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157|回复: 6

一篇读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25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后感》

收到陈老师的文集已将近一个月了。记得他女儿曾经叮嘱我看完后和她聊聊,因为自己笨嘴笨舌,而且也恐怕自己误读,所以,一直没有拨通她的电话。
这本文集由华文出版社出版,从装帧到封面设计、从老师早年的两位学业有成的学生所作的序和后记到书法家肖丽的封面题字,都是专业水准,想来也配得上老师一辈子对书籍的热爱了。老师仙逝已四年有余,若是在天有灵,一定会高兴的。
大凡文章的存在价值,人们更强调它的社会属性,比如文学,比如思想。而对于我们,这三五个与老师晚年交往较多的学生而言,我想当我们打开文集时,我们的第一感觉应该是人的气息和光泽。
编者采用老师诗句“半卷文章半卷诗”的说法,文集为诗文的合集。诗歌在前,文章在后。我以为老师的文章见多识广,比诗好,但想起老师对诗歌的爱好,觉得把诗歌放在文章之前也许更贴近老师给自己的判断。其中一些是赠诗,我们曾经读过,比如一首送给琴、亚芳和我的。
记得那时还在上学,我和琴,抑或还有亚芳,记不清了,去老师家玩,当时小丽的儿子在卫生间皮抽水马桶,小丽不准孩子玩,老师说让他皮吧,说不准皮出个建筑师来,老师当时和我们谈读书,大体上也是这样玩的心态。对什么书籍感兴趣就读什么书吧,这应是老师晚年的教育思想,在序中王柯敬校长谈及老师晚年的教育思想,以为比之严格要求学生背诵《劝学》的早年时期要进步了许多。谁知道呢,各有各的好处吧。我们在那里胡乱挑书看,那段时间,可能是我们迄今看书最多的一个阶段,毫无目的,只是玩。小丽的儿子现在在新加坡读书,以他的优秀当个建筑师该毫无问题,而我们三个也断断续续地读一点书,一晃到了中年,至今毫无长进,甚至不以为憾。人生苦短,看点书,如果真的觉得有一些快乐,究竟是幸福的事情。
“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是从老师那里听来的,也不记得当时议论什么人或者什么事情了。现在渐渐地对世事了解多了一些,慢慢地知道文字的最重要的作用,是帮助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至于能不能附庸文雅点缀一下枯燥的人生,要看我们的天分。想起老师对我眼高手低的批评,恍如昨日。现在,我愈来愈以为文字可以不美丽,对人世的认识可以不深刻,这都不妨碍我们认真活过和认真活着。
老师晚年最推崇的人物该是孔子吧,“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他常提到的话。那时候,我们成为了大人。我们好几家的大人和孩子十分喜欢和他玩。暑假我和琴总会领着孩子去他们家闹闹,琴说,让孩子闻一闻书香。还记得我的孩子和琴的孩子在书房里把一排排书籍挨排排推到,然后再竖起来。我的收藏一直不好,记得我孩子小的时候,他曾经搜集了不少儿歌写在小纸头上,后来我换房子搬家,再也找不到了。但是老师孩子似的一派天真,深深地留在脑海里。
老师年轻时候的作品散失,文集收录多是晚年之作。读完之后,我觉得能够代表老师的思想及感情的诗文都已经囊括其中了,正如《后记》中所说,“我们把他的文章整理出版,使他的亲人、学生和诸多生前好友,见书如见其人。”
普通的人,简简单单地活过,普通的文字,简简单单地活在我们这一些学生和亲友的记忆深处。
我翻看老师的诗文集,只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关心身边的人,一心一意地把日子过好,方是不白白地来这世上走一遭。

                                                                                            2009年1月25日

[ 本帖最后由 禅房花暖 于 2010-2-25 12:15 编辑 ]
发表于 2010-3-2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读后感。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浑圆的天空 于 2010-3-2 00:04 发表
很好的读后感。
问好

谢谢浑圆的天空批阅。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翻看老师的诗文集,只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关心身边的人,一心一意地把日子过好,方是不白白地来这世上走一遭。

平实才是美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下午百合 于 2010-3-2 12:39 发表
我翻看老师的诗文集,只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关心身边的人,一心一意地把日子过好,方是不白白地来这世上走一遭。

平实才是美好。

谢谢百合来读,因为老师总是非常关心他身边的朋友们和学生们。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4 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凡文章的存在价值,人们更强调它的社会属性,比如文学,比如思想。而对于我们,这三五个与老师晚年交往较多的学生而言,我想当我们打开文集时,我们的第一感觉应该是人的气息和光泽。
,,,,,,,,,,,,,,,,,,,,,,,,,,,,,,,,,,,,,,,,,,,,,,,,,,,,,,,,,,,,,,,,,,,,,,,,,,,,,,,,,,,,,,,,,,,,,,,,,,,,,,,,,,,,,,,,,,,,,,,,,,,,
深受启发,流水行雲似的散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14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杨望远 于 2010-3-14 01:51 发表
大凡文章的存在价值,人们更强调它的社会属性,比如文学,比如思想。而对于我们,这三五个与老师晚年交往较多的学生而言,我想当我们打开文集时,我们的第一感觉应该是人的气息和光泽。
,,,,,,,,,,,,,,,,,,,,,,,, ...

谢谢杨版。现在我知道文品与人品不可以简单地划等号。对于人品高于文品的,我们因人而敬其文,我的老师正是 这样的人;也见过文品高于人品的,因文章算好,也替他叹息一回罢。

问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8 08: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