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8508|回复: 57

诗歌是比喻的艺术——大厅近期精华选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5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阅读心得:诗歌是比喻的艺术。比喻做好了,简单的情感或者

物象表面就会泛出不同凡响的光泽。并营造出神秘的氛围、也
就是诗意来。如同我们童年玩过的万花筒。万花筒的世界将简
单变为神奇。诗歌的比喻技艺也能将简单变为神奇。


《月瘦.夜凉》
文/妙妙
(一)
昨晚
子夜醒来
时间0:12分
窗外的圆月开始瘦了
(二)
夏夜 月色清凉如水
对面有晚归的工人
踩踏楼梯的脚步虽轻
却被台阶听出了疲惫




点评:“窗外的圆月开始瘦了”,现在的比喻去掉了过去固定的
模式。已经做的越来越高超。如果把句子改成:窗外的圆月像人
一样开始瘦了;便是传统的格式,会少了许多新颖。但这里笔者
先把“圆月”当成了人,“人开瘦了”,句子很自然。圆月开始
瘦了,便有了诗意。便有了观者赋予的自身的情感。

“对面有晚归的工人
踩踏楼梯的脚步虽轻
却被台阶听出了疲惫”


这段句子的巧妙就是将通常的表达习惯陌生化。这里“台阶也具
有了人文的精神。体恤起普通众生来。但如果把“台阶”换成真
正能够听到的“我”就会少许多诗意。


《隐 秘》

/柏铭久

万物都有一个夹层
就像一份文件从塑料文件夹随时可以抽出来
我父亲在里面蜷缩着睡着了
偶尔醒来他就在里面锯木头  彻夜的
吱嘎声  抽烟  咳嗽
他一生只说几句话
一次是在我五岁生日的饭桌上
另一次是他从朝鲜刚回来

点评:这篇文字最显著的亮点就是一个新颖的比喻:将自然万
物做成了一个又一个文件夹一样堆放起来的夹层,父亲在夹层
里睡着。“我”抽出来时,看到他在里面:锯木头、彻夜咳嗽、
抽烟。人世的沧桑和文字的生动就从我们读者眼前充满感情地
浮现。如果没有这比喻,简单的文字就会失掉许多魅力。支不
起丰盈的诗意空间来。



西淝河,静静养育我朴素的诗歌
1.童年
如果可以停留,我所指的不是时光
当风从白杨的肢体中筛选出一些细碎的光影
我看到斑斑驳驳的童年,那些我碾碎的
花瓣,她们的哀伤延伸到平原的麦芒之上
她们已经活不过这个夏天,如同蝉翼
的生命,略短于岸上的草色
在深不可测的秋天的院落,透过行将
老去的荆棘,每一片叶子,每一个
经过我的伙伴,他们穿过季节后伤痕累累
接近寒风,大片大片的庄稼准备告别
再远一些,我还能回到少年


2.母亲
而如今,我的笔触已经不能写下关于母亲
关于如何来到这个世上,以及成长的历程
我没有虚脱的赞颂和歌唱,我一遍一遍
这样写:母亲,无数次剔亮油灯的捻子
一针一线把我粗布的童年缝补到深夜
至今,我生活的轨迹还是不规则的色块
而那些边缘,是最深刻也是最凝重的部分
杂粮粑粑造就我有平原的直白,也注定
我的前方,总是一望无际
土地的尽头更接近天空,如今我放飞
的那颗不安的心,仍踯躅于天地之间
悬而未决
母亲,我躲避你满头白发的目光逐渐湿润
当我的鬓边也渐渐染霜的时候
那会是您的哺育未曾停歇的缘故,还是
您的牵挂始终缠绕着儿女,细致发根
生生不泯


3.父亲
看到平原,首先就会联想到父亲
白杨树坚定地葱郁着,他们盘根错节
守望一茬一茬耕种的年景
低于山峰和丘陵,皖西北平原
没有升腾的理由,沿着西淝河
一群侉子种下草房、扯出炊烟
平铺直叙的村庄使岸边渐渐生动起来
父亲的言语不多,通常随庄稼落蒂
风箱一来一回,把灶膛中麦秸燃红
的期望拉旺、拉长
这之前,我不能确定自己究竟是一丛草
还是父亲栽种的楝树,应该如何挺拔
又如何探出屋脊向上,接近阳光
父亲,你黝黑的面颊上、老白干染红的
眼瞳里,我看到高于粮食的希望
随着我长高、长大逐渐悠扬起来
休息一下吧,我瘦弱下来的父亲
把犁铧给我,把土地与季节的情缘给我
把生生不息的信念
给我


4.西淝河,静静养育我朴素的诗歌
确定血液的走向和浓度,往往源于一条河
在这条河边,我曾经贫血、但不缺坚忍
鲢鲤的麟光在波浪的纵容下闪烁于岸边柳枝
平原唯一的风景,于桃花之前慢慢返青
有些身影,早已涤荡得清澈见底,沿着河
一尾无忧无虑的小鱼,足以驮来那些
炊烟袅袅的往日,引领着回忆游来游去
在你宽逾百米的胸怀中淘一淘生活的泥沙
西淝河,两岸丛生的侉子们早已懂得
你流经他们粗朴的血管,冲刷贫穷的同时
也把坦荡和豪迈,积淀在平原的经络中
渔网、小船、包括涨潮的讯声都不重要
我朴素的诗歌更不重要,却在你的养育中
无数次跌倒,又无数次倔强地站起
把父亲紧锁的眉头
慢慢展开



点评:这篇文字的特点是比喻充满了字里行间,是现在较为流
行的写法。自然万物中的各种物象都有了自己的生命力,它们
在文字中舞蹈、表演。演绎着自身才具有的独特的情感形象。
因此整篇诗歌色彩纷呈,肥沃无比。但正是这种肥沃伤害了诗
歌的空间。我读了几遍也没有前两遍诗歌阅读一遍带来的心灵的波动。



记忆是最不会趋炎附势的。它会自觉的记住一些给它灵魂带来
闪电的章节。自觉地忘记一些繁冗。



[ 本帖最后由 天涯孤鹰 于 2010-8-18 18:31 编辑 ]
发表于 2010-8-15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5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学习,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5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喻!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5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学习好评,鹰版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5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是比喻的艺术。比喻做好了,简单的情感或者
物象表面就会泛出不同凡响的光泽。
------------------------------学习了!
辛苦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5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席兄弟的点评虽然不是波澜壮阔地展开,但从诗歌的内在闪光处出发,将引领诗意的脉络一一点出,可谓精彩精要。
品读!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5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说过我来做这一期,可因为陪朋友天天喝酒耽搁了。违约了。
那么现在就准备素材,下一期一定是我!

[ 本帖最后由 风雨如磐 于 2010-8-15 21:2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5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易懂。真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5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鹰版点拨,头、谨记不忘,继续阅读学习并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5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问候。之后说说第一首吧,我觉的此作未出新,略浅,平。
之后对于比喻这个修辞格,可谓是诗歌中一朵长开不败的鲜花,深受众多文人的喜爱。但若使用比喻,最好能做第一个喻体的人,如果第一个人把小河形容成肥了,月亮瘦了。我们说他是极富诗情人,之后一股脑的人都用,那就.容易造成撞车或雷同现象。因为某一事物的形式和表现特征总是有限的,你彼我此,反来复去,就难免重复。比喻的重复,是诗歌创作的大忌。于是,有作为、肯思考的诗人,就注意冲破只求事物“形似”的近取譬方法,而深入到“神似”的广阔天地里,去开采,发掘,捕捉了。这些只是个人看法,不当之后,见谅。

[ 本帖最后由 秋子 于 2010-8-15 21:5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5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来学习。问候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6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路谢谢大家,因为时间关系,就围绕一个论题做了点评论。不相关的就没选入。秋子的贴  我回头再回复~~
有事出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6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风雨如磐 于 2010-8-15 20:07 发表
首席兄弟的点评虽然不是波澜壮阔地展开,但从诗歌的内在闪光处出发,将引领诗意的脉络一一点出,可谓精彩精要。
品读!
学习!

赞同,学习鹰长点评的高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6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秋子 于 2010-8-15 21:44 发表
辛苦了,问候。之后说说第一首吧,我觉的此作未出新,略浅,平。
之后对于比喻这个修辞格,可谓是诗歌中一朵长开不败的鲜花,深受众多文人的喜爱。但若使用比喻,最好能做第一个喻体的人,如果第一个人把小河形容成 ...

关于比喻这一块,确实很认同秋子的想法。最新作成功一个喻体的人是最值得人敬重的。但如果要保证所有的都出新,那也是不现实的。如果真要那样就不能动笔了。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相互借鉴,无论大家还是平常写手都是不可避免的。

妙妙的那篇,我初读时就被她的意境和文字中表现出来的人文气息所感染。读几遍也是那样的感觉。我想这样一篇简单的诗歌,我可能会很久都不能忘记的。论坛能让人自觉记住的诗歌很少。我现在想想在论坛读过大量诗歌,真正能过目不忘的,也就十篇左右。能留下在记忆中的其实都是精品。

秋子欣赏的诗歌种类,一定与我是不一样的。你在我另一篇评论里留下的话,我还记得,你说你就喜欢波特莱尔那样的诗歌那样的语言。而这篇是很中国的。意境虽然传统,但后两句不经意间表现出来的打工者的艰辛和那种细腻的心理还是很有功底的。也不是一般写手轻易能够做到那样不露痕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30 02: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