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723|回复: 21

没想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24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没想到,这里的石头会说话
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能
开出一朵花
从汽车里走来的人,他们就在和石头说话
和断壁握手

没想到,这些断壁
能握住这么多人的手



      二

这是一些从明清走来的女人:
小脚、平鞋,着粗布衫
青石路上,她们不媚、不羡
不描眉画眼,她们每天打扫那些老宅子:
女子读书的地方
进士住过的地方
朱开山逗留的地方
她们每天吃野菜吃煎饼喝深井里的水
她们和老宅子一样长寿,她们都能活到一百岁

所以说,她们希望每个来这里的人也吃野菜煎饼
她们希望来这里的人长寿
她们还希望来这里的人,到山上走走
走立交桥,去吹山里的风
你看,风一吹,遍地的桃花就开了
你看,那一层一层的梯田,多像我们走过的脚印



       三

现在,我站在了山顶,和魁星楼里的
魁星说话,和文星阁里的文曲星说话
我听见她们说了许多
我听见她们振振有词
我在努力寻找什么,一枚钉子
或者一个影子?
可我搜遍了朱家峪大大小小的角落
竟没遇见,没想到
我把她弄丢了



[ 本帖最后由 静如 于 2010-4-27 00:4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4-24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

近日,西北的老孔因事来济暂栖。早就答应陪他去看百脉泉,拜访清照居,趁着周末,我又约上章丘的静如大姐,一起去看百脉泉。

    济南以泉城闻名,来济不看泉似乎说不过去。百脉泉早几年我曾去过,泉水汀淙,绿柳拂风,环境清幽。墨泉莹润如玉,百脉泉似一串串珍珠,梅花泉如一朵盛开在水中的梅花,漱玉泉明澈似境,当真可以让美女对镜梳妆。一泉一景,各有风姿。清照居位于公园一侧,这位婉约派女词人清新脱俗,倒是与百脉泉的清幽相得益彰。这次前去,却有些失望。地下水位下降,泉水已失去往日风采;新建的人工景观多了游乐功能,却破坏了原来的清雅之气;更可气的是,龙泉寺里的假和尚,合谋骗取我们的银子。不知对百脉泉、李清照向往已久的老孔作何感想,离开时,我心中是存了遗憾的。

   下午,我提议去朱家峪。朱家峪,一个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明清古村落,随着《闯关东》的热播而扬名于世。我虽早闻大名,却无缘谋面。《闯关东》中那位闯出了一番传奇人生的朱开山,其原型便是朱家峪人,剧中部分场景,也是在朱家峪实景拍摄。老孔应声同意。我深知,与其让他去面对那些人造假景,远不如去寻访一个古老的小山村有趣。

    朱家峪位于章丘市东南方向的官庄镇,静如大姐开车载着我们,二十几分钟便到了。今天的朱家峪人,都已搬进了山下的新村。将新村与古村隔开的,是一座古朴的门洞。穿过门洞,如同穿过时光的隧道,从现代走进了朱家峪的过去。门洞用大青方石筑成,历尽沧桑而依然巍峨挺立。门洞上方横架着一座阁楼,上书“文昌阁”。上建阁楼,下筑阁洞,楼洞一体,这个造型到也别致。沿门洞左侧拾阶而上,可到阁上,里面供奉着文曲星。老孔是文人,我们陪他上了香,再沿着右边陡峭的台阶而下。

    下面却是一个标准的四合院。房舍保存完好,院落干净整洁,青砖灰瓦,古朴庄重。原来这就是朱家峪的学校之一——山阴小学,院中的影壁墙上,写着《山阴小学校歌》:“秀水之阳,胡山之阴,惟吾校址,义路礼门。创办学堂,协工同运,益于帮人之热忱。师生一堂,励志图新,培育中华栋梁人。。。。。。。”下面落款是民国三十五年九月。虽然墙壁上没有“再穷不能穷孩子,再穷不能穷穷教育”的口号,但从学校的规模及保存完整来看,足见朱家峪人对教育的重视了。

    学校现在做了民俗文化展览馆。展出的都是山里人日常的生活、生产器具,木制的风车,手推车,耕种用的耧、耙,柳条编的筐,葫芦做的瓢,石桌、石凳、石缸,就地取材,简陋实用。自元末明初第一个朱姓人来此定居,六百多年以来,朱家峪人就这样在这个三面环山的小村庄里,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繁衍生息。村民们搬出古村,也不过二、三十年时间。在一个叫“女织”的展厅里,还设有一架织布机,有人在那里现场织布。我坐上去织了两下,可惜连梭子都没穿过去,只好摆个架势拍照了事。一旁,有个老奶奶在那里悠然自得地
朱家峪村背靠胡山,沿山势而建,房舍高低不同,错落有致;窄窄的石板路相互交叠,如同进了迷魂阵。好在路路相通,我们并不担心迷路。何况,村子里有不少妇女和老人,在路旁摆着些野菜、山楂、药材、山鸡蛋等山里的东西来卖,也有人支起煎饼摊子,为游人提供现做的煎饼。见人来就吆喝几声,人过去就作罢,价格很是便宜,带着山里人的朴实与憨厚。

    村里有大小古建筑二百多座,除了山民的村居,还有古桥、古祠堂、古学校、古庙、古井等多处,这些建筑大多建于明清,青砖、灰瓦、粉墙,木格子窗,山字型脊,高高的青石基座,挺拔而庄重。行走在里面,仿佛时光倒流,一下子回到了过去的年代。这么多古建筑保存完好,想来当初的朱家峪人建这些房子并不容易,建来又是给自己及子孙后代用的,自然不会有“豆腐渣”工程。也有的房舍已经倒塌,只剩下残垣断壁,用无言的苍桑诉说着岁月的无情。(上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4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
保存最为完好的,除了学校,应该算是朱氏祠堂了。祠堂是族人们祭拜祖宗、商议大事的地方,是朱家峪人的根,是朱氏家族权力的中心,也是朱氏族人的精神依托。朱氏祠堂占地并不算大,前后两进院落,青石砌的高墙深院,带着威严与神圣。

    这里的旧居都是可以随便进的,哪怕老屋的主人在自家门前坐着,游客要进去看看,他们就像来了亲戚一样热情地招呼。唯独挂着“一门三进士”牌子的门前,贴着 “每人一元”的告示。人往往好奇,越是要钱的地方,越是要进去看看。原来,这是朱家峪唯一一座保留完整的私塾,是一个紧凑的四合院,右边是厨房,左边是书房,正对着主人的居室的则是一座两层的藏书楼,它的主人朱逢寅,因为教出了两个有名的举人,光绪皇帝亲笔题字 “明经进士”匾额。光绪年间朱逢寅被皇帝钦命为明经进士并任候选训导。中年后在家开设私塾,桃李满天下。

    到朱家峪,朱开山家不可不看。毕竟现在的朱家峪是靠朱开山才名扬天下的。石板小路纵横交错,但我们只能沿着一条来走,慢慢寻访。一路走来,古井、山泉、关帝庙,古迹到处可见。一座石桥横空架起,上有石刻的五个篆字:“康熙立交桥”。此桥建于康熙年间,用大小不等的青石砌成,至今牢不可催。桥上桥下均能走人、行车,雨季桥洞可泄洪,人车便可在桥上通行。立交桥是现代都市的交通枢纽,谁能想到,早在三百年前,朱家峪人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立交桥。

    就在石桥旁一户人家的门楣上,赫然写着:朱开山旧居。走进黑色的木门,院子不大,只有两间西厢房,三间南屋,砖木结构,土坯墙,低矮而简陋。西厢房里有土炕,炕前有个大火炉,我一眼认出这盘土炕曾在闯关东里出现过。院里有一口井,一个打水的辘轳,一个石磨。我们无法考证此处是后来恢复的,还是原来的样子。与前面所参观的“一门三进士”院落的完整、气魄相比,的确是寒酸了些。不过想想这才符合现实。进士是有了功名的人,自然建的起“豪宅”;朱开山一家正因为穷得揭不开锅,儿子娶不来媳妇,才去走那九死一生的闯关东之路。

    当我们走进另一家农户,一对中年夫妻,正在收拾狼藉的杯盘。原来,这是一个农家餐馆。也许走的累了,老孔大叫着请我们喝茶。我们坐在院子里的石桌旁,女主人麻利地把石桌擦了又擦,将泡好的茶端来。茶很普通,并不好喝。但在这样一个古旧的村子里,一个农家小院的石桌旁,我们这些原本相距几千里的朋友,坐在一起喝茶、聊天,便突然有了一种时光凝滞的感觉。

   老孔的眼睛好使,不知怎么看到了写在对面墙壁上的菜谱,并念念有声:炸蚂蚱,炸蝎子,怎么,蝎子可以炸了吃吗?好不好吃?我和静如大姐忍不住笑他,竟然不知道蝎子可以炸了吃,然后告诉他,蝎子能吃但要吃小的,老的有毒便不能吃了。老孔突然来了兴致,点了一盘炸蝎子,一盘野菜,又叫了一瓶酒。老孔的酒量甚好,如今见了蝎子,酒瘾便发作了。被炸过的蝎子,可怜地趴在雪白的粉丝上。老孔拿起筷子,夹起一只,看了又看,才放进嘴里。那副又怕又好奇的神情,实在有趣的很。待一壶茶喝透,一瓶酒也见了底,那盘蝎子早已成为我们的腹中物。

    出了村子,一条小路通往村后的文峰山,山上建有魁星楼,与村前的“文昌阁”遥遥相对。上山的小路很窄,鹅黄嫩绿的迎春花在小路两旁夹道欢迎,山坡上的桃花、杏花正开得一片烂漫。远处,则是一层层的梯田,顺着山势如画家笔下优美的水渠纹。山并不高,很快望见了赫然而立的魁星楼。魁星是北斗七星之一,主管文运,与文昌阁中的文曲星遥相呼应。在登上三十六级台阶后,首先要过一个“龙门”,寓意“鲤鱼跳龙门”,然后才上到魁星楼。文曲星拜了,魁星自然也要拜。何况老孔本就是靠笔杆子吃饭的,我们之间相识,亦是以文会友。

    拜完魁星,得里面主持应允,我们登上楼顶。四下里一望,颇懂些风水的老孔连声赞叹,称此地为风水宝地。看过碑志才知道,此魁星楼与前面的文昌阁,建于清道光十八年,为南方人朱霞所设计建造,此人精通风鉴,善启文运。前有文昌阁,后建魁星楼,后山叫文峰山,村西有山峦叫笔架山,朱家峪村处处透着崇文重教的儒家思想。

    回去的路上,已经是傍晚时分。但依然有大客车载着游人进村。这个静卧于大山的怀抱沉睡了几百年的小山村,大概就要被纷至沓来脚步声惊醒了。朱家峪村能够将几百年的古建筑保存完好,让我们亲眼看到时代的缩影与历史的痕迹,主要得益于她的封闭。那么,作为旅游景点开放后的朱家峪,今后将何去何从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4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
李清照落胎处,叫明水,在历城之东,再东几十里,便是朱家峪。

原来,这个地方俺见过,是在革命电影中见过的。革命电影里出来几个小游击,猫了腰,端着三八盖,贴着石子墙,喷,一枪放倒远处石阶上的敌人,敌人的钢盔呱啦啦顺着仄径滚,一直滚到堡门洞。俺去的时候,堡门由袖戴红套的村民把守,向俺要钱。门票,是古村的主体经济。

    朱家峪略似葫芦,堡门是葫芦把。堡门上方是文昌宫,俺给帝君上了香烟,没给立在下面的孟子让烟。门外响着佛爷的梵呗,寻声看,原来佛在檐下的小盒里清唱。向宫左迈几步,一个手持小红旗的女子在喇叭里喊,下面的石阶陡,游能(人)仔细。红尘千履,是能把石阶磨成墨玉镜子的,俺探下一足,鞋底纹路就扑噜噜亮晃一下。亮晃了几十下,着陆了——哦,俺在这里,算是把足当了回翅膀。

    进堡时,一个老妪缠着俺们当导游,她是古村中的农人。比起持小红旗的女子,老妪显得博学而骄矜。她握着黄纸片,背着丈余长的鞭炮,不断数说这里一瓦一石的神灵,但俺们骇怕她那繁蓐的礼仪,自寻路径上了石板小路。

    古村,是典型的明清式村居,石墙,旧门,黑瓦,粉壁,苍苔,花树,房上有房,路下有路,曲曲弯弯,莫知去向。路边的村民在摆摊,一袋菜饼吆喝过去时,喊的是一块,吆喝过来时就改口了,五毛。鲜艳的野菜,一袋一块,你若诚心要,可以追加一大把。鲁智深的大念珠,值十元,经不住俺们砍价,八元成交,挂在了俺脖上。烙菜饼、买野菜是村民们的主打光阴,可是,俺详细计算后发现,村民们日获利润不足五元。一个老妪感伤地说,住在堡中的人,是娶不到媳妇的;想娶媳妇,得搬出堡子,在堡外盖房。

    想娶媳妇的搬出去,汹涌而入的,却是腻烦了媳妇的都市中怨天恨海的男女。啊,朱家峪,世界上唯一高雅的贫穷。(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起来,大家批,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5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开放,不拘俚俗,语之所到,见景见情;虽有剪裁处,韵味如风可感。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6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凉风 于 2010-4-25 15:05 发表
自然开放,不拘俚俗,语之所到,见景见情;虽有剪裁处,韵味如风可感。问好。

谢谢来读又改了下,请再批,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6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来别有一番恬而静深沉的感觉,问好静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6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她们每天吃野菜吃煎饼喝深井里的水
她们和老宅子一样长寿,她们能活一百岁
所以说,她们希望每个来这里的人也吃野菜煎饼
她们希望来这里的人长寿
--------------------久不见静如了。
这一节后两句建议梳理一下,感觉有些刻意。许是你的所以说融合不太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6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0-4-26 10:53 发表
读来别有一番恬而静深沉的感觉,问好静如。

谢谢来读和指点,上面那个是我自己写的,后面这个是朋友给改你,你觉得修改后如何,我觉得把两个合起来效果更好:

没想到

   一

没想到,这里的石头会说话
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能
开出一朵花
从汽车里走来的人,他们和石头说话
和断壁握手

没想到,这些断壁
能握住这么多人的手

    二

这是一些从明清走来的女人:
小脚、平鞋,着粗布衫
青石路上,她们不媚、不羡
不描眉画眼,她们每天打扫那些老宅子:
比如:女子读书的地方
比如:进士住过的地方
再比如:朱开山逗留的地方
她们每天吃野菜吃煎饼喝深井里的水
她们和老宅子一样长寿,她们能活一百岁

所以说,她们希望每个来这里的人也吃野菜煎饼
她们希望来这里的人长寿
她们还希望来这里的人,到山上走走
走立交桥,去吹山里的风
你看,风一吹,遍地的桃花就开了
你看,那一层一层的梯田,多像我们走过的脚印

          三

现在,我站在了山顶,和魁星楼里的
魁星说话,和文星阁里的文曲星说话
我听见她们说了许多
我听见她们振振有词
我在努力找雪什么,一枚钉子
或者一个影子?
可我搜遍了朱家峪大大小小的角落
竟没遇见,没想到
我把她弄丢了

请再批,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6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堰鹤 于 2010-4-26 12:04 发表
静如的散文写的不错,说实话,比诗歌写的好!

这个诗歌,前面尤其修改后的第一个写的很不错,无论是语言或者诗意都到了一定境界;后面逐渐减弱,到最后,我不知道你不要写什么了

浅见,不足的不要介意

俺自己觉得后面的好~~~谢谢来读和指点,请继续关注,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6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中巷 于 2010-4-26 13:30 发表
她们每天吃野菜吃煎饼喝深井里的水
她们和老宅子一样长寿,她们能活一百岁
所以说,她们希望每个来这里的人也吃野菜煎饼
她们希望来这里的人长寿
--------------------久不见静如了。
这一节后两句建议 ...

这个是因为路边摊上许多农家女在那里买煎饼野菜~~~谢谢来读和指点,久不见了,想念,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6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修改稿好多了,比较到位。欢迎静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最后一剑 于 2010-4-26 21:29 发表
修改稿好多了,比较到位。欢迎静如!

这样一分节,比原来的好多了,虽然字基本没变,谢谢来读,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7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静如 于 2010-4-26 17:04 发表

谢谢来读和指点,上面那个是我自己写的,后面这个是朋友给改你,你觉得修改后如何,我觉得把两个合起来效果更好:

没想到

   一

没想到,这里的石头会说话
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能
开出一朵花
从汽车里走 ...


这个确实好了很多,可以再破坏一下冷静的状态,增加些冲击感。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5 15: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