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3247|回复: 25

为遮蔽的时光寻求另一种可能——读卢辉《七层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8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遮蔽的时光寻求另一种可能
                                                                                 ——读卢辉诗集《七层纱》


    认识卢辉很多年,印象里他不是那种善于表达自我的人。去年底,他寄来了最新出版的诗歌集子《七层纱》,还特意嘱咐好好“踢”他几下。我知道“踢”这个字眼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有着怎样的份量,它不代表一个刻意的动作,更多的时候它意味着突然其来的反省。人总是需要反省的,尤其是写诗的人,向内或向外,常常会陷于摇摆的状态。卢辉倒不惧怕这一点,三十多年来,除了搞好电视新闻工作,他已渐渐学会把自己引向生活的另一面,在那里,文字像一把把铮亮的钥匙,他打开了自己,也打开了隶属于他自己的那一个世界。
    很多年过去了,卢辉几乎习惯了文字带给他的气味,短促的,绵长的,不期而遇的,一切感觉都早已注定。有一次,去三明,在酒桌上,他告诉我通过文字他与自然拉近了距离。自然,有时是那么遥不可及;有时又近在咫尺,它是寂寞的,但背地里却异常闪烁。我知道,卢辉所说的“近”代表着什么,在他心里已经留下了那种不要用器具就可以丈量的来自生命的某种永恒刻度,它看不见,但可以摸得着,就如他的诗。
    收在《七层纱》里的136首作品,绝大部分诗作都数短诗,多至十三四行,少则三两行,就我个人而言,我偏爱极短的那一部分诗作,像《清明:4月5日的一根草》这首:“4月5日。一棵草 / 从我的手,从先母的墓地 / 避开。下一阵的雷声 / 下一滴的泪水”,短短四行,力拔千斤,却又不露声色,看似安详,实则伤至心魂。当然,我并非以此借以确认诗人卢辉所具有的敏锐的洞察力及高超的语言技巧,如果读者仅看到这些,那么它们仍将是轻的。毕竟,对于更为张扬的更为宏大的精神气象而言,文字弱小得很,为此,我有时也怀疑,人类与物、自然甚至是隐密的第三方是否真有着某种超乎人类所能想象的关系……呵呵,说真的,每个诗人都还真渴望那样的一种关系——毕竟,它代表着一种超越,哪怕是超越人已然能看见的那些东西。卢辉也不例外,唯一不同的是,很多诗人仅仅是为了确认(更精确地表达应为验证)自己的历险,他却反其道而行,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从被拦截、被丢失的世相里寻求物我共存的另一种可能。套用波普拉夫斯基的话说,那是一种“以轻赎重”的欲望情结,诗人在文字里带动了多重的投影,细小的、卑微的、甚至是虚设的,但他无法分身,融合,成为那当中不可动摇的一部分。基于这一点,我要说作为诗人的卢辉,他是勇敢的可敬的,他为自己设置了幻象,但对于他的读者而言,那却是另一场可以搬动的现实。

    黑夜不在太阳那里就好了,天上的水
    连成一片都是水,天黑
    跟我有关,是我关上了天
    跟着一滴水,低低地往下飞
            ——《一滴水,留给黑夜当眼睛》

    当我读到卢辉这首和“黑夜”有关的作品时,我显得紧张,因为我害怕那漫天的水。这样的“水”不是谁都能看得见的,卢辉看到了并视自己为当中的一滴。对于一个普普通通的雨夜,很多人干不了什么,甚至不乐意干些什么,而卢辉闯了进去,从地上到天上,又从天上返回地上,他为自己找到了一条不属于人间的路径,很多人会认为那是一场历险,但在卢辉看来,那更像是一次邀约,他让自己变小,但于心间依旧保留着巨大的能量。天黑和谁有关是次要的,关键是天黑时卢辉在哪里?我喜欢这样的假设,更喜欢卢辉在文本里为我们展示的这种可能——那是一滴水,一滴自由的并于适当的时候能让自己变亮的“水”。
    卢辉认为“一首好诗在于诗人‘打开’(发现)的层面与质地”,他看重诗歌对生命和灵魂奥秘的追问与揭示,能以超常的察识与睿智,掀亮现实与心灵的“图景”,呈现出图景深处的本相与灵魂刻度。我相信,卢辉一直是朝着这个方向奋进的,他不需要掩饰,也从未有过担忧,但这不能不说在内心深处,他就没有渴求,就像在另一首题为《只怀念一株草》的诗歌中,我们会看得清清楚楚:“这要多大的风呀,在空气中央 / 我一遍遍地试飞 / 像草一样,不管颜色多么陈旧 / 就为了大家在一块 / 铺平道路 ”看上去是一种夙愿,但分解开来,它是一种孤独。美国心理学家马卡﹒丹尼斯说“孤独是诗人最大的财富”,这话很多人都信,但与此同时,仍有很多人无法触及。我不想指认卢辉具有怎样的孤独,如果允许选择的话,我更倾向于把这种孤独视为“无需对象的启蒙”——它是来自心灵深处的多重暗示,要高于常识和经验,亦要高于幻想。这一点在卢辉的很多诗歌作品中皆有表现,譬如“听见过死 / 不一定都应该尝试悲伤:一片叶 / 骨梗是新的 / 死,好像没有多少 // 就在台阶上,死 / 剩下一点葬礼,十分轻便 / 跟尘埃同乐 ”,这首诗歌的题目也起得漂亮,不知卢辉当时写下《听说过叶子的死》这样的标题时是否得到了附加的暗示,至少,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死亡”在这里得到了另一次命名,它让我们看到了衰败本身所具有的不被替代的厚度。再如“到斟满酒的杯子里 / 叩问月亮的嘴唇 / 我举手嚎叫 / 空山,空山 / 杯盏里叮叮当当 ”,这是一次虚拟的探试,题为《空山》,实则不空。有人说这种“风起南山,剑落北水”的技法是典型的玩虚的套路,但我却不这么认为,虚实之间本无临界点,关键在于作者进入的层次,我想卢辉是沉了进去的,他要抓住的不是那枚月亮,而是挣扎中的另一个自己。
    话说回来,任何事物都取决于作者观察它的方法,在卢辉看来,自然界中的一景一物,田园风光、花草树木,或是被时光所抛却的另一个自己,它们都是自然当中的一部分,时刻在重现,时刻又再遮蔽。可一旦进入文本,它们又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是一种被固定下来的等待认定的印记。卢辉所做的,正是与他同时代的诗人们寻找那因它们而发生改变的轨迹及可能产生的某种对称关系,寻求那隐蔽的时光背后所存在的真实面目。这样做不仅仅代表着一个诗人在时代面前所应持有的对美好事物、完美品格、玄妙真理的探索,它还意味着一种精神上的高度包容,对己,对他人,对瞬息万变的万物。有了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撑,诗人自然就能够义无反顾地进入他的视界,与那些呼吸中的生命站到了一起。

   雪总要落下来
   在我的头顶
   在我歌词的前面:一片片
   落了下来

   下来,和那个天
   我把歌词分成几片
   把声音摊开
   把天紧紧包住
   站在雪地里的老人
   终于在这个冬天
   分到一点雪花:安度晚年
      ——《站在雪天歌唱的孩子》

    雪,还是那样的雪,但在诗人掀开的冬天里,它已有了美好的去处。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假设,而趋向于一种既定的认同。也可以这么理解,这不是我们的“雪”,而是卢辉意愿中的“雪”;它不是来自自然的“雪”,而是带着生命滑痕的“雪”。由此看来,卢辉是极其重视生命体验的,哪怕那是来自大气表层一次轻微的颤动。在他的众多诗歌作品中,我们都能轻而易举地看到拥有最佳感觉体验时而被引领的事物,它们已成为卢辉诗歌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令我为之赞赏的是,他的感觉总是那般透明,质地扎实,虽有棱角,但并不令人难堪。这不像那些同时代的诗人所养成的装模作样的恶习,不停地描摹极其抽象的事物,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语言成了精美的外壳,剥开后,徒留几声粗重的喘息。
   “透明”,这个从物理学中被固定下来并隶属于自然界的词汇,如今已成为卢辉诗歌的一种特质。当然,我在这里所讲的“透明”不是一种状态的属性,而是特指通过语言的力量促成视觉的扩张,让心眼看到某个具体事物后面透出的另外事物,而在其之后又有其他,不断衍生,以至无穷。这是一种穿透力的象征,而它,也正是卢辉所努力追求的。我认为这体现了作为诗人的卢辉所具有的一种清澈的实质,看得真,看得远。翻阅《七层纱》这本集子,从第一辑《稻草人》到第五辑《重返古栈道》,众多的诗篇,如《端午的粽子》、《幸福的尘埃》、《傍晚,我在广场躲雨》、《从天堂往下看》、《北方的冷就这么样》、《在张家界》、《雨中荷花》、《小草是天籁的河床》、《雪,只是我的晚餐》等都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这种可贵的秉性。
    进入21世纪以后,许许多多的年轻诗人不再认为诗歌是充满纯洁力量的精神源泉,不再以将这些力量引入一个技术称雄的世界为使命。他们对自然无动于衷,在他们眼里,自然只不过是一种平板、冷漠、毫无价值的东西。而在卢辉看来,人们无论从哪一种途径去寻找真理,最终都将责无旁贷地回归自然:
例如,这首《天,都一样得蓝》:

   很远。我的天都一样的蓝
   我的额头,膝盖都可以下地
   天堂:我早年种下的庄稼

   往西或往东
   哪里的烟我都熟悉,我在路上
   把心抬高,把身子压得很低。手
   就是路标

   只有血流过,只有雪下过
   额头。茧。谁敢轻易交出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语言仅仅是一种书写符号、一种表达意识观念的手段或大众传播的媒介。然而,在我看来,那些真正的诗歌永远是语言内部而不是其外部运动的产物。语言没有好坏之分,亦没有轻重之别,关键在于你所使用的语言是否真正按照你的意愿去为读者作出更高的指示。就拿这首《天,都一样得蓝》来说,当我面对这样的诗句时,我好想说如果仅仅停留于阅读,那是一件多么浪费和愚蠢的事。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诗人交给我们的永远不是文字本身,而是文字背后的那个世界,当我们面对它时必须再次陷入思考,一旦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懂得诗人卢辉对自然的关注并不是一种形式上的贴近主义,而是一种指代上的探索,他要发现,并以适当的方式说出,说出那被忽略的生命的秘密。我至今还记得初中时读过的一位英国著名摄影家的话:自然中常有意外,把意外搬到固定中的图景,那是一种生命哲学。看哪,这也是一种可能,它能够刺激我们已被框定的大脑,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认知世界。
    可以这么说,面对日常俗事,对待生活现象,卢辉的语言始终保持着一种斑斓而柔和的态度。当然,这完全是属于作为读者的我极其个人化的一种观点,也许是错的,但它终究代表着我对诗人观察事物方式方法所持有的一种尊重——毕竟,在卢辉的文本里,他从来都不会简单地把事物写得像这或像那,他是一个有准则并能清晰地作出判断的诗人,透过他的文字,我们能明确地看到这一点:他是谨慎的,但总能出其意料地给出一个结果,而这种结果往往代表着他本人应对世界的态度,谦逊,宽容,并适时地给出一个方向,哪怕将由此落入孤单。
    还有一点是值得告知的,在卢辉的诗歌作品里,他所留下的瞬间是可以扩展的,这像一颗种子的生长或是一个人年老时的死亡。表象的东西缺失了,但那些被改变或得到延伸的东西却留了下来,这又不象超现实主义或理想主义所预示的那样,语言将带动一切,从过去到将来,而在卢辉这里,他只是从中找到了一些合理的成分,并把它们注入了词语的光芒之中。
    写到这儿,突然间想起礼孩从广州寄来的《英娜•丽斯年斯卡娅诗选》中的几行诗句:请不要见怪——这只漂流瓶 / 善良的人们,飘向你们——它不是来自大海,/ 而是来自生活,它贴近你们的疼痛,/ 来自那解冻的栅栏之下。想来,卢辉也曾痴迷那蛰伏于栅栏之下的光芒与阴影,不论真实或虚假,那也仅仅是被遮蔽的一部分,而在特定的时空里,在文字的某段间隙,它们却存在另外的可能:看见或被看见,而这——才是诗人要交给生活的多出来的那一部分……
发表于 2010-4-19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应该发到理论版块去的,或那个版主帮转到理论去。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9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痴迷昌雄的评,纵横古今,旁征博引,若能认真读下去,定然获益良多。
回凤儿,大厅一直有周评,和翔实的月评,以及好的导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9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卢辉只有一点记忆。诗选刊的站长。
这个挂几天,大家学习一下。对我们做简评和写作的触点都有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9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昌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9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凤儿好!

谢谢凤儿阅读!说得对,按平台的要求应贴到理论区,但我想,贴在诗歌专区会产生更好的效果。我这人讨厌“纯理论”,那种框框条条的东西离创作太远了。多交流,多沟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堰鹤好!

我觉得凡事往好处看总是不吃亏的,至少可以安慰自己。这话有点离题,但出发点是好的。呵呵,谢谢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墨兄好!

由于公司事情多,这篇东西拖了挺久的,写得仓促,特别是后半部分,收得太快,有点虎头蛇尾。兄能阅读,让我开怀!问好!多批评!卢辉是我一个老朋友,认识好多年,他是不是站长我才不管那么多,那些符号性的东西太轻了。当然,话说回来,他为诗歌、为“诗选刊论坛”做了不少事,这是另人尊敬的。

[ 本帖最后由 俞昌雄 于 2010-4-19 23:2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易中好!

谢谢阅读!欢迎多多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0 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致的读和解,评点尺度把握得非常好。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0 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墨家 于 2010-4-19 18:41 发表
还是痴迷昌雄的评,纵横古今,旁征博引,若能认真读下去,定然获益良多。
回凤儿,大厅一直有周评,和翔实的月评,以及好的导读。

墨斑斑 ,你误会我的意思了。
因为,我不是斑竹,对你们的事务也不了解,我是在扫0回帖时看到的,就于自己的理解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无其它意思。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0 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俞昌雄 于 2010-4-19 23:21 发表
谢谢凤儿阅读!说得对,按平台的要求应贴到理论区,但我想,贴在诗歌专区会产生更好的效果。我这人讨厌“纯理论”,那种框框条条的东西离创作太远了。多交流,多沟通!


呵呵,对于你我并不陌生。我早就在几年前还没上网时就读过你的《属于音乐的水》、《崇武印象》、《预感》、《我是黑夜中满足于想象的人》等作品了,也知道你是福建人并且是70后……

正因为我很欣赏你的文笔,所以认真的学习后才说出了我自己的观点,为的是让更多的人便于欣赏。埋的太深没几个人能翻得到,所以请你理解我的一片苦心,不要误解我的好意。如果我下午的回帖不妥,我在这里向你道歉。我不想因我一个不负责任的回帖让大家不开心,真的很希望大家能开开心心的在这畅所欲言,真诚的交流……

凤儿在此向你问好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0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下,寻求生命内在的奥秘,回归自然!赞同!
三三问好楼主老师
顺便问候较真可爱的凤儿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匪石好!

兄过奖了!实际上,我对评论了解得很少,只是说说作为读者的一种真实想法。当然,毕竟写了很多年的诗歌,有些感受应该是别人所没有的,因为在场的东西往往更具有价值。谢谢匪石兄长期以来的支持!多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9-13 07: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