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久违了——【诗歌报】
大约在80年代至90年代后的十几年里,可以说我对【诗歌报】是爱不释手。记得【诗歌报】早些时候还是个小本本,以后变成了跟画册一般大。大本儿的【诗歌报】让我更喜欢,不仅外观好看,内容也丰富多了。那儿是我刚参加工作不久,薪水很有限,可每月都要挤出几角钱几元钱用于购买【诗歌报】。将诗报捧在手里读,我觉得是进入了一种境界,读诗和写诗正是从那儿时开始的。再到后来渐渐地开始发表自己的诗歌。曾一度心血来潮要辞职写诗,但立马遭到周遭的谴责。是啊,现实与理想总是发生冲突,总不能饿着肚皮专门写诗或是写像诗一样的文字。虽然多年以来没放下写作,但是诗歌的写作自然很少很少了。几年前我看到一则消息说,安徽有一位著名的青年诗人,就因为写诗连自己都难以养活,当时我有一种悲哀感。一个歌手可以凭借诗人的词曲唱红走红,名利双收,可是诗人的囊中仍会羞涩。台湾有个李宗盛,许多青年歌手都是唱着它的词曲长大的和出人头地的,可李宗盛可有多大的名利?这就是社会的一种现实或现状。即使是今天,诗人的尴尬仍在继续。"精神变物质",这个哲理对诗人而言仿佛有着隔阂,如果深究这个问题,无人会予以理睬,其中的苦涩恐怕只有诗人自己去领略和承担了。如此说来,我自己好像有些解脱,虽然自己够不上一个合格的完美的诗人。在那儿几年里,我写了几部长篇报告文学集子,虽然写的不是诗,但我写诗练就的笔触对于其他的文学式样而言可以说大有补益。难怪有一种说法说诗是文学中的文学。写长篇报告文学,然后出书,从经济角度来讲是收到了一定的效益,但是有一种深刻的无奈多年来一直没能解脱,那就是对诗歌精神的深度追求的延误。把握自己,把握命运,说来容易。我就听说过有人对诗人提出了质疑:“你都高尚的快没饭吃了,还继续写继续高尚吗?"渺茫也好,无奈也罢,这些年来如果说有什么值得庆幸的话,那就是自己最终没能背叛诗歌的精神。
如今,若干年过去了,尽管很不易。年龄也跟着增长了许多,但是自己仍觉得心地很年轻,甚至还有一份单纯在里边。这也许就是诗歌当年在心里种下的种子的缘故吧。
这世界可以没有许多
这世界
科技和物质并举
同时发达
但这世界仍然可以没有许多
可以没有别墅
可以没有林肯轿车
可以没有许许多多
但唯独不能没有诗歌
尽管市场经济不埋诗歌的单
尽管诗歌与市场经济的碰撞成为尴尬
诗歌是有别于水稻小麦的食粮
别看它填不饱肚子
一个人可以没有
两个人可以没有
或许更多的人还可以没有
若是世界没有诗歌
再发达也会变成沙漠
地球上的水分阳光和空气
从此会大面积的流失
久违了——【诗歌报】!
我真的是很久没见到她了,如今再度相见再次邂逅,我真的是欣喜若狂。一次,我想从网上 点一些老歌-t台湾民谣【雨夜花】,嘿,真是巧了,平时想找都找不到的歌曲,想不到敲几下键盘就能找到。于是,我想到了【诗歌报】,很幸运的,一点便出现了她的身影。这时我从潜意识里认识到,如果自己的心里没埋下【诗歌报】的种子,如今无论如何也不会想起她。
诗歌,我的家园!
经历了苦痛,经历了深刻的无奈之后,我还是找回了诗歌。找到了诗歌,我才有了回家的感觉。
[ 本帖最后由 HONGQIANGWEI 于 2010-5-7 00:14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