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4495|回复: 34

王国维《人间词话》批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3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国维《人间词话》批评


国维先生终究是生于吴越之地,吴越好歌舞。或许也没怎么去过中州。即使去过,也是老大徒伤悲,无法真正领略中华文化精髓。有句话叫做,一岁看到老。一岁的时候国维先生正生活在歌舞之地。

人间词话一书一出,学界动容。注者注文,甚至比原文还要长。洋洋洒洒,可笑可叹。国维先生自己都已偏离本源,何况追随者乎?

但国维先生终还是有小家风范,《人间词话》卷上六十四,卷下五十则;最终自编为二十三则。删繁就简三秋树,霜叶无奈二月花。有这种自省、自裁精神,已是难能可贵,预示着后来诸事。王国维逝时年五十。你且看,六加四为十,五十为五十,二加三为五,存在两个五十。注定乎,天意乎?

《人间词话》,世人均觉好。浪费语言,浪费纸张。开篇总领,乃境界说。境界一说,早已根基不稳,后面诸句,勉强支撑。如此,越积越高,如何不倒?

境界一说,过于夸大人之作用,所谓以我观物,已物观我,以物观物,物我两忘。两忘已是最高境界,但此时若有一农夫,拿农具敲击一下,你还能两忘?立马跌落地上。器物已是如此厉害,器物乃人所造,人乃遵从于自然。境界其实已是第四等末流,有何可沾沾自喜?

另外再讲,词为何?诗余也。国维先生到头来,肯定是泪如泉涌。一生之成名者,乃为末流;末流倒还罢了,又不敢谈诗。真是无地自容,始另有想法了。比如李叔同者,巧妙迂回,遁入空门,算是有惊无险。不然,也必成悲剧。顺带说说鲁迅先生,他倒是学了点东西,一生以社会、历史、政客、小丑为对等,有勇无谋,最后积劳成疾,死得其所。

再看看国维先生的三境界说,古今成大事业、大成就者,必经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种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永叔)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此第三境界也。直到修订版的时候,仍在第九则说:成就一切事,罔不三种境界。后面不换汤也不换药。

成就一切事?呵呵,真是肤浅之至。此三等境界,说得准一点,其实就是成奶油小生、花花公子之三个步骤:少年强说愁、宽衣解带、还是初恋好。中国一切事,要是按着这三步骤来,必定亡国亡种,文明不再。

纵观历史、天下,为文者、为王者,成就大事业,应该遵循如下三境界:第一境界,积才。正才、偏才、怪才、魔才、鬼才,只要是才,不一而足,均可;第二境界,至少历九九八十一难,生死一线间,化险为夷;第三境界,终于悔悟,要弥补“德”。回头是岸,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此,德才兼备者,事乃成。最高境界,一人即可德才兼备;下等者,夫妻、师徒二人合起则德才兼备;最下等者,一个团队合起则德才兼备。

国维先生,一生头衔、“成就”颇多,百度之百科名片这样讲“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实在是有名无实,名不副其实。此等人物,自省精神颇多,思来想去,估计自己成就甚至都不如中原大地的一个农夫。结果可想而知,纵身一跃,完成了一个词语:亡国维水,或者说“亡国维清”。他一生立志完成汉家文化,却当政者不是汉家,反而在破坏汉家文化,破坏的速度大于维护的速度;如此夹缝中两难,又突然发现自己那些文字均废不可言。什么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根基就不对,就偏掉了,这些虚名统统都算不上。想重新来,不是这块料,年龄不饶人;又不愿走叔同路,如之奈何?此乃真正死因。

不过有一点,值得夸奖,国维先生祖上必定是中原人,从面相看,他还是比较纯正的汉人。这么一跃,中原人的血性汉子形象,立马显现。值得称道!

其一,诗无所是,又无所不是,何拘于器物。
其二,惟器与诗互为印证;酒器高于酒。
其三,物我两忘已属不易,以器击之,玉石俱焚,销声匿迹。
其四,器与诗俱有形。器源自自然,诗乃源自人灵。
其五,诗之形,乃文字,文字有发声。得到者,以万力恢复本源;得道者,已己力化为本源。好赖两重天。
其六,下而等之,乃讴歌曲赋,书法绘画,直至提鸟架笼。
其七,万物虫鱼,刀耕拉纤,不写诗,而为最好诗。
其八,少年学诗,万般纷杂,不惧。成则成,不成亦为英勇。
其九,器诗均乃人为,人乃受制于灵。可逆,可篡,最终顺其自然。
其十,汝果欲成乎?独创一派,自成一体。

李阳
2010/5/13

[ 本帖最后由 李阳 于 2010-5-19 22:44 编辑 ]
发表于 2010-5-13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国维逝时年五十。你且看,六加四为十,五十为五十,二加三为五,存在两个五十。注定乎,天意乎?

五十知天命
收藏学习
祝夏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3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王先生生平了解的不是那么详细,只是之前比较推崇他的《人间词话》,读过多次,感觉着先生对人间世事的感喟。
读过老师这篇,觉得应该回头再去读读。
问好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3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国维逝时年五十。你且看,六加四为十,五十为五十,二加三为五,存在两个五十。注定乎,天意乎?”这个,太牵强了吧,调侃还行。

“不过有一点,值得夸奖,国维先生祖上必定是中原人,从面相看,他还是比较纯正的汉人。这么一跃,中原人的血性汉子形象,立马显现。值得称道!”这个,狭隘了。

“纵观历史、天下,为文者、为王者,成就大事业,应该遵循如下三境界....”
前辈的三个境界,甚高,学习。问好前辈!

[ 本帖最后由 沙冬青 于 2010-5-13 13:3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3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沙冬青 于 2010-5-13 13:32 发表
“王国维逝时年五十。你且看,六加四为十,五十为五十,二加三为五,存在两个五十。注定乎,天意乎?”这个,太牵强了吧,调侃还行。

“不过有一点,值得夸奖,国维先生祖上必定是中原人,从面相看,他还是比较纯 ...

狭不狭隘,你到河南转一圈之后,再点评。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3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沙冬青 于 2010-5-13 13:32 发表
“王国维逝时年五十。你且看,六加四为十,五十为五十,二加三为五,存在两个五十。注定乎,天意乎?”这个,太牵强了吧,调侃还行。

“不过有一点,值得夸奖,国维先生祖上必定是中原人,从面相看,他还是比较纯 ...

别叫前辈了,你比我大。我会折寿的。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3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李阳 于 2010-5-13 13:47 发表

别叫前辈了,你比我大。我会折寿的。呵呵。


不知版主贵庚,冒昧了。
收回,见谅。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3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李阳 于 2010-5-13 13:46 发表

狭不狭隘,你到河南转一圈之后,再点评。如何?


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华夏民族的摇篮。河南的历史和地位,哪能是在下妄加评论的。
我意不在“中原”之争。版主或对我的回复有理解偏差,正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3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沙冬青 于 2010-5-13 15:12 发表


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华夏民族的摇篮。河南的历史和地位,哪能是在下妄加评论的。
我意不在“中原”之争。版主或对我的回复有理解偏差,正常。

呵呵,其实不是的。我这么说,是因为我回到河南老家转一圈之后的心得。别说你,就是王国维,因为不是从小长在这片土地上,也是很有偏颇。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到殷虚去,有很多东西,一看,不用讲解就知道是什么东西了。因为很小的时候我们农村家里都是有的呀。别的地方的人来,只当是神秘文物。对于我们来说,只是家常物件。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我今年31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3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这篇文章,且是最关键的还是对王国维死因的分析。应该说是比较靠近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3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李阳 于 2010-5-13 15:23 发表

呵呵,其实不是的。我这么说,是因为我回到河南老家转一圈之后的心得。别说你,就是王国维,因为不是从小长在这片土地上,也是很有偏颇。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到殷虚去,有很多东西,一看,不用讲解就知道是什么 ...


我喜欢这样的交流。
我真没对河南作为中原一说有任何不那个的想法。版主可是冤枉我了。
“别说你,就是王国维”,这可折杀俺了
很羡慕你,真的。前几年热血沸腾,差点儿报考考古专业的研究生了。琐事缠身,罢了。
河南人的血性,当今我是知道一个:时寒冰,字暖之。他的那种忧国忧民之心,不失理性,更不失中国人的血性的。
我37了,属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3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李阳 于 2010-5-13 15:26 发表
我这篇文章,且是最关键的还是对王国维死因的分析。应该说是比较靠近的原因。


这个赞同!这篇分析比较靠近。

[ 本帖最后由 沙冬青 于 2010-5-13 15:3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3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沙冬青 于 2010-5-13 15:34 发表


我喜欢这样的交流。
我真没对河南作为中原一说有任何不那个的想法。版主可是冤枉我了。
“别说你,就是王国维”,这可折杀俺了
很羡慕你,真的。前几年热血沸腾,差点儿报考考古专业的研究生了。琐事 ...

你是大哥。

有血性的河南人很多很多,我回去见到的大多都是。

所以,对你来说,是考古;对我们来说,是家事。不一样的。

许慎也是我老乡,驻马店上蔡县人,我们相隔50里。只是时空不同而已,很多心境都是相同的。毕竟是乡里乡亲的。这是其它省份的人所体会不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3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李阳 于 2010-5-13 15:38 发表

你是大哥。

有血性的河南人很多很多,我回去见到的大多都是。

所以,对你来说,是考古;对我们来说,是家事。不一样的。

许慎也是我老乡,驻马店上蔡县人,我们相隔50里。只是时空不同而已,很多心境都是 ...



所以我羡慕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3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偶还得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9-14 02: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