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606|回复: 18

诗人自述:春夜,或可疑的罂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3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停止沮丧喊叫的临近夜晚9点,也就是刚才
斜刺里一辆车横在工业路与乌山西路的红绿灯下
我在心里哎呀一声,看见了一排熟悉的号码
这时正好夜雾弥漫,风中潜伏着甜甜的老虎
就要融化。2009年,我遣散山后的樱花将失色的记忆留给
HS,我留下一盆迟迟未发芽的老竹,一架破损的书柜
或许还有一架民国时期的调频收音机
那几天我一直等着电话铃响,早上狂躁不安
狂奔的河流直接穿过身体,寒冷又惨烈
而工匠不停在拆解松散的骨头,只能默然以对
但是刚才,我看见夜空中罂粟之香四溢,想象着同样匠气的
熟人,就在前面,从乌山西路拐到春意黯然的滨江大道
车速确认在九十码以上,不知是否宿醉,还是酒后
街道两旁奇摩怪样的洋屋,像好奇的蒙古人,黑暗中别着
寡言的弯刀。我一边练习用耳朵发音一边惧怕钥匙在追赶雷鸣电闪
悲伤藏进果核,多年的幻象在麦田长出鸟和陌生的影子
总算在左向往金牛山方向我超越过去找到冷静而严峻的驾驶者
那时另一场雨开始从柔弱转而大声嚎叫起来,周边听起来安静极了
“你是我诗行中逃逸的反叛者”。红色的叙事者,倦于思考和哀伤
有时凝视自己,犹如一座未开化的精神病院,管理着难以理喻的汽笛
乐器和芒果树,春天容易将身体弹响,竟也听出了恬杂之声
“再不会理睬了”,雷鸣和闪电已然回归丰盈的双乳
当我又一次超越车玻璃后面的你,眼镜,专注,安详
确认是。忽悠就拐上通往闽侯或金山区的洪山大桥
慨然断然决然,老牌的帝国主义君王呀
在暗蓝色江流下,日夜重复那枚犀利的言辞,对你的思念因而沉重起来
心灵开始修默,白发开始增多,饭量也逐日减少
呵,这所有一切因由,都在追赶着红鬃烈马
一个知耻而自愿放弃春天事业的穷人
目光既冷又硬,甘愿承担生命、痛苦和窘迫
像真正穷人那样迷恋罂粟,在梦里游泳,躲在福建偏南的山区
甩干年龄、志气、欲望、狐疑与可能。



2010年3月12日近午夜
发表于 2010-3-13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见刀气不见刀身,但觉疼痛难寻刀口,大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3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沉静的人生感悟,生活积淀下的厚重与沧桑,密集,读完有点跟着茫然.
题目,有点狐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13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呼麦天籁 于 2010-3-13 17:09 发表
只见刀气不见刀身,但觉疼痛难寻刀口,大师好

不敢大师。岂敢。谢谢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13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墨家 于 2010-3-13 17:13 发表
沉静的人生感悟,生活积淀下的厚重与沧桑,密集,读完有点跟着茫然.
题目,有点狐疑

玩了个巧,给一个人的,那人也看到了。别人看了确实云里雾里的,贴出来只为安慰一下自己。谢谢你的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14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堰鹤 于 2010-3-13 23:02 发表
认真读了几遍,感觉诗意横生,沉重伤感之中,有诸多使命感和归宿感!

无你,无他,无我;天一,地一!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4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在博客中读到了,这次读懂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4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苍茫大气。问好顾北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4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是写作中的一个小插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4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气息一贯到底,很好的写作状态-----
述说的部分有些实了。略感可以虚化、简洁。
问候老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4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沉静的人生感悟,生活积淀下的厚重与沧桑,密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5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是写作中的一个小插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5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到残雪的小说。后现代主义的荒诞风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5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一下技术方面

此诗意象纷呈,乍一看有点杂乱。但再读时,又感到抒发得有理有据,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认为,就在于作者两个转换做得到位,即:现实和记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物两者之间的转换;恰到好处前面的铺垫和后续,使得这种转换有了自圆其说式的功效。
问好老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5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lg 于 2010-4-15 12:21 发表
此诗意象纷呈,乍一看有点杂乱。但再读时,又感到抒发得有理有据,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认为,就在于作者两个转换做得到位,即:现实和记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物两者之间的转换;恰到好处前面的铺垫和后续,使得这种 ...

这个说法很新鲜,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9-13 02: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