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368|回复: 1

《唱诗班班长梁庄访谈纪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1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唱诗班班长梁庄访谈纪要》


(唱诗班班长梁庄)

老镜:
梁庄班长你好,很高兴邀请到你,我今天以“唱诗班”第一期学员的身份对你进行采访。我们的话题就从“唱诗班”这个名字以及班级提出的两个鲜明的口号开始。随着第一期学员的结业和《诗度360》这本集子付梓出版,“唱诗班”这个名字在网络上产生了铺天盖地的效应,但是业内人士对这个所谓“唱”的概念还是不甚了解,也有不少人对唱诗班提出的“让诗人有尊严地活着”,“打造诗歌的黄埔军校”两个口号提出质疑,认为唱诗班与一般的诗歌社团的组织形式和运作的模式虽稍有不同,但是在文学大环境不济的情况下,也难以维持太久,认为这两个口号仅仅是吸引业界注意的一种方式。就这两个问题,以及大家的态度,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梁庄:
“唱”,就我个人的本意,是对“传统”的回归,其实诗歌应该注重“节奏”和“韵律”,韵律和节奏利于诗歌的表达和传播。古诗和流行歌,在韵律和节奏上有优势所以传播的范围就广,影响力就大,《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革命军》这些的文化功底并不深,但对文化的影响不要小视。我们知道迈克.杰克逊的音乐在全球拥有数以亿计的歌迷,不论是性别、肤色、年龄和文化背景是多么的不同,但大家都是真心的喜爱,节奏和韵律帮了大忙,不论是民歌还是戏曲,韵律和节奏也是它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现代诗中,那些传遍大江南北的,海峡两岸的《再别康桥》《雨巷》《乡愁》《致橡树》,不都是韵律和节奏的精品吗?这是我们汉语的优势,我以为完全可以发扬。但遗憾的是,据说是革命或者学习发达的欧美文化,现代诗的写作越来越向呓语、神性和庞芜的意象发展,而作为另一极就是极端的口语,这种现象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但也请允许我按我的理解写作。

对唱诗班提出的“让诗人有尊严地活着”,“打造诗歌的黄埔军校”这两个口号提出质疑的人是聪明的,因为这不是我们这些“寒微之士”可以实现的,它需要一个民族的真诚和善意,需要更多的社会理性和包容,但是,不是有一句话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吗?我们是否可以燃烧自己作为最初的火种。我们的价值就是“让更多的人开口说话”,其中主要的是“让没有话语权的人开口说话”,而不是让“名家”“大腕”说话,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这才是我们存在的价值。我们对“技艺”和“知识”不是很崇尚,但我希望有真情。我们一定让“真情”有流出的渠道。所以我们选择草根,因为草根的最大优势就是“真心”让更多的人开口说话,让没有话语权的人有一个展示的空间。这只是第一步。尊严的核心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好诗不一定能卖个好价钱。诗人卖诗肯定会饿死,纯粹的诗人出卖灵魂,才能活下去。所以,我们会一边挣一口饭吃,一边吃过饭后写诗。灵魂是需要载体的,没有肉体的灵魂是不存在的。而肉体是需要用钱买衣、食、住、行、通讯的,这个钱,有人可以靠出卖灵魂获得,也有一些人可以靠出卖肉体获得,唯独不能靠出卖诗获得,因为现在的诗一钱不值。这个现象是不能靠我们解决的,但我的心态在近三年才增加了“包容性”,就是给“弱者机会”。有时,我们也会处于弱者的地位,我们的心态也是多么希望有机会甚至鼓励,这就是,鲁迅的呐喊精神,有时候,就是一个“呐喊”而已。呐喊就是“吆喝”,给别人助威。这就是我能给朋友的尊严。我喜欢分析“我给出什么?”而不是“我做了什么?”“给”就是别人想要的,“做”是自己喜欢的。写让更多人能够理解并有共鸣的文字,而不是让更多人不理解而敬而远之的文字,塑造现代诗写作的平民性,这是我们黄埔的精神。“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升官发财另走他方。”

老镜:
你这么一分析,似乎“唱”的意思和两个口号我基本明白了。谢谢。唱诗班第一期发起的具体的时间是2010年1月,6月你宣布学员毕业,这么短暂的时间,大家仅仅通过网络交流,而学员的作品也仅仅是通过班级自身的人员审核,你觉得这种交流在作品质量和学员创作水准的提高这两个层面达到了你预期的效果么?你在后记里说:“兼容并包、虫龙并雕”,这两句是否矛盾呢?你说集合了一批诗歌创作的精英,而古筝在序言里却说,在选本中并未看到一个大名鼎鼎的诗人,你怎么认为?

梁庄:
其实,要通过半年对同学们的作品质量和学员创作水准有很大的提高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但我们不是办一期,我们是还要办中级班,高级班,团结认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并愿意和我们一起走下去的人才是我们互相学习和帮助的对象,很多人,显然,并不认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只满足在这里投稿,然后甚至连自己的作品都不想看,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我们对未来和我们坚实的核心层有信心,我想,这是大家也看到的,很多人还愿意继续在唱诗班继续学习的美好现象。我们“兼容并包、虫龙并雕” ,就是不会单纯因为作品质量而取舍作品,而是给每一个人以可能的机会,一些同学的作品水平并不高,我们也大胆采用,一些人的作品已经比较多了,但代表不同的创作方法,比如赵静静的《一个抽烟的女孩》,就是一种“静态写作”,尽管选了她两首诗,我们还选了她第三首。我们团结了一些诗歌创作的精英,古筝在序言中也这样说“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这47位诗人的作品,总体上都是新鲜的、生活的、生动的、富有想象力和充满活力的,也是有一定深度的,并值得阅读和品赏。我甚至在读完这本诗集后,还记住了他们中一部分给我印象较深的诗人的名字,他们是:梁庄、骄阳、孙振明、江浪、佟俊梅、北城、张天一、老镜、相马、石华、王澎、王泽生、宋芳华、王美玉、陈晓松等。”我想,对于一个职业诗评家,这个肯定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不违言,我们没有一个“著名诗人”,这和我们的宗旨是一致的,我们主要是让没有话语权的人开口说话,我们有在街上摆地摊的小贩,有建筑工地的民工,也有在偏僻山区的家庭主妇,你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环境,你就知道,他们是用生命写作,用“诗的砝码”称量世界。是诗歌里的国风,是值得阅读和品赏的。

老镜:
这恰恰是唱诗班的与众不同处,讲得好!唱诗班与众不同的是它的市场运作,它是通过专业而有实力的后勤及评审完成诗歌这个独特产品的市场化进程,在你的眼里,诗歌和诗人在一个层面上领衔人类的精神,在另一个层面上也完全可以进入正规的市场,达到“有尊严地活着”这个理念,可以这么解读你的宗旨吗?如果可以,你觉得第一期的运作产生一定的效果没有,第一期的学员们对这个问题又有什么反应?你认为他们满意这一期的学习吗?

梁庄:
你的解读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对这个方向没有一丝动摇,我们付出是因为热爱,人总要用奉献来表达他的爱,当然,这不是爱表达的唯一方式。第一期的运作遇到了困难,但是,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不会轻易放弃,你也许知道对于一个四十岁的人来讲,“不惑”就是不会被表相迷惑。第一期学员的反应是我多少有点困窘的,我们请了专门的设计人员设计版式,我们的诗评和古筝的序都显示了我们的用心和努力,但是很多人不在乎自己的作品,我们自己的作品集,有一半学员还没有订。也许是我们的宣传不够,也许他们等书出来再订,但我要告诉大家,那样只有等下一期了,因为我们基本上没有再版的机会。所以,我们的计划印刷量是1000册。这和我们初衷的最低定量是1500册差距还是不小。但独立书号就15000元,1000册的印刷量,单书号的成本就每本摊到15块。从孤立的从市场运作角度讲是明显不成功的。学员的反应比较冷淡,也许因为现在网上骗局很多,所以担心;也许,对我们的图书质量表示怀疑想等图书出来,也许不同意我们的做法和价值观。我一生笃行清华校训“行胜于言”,我只有努力的做好。我对这一期的学习保持谨慎的乐观。主要乐观的是学员的素质比我预想的好很多。

老镜:
回到你的身上,你的《被放逐的灵魂》这本书我读了,感觉得出你在诗歌创作上一直坚持古典的元素,你对新诗不断增加的元素持谨慎的态度,你好象对神性写作,梨花体、口语写作等这些新生的写作概念皆不以为然,请仔细说说你的创作理念,既然“兼容并包”,为什么你一再对新的事物大加批评,难道这些学员的作品都完全与你批评的那些写作分裂开了吗?当然,我赞成你的谨慎,但是对你的批评,我还是很有兴趣听听你本人的分析。

梁庄:
神性写作,梨花体、口语写作,这些写作方法不是新鲜事物和创造。我是一个有古典常识的人,想蒙我没有那么容易。其实,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直存在着这些派别,比如,张打油是我的本家,他就是口语创作的先驱,他写的那首“江上一笼统,地上黑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在古代叫“打油诗”,这个派就叫“打油派”。伊沙是我们西安人,就地域而言,我们应该算“乡党”,他的口语写作大部分只是寻找了一个杠杆,只能做一个撬动传统观念的演示,实事上,他没有撬动任何一个茅厕里的石头。但他毕竟找了很多独特的支点,就这个而言,是有价值的,他的《饿死诗人》《车过黄河》还不能算作是口语创作,表现出来的其他诗性的素质。神性写作和梨花体,我不支持,我保持适度的冷静,其实最原始的诗就是“巫术”,就是古人祭天的咒语,因为古代的“巫”就是通灵者,就是职业的神性写作的高手,诗经里有个“颂”,就是祭天和祭祖的神性写作,相信在屈原的部分作品中,也有这些合理的内核。所以,我们没有创造什么,只是我们保留了这个诗歌的传统遗存。对于我不能认可的文艺派别,很遗憾,我没有“痛打落水狗”的精力,我只保持“不能合作”的态度,建议让历史的洪流去检验我们这些争执去吧,我们总要给历史留一点任务。

老镜:
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这很好。向你致敬!作为班长,同时也是唱诗班的发起人,虽你一再澄清班级没有校长,没有老师,没有领导,但事实上一切进程都是在你一手的推动下进行的,你认为你发起这个班级的宗旨会不会遭到班级内外的怀疑?特别是那些没有通过班级的活动觉察到“有尊严起来”的人。如果有成绩,这第一期学员都是功臣,而如果班级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罪责恐怕都落到你一身了。一个在商业上有所成就的实业家,在经商之外默默做出那么多付出,结果遭遇别人的怀疑与鄙弃,你认为值得吗?

梁庄:
唱诗班或者其他组织,都有其核心的价值观,我们核心的价值观就是“我们是一个战士”,黄埔军校首先是一个“军”字,不是培养官僚的地方,而是培养战士的地方,我们和谁战斗,就是和“污染文字”和“玩弄文字”的人战斗,把文字洗得更干净,保持我们汉语的优美与纯洁。我们中间也可能有招安派,愿意做文艺的官僚,他不满意是正常的,也可能有归隐派,愿意吟唱自己的阳春白雪,他有不满意,我也理解。至于,我们的努力遭到别人的怀疑与鄙弃,我有足够的耐心等着更多的人和我们站在一起。

老镜:
很快《诗度360》就要出版了,第一期学员同期也毕业了,在这其间,你对组建这个班级的预想有没有动摇,遇到了什么困难,收获了哪些经验,现在到了总结的时候了,这有利与日后唱诗班不断良性发展。

梁庄:
在《诗度360》即将出版之际,我们的第一期学员也毕业了,在这其间,我确实经常反思我们做“唱诗班”的意义。我对组建这个班级的预想没有动摇,我依然相信,现代诗的写作方向是“让更多的人接受、理解和感动”,而不是在“实验室”里摸索一些新奇的东西。我们现在最主要的困难就是没有“核心运动员”,我们还没有灵魂球员,前锋、中场和教练,还不能组织一个像样的球队去打比赛。这不是我们没有运气,这需要整合更多的资源,形成良性的产业及生态链条,需要有资金、有职业从业者、有优秀的诗人、有传统媒体的支持,有学界和社会环境的包容和雨露。我把它叫“五个一工程”,一个出版社、一份主流媒体、一个网络、一批培训学校、一大批书店。这些资源我们在整合之中,我们也有一些进步,我并没有感到我们是无路可走,相反,我们需要做太多的事情,向前推进。

老镜:
唱诗班日后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在大的方向上有什么改变没有?你当初提出开《诗度360》的研讨会,提出做签名售书,提出做纸刊,做诗歌研修班,甚至做文化传媒机构,这些会按照怎样的方式进行,你会兑现自己的诺言吗?你觉得随着班级的发展,会否能在真正意义上使一批诗人走出去,实现“有尊严地活着”这个理念。设想很宏大,落实很艰难,班长的信心能坚持到底吗?

梁庄:
商业运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对这个系统工程而言,我们的力量还有点弱小,但弱小的只是力量而不是前景。也许真正做好这个事情的不是我,但没有人能否认,这永远是我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我们的第一步仍然是编一本像样的书,和更多的民刊、传统纸刊合作,把这个红旗一直打下去。这个组织的短期前景就是由一个松散的“游击队”向形成一个规范组织的“足球队”过渡,依靠实体整合一支可以在诗坛和学界亮相的球队。

老镜:
最后一个问题,在唱诗班前进的道路上,你对“梁庄”这个名字怎么定位。

梁庄:
梁庄,在我看来,主要是一个做事的人。给别人一个路标和休憩的地方,如果你想找一个不在诗歌上谋求诗歌以外的东西,你只要回望一下,有个路标,那,就是梁庄。也许,你不想扛着一个“大王”的旗子,想休息一下,但怕别人笑你的落魄,那,你手搭凉棚,抬头一看,梁庄就在前面等你。梁庄永远是一个不会为某种需要写诗的人,他是业余的,但他的水平和素养代表着一种专业水准,他讲究立意、结构、语言、音韵和一切诗的元素,唯一不会在乎别人想什么,从诗中能得到什么。我希望有更多这样的人,而不是“写诗的人”。若果有人提到“梁庄”,会说“那是一个好人,一个好诗人”,这真是我要赋予给“梁庄”的全部内容。我将一场欣慰和满足。
发表于 2010-7-21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启发的一些对话。
读后感触良多。
提上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4 03: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