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3093|回复: 1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4 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小雪

有人把诗写活了,
是一支流动的曲子;
有人把诗写死了,
成一幅加了框的画。

我坐在画框里,
和你坐在画框里一样:
永恒的微笑,
开不出绽放的花朵。

动画啊,
你为什么不动呢?
歌声啊,
你为什么静止!

那流动的曲子,
此刻成为了泥石流。
淤泥,腐,静止
如同这凝固的空气、高压。

10年8月14
发表于 2010-8-14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出了一种心境,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4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4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是流动的生活。
诗人们在象牙塔里创作,就会远离生活。
我们在诗歌里很少见到诗人生活的影子,看不见真实的诗人。
这是多么可笑的事情。

流动就是活着,凝固就是死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4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死别样的诠释。死众生无法回避的课题,要用一生才能回答,要用智慧勇敢的一生才能好好回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5 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哑榴 于 2010-8-14 18:11 发表
诗歌是流动的生活。
诗人们在象牙塔里创作,就会远离生活。
我们在诗歌里很少见到诗人生活的影子,看不见真实的诗人。
这是多么可笑的事情。

流动就是活着,凝固就是死亡。


哑榴好,谢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5 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孤命天子 于 2010-8-14 19:29 发表
对死别样的诠释。死众生无法回避的课题,要用一生才能回答,要用智慧勇敢的一生才能好好回答。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5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营造的氛围死气沉沉
拳拳的诗心跃然纸上
难道
真的进入了一个百无一用是诗人的年代
不甘心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5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复!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7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简解小雪诗话
文/ 山城子

第一节:评判诗的标准。诗要写出生命来,别写成没有呼吸的。
第二节:没有呼吸的作品,就没颜色,也没有馨香,没有活力。
第三节:诗,就要动起来,就要声音起来。一如动画就要动,歌就要唱出声。
第四节:指出诗活起来的途径,那就要反映现实生活,现实的情感。

2010-8-14临屏。

《死》
作者/小雪

有人把诗写活了,
是一支流动的曲子;
有人把诗写死了,
成一幅加了框的画。

我坐在画框里,
和你坐在画框里一样:
永恒的微笑,
开不出绽放的花朵。

动画啊,
你为什么不动呢?
歌声啊,
你为什么静止!

那流动的曲子,
此刻成为了泥石流。
淤泥,腐,静止
如同这凝固的空气、高压。

10年8月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7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诗”,应该是人,是生命。
“成一幅加了框的画。”应该就是遗像吧。
全诗,应该是对泥石流中全尸的悼念。
这也只是古鲁的猜测。

——古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7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兄台!

小雪的那首《死》也属于舟曲的选题。前面的部分既是诗论,也是起兴,但诗风很沉郁,一时难以捉摸。我想读解此诗,迟迟没有下笔。这是小雪(我们所见到的小雪)所写的最好的一首诗,也是中成的精品之一。首先是它的形式之美,几乎可以用一个词玲珑剔透。而内容相对比较复杂。

——与诗为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7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是城子的还是与诗的,我们都可以看成是诗人所写的诗或称吊唁的文字及由此引发的感慨,但小雪的那首确实与众不同,作者已与死者或死成为一个整体并是一个自觉的诗人之死亡之体验但又并非无病呻吟和无的放矢,我们应视为痛切。

——马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7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解小雪诗话
文/ 山城子

对于小雪写的《死》,我在8月14日,匆匆临屏,误为是以诗的形式写出的诗话。毕竟诗文本给我的初读,刻下了那样的印象。所以留帖以《简解小雪诗话》。后有与诗为伍留帖,说是写舟曲的,且写得最好。再后马甲也提及这点。这两天,我就捉摸这首很“行”的四节16行短诗,终于有了新的认识。
艺术手法:象征。中心象征物是首相就提出的“诗”,辐射的象征物依次为:“曲子”“画”“画框”“花朵”“动画”“歌声”等。
在华语讨论,古鲁说“诗”象征的是人与生命。我赞同。那就是诗人将自己同舟曲人民视为一体了。有的被解救了,有的遇难了(第一节)。诗人同停止呼吸的同胞一起体验开不出花朵的痛楚(第二节);同时,深切地默哀(第三节),以致痛楚到了有窒息的感觉了。(第四节)。
但,我却喜欢把“诗”的意义,看成为“事情”。写诗是一件科学的创造性劳动,办事(小自家事,大到国事),也是科学的创造性劳动。有人把事情办得好,就发展进步了,没办好,就止步不前,就如同“死”了一般。舟曲这里,关于白龙江的事,办的不好,是个教训,令人窒息的教训。这样解读,意义就普遍了。有了普遍的意义,就有了我初读时的个别意义。
哈!这是一首具有多层次审美的精品!

附:《死》
作者/小雪

有人把诗写活了,
是一支流动的曲子;
有人把诗写死了,
成一幅加了框的画。

我坐在画框里,
和你坐在画框里一样:
永恒的微笑,
开不出绽放的花朵。

动画啊,
你为什么不动呢?
歌声啊,
你为什么静止!

那流动的曲子,
此刻成为了泥石流。
淤泥,腐,静止
如同这凝固的空气、高压。

10年8月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7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在诗歌里很少见到诗人生活的影子,看不见真实的诗人。
这是多么可笑的事情。

这也许正是当下诗人的可悲之处吧。哑哑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29 19: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