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527|回复: 3

物象•意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4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只要一谈到“意象”,常常想到法国的“意象派”。其实,诗人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又要表达得含蓄蕴藉,就不得不借助客观物象,意象诞生矣。古典诗歌真可以说是意象的森林。
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林林总总,斑斓纷呈。若要谈意象,首先要谈的是它的基础——物象。
物象,万物的形象。“物象”中的“物”,包括非生物如星月山石等,也包括生物如树草鸟人等。古典诗歌中常常用物象来进行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若以时间和审美作综合尺度来衡量,古典诗歌中最早的物象非“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莫属,这也是成功运用物象的范例。这两句中,“杨柳”和“雪”两个物象,既描写环境,又暗示季节,烘托出役人出征时精力健旺士气高昂、归家时伤痕累累无功而返的凄凉心境。《诗经》中还有运用物象做表现手法的例子,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熠其羽”(《诗经·东山》)等,通过物象来描绘自然景物,从而达到衬托人物形象的目的。
意象,简言之,就是含有意蕴的物象。物象的运用就是把客观物象内化为被赋予一定心臆情思的主观暗喻符号加以运用,其表象是客观的描写,其实质是主观的表现。就我的阅读所及,最早的意象运用是《诗经》中的《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中,“木瓜”、“木桃”、“木李”、“琼琚”、 “琼瑶”、“琼玖”六个意象,前三者喻美好的微意,后三者喻美好的盛意,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爱的回应。屈原是个人创作中意象精彩运用的第一人,以美人、美女喻贤君,用“江蓠”“芷”“蕙”“茝”“荃”“兰”等香草香木喻贤才或美好的品质,以“薋”“菉”“葹”“萧艾”等恶草和“鸩”等恶鸟喻楚国统治集团充塞的丑恶之人、奸险小人,以无香气的“榝”和“众女”比喻楚国一般官僚等,使众多的物象(甚至人的形象)含有了表象以外深层的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情感的内涵。另外,意象的范围也扩大了,除草木、花鸟外,虫鱼、禽兽、风云、雷电、玉石等都被人格化,赋予了特定的含意,深化丰富了物象的作用。这样,在屈原笔下,意象的内涵更深蕴更丰富,使意象更加诗化。此后,意象表达成为诗歌常用的一种表达方法。如“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怨歌行》),“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乐府《企喻歌》),“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张衡《四愁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辀“(刘琨《重赠卢谌》),“兔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江淹《古别离》)等,都运用了意象表达。 意象运用的集大成者李商隐当之无愧,意象运用精彩纷呈,如“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二首•其一》),“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呤“连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等。尤其是李商隐创作出了“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久而酌不竭”(杨亿《杨文公谈苑》)的神秘莫测的众多“无题诗” ,运用了很多巧妙的意象,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何处西南待好风”、“一寸想思一寸灰” 等,因为意象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众多意象间难以捉摸的跳跃性等,构成了“无题诗”诗意朦胧美的特质,皆为意象运用之典范。 除他之外,唐代诗人都程度不同地爱用善用意象。李白的诗直接抒情力度强,诗风豪迈奔放清新飘逸,又因为运用意象而增强了形象感、含蓄感。例如《行路难•三首》(其一):
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除前四句是物象表达外,后八句句句都是意象表达,从而使这首粗略一看会觉得相当直接抒情的诗歌,情感表达比直接表达更含蓄、也更有力。其它诗人的诗句, 如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王维《积雨辋川作》), “不知尘里无穷事,白鸟双飞入翠微”(刘得仁《村中闲步》),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余亦谢世去,西山鸾鹤群”(常建《宿王昌龄隐居》),“当时楼下水,今日在何处”(杜牧《送李使君贬连州》)等都运用意象抒情达意。唐以后,历代都有诗人运用意象创作,如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梧桐直不甘蓑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张耒《夜坐》),“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岁寒松柏心,彼此永相保”(于谦《寄内》)),“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杂剧》),“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己亥杂诗》)等。这些诗歌正是因为意象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诗的形象性,使情感的表达宛转曲折、摇曳多姿、含蓄有致,增强了诗美。意象表达,成为众多诗人程度不同地加以运用的一种表达方法,是古典诗歌一个影响深远的表现技法。
2
需要区别的是,不是所有的物象都是意象。物象只是形象的物或物的形象,只是物象本身,只有物象本身的自然属性一种涵意,而意象除此之外,还有物象本身所不具备的被作者人为地赋予的新的主观表达含意。是否有主观的表达涵意,是判别物象还是意象的判别式。物象是客观的,意象是主观的。物象表达物质环境,意象表达意识情感。 举例说,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中,“彩云”,“猿声”,为物象,只有“轻舟”为意象,隐含“我”,含蓄地表达了我已经走过了许多水路,并且,心情还算相当不错,轻快也。赘言几句,“白帝”、“日”,虽为地名、时间名,初读,字面有物象映入眼帘,也为此诗增色,试换成“朝辞成县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晨还”,若何?“成县”也是地名嘛,“一晨”不是比“一日”时间还要短,舟不是更高速,衬托得心情不是更轻快吗?但是,表达效果相差悬殊,即诗味相差悬殊,为什么?差就差在这两个词不能构成物象——实际为“恍然物象”即仿佛是物象,也就是说二者的运用不能使诗句形象生动。可见,在诗歌中,不仅仅要注重意象的运用,还要注重物象(包括恍然物象)的运用。意象的运用关乎诗歌的成败,物象的运用关乎诗歌的精彩,一首成功的诗歌,常常物象意象皆运用成功。须注意,物象是意象的基础,实境之所在;意象是物象的升华,情思之所托。物象、意象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诗意呈现焉。 且看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思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中,第一句中的“锦瑟”、“弦”、“柱”为物象,诗题中的“锦瑟”为意象。颔、颈两联有 “晓梦”、“蝴蝶”、“杜鹃”、“沧海”、“月”、“珠”、“泪”、“日”、“玉”、“烟”十个意象,全用意象抒情,运用高密度的意象,描绘出一个整体的总意象:锦瑟。借锦瑟拟人,巧言思忆之情, “不即不离”(刘熙载《艺概》),体现出咏物之妙。这种高密度综合运用多种意象描绘表现一个总意象的手法,在李商隐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沧海月明珠有泪”一句中,竟连用了“海”“月”“珠”“泪”四个意象,意象尤为密集。另外,以上数例也表明,物象和意象并不是分别单独地在一首诗中运用,而是常常在一首诗中综合运用,合奏出一曲心灵的乐章。
3
仿佛,另有一类意象的象外之意的表达与物象的形色神态的喻意无关,而与与物象有关的人事痕迹有关,这在表达方法上属于用典辞格,但因其含意是借相关物象为符号表达的,可以说是意象运用之别调。如: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漂母”,隐含《史记•淮阴侯世家》载韩信年轻时贫困钓鱼解饥遇一个漂洗丝絮的老妈妈拿饭相济,封王后赠千金相谢事,表达无以为报的谢忱。“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思杜鹃”(李商隐《锦瑟》),“蝴蝶”,《庄子•齐物论》曰:“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表达与所忆的美好情事缠绕萦怀若即若离无法排遣不愿排遣的缱绻情怀;“杜鹃”,含杜宇化鸟啼春,哀怨凄悲,以至口中流血事,表达忆念的刻骨铭心。以上1和2所谈意象的内涵是作者依据胸臆独创的,而用典的意象内涵是作者借用前人诗文所载的物象及与其相关的人事陈迹表达的,含蓄是二者共同的艺术特征,前者隐曲,藏于全诗的情思中,后者略显,可于故实的明用和化用之迹中寻之。

[ 本帖最后由 坐望岫烟 于 2010-3-28 21:09 编辑 ]
发表于 2010-3-24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6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

有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9-21 21: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