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3264|回复: 25

《来自微光里的抒情》——关于灯灯和她的《我说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24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微光里的抒情
                                                                      ——关于灯灯和她的《我说嗯》


       诗歌,或者说一个诗人所创造的诗歌世界和文化价值,必与诗人个体的日常境遇和社会关系相关。之所以提到这一点,与灯灯独特的诗歌文本及关注对象有关,也与我个人的当下关怀和想象有关。那么说到灯灯和她的《我说嗯》,每次我都怀着喜悦的心情进入阅读状态,虽然我的知识经验不可能与之充分对应,但在她的字里行间,我总能看到我所期待看到的那一切,譬如她的凝练,她的透彻,她的温暖,那些作品总让我想起精美的瓷器,带着微光,而一旦打开它,我们就能看到灯灯持之以恒的纯美抒情。
     虽然,我和灯灯从未谋面,从未了解和她有关的日常生活,我在福州的很多朋友都见过她,我却不在场,也就无法判断作为诗人的灯灯所具有的特殊神情或气质,但我很容易猜测,她就是那种从里到外都透着亮色的诗人,是那种不惊不诧,在需要时瞬间就捧出温暖的诗人。这像依附在她身体里的那些分行文字,锁于心间则不动声色,一旦跳出总让人不忍割舍。我不是灯灯也不是女性诗歌的研究者,我只是她作品背后一个善于察言观色的普通读者。或者可以这么说,我是那个被她的作品由异地牵往故居的人,这应该也算是灯灯诗歌所具有的地域反响之一,可以像我这样持续地阅读,临空相望。所以说,读她的诗歌,就像老熟人碰面,不需要想象和紧张,不需要迟疑,也不需要暗示,即便是面对她的一整本诗歌集子。
    其实,早在2006年的时候,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我头一回读到了灯灯的三五首诗歌,并于当晚写了一篇题为《戴面具的意象》的评论文章,表达我对作品的喜爱。那时,我并不知道作者是一个刚刚对诗歌萌发兴趣的人,也并不知道在若干年以后,这个名叫“灯灯”的诗人会时不时地带给我惊喜,让我对诗坛的后备力量产生憧憬和信赖。
    从根本上说,诗歌反映现实事物的形象绝不是蓄意而为,它是一种巧合,是在某种无从束缚的约定中悄然进行的,它可以任意抽掉现实事物的繁杂背景,递给它们全新的组合,促其获得再生。但是,诗歌绝不是语言材料的展示柜,它有自己的弧线和边界,就象天、地及天地交界为人类划定的栖身之所,而诗歌就是那条地平线,从远看,它是极限,靠近了,却是驻留地。灯灯是深深明白这个道理的。从2006年至今,前后短短五六年间,她的诗艺长进飞快,尤其是这一两年,这个生活在江南水乡的年轻女子早已学会运用语言系统来构筑事物秩序,通过大量的阅读,我就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她是那种不需要反抗却拥有足够力量颠覆事物原有属性的诗人,她避开“中心”,避开那些大而无用的事物,一味地沉湎于琐屑的可察的细节,却又能透过语言的辐射引领事物走出躯壳,完成自身的心灵归位。就这点而言,她是大胆的,冒险的,但并未因此失去表达的自由;相反,她是灵透的,机智的,由于她的刻意和用心,她几乎解除了语言的既定传统和规则,这一看似极需挣扎的过程,在她看来,却绝非物极必反式的简单的颠覆,而是必不可少的自我提醒乃至物我同化的进程,而当今中国语境下的诗歌创作所缺失的恰恰就是这一进程,尤其是女性诗人,几乎可看作是一种先天不足。然而,灯灯却做到了。
    灯灯并不否认,诗歌是一门高深的艺术,艺术能更新我们对生活和经验的固有判断。比如说话,由于我们每天都在张嘴动舌,我们就不再意识到它;但当我们亮嗓唱歌时,声带运动就会为我们带来新鲜之感。有时,我也想,诗歌是否具有心理上的暗示作用,即它能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惯不惯或在直接接触中难以觉察的东酉以变形的方式凸现出它潜藏的意义,从而让人有所发现并得到提醒。此前,在线上,我和灯灯也探讨过相类似的问题,但她只说“嗯呢”。现在透过诗歌作品,我已经得到了她原本该给的答案:

我在耐心等它飞过来。一只被黑暗驱赶的飞蛾
在百页窗上,翅膀急速拍打
接着是簌簌的声音、夜色和空气,一齐
往下淌
我想我有些心乱,我的确
有些心乱
当我走过去,它扑的一声
飞走了
留下我,和那些来不及落地的粉尘
        ——《飞蛾》

    飞蛾是我们过于熟悉的一种虫类,我们的记忆在适当的时候总会提醒我们这世间有着太多“飞蛾扑火”的故事。它代表着一种常态,一种牢牢占据我们思想的生存暗号。可在这里,在灯灯的视觉中,飞蛾的路程被阻隔了,被打乱了,它的飞离是一场意外,和“我”无关,但却和黑暗有关。从飞蛾到夜色到空气到我,组成了一个变形、变性的诗歌的场,熟悉的一切糅合在这样的场里反而显得陌生了,彼此间仿佛全都得到了暗示,可以对接亦可以互换,就比如诗中的“飞蛾”和“我”,“飞蛾”是我,“我”也是“飞蛾”。表面上看,由于“急速拍打的翅膀”和“即将落地的粉尘”给作品涂上了灰暗的色调,但抹开它们,我们却能看到温暖的光泽,那是“我”与“飞蛾”对接互换的结果,这是灯灯的高明之处。我以为,灯灯透过作品带给我们的温暖,它不是一种物理状态,而是一种品质:一种观察的韧度、一种书写的刻度、一种反思的力度。
     灯灯理应算作善于表达的诗人,暂不说她的呈现手段优劣高低,但她显然不是个炫技的诗人。她不会为技术而技术。她对诗歌技巧的运用始终不会超越观念:技巧服务于内容,内容决定了技巧。在灯灯这里,她的文字世界几乎等同于她寄存现实的个体世界,她对自己的个人立场从不保留,但也从不夸张,适度地张扬,适度地贴近,而后又适度地返回。
    再看这首在深夜里不要轻易触碰的短诗:

我听见自来水管爆破的声音
卡车压过桥面
我看见你被巨大的寒冷
反锁在异乡的小屋
久久
发不出声

        ——《冬夜》

    我个人以为,很多诗写者不能让诗歌产生重量感,让它顺着语言表达的核心沉下去,不是因为缺少对语言捆绑的力量,也不是语意的不匹配,而是因为盲目地组合和提升,把意象牵引到了一个错误的地方。我觉得优秀的诗人必须具备这样的一种能力,尤其是面对语言,他要善于让语言自主地参与视觉世界的运动秩序,表层的内在的,不管是被缩小、放大、修剪、窜改以及修饰等,他(她)的语言必须保留属于他(她)个体的气息,甚至带上个体的符号,哪怕是在某个标点背后应期而来的冷寂和沉默。就拿这首《冬夜》来说,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题材,不论采取“大视觉”或“小焦点”都不能完整地代表创作者个体的审美情趣及价值标准,“大视觉”容易把自己省略,而“小焦点”又不足以呈现更高的心灵关怀。那么,只有以适当的方式、最佳的契入点糅合自然、社会、文化及人的属性,积极寻求其背后的深层关系,才可能让文本扩大、增容,保持不被压迫和剔除的艺术状态。灯灯的处理真可谓不同凡响:从爆破的“自来水管”到负重的“卡车”再到反锁在异乡小屋中的“你”,短短六行,每一个意象都带着特殊的指令,它们脱离了自身应有的角色,表面上看是一场伪装,实际上却指向另一种已被模拟的现实,这就使得那个冬夜的“冷”因为有了不同层次而令人揪心。也许,读者们容易接受的仅是那个流落异乡的人所面临的生存处境,但别忽略了在它背后还潜藏着更为宏大的叙述背景,譬如社会的压力、事物的变形及人的挣扎。
    我可以很自信地说,灯灯是我读到的少数几个能在诗歌里完成虚构能量并与现实对接的女诗人,她的很多作品都带着虚构的色彩,除了上面这首《冬夜》外,还有如《木耳》、《雪地里的黑罂粟》、《空心人》等,都是独树一帜的作品。虚构有虚构的好——它不是为了追求现实性而表现现实,而是为了表现超越性,因为,我们对这些事物的需求甚至比对现实物体的需求更强烈。在灯灯的这类作品里,诗歌话语以及该话语筑起的虚构世界并不是作为对现实世界和对作者主观心灵世界的表达,她做了更深的挖掘,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断地开拓自己,获得新世界。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作品外,我还痴迷于灯灯的爱情诗:

我喜欢你。轻轻地
叫我宝贝
我假装没听见。你就急急地叫
压抑地叫。
像蜜蜂蛰在花瓣上。
我红着脸。我说嗯
         ——《我说嗯》

侧过身就跨了进去,锁孔里的春天
一千只鸟在木镜里鸣叫
你抱着我,声音从脸上滑下,落在枕头上
像揉碎得桑树叶
夜晚多么软啊
仅仅是雨后,你摸到了我身后的黑暗
         ——《那一刻我是灯灯》

他在等我过去,等我脱下鱼鳞,清凉的月光
动荡的火焰,以及掺进的温柔夜色
什么是水火交融,爱恨
交加,又听从雄性的暗示,拾起片刻呢喃
我简直是无地自容,我听见我说
是的,我愿意。
          ——《夜未央》

    由于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及温顺,她们为我们带来的爱情题材的诗歌作品总保持着一种独特的气味。像灯灯,在表现诸多闺中情感时,很容易就卸下了代言的角色和变腔的风貌,不论是谋篇布局,还是词句组合,不论是瞬间的悸动,还是堆积许久的思慕,一切都发诸其本真的生命体验,无须模拟与揣测,更不担心观察角度的局限和情感投入的少寡而具有的隔阂,读来情真意切,思绪万千,叫人身心相随。就我的阅读范围来看,集子中收入的《浮标》、《那时候》、《雨后的雌蘑菇》、《桃花岛》、《仰望》、《我是草莓》、《我想你》、《那一刻我是灯灯》、《只有很少的清晨》、《小伎俩》、《我说嗯》、《夜未央》、《七夕》等爱情题材的诗歌,都叫人过目难忘——尤其是《浮标》、《我说嗯》、《那一刻我是灯灯》、《夜未央》这几首,在创作心态上更为单纯,处处透着女性特有的柔情;在审美心态上,不娇不躁,竭尽呈现情感的原态色彩,辞色取其自然,抒情取其纯粹,作品无疑就显得超凡脱俗,具备了少有的清丽神采,可堪称佳作。
    心理学家荣格说:“人不可能远离他所分析的人、故事或是意象,他必须进入他们。”
    我想,灯灯一直就是这样做的。在她的很多作品里,我们都可以感觉到她进入的状态,偶尔是“你”,偶尔是“我”,偶尔还有可能是“他”,不管设定自己为什么样的身份、角色,他们都不是单一的存在,而是叠加,不断地叠加,变厚,产生负重感,具有了好几倍的分量。在她描述的场景里我们看得到最清晰的事物,它们的颜色、形状、材质无不历历在目,因为她是一个自身就携带着光芒的人,能递给事物各种无法言传的特定情绪下的光线,并懂得光线的去处,指引它们丢下来自时间和空间的重力,让自己变得轻盈。既然提到“光线”,我还想插一句,更多的时候,我会把它视为灯灯诗歌的亮度,在幽明与黯淡之间,在闪烁与遮蔽之时,灯灯从未退场,因为她是一个可以领着光芒自由穿梭的人,她为我们搭建的故事和场景虽说“破碎而朦胧”,但在所有有意识流动的地方,她所能去的地方,我们都将留下期待。写到这儿,我还想说说集子中几首不得不读的诗:

不被原谅的是那些轮回,那些散落在四处
存在的美
从一些人身上怀念另一些人,死亡不远
春天不远
在峭拔和绵延的山谷
风送来确认的回声,也不远
        ——《不远》

路上走过携带海水的人,藏着火焰的人
在大悲山,草木尚绿,向上的台阶通往寺庙
我不认识诵经者,我认识
从山上滚落的松果
        ——《大悲山》

设想我死了,你们替我活着
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从千里之外
赶来
忍不住泪水
那时该有一个黎明,从山崖花的山巅
送出小溪
该有一朵玫瑰,写着我的名字
该有一片白云,停在半空
如果荆棘鸟
忘了替我伤心
该有一个人,想起我的领土
为我轻唱起祖国
该有一首诗,因为我的缺席
而永远未完成
        ——《设想》

    如果有谁已经读过上述这几首诗,那我相信灯灯独有的那种气味早已钻入他们的鼻孔,写入他们的味觉记忆,并且不再将它忘掉。即便是多年以后,他们可以忘记作品的名字,忘记她在诗歌里铺展的场景、人物及细节,但他们一定忘不掉那种迷人的诗歌气息。甚至只要看到或听到“灯灯”这个名字,他们瞬间就能马上想起那种味道。她们应该注意到灯灯在作品里对空间和场景带有多重隐喻和暗示意味的描述,这是灯灯很擅长的一种方式,也是她诗歌的特色之一。我们可以从她的作品里随手摘取一段场景或空间的描述,即使是简单的一个词,一句话,也能马上想象出那个旁观者,或者说叙述者的眼神——眼神所到之处,再僵硬的事物都变得柔软了、朦胧了,并被赋予了光泽。
    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句话直接道出了美的形象有赖于理念的存在这一信念。在这一认识看来,自然景物的美与艺术的美都需要理念的充实,但自然美主要是由观看者自己领悟的,自然美自身蕴含的理念至少是不充分、不集中的,而艺术则由创作者自觉地迸行加工,秉有了更多的或者说更自觉的理念。灯灯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加工”的诗人,在她的诸多诗歌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绘画的直观形象,如《局外者》、《淋一场雨是必须的》、《高速公路上》;可以看到雕塑的立体造型,如《浮标》、《忆江南》、《让春天复活》;可以看到电影的蒙太奇镜头,如《在桃花坞》、《春日即景》、《他们像一堆烤熟的地瓜》;甚至还可以看到舞台艺术,如《外省亲戚》、《或者桃花,或者木棉》、《大海有了新的去向》,立体、动态,带着表演的程式化倾向,却又高于生活。
    换句话说,在灯灯眼里,“抒情”已不是一种诗写手段,也不再是简单化的情感抒发或情绪表现,它是一种美学观照,一种生活风格,是面对现实、构建另类现代视野的重要资源,甚至还可以视其为把个体从大众中分离出来的立身策略。
    对于灯灯或者说对于她的作品,想说的话还很多很多,尤其在如今这样一个连快感的计算都可以精确到以秒计的时代里,她给我们留下的东西已经很多很多了。当然,她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像她这样年轻的温暖的诗人在铺天盖地的无聊之中,终将带给我们不被遗忘的玄想和奇迹!
发表于 2010-4-24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的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4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诗美,评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4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青艾好!

谢谢青艾德阅读!多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4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墨兄好!

谢谢墨兄的阅读!多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4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读。

我只是她作品背后一个善于察言观色的普通读者。或者可以这么说,我是那个被她的作品由异地牵往故居的人,这应该也算是灯灯诗歌所具有的地域反响之一,可以像我这样持续地阅读,临空相望。所以说,读她的诗歌,就像老熟人碰面,不需要想象和紧张,不需要迟疑,也不需要暗示,即便是面对她的一整本诗歌集子。

好亲切。一切来自心灵。绝不造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4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她是那种不需要反抗却拥有足够力量颠覆事物原有属性的诗人,她避开“中心”,避开那些大而无用的事物,一味地沉湎于琐屑的可察的细节,却又能透过语言的辐射引领事物走出躯壳,完成自身的心灵归位。就这点而言,她是大胆的,冒险的,但并未因此失去表达的自由;相反,她是灵透的,机智的,由于她的刻意和用心,她几乎解除了语言的既定传统和规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4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诗写者不能让诗歌产生重量感,让它顺着语言表达的核心沉下去,不是因为缺少对语言捆绑的力量,也不是语意的不匹配,而是因为盲目地组合和提升,把意象牵引到了一个错误的地方。我觉得优秀的诗人必须具备这样的一种能力,尤其是面对语言,他要善于让语言自主地参与视觉世界的运动秩序,表层的内在的,不管是被缩小、放大、修剪、窜改以及修饰等,他(她)的语言必须保留属于他(她)个体的气息,甚至带上个体的符号,哪怕是在某个标点背后应期而来的冷寂和沉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4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读完,中午的时光,有些困顿。先上色。俞兄的这篇又值得细味。
学习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4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灯灯的诗歌,谢谢昌雄的导读!
读完这篇文章,受益匪浅,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4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候墨家!

谢谢兄的阅读!多批评!灯灯的作品写得不错!我的评会弱些。呵呵,谢谢兄的用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4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梧桐好!

谢谢兄的阅读!敬请多多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4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候田兄!

兄的建议不错,有这种想法,等差不多时会搞一本。谢谢田兄阅读!多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4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挂起来,更欢迎兄弟以后多帖本厅作者的评点。回头再细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4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虚构能量并与现实对接。
不是为了追求现实性而表现现实,而是为了表现超越性,因为,我们对这些事物的需求甚至比对现实物体的需求更强烈。
诗歌话语以及该话语筑起的虚构世界并不是作为对现实世界和对作者主观心灵世界的表达,更深的挖掘,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断地开拓自己,获得新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9-13 09: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