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3888|回复: 33

与《大河》一起飞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8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月端午节,我和版主周飞雪应《大河》诗刊社社长高旭旺之邀,到郑州参加了《大河》诗刊复刊一周年座谈会。
——在《大河》诗刊复刊一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胡济卫


    很有辛接到大河诗刊复刊一周年座谈会的邀请函,能够向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诗友们学习和切磋诗艺,要感谢大河诗刊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今天是端午节,也是中国的诗人节,是我们的祖先为纪念“怀抱着石头,自沉汨罗江而死”的诗人屈原而设置的节日。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让我们以诗的名义,为屈原以至自屈原以后的诗歌先驱们而默哀……
    有人曾经问我老家豫南的淮北平原是属于什么文化?我告诉他们:既不是黄河文化,也不属于长江文化,是隶属于楚文化。我之所以把我的老家正阳定位于楚文化,是因为楚国先灭了息国,又灭了江国,最后灭了蔡国。孔子周游列国被困于陈蔡之野就是在我们那个地方啊,至今还存有子路问津处的遗址。

    《大河》诗刊创立于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末期,封面的颜色我至今仍记忆犹新,是黑红相间的,创办者是河南省青年诗歌学会。直到目前,我仍然保存着这期创刊号。后来改成中国作家协会河南分会主办。严格的说,我作为60后成长起来的一代诗人,是从《大河》诗刊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我在《大河》诗刊发表的第一首诗叫《无意识流动》。那个时期的《大河》诗刊,发现和培养了河南乃至全国的一大批青年诗人。许多年轻的诗人,就是从这块园地走向全国的。坦率的说,我能够有今天的成就,完全仰仗于《大河》诗刊的举荐,我的成名作也是《大河》诗刊推出来的。记得那还是在1991年的年初,我得知《大河》诗刊举办建党70周年全国诗歌大赛,就给《大河》诗刊寄去了《致母亲——写在党的70寿辰》这首长诗,不久,就收到了《大河》诗刊的采用通知单。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在1991年《大河》诗刊7—8期的刊物上,我的作品竟然被刊登在当期诗刊的头题。这是一个诗人毕其一生就很难遇到的荣耀啊!我知道,许多诗人写了一生诗歌,也不可能登上纯诗歌刊物头题的高峰。最初知道这件事的是我的诗友们。那个年代没有电脑和网络,信息的传播全靠纸质媒体。我的一位诗友打电话告诉我,说我的诗作被刊登在《大河》诗刊的头题。他告诉我在《中国青年报》、《文学报》、《文艺报》上都刊登了当期的目录。我将信将疑,跑到我们县的图书馆一查,才知道是真的。我知道,这对于我来说,既是一种鼓励,同时也是一种鞭策,更是一种期许啊!

    后来,我被借调到《河南农经报》编副刊,才知道当时极力推荐我的有易殿选(时任《大河》诗刊副主编)、高旭旺、蓝蓝、吴元成(他们当时都是《大河》诗刊的编辑)。在郑州的那段日子,我又通过高旭旺认识了马新朝、陆建、高金光、杨吉哲、艺辛、邓万鹏、张爱萍、周熠等一大批河南诗坛的精英,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为诗、为文的品德和做人的基本道理。这是我一生都受用不完的精神财富啊!

                                                                  谢谢大家!

                                                                 2010-06-16
图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e3a3670100jcr0.html

[ 本帖最后由 胡济卫 于 2010-6-18 18:45 编辑 ]
发表于 2010-6-18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照片随后发上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8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等待欣赏中,当然要先恭喜两位能参加这样的座谈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8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太多,领导太多,快到中午了还没座谈发言完,来自各地的诗人们,坐在后排的都免了吧,哈哈,所幸诗歌自己会说话,问候老胡,正在整理一心情小文,随后发上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8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找到了一文,大家先看下:

诗歌的最后守望者
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5-1-10/567127.shtml
诗歌的最后守望者   文 / 点卡目
  
——专访著名诗人、河南省诗歌学会执行会长、《青年导报》社副社长高旭旺先生


感谢生活

记者:继《高旭旺抒情诗选》、《高旭旺白话诗》之后,您的第九部诗集《心灵的太阳》再次轰动诗坛。还是从你的诗歌经历谈起,什么时候开始写诗?
高旭旺:我写诗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叶、我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开始的。当时街头流行枪杆诗、打油诗,我就经常写点打油诗。严格意义上来讲,我的诗歌创作是从部队开始的。1975年发表诗歌****作《绣出一个新地球》,内容就四句:“天不下雨我不愁,敢于老天接对头。锄作银针汗作线,绣出一个新地球。”在当时的部队影响很大。从此以后,我在《战旗文艺》、《战旗报》就经常发些“枪杆诗”,都是歌颂战士站岗放哨、歌颂部队生活的一些诗。1976年,我所在的师部解散了,我就退伍到某公社做文化专干,就继续写诗。其中一首诗在当时的河南农民报获得了一等奖,时任洛阳地区文联主席的张宇就发现了我,把我借调到《洛神》杂志社。此后,我在全国各地的诗歌杂志发表了不少诗歌,其中1979年在《奔流》发表了头条。随后我被调到团省委《青年导报》社。1988年,河南省青年诗歌学会成立,我被选为理事。我的诗歌真正进入发表鼎盛时期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我集中写了一些关于黄河的诗,后来结集出版《高旭旺抒情诗选》,其中一首写马灯的诗得到了诗歌泰斗苏金伞的高度评价。1993年,河南诗歌学会改选,我当选执行会长。
记者:您说过,您一直在“飘”,直到您在郑州“定”下来。“飘”与“定”对您以及您的诗歌创作有着什么样的影响?也就是说,在您在郑州“定”下来前后,您的诗歌创作有着什么样的变化?
高旭旺:你知道,作为文学创作的人来讲,很希望有个稳定的家,特别是要有个好的书房。我在参观著名作家李佩甫、张宇的书房后,很漂亮。我就决定在这里买房。在此之前,我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书房,我所有的创作都在报社办公室,可以说我的书房又是我的办公室。办公室是办公的地方,创作就不可避免的经常被打断。没有这个漂亮的书房,我这部献给母亲的诗集《心灵的太阳》很可能会推迟到2005年、2006年。
记者:诗歌对于你,是生活中的偶然,还是生命中的必然?
高旭旺:诗歌对于我个人来讲,既是生活中的偶然,也是生命中的必然。我觉得是诗歌先发现、培养了我,然后,我再去创造诗歌。前几天,在我的诗歌研讨会上,著名诗人王怀让说我是:诗写成的人,人写成的诗。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张宇先生在给我作序的时候说:高旭旺是诗歌把他培养起来的,他的诗歌写到什么境界,人就到了什么境界。
记者:口语是诗歌文本的一个现象,她往往抛弃了技巧和想像,只在语感的叙述。当它成为诗歌写作的一个态度后,便有了诗歌形式上的一个价值,你觉得诗歌的口语文本价值应当体现在哪里?你认为诗歌是口语吗?
高旭旺:严格来讲,诗歌不是口语,诗歌是形象思维的表现方式。口语不是诗歌的文本,诗歌真正的文本是:有生命体验以后,用形象思维去表述。
记者:在诗坛,有人认为您是“乡土诗人”,有人称呼您为“黄河诗人”,有人说您是“白话诗人”。您更认同那种称呼?为什么?
高旭旺:我创作诗歌三十多年来,我一直不敢给自己下定论:到底是黄河诗人、乡土诗人还是白话诗人。也不能下定论,现在正是创作的时候。写了一些黄河诗,就把我定位为黄河诗人;写了几年白话诗,就把我定位为白话诗人;出了一本乡土诗集,就把我定位为乡土诗人,我觉得这都是评论家干的事儿,作为诗人我不会给自己下定论。作为诗人或者作家,如何对待土地、如何对待母亲、如何对待生命、如何对待你周围的朋友,只有自己清楚,自己觉得怎么舒服怎么写,不要管评论家怎么说。
记者:诗歌是如同闪电一样,短促而激烈地划过你的脑际的么?或者,它是仿佛与你捉迷藏一般地,慢慢地被你细心地找到的?能否描述一下你写作时的状态?
高旭旺:诗发掘于灵感,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定的。但靠灵感创作仅仅是创作的初级阶段,真正的创作应该是:当你发现灵感之后,不要急于把它表述出来,静一段时间,这种“静”是对灵感的再沉淀、是对生活深处细节的再思考。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去了一次帕米尔高原以后,写了一些诗,可能人家编辑照顾我是编辑、有名望的诗人,也给发表了。实际上这些诗连自己都不满意。经过五年的沉淀、思考,我才把对帕米尔高原的真正感受写成《大西北野韵》,发表在《人民文学》上,我写那里的缺氧,说是民族的缺氧,这是一种忧患意识。这在刚从帕米尔高原回来时是不会有这种感受的。
记者:除诗歌外,你是否创作过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
高旭旺:除了诗歌之外,我写过散文诗,大概有150多章,出了一本散文诗集《流彩的世界》。给别人写过序、写过评论。另外,散文、报告文学、新闻都写过,大概有150多万字。

感恩母亲

记者:谈到诗歌、谈到母亲,总让人想起孟郊的《游子吟》、总让人想起艾青的《大堰河,我的褓母》……关于母亲的诗,好想单篇诗作多一些,而整本诗集地去歌唱母亲好想还不多,是这样吗?
高旭旺:是这样的。我翻过一些资料,无论国内的唐诗宋词,或者国外的一些诗歌。国内外所有的诗人,一个人写歌唱母亲的诗写得最多的也就是一二十首,整本诗集地歌唱母亲,截止目前,除了我之外,还没有发现有其他诗人这样做过。我出版《心灵的太阳》整本诗集地去歌唱母亲就是想有个零的突破。
记者:有评论家说,诗歌是您歌唱母亲的专利。结合您的诗作,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高旭旺:在一个研讨会上,不少诗人都谈论过这种说法。我觉得歌唱母亲不可能是专利,这种说法是非常狭隘的。世界上只有一个母亲,只要是有血有肉、有良心的人都应该热爱母亲、歌唱母亲。无非就是说,我在用诗歌歌唱母亲这方面抓住了机遇、先走了一步而已,只能这样解释。
记者:“无论母亲/无论麦子/说到底就是土地/和土地一样可靠。”有评论家认为您的这几句平实如泥土般的诗,说尽了人生的感悟,也概括了母亲的一生,是一首难得的好诗。您认同这种评论吗?
高旭旺:我认同这种评论,这种评论是绝对到位的。这是著名评论家、作家高洪波给我的评价。为什么把母亲和麦子联系在一起呢?主要是母亲是孩子的根,就像麦子没有土地是不行的,每个孩子都离不开母亲,每一种植物也都离不开土地。
记者:挂在村口的“一只古老的风铃/晃走季节/牵来日子”,当您写到“晃动了一生/从不炫耀自己”时,我相信您向风铃的意象注入了自己含泪的目光,怀念的背后是您理想的执著。换句话说,“怀念出诗人”,是这样吗?
高旭旺:我同意这种观点。你说“怀念出诗人”,其实这和咱们刚才谈到的诗歌需要沉淀一个道理,内容是一样的,换一种说法,那就是“沉淀出诗人”。没有经过沉淀的是“假诗”,不是“真诗”。不是发自心灵的、不是发自肺腑的诗歌不可能感动别人,作为文学创作不能感动自己永远不能感动别人。只有在自己的创作中注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注入自己的血和泪、用生命去创作才可能成为大诗人、大家。

感知诗歌

记者:古代的中国诗歌能够为老百姓、至少是知识阶层的日常生活所用,而今天的诗歌似乎更多是诗人之间的相互欣赏,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不少诗人抱怨这是因为读者缺乏专业诗歌知识。但与此同时,海子的一些短诗、食指的一些短诗,却依然在相当大范围内流传,你怎么看这种对比的?
高旭旺:前几年都流行着一句关于诗歌的话: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我觉得这种现象是对中国诗歌的一种侮辱。诗歌不能用读懂与否来衡量,要看内容怎么样,比如唐诗如果没有后人的解释,我相信大多数人也读不懂。海子的一些短诗很流行,但他的一些长诗,也是很难有人读懂。海子的诗是用生命、用血和泪写成的。读他的诗,要用心去读他字里行间的东西,一遍读不懂就两遍、三遍,然后你才能真正的去感悟它、理解它,包括唐诗也是这样。
记者:诗歌与生活现实的距离越来越大,诗人越来越感觉到无法切入当下现实的困惑。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有责任感的诗人应该怎么办?
高旭旺:一个有责任感的诗人或者作家,要有忧患意识,这是一个人能否成为诗人或者作家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也是一个诗人或者作家能否成为大家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
记者: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诗人塔索说过一句颇为豪放的话:“没有人配受创造者的称号,唯有上帝与诗人。”上帝也好,诗人也好,作为生命存在方式之一种,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创造,以自己的方式创造一个个独立自足的世界。这种创造,从某种意义上是不是一种朝拜?
高旭旺:可以这样说。每个诗人都要把写诗当作一个走进的殿堂,但不能把自己当作天堂。诗人仅仅是殿堂的一块砖、一袋水泥、一根钢筋或者一个台阶。每个诗人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创造一个个独立的世界、也可以捧着自己的诗歌来朝拜、来走进殿堂,到了殿堂之后,诗人还需要创造;但到了天堂就不用创造了,因为无欲无求了。殿堂不是天堂,天堂是海市蜃楼,遥不可及;殿堂则是通过努力可以到达的。
记者:现代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帮助人们重建心灵的圣殿。那么,怎样才能使这一梦想变成现实呢?
高旭旺:这需要有三个修养:人的修养、文学修养和生活修养。人的修养就是要必须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具有高尚品质的人;文学修养就是要多读书、多写诗了;生活修养就是要发现生活、热爱生活。具备了这三种修养才能重建心灵的殿堂。

诗歌评价
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诗人、评论家高洪波当今的‘白话诗’,照我看是针对那些故弄玄虚、吞吐概念的所谓‘现代诗’的一种反动,是追求朴素、明快风格的一批诗人的诗的宣言,旭旺便是这批诗人中的一个代表人物。
著名作家、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李佩甫为黄河孕育、由黄河浇灌、在黄河边歌唱的“黄河诗人”高旭旺,一如既往地深情歌唱母亲河——黄河外,而且礼赞如“一只古老的风铃/挂在村口”,“晃动了一生/用风声敲响/整个沉睡多年的村庄”的“母亲”。这些纪念“母亲”的诗作是高旭旺的一些最新思考的结晶,也呈现了他在诗风上的一些变化。

高旭旺简介:高旭旺,笔名丁旭,河南三门峡市人,1993年6月毕业于河南大学编辑学研究生班。现供职于《青年导报》社,任副社长,从事诗、散文诗、散文、报告文学和新闻创作30多年,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十月》、《上海文学》等60多报刊发表诗600多首、散文诗150多章及散文、报告文学、新闻150多万字,曾13次荣获省内外文学、诗歌奖,出版诗集9部、散文诗1部,主编报告文学集和诗人丛书5部。现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河南省作家协会理事、河南省诗歌学会执行会长。

村 庄
   ——《纪念母亲之十》

母亲就是村庄
村庄就是母亲
这在我们山村孩子的嘴上
常常挂着
一点儿也不算夸张

一个村庄
就是母亲手心上
一粒丰满的麦子
看起来很不起眼
放进嘴里一嚼
心里却很充实

一个村庄
就是母亲碗里
常吃的榆钱、槐花
四月的日子
是田野上炸开的半熟豆荚
是母亲用牙磨出的糊糊

一个村庄
就是母亲曾经围过的方巾
就是那带有腥甜味的
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的
红红的高粱

一个村庄
就是母亲给儿女们
上布鞋的针眼
尽管很小很小
在儿女从前的脚下
永远是走路的灯盏

        2002年5月20日于郑州



  麦 子
     ——《纪念母亲之十五》

微小的世界
创造生命的光泽
潜入土地做永恒的企盼
自由的呼吸
湿润命运的坎坷

冲出板结的地壳
根,生长的信念
冒着山村的严寒
顶着山风的残酷
越是接近成熟的本原
越是感到地气的不足

她,很有个性
敢背叛黑暗
在风风雨雨中追寻阳光
麦子就是母亲
母亲就是麦子

无论母亲
无论麦子
说到底就是土地
和土地一样可靠

        2002年6月6日于郑州



  风 铃
   ——《纪念母亲之十六》


你是一只古老的风铃
挂在村口
晃走了季节
牵来了日子

晃动了一生
从不炫耀自己
用风声敲响
整个立春后的村庄

存在就足够了
没有比存在
更能诱惑你的
村庄的依恋
和炊烟的痴迷

        2002年6月8日于郑州



  致母亲
   ——《纪念母亲之五十二》

我想娘啊
想得心很累
孤独时喝酒
酒没喝完人先醉

我想娘啊
想得梦已碎
寂寞时守望月光
月在云中藏
燕儿何时归

我想娘啊
想得泪两行
流走的是远方
打湿的是故乡

        2004年3月于诗缘居

[ 本帖最后由 周飞雪 于 2010-6-18 13:2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8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胡在二七纪念塔下在河之南端午节诗歌朗诵上还读了一首《雪落无声》,现场太吵闹,没听清,贴上来让大家听听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8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大河》诗刊复刊一周年!
向河南诗歌的坚守者致敬!
——走的更远,练的更强,飞的更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8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周飞雪 于 2010-6-18 12:41 发表
照片随后发上来.

我在大河诗歌论坛上还没有见到照片。一旦见到,立即发上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8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雪落无声(在端午节二七纪念塔前朗诵的诗)
   胡济卫



雪落无声  一夜之间

大雪覆盖了我一生的痛  悲伤

和不幸  覆盖了世上所有的罪恶

与贪腐  几只乌鸦兀立于雪野

窥视着积雪下的几块腐肉

我像一只被人遗弃的野狗

为填饱饥饿的肠胃

不停地穿梭游走于城市的街头

一些人为一眼花翎忧心如焚

一些人为失去乌纱而大放悲声

一些人为一袭顶带

出卖肉体和灵魂

呵  一些人  一些人

那些自诩勤政为民的“公仆”

口蜜腹剑  只有

当他们应声落马的时候

我们才看清他们的本来面目

雪落无声  雪落真的无声吗?

当大雪掩埋了我的肉体

我的灵魂将抵达天庭  静静地

去倾听一场雪落的声音

当阳光穿透厚厚的积雪

世界将回归原有的寂静和本真

[ 本帖最后由 胡济卫 于 2010-6-22 15:0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8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芙蓉 于 2010-6-18 12:51 发表
等待欣赏中,当然要先恭喜两位能参加这样的座谈会。。。

握手芙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8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周飞雪 于 2010-6-18 12:52 发表
大家太多,领导太多,快到中午了还没座谈发言完,来自各地的诗人们,坐在后排的都免了吧,哈哈,所幸诗歌自己会说话,问候老胡,正在整理一心情小文,随后发上来.

好的。我是来不及念稿子了,随便说了两句,大家都在等着喝酒呢……只有现在贴上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8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哑榴 于 2010-6-18 17:10 发表
祝贺《大河》诗刊复刊一周年!
向河南诗歌的坚守者致敬!
——走的更远,练的更强,飞的更高!……

谢谢兄弟。远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8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试着传一张上来

[ 本帖最后由 周飞雪 于 2010-6-18 18:4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8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朗诵准备的作品,还在家练习下,那天吃过饭忘记拿稿子了,就没念哈.明年有机会再补上.

端午节吊屈原


作者:中庸夫子  




这是一个爱国者香消玉殒的日子
这是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日子
这是一个我们民族流泪的节日
这是一个我们民族呐喊的节日

汨罗江上的滚滚波涛
是你奔腾咆哮的魂
楚天雄雄烈烈的大风
是你慷慨激扬的歌

我看到你身佩蕙兰踽踽独行
我听到你深情的吟咏着《橘颂》
我看到你朝饮木兰夕餐秋菊
我听到你恐修名不立的哀叹

为了寻求一片理想的乐土
你在路漫漫中上下求索
为了水深火热的人民
你长太息掩涕哀民之多艰

你坚持真理 献身理想
虽九死其犹未悔
你疾恶如仇 不同流合污
宁溘死以流亡兮
你洁身自好 自我完善
余独好修以为常
你刚正不阿 一身正气
伏清白以死直兮

为了改革美政修明的理想
你苦谏 你呼号 你抗争
任群鸦聒噪 你白鹤独行
任浊流滚滚 你坚贞如火
你在流放的荒原中 披发抚剑
开始了不屈的无尽漂泊
你在苍茫的暮色里 仰天长啸
呼唤得天地神鬼皆愁

世道混浊 众人皆醉
苟活不是你的人生
你用生命的火焰
熔铸了你巍巍的人格
你在惝恍中《问天》
问天地万象之理
问存亡兴废之端
问贤凶善恶之报
问神奇鬼怪之说

你是一把光明的利剑
让鬼魅魍魉魂飞魄散
你是一个惊天的炸雷
震溃了历史阴霾的天空

你用泪水洗涤着世间的污浊
你用碧血鲜红了品德的忠贞
你用诗歌唱响了生命的绚丽
你用生命慷慨了人生的悲壮

你生 生的光明 与日月争辉
你死 死的磊落 与江河长存
你在华夏的青史中书写了一段洁白
你在世界文明史中竖起了一座丰碑

那投向江中的一个个粽子
是一颗颗怀念赤子的心
那龙舟竞渡的阵阵击鼓声
是一个民族在为你不死的英灵招魂


[ 本帖最后由 周飞雪 于 2010-6-18 18:5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9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候济卫,问候飞雪姐姐,诗人兴会,恭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7 14: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