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747|回复: 25

妹妹如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30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妹妹如水


  午夜两点多,电话响了,婷的声音在万籁俱寂的深夜显得格外的清晰,感知到我的不方便后没两句就挂了。然而我支支唔唔的不自然惹得妻不依不饶的刨根问底,一段8年的相识怎么可能在三言两语之间表述清楚呢,妻自然是气嘟嘟扭过头生她的闷气去了,我却是无法淡然的,翻来覆去直到妻的鼾声渐起,倚在床头,在翕灭的烟雾中,那点点滴滴,一幕幕在脑海里浮现……

  与婷的相识要追溯到1998年,那时在《青春诗报》上发了一个叫《那个季节》的小诗,底下配发了我当时的通讯地址,婷给我来信了,她说她从字里行间读出了蕴含着的淡淡的忧伤,“测出一根头发的直径/是深情与悲欢、永远与梦的距离”这些字句她“很喜欢”。我感动了,一是她很富有流动感却略带刚毅的行书很得我的好感,再有就是如同一学兄在其作品中写道的“一种思想的被认同,无异于生命汇融时的伟大与崇高”,我找不到不回信的理由。信中我对她的来信表示感谢并己所能地告知了一些关于写作方面的认识,末了顺道告诉婷我即将毕业了,如果还想再联系的话可以把信写到家里。没想到几天后回到家,那熟悉的字迹又再度出现在我的视线里了。以后的日子,青鸟便满载真诚的问候与牵挂在两地间来回穿行了。

  那时候电话在我们那个小山村算得上是个奢侈品了,所以我们的沟通基本上都是通过古老而传统的信件联系的。虽然周期长了点,却带来了很多美的遐思。也就是因为那朴素而洁白的信笺,为彼此间的相互了解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好像有位大师说过“别的东西可以做假,文字却是假不来的”。想想也是,有些情绪、情境,不置身其中是不可能表现出来的。

  一切就在平平淡淡的日子中逐渐绽放美的光芒,我们互寄了照片。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我的称呼从“未曾谋面的×××”开始变成“哥哥”了(婷小我两岁),没有刻意的趋近,仿佛所有的东西都很顺理成章。或许是为了尽可能的让我切近她的生活,婷前后给我寄来了两个厚厚的日记本,很详细地记录了她该段时间的生活状态以及对我的想念。我不敢肯定一个女孩子把自己的日记本给一个男孩子看意味着什么,但我知道无论如何,与婷的相识将是我生命中弥足珍贵的烙印,将以一种不朽的姿态定格在我青春的岁月里了。说我对婷没有点什么想法是不可能的,只是从“天之娇子”的学生到四处碰壁的求职者,那种巨大的心理落差让我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我能说什么吗?只能在为婷写的《下雪的日子你冷吗》等一些小豆腐块里写上诸如“雪人/伴我在心情的冰点/守望/一堆篝火”字句来表达自己的欲说还休了。

   与婷相识之后的两三年时间里我的境遇大体都是一样的,为了工作经常的奔波、居无定所,在漫漫的人生羁旅中苦苦找寻着自己的坐标,难免精力憔悴疲惫不堪,在一段特别阴霾的日子里,甚至有懒得继续生活的念头。因此,常常间隔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回应她的问候――这些,婷给予了宽宥的理解。这个时候互联网也开始慢慢普及了,网吧随处可见,这让在外漂泊异乡的我多了一种与婷联系的方式。也是因为这个,给予了我永生不能忘却的懊恼与伤痛--

  有次婷告诉我,有个男孩喜欢他,人虽然不出彩,但忠厚老实,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他的家人也很喜欢婷。我就鼓励她试着接受他,交往看看。有一次她两人之间闹别扭了,再加上婷的奶奶去世了,婷很伤心,对我说这个世界再不会有人爱她了。实在不忍看到她极度悲痛的样子,怀着很是复杂的心情我说“不会呀,哥爱你呀,一直都爱着你呀”。好了,这下婷全部的心事,一下倾泻而出了……

  “哥哥,我还一直以为你并不爱我,对我,只是兄妹的感情呢,你知道的,我是多么依恋你,多么怕有一天失去你啊。”

  “我一直都很希望能够在你身边,这几年,我想我早已经习惯了你,所以一直不能接受其他男孩对我的表白。直到有一天,你亲口告诉我,要我接受对我好的男孩,我才觉得,是我自己傻,一直在期待一份不可能的爱,你对我并没感觉,我不该再坚持,所以,我才有了现在的男朋友。你明白吗?”

  我蒙了,一下子呆住了,我完全没想到事情会是这样子的,甚至不容我用这是哥哥对妹妹的爱来搪塞,也许,这是婷在极度的伤痛中以全部的勇气支撑着脆弱的心灵说出了心底深藏的积聚。

  “你知道,我心里是一直有你的,就是在你很久很久都不和我联系的时候, 我依然在想你,依然牵挂你,没有任何怨言;

  我是一直很希望你能对我说点什么关于感情的话,可是你一直没有说,如果你说了我会不顾一切去你身边的。你还记得我说过毕业以后会去你那里吗,我以为你会明白我话中的含义,可是----你----没有,如果当时你能对我表白,我是真的会去的。”

  --老天,我尚且泥菩萨过河,我有什么能够承诺给你幸福?像是知道我心里在怎么想似的,婷接着又说:“

  是你顾虑的太多了!我们认识那么久了,你应该知道,我不是那么势利的女孩。我只是单纯的期待你。你更应该明白,在你许久都不和我联系的时候,我都是很着急的找你,你为什么就不明白我呢?为什么就不能大胆一点的说出来呢?

    如果你肯早一点开口,我敢肯定, 我现在一定在你身边,陪你走过一程又一程风雨!!!

    我是农村的孩子,不很娇气,也不势力,只要可以和心爱的人在一起,苦中都会有甜的;

    我是个太普通的女孩子,不漂亮 ,也不高贵,我宁愿受点苦,也不想像现在这样痛苦,你知道你说的“我爱你’我等了多久吗?你知道我现在欲哭无泪的滋味吗?

    你知道,其实我也不是那么好过的,对他的感情我想是无奈 ,是习惯,并没有包含多少爱的因素。你知道的,我不爱他,可是今生不能和自己所爱的人在一起,只能找个爱我的。”

    我还能说什么,我只有告诉婷,善待他,好好珍惜现在的感情。因为,我也有了女朋友,婷也知道的。

    可能是太知道“失去”与“不能拥有”的滋味吧,我们虽然都想恪守,却都不想让彼此身边的人伤心,他们是无辜的。把两个人的聚首建立在另两个人痛苦的基础上,我们都无法释然的。然而无法割舍的牵挂让我们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联系,即便是这样,彼此也都在小心翼翼地绕开一切关于情感的话题。也许我们没想到的是,努力想要忘记某些东西只能是令其凸现的更加明显罢了,但此时的我们除了抽刀断水,还能找到更好的办法吗?

 有天深夜,我把手机搁在音箱附近,弹着吉它为婷唱起了《叮咛》--是应该让你走了/还是让眼泪流了/起风的路口/拥你在怀中/我用吻/暖你耳朵……

  婷哭了,我的眼眶也湿透了……就这样哽咽着聊到凌晨三点多,在电话快没电的提示音中,婷对我说:“哥,一切都会好的,我知道怎么做的”

  我无法预料是的,婷将用一种接近涅槃的方式,试图对不知所措的我们给出一个答案……

  “昨晚一直很难入睡, 我想,唯一可以改变我们的,就是我把自己交给他;

   那样,当我再想你的时候, 我就会提醒自己,我已不是哥从前的婷婷,我已经没有资格再想你;

   我想好了,是时候了,过了今夜,我再也不是原来的我了。抱歉哥哥, 我不能再为你保留了。”

     我怎么能坐得住,我要去找婷,虽然我不知道这有没有意义……

    在我几欲发疯的时候,电话响了,“哥,你不要来了,我不会见你的。
  
  我想,有些事情,是可以遗忘的;有些事情,是可以纪念的;有些事情,能够心甘情愿;有些事情,一直无能为力。我爱你,这是我的劫难。

     在我们三个人之间,应该我是最早的,他是最迟的,可是……是你把我让给了他”。

  那一夜,我疯地打着婷的电话,婷关机了。就像婷之前说的:“不要了,晚了。”――这两个平淡无奇的字,放在这样的背景底下竟然那么的让人心痛。一种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失落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幻灭。也许我们都不知怎么面对,在电话接通以后,我们还可以说些什么,还可能改变些什么……

  次日早上,电话响了,同是一宿未能入眠的婷告诉我:“天很晴朗。直发披肩,风衣轻扬的我,在熟悉的街头,寻找一种永恒的定义。虽然我知道,我只能是你记忆里最温暖,最真实,最没有修饰的那抹动人的绿,我还是依然奢望你能将我演绎成永远的风景”

  婷在之后的日记里写道:“2002/11/28的深夜,是我一辈子的烙印,沉痛而哀伤。因为,轻轻吻去我的泪,在我耳畔喘息低语‘哦,宝贝’的人不是你;因为,你的电话――我未接的电话,让我的心无声地颤栗。那一刻,我泪如雨下――那泪,不是流在面颊,而是流在心底的!”

  “哥哥,我一直都想做你的女人,我一直都想把自己交给你,我是多么渴望带我走向疼痛的那个人会是你,我是多么想让你进入我的体内,让我感受到你的停留,让我流下那最初的殷红……”

  “来生,再让我做你的新娘吧……”

    我们在电话里痛哭了一场,记忆中,我好像没有这样、也再不会有这样哭过了……

    就这样,婷结婚了,没有告诉我,我是过后与她父母亲的通话中才知道的;也许在我们彼此的想法中,这样算是对各自最好的珍重吧。偶尔的联系,婷都告诉我很幸福,我也为她的幸福深感欣慰。今年的年初我也结婚了,我以为,这就是将曾经的错过、无奈深埋在心底了,我们可以在各自的轨道上慢慢终老一生了

   没想到的是,不久前几天,婷告诉我她离婚了,我一下愣住了,以为是我们的感情被他的前夫知道了而无法容忍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婷说不是的,原因是她的前夫在性功能方面存在严重的障碍,她前夫的家人又是极度的讳疾忌医,担心去医院的治疗事如果让别人知道会让他们在面子上很难堪,甚至说是婷害了她的前夫,不断地恶语相加。直到有一天婷终于忍不住暴发了,有医院的证明在,婷是正常的,而她的前夫是不正常的,“我并不是非要这个不可的,但这是我做为人妻应该享受到的一种权利,凭什么剥夺我的这个权利”。婷的前夫终于同意离婚了,看着婷与其父母的关系日益恶化却束手无策的男人,别前很真诚地向婷表述了他的愧意,但其父母却认为婷的此举对他们造成了极大的伤害,非得让婷再失去些什么才甘心,于是动用了很多的关系,当然可能也花了不少的钱,终于让婷失去了不错的工作--这是三四个月前的事了。

  婷告诉我这些的时候很平静,“哥,别为我担心,我会好好的,你也要好好对嫂子,我会找到爱我的人的……”

  好些日子没有婷的消息了,我不知道婷现在过得怎么样,而我又能给予什么样的帮助。一贯善解人意的婷呀,你独自一个人扛着这么沉重的负累,让人如何放心得下呀。

  婷,我如水的妹妹呀,你如山的性格让哥哥好生敬重、好生愧疚、也好生心酸呐……
发表于 2010-6-30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死定了再碰上婷,你们会爱得死去活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30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的婷,如果是真实的故事,那么她现在就是个敢想敢干敢爱敢恨的女人,这样的女子把性看得很重你又那么重感情是会很容易落入她下的套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30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你不爱你妻子,藕断丝连还没孩子,干脆离婚和她去过日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山暮雪,渺万里层云,只影向谁去???

谢谢您的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30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你的文笔喝彩!但对你的故事,我不发表意见,你自己看着办~~~祝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 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有些事情,是可以遗忘的;有些事情,是可以纪念的;有些事情,能够心甘情愿;有些事情,一直无能为力。我爱你,这是我的劫难

读精品文字,很感人,但婷的离婚导致丢了饭碗有点假,类似悲剧的结局很不错,等待下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杨望远 于 2010-7-1 03:12 发表
但婷的离婚导致丢了饭碗有点假


-----可这却是事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静如 于 2010-6-30 23:24 发表
为你的文笔喝彩!但对你的故事,我不发表意见,你自己看着办~~~祝福!


--谢谢您,谢谢您最后面两个字带来的温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碧血清池 于 2010-7-1 17:50 发表

-----可这却是事实!!!


还是女人的直觉灵,一气读完就是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要不然,我和你费一大堆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有位大师说过“别的东西可以做假,文字却是假不来的”。想想也是,有些情绪、情境,不置身其中是不可能表现出来的。”

----------------如果真有这位大师,我看这位大师充其量就是师大。君不见现在社会的调侃:今天你哄妹妹抠哥哥了吗?翠花,上文学上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就我个人观点,无需去管人家文字的真假,除非别人惹到你,否则干嘛要去探究文字表面的真假?这是典型吃饱了没事情干。文人、诗人、画家和文、诗、画原本就是两个概念。文字、诗歌、画好就欣赏文字、诗歌、画,别管什么人和家的。以文推人,让中国吃尽了苦头,文革期间扭曲了多少人;而以人断文,加剧了文字人之间的相互吹捧,造就了当今中国文学疲软虚假的繁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个帖子里,我们只讨论有位大师说过的“别的东西可以做假,文字却是假不来的” ,我觉得这个讨论比帖的本身有意义。我非常欣赏张欣《尘心难了》

蝉,俗称“知了”,我一直想得到一只。当然,这里说的是工艺品。
紫檀雕刻的蝉当然最好了,次之,璞玉也可以。
知了,喜欢这名字,只有“知”,才能“了”。蝉,也通禅,再怎么想它的意义,都是天衣无缝,颇合心意。
周日,与两个密友去宝墨园,一排小卖部摆满古色古香之物,大伙各挑所爱。我问店主:可有蝉?他拿出几只玉制的蝉来让我挑。说老实话,我全不懂玉,毫不识真假,只看所谓造型与色泽。
选中了一只,做工真是精细,静握在手里,清凉如水。开始时,价格一直谈不拢,双方都坚持自己的立场。后来店主突然说:看你很会拣呵,拣中的这一只,是鸿(红)运当头呵。
我心底一惊,细看后才发现,手中的蝉儿通体泛青白色,小脑袋上是一团玛瑙红。
这年头,谁不希望自己鸿运当头?我马上就被说服了,尽管是朋友抢着付了账,我接受了店主的价格。
很多时候,自己虽称不上人情练达、仙风道骨,至少也算万事看得淡、看得化的那一类人吧?而实际上,只要一拿现实生活来验证,只是面对店主的一句吉利口彩,自己仍是凡夫俗子。
喜欢“知了”这个象征——自以为深“知”,便能“了”却。一句“鸿运当头”,心底的这一惊,才知道俗,尘心难了。
说和做,从来都是两回事。
电视台弱智主持人,拿着话筒到处追问路人:如果你遇到歹徒持刀抢劫,你会见义勇为吗?!
路人一般也会回答说:会!肯定会上!及时勇敢扑上去阻止……这样英雄气概的语言。
而严酷的事实往往却是,现场血流满地,围观看客都在看着,没有一人挺身而出。
如果我面对这问题,要保几分颜面,也不想当众承认胆小,但愿我会如实回答:……如果是直接去阻止,恐怕我很难做到……
人性中的许多弱点,不是我们清楚就能克服的。
通常大声宣布不饿的人,吃得最多。
道貌岸然者,往往因为看美女而撞到电线杆。
贪官没暴露前,往往最是廉正。
叶公怕龙,也是爱龙标兵。
想到这里,掌心竟有些发烫,仿佛,那玉蝉头顶一块红,有了血的热度。
行胜于言,是一辈子的事。

[ 本帖最后由 黑夜里的飞翔 于 2010-7-1 22:0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女文字作者黎戈 《文字形象的骗局》 ,我推崇备至:

  看了林徽因的传记,想起很久以前,看她的那些唯美小诗和散文。当时第一个本能的反应就是生疑,她的文字稚拙可爱,没有烟火气,但是,感觉很人工。记得还特地去翻她的创作年表啥的,写这些东西时,她已非二八稚龄了。这些诗,实在是和她的年龄和经验,都不太匹配。她本人是个有颗舵样务实心,非常懂得把握人生大方向,合理避险,且有点大志向的女人,我想她就是那种把现实和诗情分离的很清楚,整体理性控局,局部短时感性,文字形象和现实面目有落差的人吧..
  
   在我的经验里,这种落差比比皆是。比如张爱玲,不过她是反向经营,结果把自己搞的血本无归,也是意料中事。张的文字刻毒蚀骨,通篇都是算盘打的劈啪响的计较,人情,感情,金钱,利益。但是,和林徽因一样,张也是个文字形象和现实面目脱节的人,胡兰成遭难,避祸乡下,派人来求援,她二话没说就找了戒指递给来人。全然没有想到自己一个弱女子,乱世里也得有个防身银两。这哪里是一个精明计较的女人所能为之。
  
  张是典型的聪明脸孔笨肚肠。文字里的装精逞强,不过是笨拙于人事,自抑成性的她,找个出口转移释放力比多而已.文字状态下的张爱铃,固然是满树繁花,枝节楚楚,而现实生活中,她却是个连日常应对都很畏惧的木讷之人,而林徽因则相反,她的文字干瘪细弱,纠结迂回,她本人却是个爽朗开阔,长于交际,话锋伶俐之极的妙人儿.由此可见,把一个人固定在她的文字形象上,实在是野蛮且幼稚。
  
  有时落差是因为注意力的不平均分配,伍尔芙,就是这样。她在文字里刻薄锋利,骁勇无比,处处把人往死角里逼,而在现实中,却是个混沌不堪的低能儿。她的聪明半径不外乎是她的小书房,一出了这个势力范围,厨娘不让她帮忙,因为她不是把戒指丢在面粉里,就是把调味料弄混了。丈夫不敢携她去社交舞会,因为她交际笨拙,不知进退,有一次甚至把衬裙都给穿反了。以伍尔芙的智性,应对这点柴米油盐算什么,只是她舍不得,她是高度的精神化,每一点注意力,都用去补给自己的精神生活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并不刻薄,不是因为她宽厚,而是因为她对他们没兴趣。
  
   理念有洁癖的人,多半会给人制造错觉。比如托尔斯泰君。托托同志太有自省力了,他体内有个二十四小时马达不停的自我监控装置。时时向他反馈个人道德指数的涨跌情况。为了维持大盘指数,老托同志非常辛苦,晚年他的文字,几乎通篇都是道德说教,宗教救赎。但是他对家人却非常冷淡,人情味稀薄,用他老婆的话说就是“家里的孩子病了,他都不肯抱一下,然后就穿个袍子跑出去,在铁道旁转来转去,寻找做善事的机会”。前一阵子看莎乐美日记,从浩如蓝藻的废话里,我总算淘出一句有用的“我去庄园看了托尔斯泰,他似乎很孤独,家人都不搭理他”。
  
   高瞻远瞩,常常造成近距离失焦.比如奥威尔君,他在生活中使用的名字叫做布莱尔,可是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拿去营养那个叫做奥威尔的抽象存在了。重宏观,轻生活,厚此薄彼,那个“把全部的爱都勇敢献给他”的女人,差不多就是在他的眼皮底下,慢慢的被癌魔咀嚼吞噬的,而他呢,压根就没注意到这件事,因为他正忙着攥写政治小说,去打击极权,维护全人类的利益呢,实在无暇他顾。死之前,他嘱咐别人勿要给他写传记,因为,奥威尔这个名字太重,布莱尔这个名字太轻,他怕别人找不到兼顾调和的落点。
  
   这种落差也可以成于双重自我的冲突。比如卡波特,他自小寄人篱下,性格疏离冷淡, 凭着一身伸缩自如的迎合技术混迹上流社会,可是再看他的<圣诞节忆旧>和<小童星>,我从未见过那样春水般的柔软和温情,不能把这个平面的解释为表演人格,或文字演技,我倒觉得是卡波特那个潜在世事水面下的隐性自我之花,在文字里勇敢的盛开了而已.
  
  有时坚硬的文字,是因为作者羞于示弱,或者说是对自己柔软内里的保护和自卫心,比如麦卡勒斯就是,文字是沙暴触面的粗砺疼痛,可是人却是极度的纤细敏感易挫.朋友忘记回复的一封信笺,都能让她难过的失眠;还有米切尔,人人都以为她就是<飘>中赫思佳的原形,也是那样不顾来日的泼辣生猛,其实根本不是,<飘>才写到一半,她看见有个九流南方作家写的垃圾文章,立刻觉得自愧不如,几乎封笔.她是个自信心严重匮乏的人.说起来生物规律就是这样:往往看上去越硬的,骨子里越柔软,比如河蚌,贝壳类动物,而貌似软体的,多半才是最毒的,比如蛇.
  
   满口真理的人往往比较危险。因为,人都是血肉之躯,公共语系之外,她们也需要一个私话的出口。S.波娃,半个世纪以来的女权先锋,独立意志的形象代言人,看她的《第二性》,俯拾皆是格言语录,铮铮作响的大道理,拿支彩色高光记号笔划划,估计立刻满纸烟霞。“没有理由认为,劳动会剥夺女人的性魅力” “父权文明的价值与制度仍大部分存在,女性要争取自己尚未得到的抽象权利”(《第二性》),再看此人的书信集,整个一老八婆。妇解语系一下转变成“某是个和几千个人男人睡过觉的放荡女人,50岁,但极力使自己看上去象30岁”“他是一个可怜的说谎作家,一个可悲的废物。”
  
   也怪她生不逢时,找不到发泄口,要是换在网络时代,波娃还可以穿个马甲,骂完人后继续正经。呵呵,我一个近身的女朋友就对我干过这种事。个人经验,越是在成天在文字里"温情"来"慈悲"去的人,翻脸骂人的时候就越刻毒,因为,她们的敦厚,都是后天的修养调节的,你想那个被压抑的刻薄机制,一旦反弹,多可怕。温厚的人我也认识两个,一个是我妈,她没读过什么书,她做了一辈子好人,也说不出一句成型的大道理,另外一个是我外婆,一手养大了七个儿女,十来个孙辈.累的时候趴在硬木椅子上都能盹着,我猜她这辈子都没听说过温情这个词,哈哈,她是个文盲.大爱都是无声的.文字表达从来也不是朴素的事情.

[ 本帖最后由 黑夜里的飞翔 于 2010-7-1 22:0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7 18: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