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367|回复: 5

诗者:喧嚣里坚守宁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5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者:喧嚣里坚守宁静
        ——读江苏诗人古筝诗集《湿画布》之后

  如果灯塔下面是黑暗的,那么,我想说:“光明的社会是喧嚣的。”。至于现实的灯塔下面到底是不是黑暗,可以尝试从当下文化的途径出发;至于光明的社会是不是喧嚣的,可以尝试从当下文墨的途径出发,至于两者的是与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总之,伴随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的需求,直至上世纪末的网络时代的出现,从此造就了“网文化”以及“网文墨”的脱颖而出。同时也打垮了部分的“传统阵地”,并让其从此感到寂寞与沦落。有时候,我也在想,譬如诗歌而言,不能或功力不深而不可制造出新的神笔,以及新的神韵,能继承着一点传统的笔调和那点情愫,最起码不会使其产生难堪。我这么说,我知道,必有人在背后开始对着我这未干的双唇指手划脚,说我这人永远不成气候,不知上进,更不知道艺术,不知社会发展与需要。的确,我不否认社会的发展,就像艺术的创造与人的品味提升一样,都会使部分群体淘汰。其实,不知同仁是否知道,我们的群体相对社会而言,是多么弱势的,即使品格孤高,或精神之可崇尚,也只能使同仁们的尊敬与畏惧,换到市集或乡野,根本就不抵一顶“帽子”或“外套”更加管用。如此,社会之精神文明创造者不幸地受其待遇,就会使其部分修为不够,或是自以为是,或作茧自缚的“圣人”奈不住寂寞。忍不住“草根”的平起平坐,便开始心浮气燥,胡咬乱叼,而草根们也不甘示弱,先声夺人,玩物丧志地借助网络的平台,开始着他们群体轰炸计划,或是以自以为很高明的甜甜涩涩的对话。如此景象,难道一颗纯净而平静的心不觉其之喧嚣和繁杂吗?这景况下,那些觉知者,便陆陆续续地隐退,但也有部分默默地坚守着自己一份宁静的心,默默地为最纯真的文化艺术牺牲着。面对喧嚣的场面,他们饮泣,用血,用灵魂感化喧嚣的部分,用纯真的语言提升社会、自然、人类最美的部分。

  面对喧嚣声的范围不断扩张,越是在这种的景况下,纯净的灵魂不需要作其任何的反抗,社会总会自然而然地淘汰它们,惟有坚守着自己一份宁静才是最智慧的选择。正如江苏诗群之一的诗人古筝一样,她用最美的指尖轻轻地剥掉最喧嚣的那部分,留下了一段与当下同行、富有感染力和思考方向的曲调。

  与诗人古筝相识,伸出手指就三年有余了。我承认,读古筝的诗歌基本都是在小鱼儿(于怀玉)创办的“坛子”(诗歌报论坛)。说提诗歌报那“坛地”,的确酝酿了不少诗意,也蓄积了不少的陈酿。我相信,诗人古筝也算是其中的一部分。以前在学校的时候读诗人古筝的诗歌甚少,后来毕业之后,也错过了《虚构的房子》。如今,应该是有幸的,再也错不过这次的《湿画布》。收到诗人古筝寄来的《湿画布》时,时间为二OO九年八月十八日,晴天。那天心情特别舒爽,或因诗歌里的那份信念,也因两个不曾见面而陌生的熟悉。后来的夜间,我忽略了熟悉的芳名和那些晶晶亮的头衔,直接抵达《湿画布》那块“半干半湿”的领地,属于她和我的“领地”。我知道,善良的诗人古筝也同样忽略了那些“喧嚣”,给我一个透明的社会。诗人古筝那份积极地跨跃野欲的喧嚣,一心探索着角落里最宁静的心灵感悟。读出这些味道,我倍受感动。除此之外还有,诗人以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最纯洁的心灵去提炼语言,使其与社会的步伐的美丑直接最深入最长久的对话,最终却代表了某些“弱势力”群体的形象“欲言又止”,从中体现出诗人古筝的仁慈与忍让,也是“弱势力”群体的仁慈与忍让。即使面对的是“刀子”,血流而成的“血块”(非涂料),却因为一个仁慈与忍让的名份,诗人古筝总与弱势力群体一道,保持着一份宁静的心灵。从“内部”看出了诗人古筝勇敢地牺牲了一个社会代言人的形象,笔杆子的威严形象。这恰恰合乎于陈荣生翻译巴西包罗·科埃略的作品《谁怕谁》中的经典对话那般彰显力量和富有代表性。于此,可以摘其对话以飧我的读者和与诗人古筝诗歌对比,其对话如下:“你显然是不知道我是谁。”残酷的将军咆哮道,“我可以用我的剑刺穿你的胸膛,眼睛都不会眨一下。”禅宗师转过身,镇定地回答:“你显然也不知道我是谁,我能够让我的胸膛被剑刺穿,眼睛都不会眨一下。”。相对诗人古筝的《湿画布》“……/我的白昼/也是一幅未干的画/刀子/色块/光线/和思念/把白对黑的倾诉/调制成,各种/抽象的唇/  你听见了什么/却欲言又止”,两者虽然存在个性鲜明的对比。两者都可属于英雄,两者都可体现两个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愤怒。只区别在于,巴西的保罗·科埃略是以有形的战争有声的喧嚣中创造和记录着无畏惧的有声对话,而诗人古筝是在无形战争无声喧嚣中代表着一群人的仁慈和忍让的无声而同样有力量的对话。如此,诗人古筝在一片喧嚣中以一份宁静的心灵与社会对话的作品还有,如“那些穿过体内的单音节词/被幽深的空谷来来回回地传递/风还把它带回深不可测的洞底/猫女抑或蛇女,和春天的海藻/纠结着一起走向死亡/于黎明前徘徊的潮汐/  你听见什么/它便是什么”(选摘《危言耸听》)还有《失眠的葵花》、《如此安静》等,都可以体现诗人古筝立足于社会中掘出的诗性。一位诗人在社会或自然界中掘出的诗性不外乎就是让主体同事物联系起来,实质就是对生存境遇中,或境遇以外的语言“升华”之后的产物。但其“产物”恰恰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自然规律发展变化想吻合的。若要修炼如此“内功”,这还得要看主体于一个喧嚣的、潮流的时代中是否拥有一颗宁静而纯净的、善良的心灵。于一个无硝烟的喧嚣时代、十分潮流而个性的时代,若是一个修炼不够,思想思考角度不够,审视觉察能力不够,语言的组织功力不够,所拥有的生活经验不够的诗者,是无法能完成当下诗坛如此艰巨的任务的,也无法承担当下新诗发展命运的责任。于江苏诗人古筝而言,依其之诗作,不难看得出,她是一位女性的热血如此澎湃,母性的仁慈和忍让如此的谦逊,并心灵内部散发出的“功力”又那么一般人所不能比的平静。一位诗者内部心灵的宁静境界的首要条件必须是在喧嚣的社会和自然中学会关注和聆听,且始终拥有一颗积极靠近社会甚至与宇宙相融一体的心。恰恰因为这样,江苏诗人古筝成功之处又是在主体于不同的路上与社会和自然进行了长久的“沟通”和“对话”,并且屈服于自然发展状态下使其事物发展变化所赐。依本人看来,这也就是诗人古筝成为诗者的首要条件。这让我想起了,也是江苏诗群之一的海舒,在他抵达南昌时,有幸被江西诗人郭豫章老师的盛情邀请接见于江西南昌之凤祥春酒店,记得谈话中,其中江苏诗人海舒老师说的一句话:“人,始终不可能抗拒的是年龄和季节。”

  江苏诗人海舒以上话的“年龄”和“季节”,也正是我所言江苏诗人古筝的“路上”与“社会”和“自然”了。从诗人古筝部分诗作里,不可否认,诗人古筝所在的“路上”是不断地长久地与“社会”和“自然”的长久“沟通”和“对话”。我想,这条道路是合乎于当下社会发展和人类精神所需求的同步思想道路。这是当下诗坛应该积极吸收和接纳与发扬的诗者的精神和灵魂。我也希望,当下的诗也应该是诗者在“路上”长久地“沟通”和“谈话”所得,应该摈除一些“闭门觅佳句”的弊道。所说的这些,读过诗人古筝《湿画布》之后,觉知她是长久地与“社会”和“个体之外”的长久地不断地“沟通”和“谈话”中走来的。

  至于诗人古筝是否具有超强的“富有感染力”,我们不妨先探索性地接近诗人古筝诗作的气质。有关“气质”这威力,在这里,我想稍微忽略“质”而来谈谈“气”吧!有关“气”,曹丕曾在《典论·论文》里有这样的一道小菜:“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关于曹丕的“气”,张雷又在《写作心理学》里的关于“气质与写作”中延伸自己的见解对曹丕的“气”有道:“曹丕之‘气’是作家之‘气’”,如此“一笔代过”之后。张雷自己独特理解的“气”是作品拥有者和创造者的个性的气质,是能使人活起来的,使人死去的灵魂活起来的“气”。借助这里,愚人虽学识谫陋,也尝试一下这样的属于个人解悟的定论:“关于人立于文内之‘气’,也就是文立于人群中,是否使人觉有多少,或富于多少程度的‘感染力’。”。那么,诗人古筝的诗文之“气”又何在呢?

  简单涉猎,寻得,譬如《暖》,当然除了《暖》还有其他的诗作,只因个人有时候喜欢节俭文字,在这里只能拿《暖》来“办事”。诗人古筝的《暖》里,她这样写道:“它总使人联想到色,以及一幅画的基调/或者暧昧的光线。你无法不热爱一些事物/比如一件红色的唐装,一枝滴着朝露的玫瑰/情人的微笑或礼物。/他们都属于暖色范畴/可以使得你在暴风骤雨中,感觉到一股热流/自天而下”,诗人古筝开句以“它总使你联想到色,以及一幅画的基调”引入,这起到了一种“藏气”和“养气”的特殊效果,直至“可以使得你在暴风骤雨中,感觉到一股热流/自天而下”,才把全诗的“元气”散发出来,使其有了超强的力量和“感染力”,让读者觉知“暖”的味道,“暖”所引起的威力是“可以使得你在暴风骤雨中,感觉到一股热流自天而下”。让读者不仅仅从感官上感觉到“暖”,而且还可以从视觉上看到“暖”的威力是“自天而下”,诗人古筝因为所这样,只是想让读者读到自己用心酝酿出来的《暖》是富有超强的“感染”力量,不仅仅是诗人古筝自己的感受,也同样是读者群的感受。除此之外,诗人古筝诗作富有感染力的还有很多,一些是我们读到的,一些是她正在酝酿的过程中,还没有贡献给读者的。只要用心去接近诗人古筝及她的诗作,从文字表面也可以完全慢慢地把你及你自己的思想、生活经验融入其中。这,就是诗人古筝及诗人古筝的诗作富有超强感染力的魅力,这就是诗人古筝“气”之所存。

  于当下,如此光明,却如此喧嚣的社会,因网络的不断催化诗歌的命运的时代。作为一个诗者,如果只以富丽的辞藻和虚假的情感的诗文娱乐群众,终将是会被群众报复的,也就是诗歌终将要处于的一个更加尴尬的境地,终究无法使其有生命力。除非再有威胁人类的生命事件爆发,比如自然灾难、战争、贫穷,这样,方可才能唤醒群众对诗文的尊重。如果是这样,这是多么凄怆而悲哀的世界,大多艺术灵魂如果都寄托在这样一个世界,这么一个喧嚣更为喧嚣的生活,艺术的灵魂,精神的创造者是不愿意看到的景况。所以,无论何时,都希望我们这群表为“弱势群体”应该在无硝烟的喧嚣年代保持着自己一份宁静的心灵修炼自己。所以,也希望真正的诗者能积极地去修正伪诗者形象,或让自己的诗作影响伪诗者。共同在一个和平却暗藏喧嚣的社会中坚守各自的一份宁静,用这颗宁静去感染和影响一个时代。如此说,于外人,物欲非凡的人物看来,这或许是做梦,希望我们也要用心去记录一个真实的时代和真实而善良的自然环境。就像我们江苏诗人古筝一样,在人生的路上与社会间各种事物的长期沟通和对话,从中树立自我,突破自我,实现自我的美好形象,以诗文、以血、以灵魂来积极感染社会,和积极地被自然感染,也使得自己得到展现和表露。还有,当一位诗者,或是作家完全实现自我,表现自我与突破自我之前,他必须做的是考虑诗文的方向,因为诗文的方向的“夺取”是源于作者自己的思考方向。总而言之,方向的切取完完全全归终于社会生活与自然的变化。自然的变化和生活的境遇是促使诗者之诗文更加富有创造性和代表性。就世界的中国的江苏诗人古筝而言,其诗作不仅仅在内容上反映社会生活里生存的事物发展变化被语言提升出的产物,也通过了在自然变化景况里的感情道路上加以特殊处理,以表现出个性气质与女性热血的艺术形象,以及体现一个女性为社会,为诗歌,为艺术的健康发展而人证地从实际生活中思考和尝试。江苏诗人古筝的诗歌基本没有复制场景和生活的印迹和片段,这是常常我们需要舍弃应该舍弃的精致的那些肤浅,才获取极少高雅的平实的深邃。这些都是源于主体对诗文化的对象形象以及主体感情的负责,也就是重视被诗文化的对象的存在的思考。诗人古筝有石如是:“这是葵花琉璃的天地。一朵简单的葵花/与一个多面的世界。一朵葵花以植物的眼光/洞察变异,不安宁,动物性的世界/又被自身洞穿”(选摘《失眠的葵花》),诗人轻妙寄思于对象,寄情于对象,文字流动中溢显了诗人除了对自身的思考以外,还对关于自身以外的生命的生存与生活的思考,并暗示着当下诗歌应该取向于一朵葵花之眼光视线而行,这也是一条健康的、永得创造资源的道路。诗人古筝《湿画布》之诗作富于思考的还有,如《危言耸听》、《如此安静》、《产苦》等等,有的是立足思考对象而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有的则是伴随诗意的流溢中思考着社会群体和个体的价值实现。总而言之,江苏诗人古筝这位女性诗者能默默生存在一个无硝烟的喧嚣时代里坚守着自己一份宁静而纯净的灵魂是可贵的,也是值得学习,并且值得认真去鉴赏的。于自身而言,创作历史不足五年,加之学识谫陋,生活经验之贫瘠,古今史识之浅薄,不应该借诗人古筝的《湿画布》于众人面前口口声声,兴许造有贻笑大方,以及玷污诗人古筝《湿画布》之嫌,有望古筝及前辈和同辈,甚至年龄“矮”之于我的同仁们宽恕我之劣才而横市嚷嚷,水准不高而借“网”叨叨。

  于江苏诗人古筝之《湿画布》而言,书之精致,诗之淡雅,流深溢香,悠长缓缓,纠缠于心于灵魂,字粒与血晶相宜。如果忽略一些赞美语词,那么我欲“排放”的是,从世界的中国的江苏的诗人古筝的《湿画布》之二OO九、二OO八两辑中,我读到了而且还想到了诗歌应该否认各种群体的本质“相通”,它应该存在于一个复杂多样的感情变化之中,以及人与社会、自然的发展规律的关系之内,它应该以神之气韵对社会发展和自然变化规律之境遇负责。

  当下,我所接触的和看到的部分,特别是与我同辈的,也就是社会给予概念性的所谓八O后的群体里,有的似乎过于张扬而缺少那一点为诗者的那种尊重,缺失对自身或自身以外的社会和自然的对象进行理性的思考,只有一味地热血投资,偶有成就就无法再去对自身的对象社会和对象自然进行更深更容易接受的实现性感情给予感谢。依愚人之见,当下的诗者首先要懂得尊重,而后应该努力地扩大自己的胸怀给予诗歌进入,认真地,善良地,诚恳地为诗歌开拓一块更为宽阔的语境园地。没有必要去对非本人意识和非本土文化做出非常明显的挑剔,没有必要专门去对属于自己领地的诗歌现场办起艺术雕刻的加工厂。我们要完成的任务首要是,在喧嚣繁杂的社会的声音中如何修炼让自己安静下来,不断地、认真地对非个体“领地”去周游和学习、交流,从生活经验和创作实践经验中不断地相互交流和长久对话,努力寻求更为宽广的、健康的、适合未来发展的诗学之路。在此,再次感谢世界的中国的江苏诗人古筝的《湿画布》和她本人对我以及我之外的生命与非生命之物的尊重和关爱。愿她能在如此喧嚣下的场景里,永恒地坚守属于她自己和诗者的那颗宁静的、纯净的心灵。



                      二OO九年十月

                      江西·赣州

  附古筝简介:

  现居南京,曾获《芒种》二OO八年度诗人奖,“归来者诗群”代表女诗人,作品散见各类省级报刊,并收录《2008中国诗歌年选》等多种诗歌选本和年鉴。著有诗集《虚构的房子》等,主编民刊《陌生》诗刊。
发表于 2010-3-15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方寸不乱,诗者的操作就能坚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5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面对喧嚣声的范围不断扩张,越是在这种的景况下,纯净的灵魂不需要作其任何的反抗,社会总会自然而然地淘汰它们,惟有坚守着自己一份宁静才是最智慧的选择。

----------------------------------------------------

顺其自然,发现自然之美,当是诗者的前行的方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7 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当下,如此光明,却如此喧嚣的社会,因网络的不断催化诗歌的命运的时代。作为一个诗者,如果只以富丽的辞藻和虚假的情感的诗文娱乐群众,终将是会被群众报复的,也就是诗歌终将要处于的一个更加尴尬的境地,终究无法使其有生命力。除非再有威胁人类的生命事件爆发,比如自然灾难、战争、贫穷,这样,方可才能唤醒群众对诗文的尊重。如果是这样,这是多么凄怆而悲哀的世界,大多艺术灵魂如果都寄托在这样一个世界,这么一个喧嚣更为喧嚣的生活,艺术的灵魂,精神的创造者是不愿意看到的景况。所以,无论何时,都希望我们这群表为“弱势群体”应该在无硝烟的喧嚣年代保持着自己一份宁静的心灵修炼自己。所以,也希望真正的诗者能积极地去修正伪诗者形象,或让自己的诗作影响伪诗者。共同在一个和平却暗藏喧嚣的社会中坚守各自的一份宁静,用这颗宁静去感染和影响一个时代。如此说,于外人,物欲非凡的人物看来,这或许是做梦,希望我们也要用心去记录一个真实的时代和真实而善良的自然环境。就像我们江苏诗人古筝一样,
,,,,,,,,,,,,,,,,,,,,,,,,,,,,,,,,,,,,,,,,,,,,,,,,,,,,,,,,,,,,,,,,,,,,,,,,,,,,,,,,,,,,,,,,,,,,,,,,,,,,,,,,,,,,,,,,,,,,,,,,,,,,,,,
喜欢读这种睿智哲思内涵丰厚致密的好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7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读下诗评随笔,为这个春天增加些许诗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7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8 06: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