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504|回复: 12

再谈现代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现代文化从人文资源上看,由于建国前几十年的战乱和建国后的动乱,加之五四运动的文化割裂,人文资源几近凋零,历代上十万进士任意拿出一个来都会比近一个世纪以来的顶尖人物(极个别除外)的文化载荷厚重的多。从人文思想上看,现代文学已经缺失了人性的自省和感知,文学已经成了某种工具,在“生活说”、“唯物说”的方针下,打造了鹦鹉式的文学想象力、缝蚁式的创造空间。如果没有琼瑶、金庸、张爱玲等陆外涌入的几番阅读潮,几乎很难意识到文学的存在。受众感官从形式文学挣脱出来以后,经过伤痕了一阵子,调侃了一阵子,便跳到了本山闹剧上来是必然的趋势。这里不是说本山闹剧有什么不好,但闹剧似乎已变成了主流文化,全民族抱着电视傻笑且经久不疲,这或许符合上智下愚的预置,却是一种超乎寻常的文化现象。长川万里,难见逆风之浪,诗在这文化流潮中难逃裹夹。中国现代诗从口号式的政治诗挣脱出来后,经过了一个时期的朦胧,走入了自我颓废的歧途,沦落成了冷涩孤僻、勾萌绝朕的玩意。
    说这些话目的是“诗歌报”能否着眼于扭转目前诗歌异化的趋势,重塑现代诗的形象及魅力,改变现代诗的不读,萦绕于心;读之,烦恼于心的尴尬局面,以唤回读者。
    其实“诗歌报”和其他诗歌网站以及难得发行几本的诗歌纸刊一样,对现代诗的异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可能是掌控者大都是在朦胧诗和外国诗歌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写作者,忘记了或者根本不了解中国诗歌的传统资源。借以诗歌多元化、多样化的说法,把现代诗搞的生涩晦暗、阴阳怪气、面目皆非。只是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发泄自己不连贯的思想和情绪,背离了诗歌载情载道的载体功能。明知这种写法没有前景也要硬性坚持,使现代诗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就网络诗歌而言,从写作者来看,绝大部分缺乏雄厚的文学积累,笔上功力远远不足;从写作目的上看,绝大部分是玩闹心态,还有一部人是想借助网络平台一举成名者,当然也不否认还有一部分人是抱着交流、吸纳、提高的良好心态的。抛开诗人应具的高贵的人文精神不谈,应知诗人不仅需要雄厚的功底,还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情怀的。大笔挥动之间,除了制造出浩如烟海的文字垃圾污人耳目外,再没有其他社会效果了。或许通过自我炒作能打造出名噪一隅的脂腻东施,也如寒霜充雪,片刻消融而已。与其存幻想于烟波浩渺之外,不如修功力于淡心泊骨之内,或改弦易辙,另谋它途,免得剜精竭虑,劳役心神。可以断言,目前网络诗作,别说是出现雄峙后代的传世之作,就是能吹皱一池春水的鸣世之作甚至都是传说,至少是非常难的。
    目前只有写诗的人才是现代诗的读者,正是这种状况,很难形成现代诗社会阅读欣赏的众化标准。写诗的人阅读别人的诗作,就如匠人欣赏同行的制品一样,肯定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心理局限。文人相轻,自古亦然。而且,现代社会又是一个以平等哲学为根本价值观的社会,在这种价值观的作用下,除了被动承认官阶及已经形成的社会地位而不得不低眉俯就外,对其他人、事都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高贵的人文精神和不能量化的艺术品质很难予以内心的承认,更不用说推崇了。孔子的见贤思齐的差等哲学精神已不复存在,这种平等的价值观,只能导向人类心灵的整体堕落。走了很多诗歌网站,已经发在栏目中三天的帖子,点击次数极少有超过100的,就是“诗歌报”这个注册会员近20万的比较大的网站也是如此,即使极个别的点击次数较高的帖子也有自秀或盲目跟风点击等其他因素,并不能完全代表文字的可读性。这说明写作和阅读两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障碍,说明文字无力引导、心理无力培育积极的、健康的、明朗的阅读取向。
    (此文本来想发到那个“站长问答贴”的,今天发现那个帖子已经不见了,只好发在这里,与各位探讨。)

[ 本帖最后由 枫桥 于 2010-4-1 23:19 编辑 ]
发表于 2010-4-1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习诗不久的人,只能说阅读这些来自楼主关心诗歌成长的文字,非常敬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 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会写诗,对诗歌了解不多,只是读。如果创作者在纯粹个人情绪化的基础上透入社会的成分,相信诗歌会更好看,视野会拓展的更宽阔一些。到今天也是爱读普希金的作品,就是因为他的诗从一点向多点放射,覆盖面甚为广博,从个体的情感生活到自然、社会、民族、国家,且凝聚了浓郁的人文精神。
我是爱写随笔类的文字的,从前有个茶论坛的朋友说,小心,不要形成匠气,你将自我束缚,无可脱身。我想写诗歌也好,写其它文体也罢,还须警惕拘泥于特定的形式,应该尝试更多的写法,在面向人我、社会的基础上寻求更高的境界。这需要激发自我的认识,以求更上一层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唤回读者,目前的社会现状是好事难做,坏事猖獗.我们坚持,在努力,大众化很难.问候枫桥,真诚的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希金的作品我也曾经读过一个时期,普希金以诗人的形象为大多数人所知,其实普希金的几篇小说如“黑桃皇后”等写的是非常棒的。
    可能受文革影响,那些理论家们说教太多,总是告诉人们注意这个、小心那个,其实写作不需要理论。真正的艺术是生命的底色,是人性之光的反射,是个体生命与自然与社会碰撞后的理性反弹。这个反弹只要是理性的就会是大多数人的普遍感受,就会引起共鸣。我认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对一种事物至少有80%以上的共同感受和感知,也就是说生命间不会不存在契合点。文字难就难在不仅要把普遍认知的东西抽象出来,更重要的是把没有被普遍感知的东西发掘出来。只要本着高贵的人文精神去写,没有必要过多顾忌,不存在束缚及脱身的问题。比如游泳,极个别出事的都是因为身体潜能和技艺问题,而不是因为水的束缚。写到一定程度即或会出现偏差,也会通过阅读吸纳及反思得以矫正的。这个网站理论家太多,即使是在帖子上留评语也要套理论而不是自己的真实感受。
    很大一部分人总是以诗的多样化多种形式的名义为自己写的东西制造理论根据,写不出真正的诗来就有意把诗写的让人看不懂,装腔作态,借以吓人。他们打造的不是地球艺术而是外太空艺术。把诗搞的语言抽风绝不是理性反弹,其实是虚弱的表现,别有用心的剑走偏锋以期达到哗众取宠的目的。“诗刊”八十年代的发行量能达到几百万册,后来萎缩到几万册,现在不知道什么状况了。我承认现代诗的状况与经济形势不无关系,也与“武装了人民,也就武装了暴民”的上智下愚的预置也有些关系,但中华民族不可能不传承先祖的浪漫文雅的情怀的,不可能像公母鸡似的低头在土堆里刨食而无暇他顾。即使是鸡也常常仰头看天,吟风唱月呢。认真看看二十年来的诗作,任何一个有自省人都会明白,是诗自己把民众赶跑了。诗自己把自己弄得冷艳生涩、勾萌绝朕、面目全非,还有理由责怪民众吗?一个德坏貌丑、面目全非的女子还是不要怨恨渐行渐远的情郎吧!
    谢谢各位惠顾!

[ 本帖最后由 枫桥 于 2010-4-2 17:3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贵的人文精神?,探讨下~
谢谢惠顾? 老哥生意经的味道很重诶~

[ 本帖最后由 烈火的轻云 于 2010-4-2 17:1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只有写诗的人才是现代诗的读者……是诗自己把民众赶跑了。诗自己把自己弄得冷艳生涩、勾萌绝朕、面目全非,还有理由责怪民众吗?
写得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读,我就说几句了,要让民众接受,那得要一个很大的文化舞台了。个人感觉,阅读《诗歌报》月刊的时候,特别注意了里面的那些诗歌,还是非常走向贫民化的。诗歌艺术化,是使命感,但读得懂其中意思的,这个贫民不必要是“卖菜的”,也就好像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观众一样。指出诗的隔离性,的确源于一些人的晦涩和极端,值得深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谈现代诗】搜藏于【捕捉闪光点,捕捉灵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3 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具有高贵的人文精神的执笔人肯定不是平庸、庸俗、颓废、邪端、消极、仇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更不是丑恶、腐化堕落、反人类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高贵的人文精神应该是真、善、美、上的人性指向。或许把“高贵”改成“高尚”更合适一些。
   “诗歌报”本身就是个文化舞台,虽然扭转局面,唤回读者绝非易事,但自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诗歌报是否应该尝试着改变一下文风。个见“诗歌报”大部分斑竹都秉承着二十年来诗歌理念和惯势。
     所有的文艺方针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个好方针,但从来就没有落实过,再有就是“大众化”方针是不错的。诗的贵族化、宗教化肯定会导致诗的边缘化,最终只好无可奈何地导出“边缘地带合理化”。诗歌舞台下至少应该是大中学生人头攒动,据了解个别学生读读徐志摩和席慕容。当然也有极个别学生或许因为悲剧效应,感觉不咸不淡地读读海子和顾城。
     多谢各位评论及风采收藏!

[ 本帖最后由 枫桥 于 2010-4-3 00:5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3 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枫桥 于 2010-4-1 22:41 发表
中国现代文化从人文资源上看,由于建国前几十年的战乱和建国后的动乱,加之五四运动的文化割裂,人文资源几近凋零,历代上十万进士任意拿出一个来都会比近一个世纪以来的顶尖人物(极个别除外)的文化载荷厚重的多。 ...

细读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3 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的文艺方针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个好方针,但从来就没有落实过
,,,,,,,,,,,,,,,,,,,,,,,,,,,,,,,,,,,,,,,,,,,,,,,,,,,,,,,,,,,,,,,,,,,,,,,,,,,,,,,,,,,,,,,,,,,,,,,,,,,,,,,,,,,,,,,,,,,,,,,,,,,,,,,,,,,,,,,,,,,,
实事求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8 06: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