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799|回复: 3

鸢飞斋杂记:自大的底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9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没有实力的老实人吃亏,在中国是定律。

有实力才有地位。别说国家了,个人都一样,落后了,别人就看不起就会欺负你。所以,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拥有真正自信的底气,才是根本。但中国社会的转型,似乎总纠缠于跨越阶层的虚荣与躁动,所以斗富斗狠才比比皆是,斗的就是一种自大的底气。

如果夏真是严格意义上的国家,那么从那时起到现在,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国土扩张,多少能看出汉民族的矛盾。以儒道释包裹的精神内核,很难在实际上如俄罗斯或美利坚那样表里如一得坏与好斗。但元又实在让人左右为难,我们归属得小心翼翼,人家还不买账。联合国承认蒙古建国有800年的历史,还举行了庆祝,我们当然私下反驳:蒙古大部分时间里并不存在国的事实。

在中国,从东北至西南,有一条曲折延绵的400MM等降雨线,这条线暗示了汉民族与游牧民族纷纷扰扰的几千年,实际也如此。这难免让人伤感。事实上一开始,汉民族从总体上,从内心里并不想逾越这条线,不是气度,而是轻视。

这就有点自欺欺人了。如果把《丑陋的中国人》归纳成一种自省呐喊,那么此外,汉民族是存在自大倾向的。无论康熙是不是真拥有汉族血统,就算他的祖先再残忍嗜杀好斗,他和他的族群都逃离不了汉民族精神内核的同化,所以,无论康熙再怎么具有个人魅力,他都不会给同时代的彼得一世真正意义上的关注。蒙古王公贵族其实也是摇摆不定,与清和后面的民国合而分分而合。一个只注重武力扩张而没有精神内核的民族,离开冷兵器时代,注定只能是没落。遗憾的是,人家没落,我们也没落,加上早期民国一些愚蠢的做法,伐谋没智商;伐交又出了乱子;伐兵开始人家还在乎,后来真坏的俄罗斯又背后捣鼓,就不怕了;攻城又没实力。后面的延续,内耗又持续不断,忙着争权夺天下,最终形成了蒙古独立的局面。

中国陆地与海域上都存在着领土纠纷。与俄罗斯之所以要界定存在争议的边界,也是正视历史现实的做法,至于结果的评价,只能留待史实资料解密。另外对这个强敌,如果不解决掉边界问题,将来收拾其它地方,就会分散太多精力。领土争端,妥协不能放在台面上说。至于与印度、日本、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领土争端,利益交织,背后都隐藏着大国后台身影。搁置争议,目的是韬光养晦,营造周边安定发展环境,发展强大自己后再来收拾。但人家又不是傻子,等你强大,也不会跟你谈判放弃领土,何况人家早已寻找到靠山层层堵截。搁置的弊端,现在越来越突显。所有的一切,最后只能通过局部战争解决,所以,某上尉的“盛世危言”,也不是没有道理。就像对待市井小混混,要他不要肇事,最好的办法不是动手和他们一般见识,而是要么和他老大搞好关系,要么看准时机把他老大打掉。当然也有杀鸡儆猴的做法,远交近攻,稳住老大,分化瓦解其它小混混,找准一个小混混痛砍,追到医院继续下狠手。而这一切,都需要钱,都需要自己综合国力的强盛。

如果将来必须使用战争解决领土争端,我希望能如万历时期,以四百艘战舰彻底催毁日本几千艘战舰的面目重现,而不是甲午海战的不忍细观。但这似乎不太现实。全面超越日本,没有至少七八十年的潜心发展,几乎不可能。何况我们国人还不一定愿意潜心学习人家,人家也不会让你轻易学到。我们错过了一次次现代化的良机,不能再错过了。如果国人还是满足于内斗内耗,还是满足于自大谩骂而不愿意实事,那么,除非人家自乱,否则我们就没有超越的一丝希望。

中国文人一向看不起武生。明朝有文考有武考,文考中进士,那就拽得不得了了,就算看到武状元,心里仍嗤之以鼻。所以,对保家卫国的带兵将领,文人们是看不起的,除非由文进士转为统兵将领,比如袁崇焕。至于以文制武的宋朝,就更别说了,那时候的文人除了自己便只剩下不屑。

百无一用是书生,虽无奈刻薄地以偏概全,但冷静下来一想,多少还是有统计基础。即便嘘唏,也还是让人感叹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了。

[ 本帖最后由 黑夜里的飞翔 于 2010-6-19 12:29 编辑 ]
发表于 2010-6-19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好像我从小就会背,所以拼命地读书,想有朝一日,不会吃亏。现在回过头看,还是没错,当时很多人劝说我别读书,反正老爸退休可以顶替,我就不这样认为,什么都得靠自己。小学开始,我就要读书,虽然智商不高,成绩一般,但总有苍天不负有心人,考上了我们的第一中学,直至高中毕业,直至后来的在外读书。其实后来我爸爸那年代早就没有顶替的了,这就是要懂得不要落后的好处。总之,对楼主这句话感慨颇多,允许私人情绪发挥一下哈。
至于国家,那更是有目共睹,以前怎么被日本人欺负的,后来又是美国怎样强盗的?世界在变幻,我们的祖国也要国富民强才是。
问候!

[ 本帖最后由 木芙蓉 于 2010-6-19 12:3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9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文人一向看不起武生。明朝有文考有武考,文考中进士,那就拽得不得了了,就算看到武状元,心里仍嗤之以鼻。所以,对保家卫国的带兵将领,文人们是看不起的,除非由文进士转为统兵将领,比如袁崇焕。至于以文制武的宋朝,就更别说了,那时候的文人除了自己便只剩下不屑。

百无一用是书生,虽无奈刻薄地以偏概全,但冷静下来一想,多少还是有统计基础。即便嘘唏,也还是让人感叹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了。
————呵呵,有点道理的。你还甭说,那时候,文化大革命的口头语“读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还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呢。我还一贯坚持有技术就有饭吃,不管文艺还是政治还是商业,都靠技术吃饭,文人若有技术,别迂腐,学习经商之道,或者略懂,那也不会至于百无一用的啦。呵呵,要与时俱进地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9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芙蓉 于 2010-6-19 12:39 发表
中国文人一向看不起武生。明朝有文考有武考,文考中进士,那就拽得不得了了,就算看到武状元,心里仍嗤之以鼻。所以,对保家卫国的带兵将领,文人们是看不起的,除非由文进士转为统兵将领,比如袁崇焕。至于以文制武 ...


这样要求又勉为其难了。文人与书生的作用,更多的是在精神层面。而精神,不可估量。文人和书生的武器,只有语言和笔,行动上保持一致的也不少。没有精神包裹的族群与国家,没有希望。就文人和书生本身来说,或许无力改变族群与国家的命运,但其传播的文化内涵却影响深远。就算是武将,也深受其益。四大文明,只有中国的文化坚韧地生存保留下来,没有中断,即便曾经亡国,即便曾经族群只剩下几百万,也还是依然屹立。

文人和书生是不同的。文人在“优”的空挡,可以去做官,但书生做不了。文人可以变通,但书生一条道走到黑。但也正是有了一批批书生,才让中国没有沦落成精神的侏儒。爱恨交织,也许才是我们对书生真正的感受。

就国家而言,如何保障文人与书生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自由独立地展开精神创作,确实需要好好拿捏。但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下,作协又实在让人有太多需要指责的地方。不好说深,要么就说到禁忌处,要么就说高说大自己都下不来了,还是到此为止吧。

[ 本帖最后由 黑夜里的飞翔 于 2010-6-19 16:1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7 20: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