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4345|回复: 27

墨家走马观花[周评谷风,焚帛。。另几个非大厅作品的新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4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谷风,简约而干净的男人

早前或曾读过谷风,却并无印象。百忙中初读《果核》,即被这种简约而干净的风格打动。成熟而深刻的笔力,无限的张力和延伸的寓意,不禁想探究作者是谁,搜寻和文本相关的信息以了解它背后更神秘的内涵。于是看到的是一本书,或是很多精华,或是老斑竹。
做一个评,即想深入地挖掘一首诗的技巧和内蕴,亦是对所欣赏的诗写者的一次人格上的接近。虽很愿意去搜索谷风的所有帖子,只是匆促间,选的诗,写的评,只能点到即止,做我如是之喜欢,浅薄之解析。

《果核》

我吃到坚硬的果核
或者一场风暴
它预备的姿势在我手上
暂时的静止
我极力触摸它内部的闪电
雨季和干燥
它静卧在我掌心
这个小小春天的胚胎
很沉重
    诗的进入很平静,就象风暴的中心一样。也很平实。但整个构想和寓示在一步步推进中。一个很平常的生活姿态,即刻引申到其内层的生活含义,再进而由果核的姿态切入自我坚硬的人生姿态,蕴涵着一切,蓄势待发。一句小小的春天的胚胎,形象生动,使主题温润起来,活起来,使小诗更精致起来。
    整首诗很通透,明晰,作者找到的触点好,属于灵光一现的感觉。这刚好也是文字的灵魂所在。对文字的驾驭能力稳健成熟,所以文本显得干净,走势轻巧。唯一感觉是结尾,有点承受不住前面的铺排,显得头重脚轻,也辜负春天的胚胎且并不觉能归拢或将空间感远延。

2,焚帛,灵动瞬间

  和焚版在诗歌报相处过短暂的一阵,其时适逢他做周评,拿了我一篇稚嫩的写给母亲节的诗歌开煽,当时很羞赧了一阵,也是刚打上斑竹二字,被这么挂着几近一月,不是滋味且也不服气。有本事你写几个我看看。
   某一时刻,特别喜欢那些具有悲凉,苍劲,苦寒曲风的文字与音乐,关于藏地和大漠,关于坚韧的生命和不屈的追求,都有一种倔强的认知。这个时候读了焚帛发表在期刊的集中文字,很多关于这一类的精神写作,不禁对他亲近起来。尤喜欢他那首《红柳》。

沪杭高铁下的一小片红花草地

这竟然是一片红花草地!
一群颤动着衣襟的乡村妹子
曝露在五月的阳光里!

这在大地的低矮处摇曳的明艳
依稀唱着忧伤的和声。

隔着小河我轻唤:
红花草!红花草!
仿佛唤着一个熟悉的小名,
可少年的往事我竟一件也想不起了!

       这也是一首不难解读的诗。惊叹于高铁下,某一片原始的纯净的乡情。和现实世界映衬得如此分明也唤起作者遥远的记忆。一片繁华之外,却又真的不想回到以往的自己。仿佛依稀,都在今天和昨天中交错。
       诗的进入直接,有摇滚的节奏,用词简略,很喜欢。
       感觉不好的是结尾有些直,断个句,也许诗意会更立一些。

[ 本帖最后由 墨家 于 2010-5-7 10:42 编辑 ]
发表于 2010-5-4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墨家
看看诗评,不错,提提
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4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肯的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4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4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会做诗评,希望能从墨家老师这里学得真谛。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深圳欲望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5-4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5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并支持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5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墨家好眼光。你选的也是我欣赏的
期待更多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6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霞学习后很受感染和启发
谢谢这样美的诗
这样美的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7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3,,野桥,纯净澄明的精神境界。关于藏曲

某一个阶段,我会爱听《万物生》的梵文版,会爱上雪莲花的洁净和纳木错的高远,会写下追随仓央嘉错的精神向往。这个时候读到野桥的一组藏曲,无疑感觉心无比贴近,整个呼吸都融入到藏民俗那种古老神秘而又纯净的情韵之中。

《藏曲》

      一

我的眼睛,始终关闭
天空蓝得再也融不进一滴雨水
到处是洁白的羊群
它们在雪山上吃雪
它们带着神的意旨
我不明白,我还要行走多久
才能让自己脱胎换骨
水淋淋的阳光
让我从经幡中上升,让我不知所措
最终,我会从雪山上下来
加入诵经的人群
到处是洁白的颂词
我要放牧好属于我的那一章
以便日后,灵魂能进入天书

      二
。。。。。。。
《生命中的天堂》
《落日中的布拉达宫》《高山之巅》《我们会遇见人间最干净的雪》

    整个一组干净的气息,间构饱含了藏民族丰富的元素,充满了超然物外与雪山草地融为一体的精神追求。
    也许拆解下来,并不能象技巧性质地那么句句推敲,字字可品,但宏大的精神面貌与与纯净的情感已让那些技巧显得多么薄弱。精神本是诗者的一个高度,是文字更能够感染读者的主向力量。那些直入灵魂的题目,那些提炼的字眼,无一不象我听到藏歌时一样震撼。
    这组诗是应该收拢来读,而且一气呵成,绝不滞障。诗没有固定模式,只看它如何打动我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7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4,呆呆。长句善舞。

在这里读过呆呆的几首,都是长句子,却是不同的情绪与主题,不同的分解与韵致,但每次都是或多或少被打动。她所营造的语境迷人,而给予的意境正是我或大家正在历练感受的,与是很快有了共鸣。她用的是一种浓情,一份对生活至深的感受,因为真实,因为深切,因为细腻,因为长短句的相宜。她打动了许多人。

  今天[节选]


时间经过我,撞向灯盏。
哦。做回你们自己,做回芨芨草,飞蛾
做回车站,人群,道路
和生产下一个忧愁的忧愁
在孤寂的庭院醒来,谛听。莫名地温暖,被南风抚摸
从渐渐浓密的树叶间,认出自己
微光是苍穹手上的苹果。切开它吧,它溢出的甜
将带着我,从星光织就的图案中逃离



我来了。这个黑夜,我取得土地信任,它把我抱在怀中,我闻到它双乳的欲望
我的哭泣犹如虫鸣
我抓住夜晚,双手空空如也。我的母亲,睡在荒野身侧,噙着微笑


  全诗共5节,刚看过木匠评了这首,在收藏贴里找到呆呆的几个,还是忍不住为这首说两句。如她所说,写在自己生日,用上母亲父亲天空大地,饱蘸浓情,纵横挥洒,长句不觉之繁杂枯燥,句式永远新奇变换,所承载的情感,所造就的气场,贯穿整首诗一直未减弱。
   毋庸置疑,感性诗歌的共振作用是无穷的,它的承载能力让无数的诗歌爱好者趋之若鹜,但是在情感已经被诗歌无限透支的现今诗坛,如何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与别人情感相似但方式不同的诗歌,已经成为一个深刻的话题,于是变焦、折叠、隐晦粉末登场,也逐渐被许多诗歌爱好者借鉴和使用。
   呆呆的诗是具有自己独特的味道的,感染力强,易于读懂表层,再去探究深层的含义,并且记住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7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5,,胡卫民。母亲节的献礼

      亲情,亦是诗歌永远的主题,每位诗者展现的画面和抒写的角度肯定不同,经历的环境和情感的浓淡也会不同。
       胡卫民是从细节入手,给我们展现他自己最为熟悉而又万分动情的画面,许多感触,是身在他乡的游子最能体会的。它平实,真诚,他的思索正是我想到而未成型的语言,正是我心中某种期待宣泄的感情,从而有了极大的共鸣。


母亲,被风吹动   

这几天,我的睡眠呈树上的鸟窝状,被山风袭扰
终于,四姐从八百里外的老家打来电话
说母亲在县医院打了七天针后
现在回到了乡下
这印证了我这几天因何心绪凌乱,目光呆滞

尽管我是一个知天命了还没长翅膀
已陷入他乡,不可能再远走高飞的人
一旦岁月的风吹动母亲单薄的身体
我心里的草,就会大片摇动,涌向家门

从前山风算什么,母亲迎着它上山打柴
下地干活、挖野菜,背上还背着小我二岁的弟弟
我说老七啊,你下来跟我玩吧
可他却泥巴一样,贴在脊背上更紧了

现在,山风吹向耄耋之年的母亲
哪怕很轻的一缕,都让她脚跟不稳
靠在老家的土墙上,而不是儿女们的肩膀
像一颗树,始终不肯挪动它的根
我们只能沿着一条回乡的山路
一阵风似地刮来刮去

从小到大,我们从母亲身上拿走了
奶水、青春、温暖、美德和尊严
现在又蚂蚁一样一点点搬动她所剩无几的命
还是我自己来吧,你们忙去吧
梦里我仿佛听到母亲的耳语
她总是趁身边没人时悄然溜走,似乎走慢了
天上那颗等她的星辰就会被风吹灭


     诗是好懂的,无复多说。也许你回会说它流于散文化,不够精练。只是我看到这题目,读完这内容时,我真的觉得被风吹动了,然后眼眶濡湿,内心酸楚。一首诗,语言功底是基本的,文本处理是必须的,剩下我总把诗者的精神追求放第一,感情升华放第二。所写具有共性,能引起共鸣或震撼的,必以为好诗。其次才是耐寻味耐玩耐品趣味无穷的,因为毕竟属于玩文字,立意低了一层。而那充满了写作技巧和专业虚词读之又读还无法进入的,只好以疲劳对之。
     有槛外的朋友说,现在还听说有人写诗,太奇怪了。我们无非为了一种爱好,达到一种心理净化,寄托一份情感。能够认真读我们文字的人,在那一刻已对我们倾注了心力。文人间能相亲相爱,才是一件美事。
     有些语无伦次了,墨家或不是叫诗评,是说点很私人的想法。
     如此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7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6,,徐赋。霞客行时侠客吟。

  一直以来,喜欢春山绿水,欢歌过后,留个淡痕。若干年后回头,既见证了此地的风情,亦融通了彼时的心思。某种思想,某种精神面貌。都烙印在那山山水水,古城建筑之中了。哀古伤今,发一已之幽思,嚣英豪于尘上,甚是快哉。情之入骨,感之入物,天下万物,便仿佛于我胸中了。
   读徐赋之《皖西组诗》,正是如此感觉。一路行吟,一路洒脱,所有精神都挥洒在文字当中。有血有肉有风景,读来令人沉思,无比快慰。似乎这脚下的万里路,又复回到眼前的千行诗。

《春天抵达六安》

我站在大别山的春天里
一个叫皋城的地方
倾听,千帆竞渡的快

江淮,两条细长的青丝
在大别山的两鬓,被春风撕裂
释放着隐忍的激情,克制而舒缓地
抵达皖西大地

火似的杜鹃花群,覆盖了
苍茫的群山和炊烟袅袅的村庄
九墩塘畔,一脉相承的红
热血的体温,浩然长歌
只有潮起,不见潮落

这无限深入的春天,英雄的六安
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回响里
加速着。春天脚步,一路前行

  组诗收了六首,六段锦,都从各自的人文与历史角度发散开来,再上升到作者本身的精神高度。整组排列显得宏大,浩瀚,有气势。
  着重在渲染,讴歌,激情,弥散着一层豪迈的气息。积极向上的感染力,读了令人心热。
   在阅读一些文本时,我们可能会根据各自的性格和素养形成自我的表述方式:一类是从作品类别的创作手法和技法表现为评者,我视为专业性评述;一类是以解读为主体,连带感受性为评者,我视为理解性评述;一类是以主观性感受为评者,我视为阅读性评述。我应该属于中间那种解读,偏于感性,所以只代表我个人的读后感。
  此组诗亦线条明晰,情怀与语言感同身受,如风徐来,不见得有更高的技巧,堪堪能入到我的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7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墨兄刀法沉稳,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7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的很细腻,中肯。凤儿学习了,墨家斑斑辛苦了。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9-14 07: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