审美、反直觉、反原创,在无序的诗与文学思维中生硬地规定某种“程序”,必然亵渎了诗与文学不羁的灵魂。  
  在缺少哲学传统的中国,它的合理性就少得可怜。古板笨拙的西方人,是用了多少代人,才推导堆积出自己的哲学殿堂,而诸多中国批评家只是读了几本二手货的译作,甚至连介绍性的前言都尚未消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1 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拆解与安装的诗歌工厂  
  病,一种最便利的途径是由医生向患者传播。于是,错误阅读便产生出另一个错误的后果,或者说进一步成为错误批评的又一前提:一些观念的、理性的写作者,在“创作”时便是按照某种理论进行“建构”,然后静待理论者们进行还原式的拆解批评。像一条谜语的正反两面,诗和文学成为一粒由蒙汗药与解酒剂双向配方组成的大丸药。  
  正是以上两种角色,共同组成了机械加工行业般的同一条诗歌流水线。诗人与诗评家的手里,都拿着同一把西式的螺丝刀与板手,不同的是,一个先安装,一个后拆解,一个向左拧,一个向右旋,从而共同完成着大师般的诗歌生产与消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1 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为什么读诗?为什么评诗?  
  对批评的置疑,使我不得不重新思考诗歌阅读。  
  我们为什么读诗与评诗?这是一个诗歌批评最大的前提。  
  可怕的是,拆解式的批评动机只产生于理性,而不产生于“感动”。  
  不感动,对于读诗,是天大的致命。它等于佛失去慈悲天空失去风雨男人失去荷尔蒙。而建立自己的理论架构与方法模式,才是西方批评家们主要的阅读目的。作品,仅仅是与模式吻合的范例,是符合设计图纸的样板。这种阅读,只能是一种“临床测试”式的实用阅读,一种“拐卖人口”式的转手阅读。阅读结论,甚至在阅读发生之前已经形成。对于写作者来说,这是一种多么恐怖的劫持。  
  我们读诗,仅仅是因为只有诗中才有功利现实所缺少的“精神意外”,是因为诗中有人类惯常思维中所“没有”和“不确定”的灵动,是因为诗中有一种使用最少的翅膀而进行最优美飞翔的快感……如果阅读的结论早已高高挂起,那么读诗与评诗岂不是成了味同嚼腊的塑料行为。  
  不管依据哪一种价值评价体系,诗歌阅读的本质都是一种生命状态对另一  生命状态的溅起与晕染,从而产生意义。诗,如果能够像一支三八步枪那样被拆来拆去,那么血肉文学只能成为成为福尔马林溶液中发灰的标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9-2 17: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