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5-7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6,,徐赋。霞客行时侠客吟。
一直以来,喜欢春山绿水,欢歌过后,留个淡痕。若干年后回头,既见证了此地的风情,亦融通了彼时的心思。某种思想,某种精神面貌。都烙印在那山山水水,古城建筑之中了。哀古伤今,发一已之幽思,嚣英豪于尘上,甚是快哉。情之入骨,感之入物,天下万物,便仿佛于我胸中了。
读徐赋之《皖西组诗》,正是如此感觉。一路行吟,一路洒脱,所有精神都挥洒在文字当中。有血有肉有风景,读来令人沉思,无比快慰。似乎这脚下的万里路,又复回到眼前的千行诗。
《春天抵达六安》
我站在大别山的春天里
一个叫皋城的地方
倾听,千帆竞渡的快
江淮,两条细长的青丝
在大别山的两鬓,被春风撕裂
释放着隐忍的激情,克制而舒缓地
抵达皖西大地
火似的杜鹃花群,覆盖了
苍茫的群山和炊烟袅袅的村庄
九墩塘畔,一脉相承的红
热血的体温,浩然长歌
只有潮起,不见潮落
这无限深入的春天,英雄的六安
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回响里
加速着。春天脚步,一路前行
组诗收了六首,六段锦,都从各自的人文与历史角度发散开来,再上升到作者本身的精神高度。整组排列显得宏大,浩瀚,有气势。
着重在渲染,讴歌,激情,弥散着一层豪迈的气息。积极向上的感染力,读了令人心热。
在阅读一些文本时,我们可能会根据各自的性格和素养形成自我的表述方式:一类是从作品类别的创作手法和技法表现为评者,我视为专业性评述;一类是以解读为主体,连带感受性为评者,我视为理解性评述;一类是以主观性感受为评者,我视为阅读性评述。我应该属于中间那种解读,偏于感性,所以只代表我个人的读后感。
此组诗亦线条明晰,情怀与语言感同身受,如风徐来,不见得有更高的技巧,堪堪能入到我的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