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烦透了,胡乱侃点兵法
这两天很烦,表面上的原因是网银密码烦琐,整得一塌糊涂,先是工商的错输六次被冻结,接着是另外整个农行的还没有用就被琐定,连银行的人都不知道怎么解开。我说这个所谓的信息化时代,凡事应该从简,整那么多密码,几几乎把人都变成银行专家了。这个世界越来越精致,文明是建立在那脆弱的数字密码基础上,有一个小地方出毛病,也有可能全体瘫痪。我们其实是向着最后的尖端狂奔,那最后的尖尖就是歇斯底里的尖叫,然后就是毁灭的坟墓。
本人今天烦极了,在弄网银的时候,大吼大叫也丝毫没有作用,想想还是另外找个发泄的途径,疏导下情绪,不然长期如此憋闷,弄不好会出问题的。诗歌好久没有写了,最近总感觉诗歌离我很远,心里也有点排斥这种发高烧的文体,难道不是发高烧吗?文学就是激情和梦呓,是不正常的高烧状态,整得好则与现实有参与感,有一种长期的文化效果,作用于人心世道,文学的这种功能一直也没有很确定,是很暧昧很边缘地存在着。整得不好,胡言乱语一生,被文字和白日梦的假象欺骗,到末了还不知道我到底开口说了什么话?为什么说这些话?今天很烦,就是想发泄一下,那么,我自忖在这种比较差的状态,能海侃不露馅的,除了诗歌[已经排除了],就是兵法,还有佛理。据说这个世界有三大妙事:诗人灵感,兵家奇计,禅师妙语。我写了不少诗歌,也研究过孙吴,读过不少战略战例,还曾经苦诵佛经,是庙里常客。觉得这三大妙事,都很特别,都比较传奇,不走通常平凡路线,而喜欢惊险高滔曲折。过去读孙子和西方战略名著的时候,常常有一种类似诗歌的孤独寂寞通灵的境界,那种境界很清冷,跟诗歌比较激情缠绵纠葛有些不同,而两者又有能相通的地方。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驰。似乎不是我们理解的那么浮浅,张与驰,能比较好的说明诗歌与兵法在境界上的感受。下面开始看一首诗歌:
西塞山怀古⑴
王濬楼船下益州⑵,金陵王气黯然收⑶。
千寻铁锁沉江底⑷,一片降幡出石头⑸。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⑹。[1]
这首诗歌是中唐另外一位大佬刘禹锡的,我是在读“孙吴之书”,研究兵法战例的时候早就熟悉了的。“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公元279年(西晋咸宁五年),司马炎为完成统一的大业,下令伐吴。在东起滁州西至益州的辽阔战线上,组织了数路大军,向东吴发动了全面进攻。当时身为龙骧将军的王濬,在益州造战船,“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处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晋书·王濬传》),此即诗中所言之“楼船”。船造好后的第二年,王浚带兵从益州出发,沿江东下,很快攻破金陵,接受了吴主孙皓的投降,从此东吴灭亡。谈起战略,就要熟悉军事地理学。军事地理学有两部名著: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和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合称二顾全书。读书人无论在书房马背,这两套书那是都要日日钻研,手不释卷,熟悉山川形式,懂得攻防要点,不懂地理谈用兵,那叫作纸上谈兵。
军事地理有个大的布局,有个现代人写了本书认为中国地理是个棋盘型:四角。
1,关中----关中平原沃野千里,“山河四塞,百二秦关”,秦自陇西徙居关中,居形胜之地,与东方六国争霸。比如居高屋而建瓴也。
2,河北-----“沧海环其东,太行拥其右,漳卫襟带于南,居庸锁钥于北。幽燕形胜,实甲天下”顾祖禹说:据上游之势,以驾临六合。燕云十六州,一直是我与北方契丹女贞等少数民族争夺的战略要地。北宋与大辽就曾经展开过惨烈的战事。秦汉定都关中,西安是中国最早的古都,后来历史文化军事重心逐渐向东迁移,开封---洛阳---河北[燕京],这个与经济发展是有一定关联性的。
3,东南---龙蟠虎据,东南形胜。长江天险,江淮河网防御体系,构成东南南方政权的天然屏障,北方铁骑,一直可以在冬季突破黄河中原南指,但是,被擅长水张的南访军队阻止于江淮和长江,所以,金陵后来慢慢取代燕京,战略地位越来越显得重要,尤其是近代建都金陵的王朝与燕京的王朝一样多。经济文化中心自宋以后由河北向东南倾斜,也与江南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关系。
4,四川巴蜀----山川险固,天府之国。自从李冰父子建都江堰,成都平原千年来水旱从人,物产富饶。四川由于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南北瓜果粮食都能出产,是为独天独厚,天府之国。从南方的水稻到北方的玉米,从荔枝芒果到酥苹果,应有尽有,堪称奇事。唐时贡品荔枝,除了岭南的,还有四川达州的。苏东坡和白居易都对四川荔枝写过诗,我来成都三年吃了不少荔枝,与岭南荔枝口味略有区别,容后有纪元再谈。四川经济文化发达,而且四边山川险要,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具备立国基础。蜀国正是因为地理条件,一般建立的政权,都比较缺乏进取心,也就是形成偏安的局面。偏安又总是暂时的,一但全国结束纷乱,中央政权就着手最后消灭这个偏安蜀国。北宋赵匡胤灭五代后蜀,是大兵压境,逼迫后蜀主孟昶投降,还得了貌若仙子的孟昶爱妃超一流才貌双全的花蕊夫人。赵匡胤胜者为王,得了便宜还卖乖,认为花蕊夫人红颜祸水,孟昶专宠人误国。招美人进宫,还故意没有给好脸色。花蕊夫人口占一诗回答:君王墙头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孟昶与爱妃,花前月下,恩爱缠绵,当然想便安一隅,长作神仙眷侣,何曾想天下除了锦绣文章,还需要韬略武备,没有一个强大的军备,大宋繁华也不过是胡人垂蜒的一块肥肉。据说金主读了“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句子,便动了饮马长江,起兵南下的念头。所谓文治武功,好比车子的两个轮子,不可缺一。言归正传,三国司马炎灭蜀统一三国,钟会邓艾如何从隘口侥幸过关,想比读过三国的人都明白。这四个角,都是具备立国建都军事地理基础。还有四个边,山西,山东,湖北和汉中。
四个边,是实力政权一旦据有根据地即“角”后向外围发展和投送兵力的中间地带,比如山西,就是秦国向东部扩张的要冲,汉中是魏国与蜀国的必争之地,得了山西,秦便囤兵太行山居高临下,俯视中原。得了汉中,魏国便可以鸟瞰巴蜀,进退自如。比较起来,东方国家对于山西的战略地位比秦重要,而偏安巴蜀的政权,汉中的重要性超过北方政权,所以,汉中对于诸葛亮是要穴,必争之地,而对于曹操则是鸡勒,就可以理解了。而湖北对于下游江南政权比上游巴蜀重要,因为倘若上游政权割据荆湘九郡,则可以顺长江而下,踏平江东,形成“王濬楼船下益州⑵,金陵王气黯然收⑶。 ”的局面。这个就是为什么周愉失掉荆州活活气得吐血而亡的重要原因,以周郎之才,气量宏阔,岂会因为几句无上大雅的活被气死?江南防御上游的天险在荆州,荆州湖北以下,基本上是长江中下游平原,马当要塞等几个防御日本人沿江而上的,在大战略上其实并没有很重要的价值。本人认为只能当作战术性价值加以利用,起到延缓和阻滞作用。山东和淮河流域,对于南方政权比北方重要,因为,长江千里,有许多容易突破的渡口,守江必守淮,在河网密布的淮河北到山东作为一线和二线,那么防守就比较有把握,山东和淮泗一失,则离南方灭亡不远了。国共两军决战态势,属于南北对峙,山东与淮海战役,就关系到全局性的战略。国军首先向陈毅的华野发难,战略意图是非常明确的,孟良崮丢掉了整编74军,丢失山东,意味着淮海战役成为一场只能胜不能败的大决战。而淮海一败,则失败的命运屈指可数。小诸葛白琮喜懂得这个道理,江南一叶是保不住的,不如退兵大西南,或者可以偏安。只是兵败如山倒,军力已经无法在现代战争中保有川黔滇大西南一隅,形成偏安之势。一般取得四角之一的政权,必然从四边向外头送兵力,而投送兵力,最好是走水路,而水陆关隘天险,比如潼关,蒲津渡,太行八径,瓜洲渡等,都是过去兵家的战场。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诗歌是谁写的呢?写红酥手的陆游。宝鸡大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楚汉相争时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从这里经过;三国时曹操西征张鲁亦经由此地;据陈寿《三国志》记载:“(建兴六年)春,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是一个很重要战略位置,以及交通枢纽。瓜洲渡在江苏镇江,浩浩长江经过这里比较狭窄,容易过渡,对于商旅游人是好事,对于兵家则是需要重兵守卫的军事要冲。山脉的隘口和江河的渡口,都是过去从戎的军旅诗人们口中常常出现的地名。楼船夜雪,铁马秋风,让这些血腥之地,显得非常苍劲浪漫。另外,潘阳湖庐山区域,是吴楚雄关,江南政权与上游军事实力,每每在那里发生大规模决战,古代有陈友谅和朱元璋的大决战,近代有日军与国军的万家岭战役,那场生死大战我军利用优势地形,聚集重兵歼灭日军2万余人,其中有日本凇沪战场上的王牌师团,号称:万家岭大捷,由薛岳将军指挥.我有几个养兰花的朋友常去采兰花,我戏称万家岭的兰花叫薛岳兰,那如舌猩红的花蕊,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
[ 本帖最后由 木芙蓉花下 于 2010-8-17 06:36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