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5638|回复: 55

简评<每周诗探讨>第三期》《旧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24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简评<每周诗探讨>第三期的《旧照》

文\低处的迷雾

背景中的白鹭踮起一只脚站在水里
再后面的芦苇丛 弥漫起十七年的烟霭
那时我喜欢诗经中的句子,喜欢把芦苇叫做蒹葭
照片中的我穿着白色百裥裙
眼睛稍微眯起来。一幅不谙世事的模样。身后的北湖尚未
被夸大政绩的官员驯服。野苇漫天

    开篇的这位女子以婉约清澈的情态入住读者的视野,其实不经意的描述已经暗将叙述以“身后的北湖尚未被夸大政绩的官员驯服。野苇漫天”这一句转化成隐喻的结构,北湖,野苇这些都是有承载能力的意象,“身后的北湖、野苇漫天”这两句都是为了消解“官员”这个通常形象的生硬和突兀而运用的修辞想象与修辞幻象,并且已经达到了消解生硬的效果。所以“身后的北湖、野苇漫天”不仅仅是画面上的图解。“被夸大政绩的官员”`~这句足以以个体的感应带动群体的通感和共鸣的环境。

荷叶如盖。只在最边上,看到阴森的采血站
很多冤魂进进出出,有的死去了,有的还
活着。隐藏在记忆中的落日之中

    接下来思绪陡转再一次越起、腾挪、以魔幻与诡异的语境资源,调动开启继续激活着读者的思维层面和阅读情趣,所折射的消息与隐含的能量承担着社会、现实的活动与声音。具有多重性的隐喻效果。

给我拍下这张照片的人
忘了是哪个。她抛下像机
上岸走了。岸上还有那么多的人
活着,吃饭,老去。剩下我一个,和白鹭
湖水。死去的蒹葭和冤魂
彼此相安。在方寸之地,一直活下去。
只是一年暗淡一点点。

     这一部分运思开始回转,上一部分是起,那麽这一部分就是伏了,读者在这里感受着诗意的起、伏和变换,“忘了是哪个。她抛下像机上岸走了。”——这里的“忘了”对诗人自身和读者是双重的空白,是以各自的感知和经验去填写填补的一种使命或者别的什麽,这里的“她”代表的并不是一个个体的人,而是一个时代,故土、精神家园或着信仰之类的。这里的“她”从反面来拍摄着这张照片,目的在于开掘人们透视现实的潜能和自醒的维度,从而探索寻找出积极的意义。这是诗人构思的巧妙。“她”上岸走了,也就是 时代,故土、精神家园或信仰消亡之后,诗人依然看到~岸上还有那么多的人活着,吃饭,老去~  这里蕴含着对生命对世人对尘世生活的无限感慨和无奈。以下是在失去一些支撑之后, 诗人从容到令人担忧的一种生命状态,那就是“和白鹭湖水。死去的蒹葭和冤魂彼此相安。在方寸之地,一直活下去。”那麽,“彼此相安”实则是内在的麻木,自我伤害或自我安慰,“方寸之地,一直活下去”则是对人的尊严的守护。并且诗人并没有把自己从险象中分离出来,而是想以“一年暗淡一点点”来克服潜意识中的停滞与堕落,这结句也饱含着内心的碎片,坚持,微弱的抗争以及反观世界和自身之后的一种努力的态度。


另外我想了又想~~`"剩下我一个,和白鹭湖水。死去的蒹葭和冤魂彼此相安。在方寸之地,一直活下去。"     这"彼此相安"——也或许是体验过之前的那些暗流涌动之后的一种觉醒,,想与自然共存并建构新世界的一个和谐的景观。

附《旧照》

作者暂时保密

背景中的白鹭踮起一只脚站在水里
再后面的芦苇丛 弥漫起十七年的烟霭
那时我喜欢诗经中的句子,喜欢把芦苇叫做蒹葭
照片中的我穿着白色百裥裙
眼睛稍微眯起来。一幅不谙世事的模样。身后的北湖尚未
被夸大政绩的官员驯服。野苇漫天
荷叶如盖。只在最边上,看到阴森的采血站
很多冤魂进进出出,有的死去了,有的还
活着。隐藏在记忆中的落日之中
给我拍下这张照片的人
忘了是哪个。她抛下像机
上岸走了。岸上还有那么多的人
活着,吃饭,老去。剩下我一个,和白鹭
湖水。死去的蒹葭和冤魂
彼此相安。在方寸之地,一直活下去。
只是一年暗淡一点点。

[ 本帖最后由 低处的迷雾 于 2010-8-24 23:31 编辑 ]
深圳欲望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8-25 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5 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旧照,那些散文化的语言并没使内蕴和诗歌自身的呼吸走散,冗余的信息传达给读者的是清澈是婉约迷人的气息,是干干净净的语言品质,让人感觉很舒服。这应该就是 诗人的巧妙精道与功力所在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5 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无论诗歌的好与不好.,我们都会在探讨的氛围中有所收获,学习到一些有效的功能,开掘出自己在观诗时的见识 以及如何在写作中获得得体的艺术表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5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这解释令人眼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5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此解论甚好,有力度有张力。可以引导别人深入内旨。不向一些评论,都摸不清本诗要点。却妄加横评。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5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这首诗费解,或者说看不到这首诗的优秀内质?
    首先从形式上来说,好多人一看到有些散文化的句子,就开始抵触。可是我认为,诗歌并不一定要每一句都有意象,它也可以是一个整体的东西,可以在从容的描述后面看到诗人所要表述的思想(从容是需要相当功力的)。而许多人对现代诗的认识,首先是精炼,是表面化的意象拨弄,我不否认我也喜欢精炼的诗歌,每一句都惜字如金,却又能自然地转承,这真的需要很高的水准。可这也不代表诗歌就只需要雕字琢句,忘了诗歌本质的东西。我国现代绘画大师林风眠曾教导弟子:绘画的本质就是绘画,没有什么流派与形式。我觉得这句话也可以套用在写诗上:写诗的本质就是写诗,没有什么流派与形式。也就是说,写诗的本质就是诗人的内心需求!而这首诗,最重要的就是诗人的内心,从一张旧照所携带的社会信息,是如此的宠大,却被人认为是突兀,生硬。是不是唯美就要唯美到底?而把现实的无奈与理想和美好对照起来,不正是作者的本意吗?把美好打破,不正是社会悲剧的根源吗?
    其次,何谓杂乱?作者推进有序,从一张十七岁的旧照(青春与美好)——照片中的环境(纯净)——未被官员驯服的“北湖”(言下之意,现在是被驯服了,估计是被当作旅游的资源卖钱去了吧,充分说明了现实的不堪)——采血站和冤魂(承接上一句,加深对现实的观照)——照像的人与其他生活中的人(从他人的生活方式开始自省)——结尾(内心的无奈与坚持)。可以说层层推进,一步步达到自己的内在诉求。因此,我也不知道乱从何来。
   再者,何谓不纯?现代诗,主要讲的是内韵,本诗并没有在大量的描述中迷失,反而给人以纯净的气息。要知道,能把这样的主题写出美感来,真是需要很强大的写作功力的。
   最后我想说,我特别喜欢那个结尾,看似轻淡,却把整体的诉求提到了最高的层面,看似在弱化,实则是把要爆裂的感情紧紧地抑制住了:

   “…死去的蒹葭和冤魂
  彼此相安。在方寸之地,一直活下去。
  只是一年暗淡一点点。”

    人生都是这样,面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我们曾经坚持的理想,不得不一年一年地暗淡一点点。但只要我们依然坚持,到最后那一刻,我们一定能从容、安心地死去!

    其他的,迷斑分析得相当透彻了,希望更多人参与进这个讨论中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5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里也亮起来,容易看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5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诗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事情.
我觉得不能因为别人指出缺点或者说不好了,就说别人是没有读透,没有读懂,妄加横评,看不到诗歌的内质.这样的说法无益于诗歌探讨,而应该反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是否是可以克服的.如果挥起个大棒子,凡是说缺点的都是别人没看懂,那为什么别人会看不懂?是否别人的水平都是低下的?

[ 本帖最后由 石菩提 于 2010-8-25 16:0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5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淡若春天 于 2010-8-25 15:55 发表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这首诗费解,或者说看不到这首诗的优秀内质?
    首先从形式上来说,好多人一看到有些散文化的句子,就开始抵触。可是我认为,诗歌并不一定要每一句都有意象,它也可以是一个整体的东 ...

不是恭维,也不愿意恭维任何人,你和迷雾的解读抓住了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5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论本诗的缺点。我们从诗人的内心的出发释读或我个人臆想一下。
眼睛稍微眯起来。一幅不谙世事的模样。身后的北湖尚未
被夸大政绩的官员驯服。野苇漫天,被夸大政绩的官员驯服。野苇漫天
荷叶如盖。只在最边上,看到阴森的采血站
荷叶是高洁和原生态的代言,曾经的地点是如此的宜人,如今呢,以前我和现在我在遭遇了什么,仅仅是环境的变迁吗---不仅仅是,而是欲望。诗人已贴近生活的心态在转述,我们自己造就的悲哀。欲望占据了我们原有的生活环境,
被夸大政绩的官员驯服,这句恰好暴露了诗人的内心,也将我们引入主体----破坏者、欲望、以及我们在不断自己制造的欲望中失去更多空间,官员只是泛指而已。我们姑且引申为欲望的破坏者。
活着,吃饭,老去。剩下我一个,和白鹭
湖水。死去的蒹葭和冤魂
彼此相安。在方寸之地,一直活下去。
只是一年暗淡一点点。
是的正如诗人所说。我们如今只能在方寸之地,活着,然后慢慢的死去,并如此一年比一年暗淡的活下去,而这些是谁造成的,你?我他?官员吗?都不是,是我们内心的欲望的破坏者。
本诗的最大亮点在与此。他是在贴近生活的边缘呼吁。给自己一个空间。给心灵一个空间,给未来生活和下一个未被破坏’荷‘一个空间。
诗歌的意向或意象不是一个所谓的动词和名词决定的,意向而是泛指一个完美的空间,这个空间是词汇赋予我们完美的蒙态空间,它是诗歌的精灵。因此读诗歌不可用语法去圈定。更不可用主观意识去引领我们的精神状态。
再次提及语言的衔接。
我觉得还不错。
眼睛稍微眯起来。一幅不谙世事的模样
后的北湖尚未
被夸大政绩的官员驯服。野苇漫天荷叶如盖。
如此的读,我觉得没什么硬伤。
诗人的文笔是散而不乱。
个人觉得,读诗,读心读灵。歌然,诗亦然。一首诗,我们汲取了什么?它给我什么样的引领境界?它的意向趋势,以及她的感召力,需要我们去锲入,而这个点,需要我们去向她靠近。因此。我们要用认真的心态去读。去挖掘她感召我们的内在源泉。
本诗繁多的描述是具有一定的功力,朴实的直诉外衣不是她优点,但更不是缺点。一般人很难有此实力,但诗人做到了。可她内在良知以及内在的庞大力量,我们做到了吗?这些我们熟视无睹的场景。我们向诗人一样用笔发出震撼的呼吁了吗?我们的文笔仍在夸夸其谈中,敝帚自珍吗
胡言乱语中贻笑大方。希各位一笑而之;

[ 本帖最后由 守望炊烟 于 2010-8-25 19:1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5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守望炊烟 于 2010-8-25 16:58 发表
不论本诗的缺点。我们从诗人的内心的出发释读或我个人臆想一下。
眼睛稍微眯起来。一幅不谙世事的模样。身后的北湖尚未
被夸大政绩的官员驯服。野苇漫天,被夸大政绩的官员驯服。野苇漫天
荷叶如盖。只在最边上, ...

这段评不错,发到主讨论贴上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5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石菩提 于 2010-8-25 16:05 发表
本诗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事情.
我觉得不能因为别人指出缺点或者说不好了,就说别人是没有读透,没有读懂,妄加横评,看不到诗歌的内质.这样的说法无益于诗歌探讨,而应该反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造成这 ...


其实菩提这种说法就多心了,正象你说的一样,这时候,每个人都是读者!都是些个人的看法,没有什么大棒子。如果你要这样讲的话,上两期的“探讨”中,可是能抓出一大堆“棒子”来的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5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淡若春天 于 2010-8-25 18:16 发表


其实菩提这种说法就多心了,正象你说的一样,这时候,每个人都是读者!都是些个人的看法,没有什么大棒子。如果你要这样讲的话,上两期的“探讨”中,可是能抓出一大堆“棒子”来的哟!

不是多心,是这样的语言要不得!大家都是认真读诗并真诚发言的,指责别人没读懂,认为别人进入不了诗歌的内在这样的棒子一拿出来,那真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了,总之一句你没看懂,让人家还怎么发表意见,干脆都说好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5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反感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与人,欲加和引深意图。方寸之地,真不伪,伪不真。明者自明。。有一种悲哀叫做文字的悲哀,解读就是解读,什么叫痛?什么叫痛中悟。说话要光明磊落。做人和诗也是如此。评尚与评。不是东扯葫芦西扯瓜。和误导别人。

[ 本帖最后由 守望炊烟 于 2010-8-25 19:4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21 01: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