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使用道具 举报
原帖由 李阳 于 2010-5-15 22:33 发表 这些文章,都是附在《道德经》的后面作参考的,不管哪个版本,都有这样的说明文字。我这一本里面也有,读过好几遍了,谢谢你再贴上来。 其实不管是版本之争,是弟子还是谁记述,还是别人托作,或者叫尹喜,还是令 ...
原帖由 杨望远 于 2010-5-16 00:00 发表 细读艰深的学问
原帖由 西朗 于 2010-5-15 21:52 发表 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 ——美国现代哲学家、教育家杜威
原帖由 静仔 于 2010-5-16 00:25 发表 是的,关键是一书想说的是什么,但是一字之差,却能完全引起不同的影响.老子公案之所以重要,正是这个原因.你虽看过那些附录,又为何在自己那篇的头几句里下了那些判断? 读思想类的东西还是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好 ...
原帖由 李阳 于 2010-5-16 07:23 发表 某人,我还想再给你说几句话。当初,你兴匆匆要带领大家讨论诗歌,被我一举拿下,后面被人放到水区。从此对我怀有恨心,我走到哪,你就跟到哪,我说的内容,看都不看,就在那里批判和指责。从这一点讲,你心胸何其狭 ...
原帖由 李阳 于 2010-5-16 07:04 发表 阿静先生,如果是读后来诸子文章,那绝对是要带着批判眼光来读的。但是对于《道德经》,一定要带着溯本求源的心态去读。不然,你干脆自己独创一套理论好了。你切等我以后慢慢把《道德经》说一下,那不是迷,是与老 ...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查看 »
微信扫一扫,加入诗歌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 )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8 01: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