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3123|回复: 28

“宽容”,我一直思考的主题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4 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要宽容?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并不是因为它本身是褒义的便应当是宽容。它首先是作为一种意义而不是名词而存在。

首先,宽容的对象是什么?这有助于理清为什么我们要采取宽容,我们所采取宽容的态度取决于宽容的对象。很明显,其对象是那些错误的、不当的行为及思想。且不论错误与否的真理标准,我们仅把目光局限在明显可以断定事件是否错误的那些易判断事件上来,虽然真理很重要,但这里我们暂且搁置,因为真理的与否,对同一事件可能采取宽容也可能采取不宽容,原因是一方可能认为对,一方认为不对。对与不对不是我们考察的重点,我们考察的是“你”为什么认为这件事错,但还是采取了宽容的态度的心理成因是什么。

其次,我们在讨论前需要厘清的是中国人的“宽容”与西方的不同理解。新华字典里的宽容的解释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而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说的:允许别人自由行为或判断,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明显,后者带有政治意味,而前者则看起来完全矛盾。不计较什么?不计较应该计较的事么?不计较不应该计较的事么?

表面上看,这两种区分是生活态度上的与政治意义上的(著名的有房龙的《宽容》)。事实上是两个不同层次上的。这在以下的结论中我们将会提到。

好了,现在我们要针对国情而对中国人关于“宽容”的理解对这一概念进行理解。由上面提出的两个问题,即:不计较应该计较的事么?不计较不应该计较的事么?  换言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不去计较应该计较的事?在什么情况下不去计较不应该计较的事?

限于经验观察的眼界问题,本人所观察到的不计较不应该计较的事是对方在不知情(包括完全无知、误解及外行)、不成熟的情况下应当采取“宽容”的态度。而不去计较应该计较的事可能包括有:为了利用对方而达成目的,于是对他的错误的思想、行为进行“宽容”;没有利益冲突、没有直接关系的时候对他人采取“宽容”的态度等等。在后一种情况下,我们明显可以看出,这些行为违反了道德行为,因为我们之前说过,我们的目光仅局限于容易判断对错的范围之内。所以这些行为的不道德使我们取消了这些种情况。

但我们也发现在“不去计较应该计较的事”中,有两条与众不同。一条是:为了实现感化对方,起到教育意义的作用。这时宽容作为一种手段与方式而存在,其动机是善的。所以它包含在宽容之内,换言之,宽容包括“不去计较应该计较的事”。还有一种是为了集体的和谐而采取宽宏大量,不计较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不涉及是非问题,而只涉及为了实现和谐而如何采取有效的“不计较”方式的问题。这样一条内容是否应当包涉在褒义词“宽容”之下有待讨论。

综上,我们可以见到:宽容本身不仅是一种“认可”的态度,他更是一种采取宽恕“行为”的态度。认可与否心中已经有数,然而你认可与否与你是否采取宽容又是另外一回事。换言之,宽容就是首先不认可,但是采取了不计较的态度,然而目的是为了感化对方使之改变,而并不是单纯的不过问或放任。

现在我们看到,宽容具体包括:对方在不知情(包括完全无知、误解及外行)、不成熟的情况下;为了实现感化对方,起到教育意义的作用。其实后者完全是排斥了前者的情况下,依然采取宽容态度的原因,即在对方知情与成熟的情况下为什么还应宽容的原因。前一种有迫使你不得不宽容的意味,即在前一种情况下,你必须应该宽容;而后一种更有主观选择的意味。

既然宽容的包括项并不多,那么是否可以说宽容其实很容易做到呢?对“不成熟”(未成年人)者我们比较容易做到宽容,除非你心胸狭窄。愚以为其难处正在于对不知情者与不认可者而欲感化之这两种情况。

于是问题就成了为什么应该对“不知情”和“不认可而欲感化”的对象宽容?以愚之分析结果是:人们的思想决定着他们的行为,这些思想是他们个人所接受并形成的,无论这些思想深奥或肤浅,他们的行为准则便是依据这些思想去行为并在个人的理解能力或暂时理解内思想与行为不产生矛盾。于是,每一个“不知情者”的行为就有一思想作为后盾。我们之所以要宽容,是因为他们思想的错误,他们的行为仅仅是结果。然而每一个行为有一个思想,这样的理由我们便要“宽容”吗?人们的心理似乎是这样的:由思想导致的行为是必然的,是有理由的,并非纯属为了作恶而作恶。但是即使有理由,也不等于我们就应该原谅,因为绝大多数的行为几乎都是有理由而发动的,而并非是横空出世。这就涉及到被宽容的对方的一种“自我视而不见”性的问题。人们的思想驱动着他们的行为,这些思想是他们个人所接受并形成的,无论接受的是未知、否定、肯定和怀疑,这些谓语的系词都是“肯定”,即“是”,也即内心的一种肯定活动。人们根据思想去行动,反过来当他们对这些行为“扪心自问”的时候,如果原先的思想并没有改变或拥有参照系并对之进行参考,那么用原先的思想去检验原先思想所发动的行为,结果只能是几乎完全吻合,而得到“问心无愧”的恶性循环结果。简而言之,总而言之,人们之所以认为人人都有理由似乎是可以原谅或宽容的理由,是他们认为被原谅或宽容者本身对自身的错误是视而不见或难以见的。

于是我们考察这些思想形成的过程,我们发现,也许是家庭、也许是社会,或许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能让我们采取“宽容”的态度。如果把一个人的过错归咎于这些,那么这个人便完全无过错,然而一个人的思想接受或形成过程会是一个完全被动的过程吗(其中也包括被动中主动接受的部分,即这些看起来被动的因素只有经过主体才能成为思想)?如果是,人则成为必然的产物,什么样的社会、家庭等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就会有什么样的人,这是不可能的。

我们会发现除了家庭社会这些环境被动因素外,还有一主观能动性的原因,那就是他接受某一思想完全处于主动、愿意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就是他们在非盲目情况下接受的思想,这些思想往往一些哲学性质思想,然而整个哲学的历史告诉我们,真理是如此地遥不可及,然而对于人们的这些思想的行为后果,我们既然没有真理可以坚持,同样也没有否定的理由。于是我们只有“允许别人自由行为或判断,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换言之,对“不知情”与“欲感化之”的对象的探讨必然要涉及真理问题的探讨,对这一探讨的结果,又只能允许言论自由。

现在我们或许明白了,宽容在简单判断范围内并不难做出,然而一旦超出这个范围,中国人所理解的“宽容”必然要涉及到西方人所认为的“宽容”问题。一旦涉及时,我们的宽容便成为一种“沉默”,一种对真理无把握的沉默。

然而这种“沉默”本身带有了排斥性的意味,这意味着它将排斥那些非“沉默”者。但是我似乎发现了这样一个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情况,“沉默”不得不允许他人自由发言,然而又排斥这些自由发言可能有的独断的态度,即声称自己的主张绝对正确的态度。

并且还有一个问题,对“欲感化之”的对象在什么时候采取感化呢?还是无限制地去感化,那等于无理由地宽容。对这一问题,我暂时没有答案。

[ 本帖最后由 静仔 于 2010-10-6 09:39 编辑 ]
发表于 2010-6-14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一个一直关注宽容问题的人,我不否认我采取的是不宽容的态度,对这个社会尤其如此。最终我的结论得出的也是一定程度非宽容的态度。

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暴发,有时该出手时就出手,有时宽容会让恶者更恶,呵呵!其实,宽容是美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4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哲学理论上进行如此详尽的分析,具有一定的教义。其实,就从我们简单的思维去理解,需要用到宽容,肯定是主体对象受到伤害,在其左右的范围,是否发出一个信息,给客体一个可供宽容的态度。这仅仅是心理的承受能力和做出选择的问题,所谓胸怀开阔,也就是看一个人对待他人的宽容程度。
无论从社会和政治角度,以人为本,集体的倾向性取决于人的脑智,总归是要判定两个方向,不必担心左右的程度。如果说这个结论成立,一定程度的非宽容态度现实存在,允许辨别或原始的人本性不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4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4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宽容,能让善者更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4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宽容,能让犯错的人不好意思说——对不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5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要宽容?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并不是因为它本身是褒义的便应当是宽容。它首先是作为一种意义而不是名词而存在。
===========
第二个分句的表述让人觉得很武断——或者说不那么“宽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5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海鸥飞海上 于 2010-6-14 16:22 发表
宽容,能让犯错的人不好意思说——对不起!


回海鸥飞海上:这应该包括在对“不知情者”的宽容范围内,不过提醒了我宽容的作用更多的是教育。

也让我想起宽容与认可之间的区别,认可与否未必采取措施,而宽容则往往带有教导措施。

————————————————————————————————————————
当我仔细一想的时候,这一条不应该在“不知情者”的范围内,而应当包括在“不去计较应该计较的事”中的:为了实现感化对象,起到教育意义的作用——这样一条内。

[ 本帖最后由 静仔 于 2010-6-16 13:1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5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柳鸣 于 2010-6-15 12:19 发表
为什么要宽容?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并不是因为它本身是褒义的便应当是宽容。它首先是作为一种意义而不是名词而存在。
===========
第二个分句的表述让人觉得很武断——或者说不那么“宽容”


我们当然不能说因为宽容这个名词是褒义的而要无条件的支持,我们之所以支持是或多或少感受到它的作用,它的作用正是从内涵而来,当然要先从意义上去分析。当然我暂时是这么认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5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芙蓉 于 2010-6-14 09:52 发表
从哲学理论上进行如此详尽的分析,具有一定的教义。其实,就从我们简单的思维去理解,需要用到宽容,肯定是主体对象受到伤害,在其左右的范围,是否发出一个信息,给客体一个可供宽容的态度。这仅仅是心理的承受能力 ...


版主的最后一句比我的文字还难懂啊,呵呵,可否解释下。

另外我从来不赞成什么简单的思维去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5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妙妙 于 2010-6-14 15:50 发表
宽容,能让善者更善。


善,宽容,都需要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5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胡济卫 于 2010-6-14 09:57 发表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啊……


描述人性的一切褒义词都是美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5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静如 于 2010-6-14 09:49 发表
作为一个一直关注宽容问题的人,我不否认我采取的是不宽容的态度,对这个社会尤其如此。最终我的结论得出的也是一定程度非宽容的态度。

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暴发,有时该出手时就出手,有时宽容会让恶者更 ...



宽容本身是褒义词,然而当它的用途不当时便成了“纵容”。原因的本身不是词语的书面更变,而是人心中的行为标准本身就没有,这些行为是靠他们的感觉去行事的,感觉的盲目给他们在干一些自认为是美德的事情时出现了混乱,你认为这样是宽容,他认为那样是宽容,结果打成一团。

[ 本帖最后由 静仔 于 2010-6-15 12:5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5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在讨论前需要厘清的是中国人的“宽容”与西方的不同理解。新华字典里的宽容的解释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求”,而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说的:允许别人自由行为或判断,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明显,后者带有政治意味,而前者则看起来完全矛盾。不计较什么?不计较应该计较的事么?不计较不应该计较的事么?

我欣赏老外的宽容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云驰故里 于 2010-6-16 00:21 发表
宽容一切。


理论上不可能,最大的宽容的“沉默”还反对非沉默呢。

行为上更不可能,做到“沉默”就够宽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7 20: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