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6247|回复: 50

【豆腐坊品豆腐】六块馊豆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7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答Q君


  Q君啊,上帝可作证我这首《别》是真心写的。这世上最易被误解的两样东西就是“幽默”和“闲适”,其实真正的幽默是泪水中的故作微笑,真正的闲适是忧郁中的故作轻松。我那幽默里有泪,有痛,有痛到极点的虚无。既然呼天抢地照样无济于事,不如带着笑的面具还好看点。如果你不读我的文字,只读诗,感觉绝对不一样。起因是这样的:那天我路过“红颜”,见“情诗对对碰”开张了,我欣喜如狂,马上报了名,然后高举双臂等着砸过来的绣球,一天、两天过去了,一周两周过去了,连绣球的影子也没见着,我就变得焦躁起来,特别是昨天看见“二愣他妈”居然接到了绣球,我就彻底失望了,心想:明天再接不到绣球,既然树子没剃丫耙,堰塘没囥(kàng)盖盖,我就用上吊或跳水结束我的小命。幸好上天垂怜,昨晚梦里,我看见一个姑娘笑盈盈地向我走来,笑盈盈地抛给我一个绣球,然后又笑盈盈地转身走了。我望着她的背影问道:“请问姑娘芳名?”她头也不回地答道:“我叫小图图”。当她的背影将要从我视线消失时,我大声说道:“再见!”于是梦醒了,我翻身坐起,在昏暗的床头灯下写下了这首只有六行的《别》——

泪,
滴在再见里;
再见,
融化在空气里;
空气,
是空空的……


[ 本帖最后由 方悄 于 2009-12-13 02:5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致见闻

  见闻兄好:您身为诗歌报管委会的领导,对小弟如此地推心置腹,让小弟感慨莫名。小弟平生不喜欢官场,也不喜欢官腔调官架子官作风,所以就从不喜欢主动与当官的套近乎,就像不喜欢主动与女人套近乎一样,因而至今很少与你、小鱼儿和其他管委会领导作过什么沟通交流,这并不是傲慢,是本性使然,所以要请你谅解。你和小鱼儿等领导,以阅读我文章的方式为我的去职送行,我感到温暖和欣慰,共事虽然短暂,友谊却可长存,我今后会继续为诗歌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有些人认识得很快,转瞬就忘了;有些人认识得很慢,却会长久地记住,而我俩正是后面这一种。其实我很早就注意到你办有情诗季刊,所以没投稿,是因为我写情诗时常常夹有人生的牢骚,怕不符和纯情诗的标准,免得让你取舍为难。既然见闻兄如此看得起小弟,我会选出一些情诗送给你审定,并保证以后所有的情诗全部寄到你那儿。从96年在《中国诗坛》发诗后,我就再没向任何纸刊投过稿,我觉得在官办刊物上发诗没意思,虽然各级作协都是协会组织,他们都把自己当成官,都把自己办的刊物当成官僚机构的代言人。一首几行十几行的诗,首先是编辑把不合时宜的词句删掉一部分,然后是主编大笔一挥把不合时宜的词句一句不漏地划掉,发出来的已是一堆文字垃圾,还美其名曰诗,这正如把酒瓶中的乙醇分离干净了,瓶中装着的全是水了,酒瓶依然贴着酒的标签,饮者一喝进嘴里就忙不迭地啪的一声吐出,随即就破口大骂。这既让自己难堪,也戏弄了读者,何必要做这样既害人又损己的事呢?
因为我们心中有爱,所以看人和物都觉得可爱,爱之愈深、恨之愈切,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奔走呼号、荷戟彷徨。诗固然是无用的,但我们还活着,我们要么沉默、要么就吼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不要像忸怩作态的女人说一些不痛不痒的无聊话。
  谢谢你的友谊,“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各自珍重吧。

[ 本帖最后由 方悄 于 2009-12-7 14:0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答杨望远先生


方悄是什么
方悄是过时的豆腐
写的散文是馊豆腐
写的诗歌是臭豆腐


  人们把当面表扬人称为戴高帽,俞樾是晚清的大学者,号曲园居士,现在苏州的曲园就是他的故居,他是现代诗人、散文家和《红楼梦》研究专家俞平伯的曾祖父,他讲了一个故事的大意是,有个在北京做官的人,调到省里去任地方大员,临行前向老师道别,老师说在地方做官,要面对土皇帝和各种派系,很头痛,要事事谨慎,学生说,我已准备了一车高帽,逢人就送一顶,别人不会与我闹别扭,老师生气说,我们是正派人,怎能干这种勾当?!学生说,满天下都是俗人,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人屈指数来有几个?老师转怒为喜地说,你的话说得太对了。于是学生趁机离开,出来对同事说,我那一车高帽必将威力无穷,还没出京城就被我老师领走了一顶。杨先生的文章也是给我戴了一顶很高的高帽,而我的觉悟又没有那老师高,所以我比那老师还要高兴,而且现在的时代与晚清大异,说大话不仅不被目为狂人,还被捧为英雄,我的毛翰老师也说现在的人时兴表扬与自我表扬,况是他人的表扬乎?等以后出《北岛毛翰访谈录》时,就用你这段话作跋,序就请北岛和毛翰两位先生写。只要鱼头请到北岛,即使我不是采访人,我一样也会与北岛先生有不俗的问答的,因为我已读了北岛到目前为止的所有诗集和散文集,他有一段话我非常喜欢,在《但伤知音稀》一文中引用过,也抄在这儿:“所谓通才,不仅指学问上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对人生的彻悟和关怀。与通才相对应的是专才,这就是充斥今日的那些所谓专家们。他们专业越分越细,路越走越窄,所掌握的知识纯粹用来混饭。”至于你说的罗大佑的《追梦人》,那是三毛自杀后,罗大佑于不吃不喝中用血和泪写的祭文,祈祷一生追梦的三毛能在天堂追到自己的梦。至于我写的下岗工人,并不如你所说全是无能的,也有不少是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即使有些人现在有些落伍,当时有不少是企业的生力军,是为国家这台机器的正常运转作出了贡献的,也即是说曾经是机器上的螺丝钉,现在国家不需要了,就像废铁一样扔掉,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你想想看,现在有的国企老总的年薪几千万,差不多是几万下岗工人一年的补助,这些老总并非像比尔盖茨那样自己创造了财富,而是利用国有资产和垄断经营获利,这算什么呢?天理何在,正义何在?经济学家关心的是利润,文人墨客关心的是道义,而不少的中国经济学家是白痴,忘记了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还是不说这些不愉快的,你那爱情故事,特别是高空拥抱和卧室看相的奇遇,让我羡慕得几乎失眠,躺在床上再三叹气,为什么我的生命总是这样平淡乏味呢?至于你说的读的人少,那一定是我的整理太差劲,与毛老师无关,这说明读者的水平很高很新,另外中国人历来崇尚渊博,所以常常是文人偏不谈文,偏要以外行的身份谈政治军事,还以为自己是天下第一的政治家军事家,武人偏不谈武,偏要以外行的身份谈诗词歌赋,还以为自己是前不见古人的大文豪,很不屑于我与毛老师这样的文人之间的废话了,正值得我等自诩的忧国忧民的老人以手加额地庆贺呢,何来曲高和寡之叹呢。不过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只有其利而无一点弊端的,这样的渊博风气的流行,使历代出了不少打不来仗的军人和写不来文的文人。至于你说拿着这文章可以当教授,我已与不下于一百个教授打过交道,我从没有因为自己不是教授而自卑过,常常还暗自庆幸呢,因为现在的大学早已不是大师大学问的意思,而是大楼大款的意思。请看毛老师的《大学》诗云——

大学生什么
大学生财
大学生利
大学生文凭
生得满世界都是
随风飘零


[ 本帖最后由 方悄 于 2009-12-7 14:0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答X先生


  感谢X先生认真地读。你说铁饼形容嘴唇很荒唐,其实嘴唇铁饼与嘴唇的形状还是有些相似的,为什么又用“烧红”二字呢?是想表达因极度冲动而嘴唇极度发烫罢了。人老了,本不应该有这种冲动,而居然有这种冲动,无异于和尚吃狗肉,真是罪莫大焉,阿弥陀佛。不过从艺术的角度说,还没有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夸张得不合情理,你想席子大的雪片不把人压死么?而我那是想象中的投掷失败的铁饼,即使投掷成功也不过把另一张嘴灼伤,还不会要命的。有了爱,生活过于沉重,压得人喘不过气;没有了爱,生活又过于轻,轻得连生死都看得无所谓。
  各种流派、各种技巧的诗我也还是粗略地翻过的。我老了,到了反璞归真的年龄了,我希望把诗写得形式上略有节制、内容上能让人看得懂,只是把心里的一点想法,照直地写出,基本不用通感、象征、立体、魔幻、超现实等欧美现代派的技巧。新诗诞生近百年了,为什么至今仍无一套基本的规则?这是因为,后来者并不是沿着前几代人探索的路径前行,更不会去细读那路上许多成功与失败的标记,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天才,能别辟蹊径,结果是从零开始,又结束于零。我看到网络上不少诗,形式上除了分行外,散漫得与散文无任何区别,不,不少诗比散文更散;内容上除了看不懂,什么也没有,既无情也无思;在语言上或故作高深,自造怪词,或使用滥调的熟词。卞之琳先生说过:“我们用白话写新诗,自由体显然是最容易,实际上这样写得像诗,也最不容易,因为没有轨道可循。”现在的历史已经证明卞之琳先生和穆旦先生走的路是正确的,我深信未来的历史也必将证明他们的正确。诗与散文应该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区别。我只是历史中一个无名无姓的过客,我愿意沿着他俩的路径前行,看看并记录一点路两边有趣的风景和风景中有趣的人,我也希望自己偶尔能成为别人风景中的一员——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答老家伙先生


  
  老先生好:这真是余秋雨的文章吗?不是网上恶搞吗?若真是的,已不是江郎才尽,而是秋雨中魔了。你评得非常好,朱学勤教授说讨厌两样东西:余秋雨的文和陈逸飞的画,陈逸飞的画是画布上的余秋雨,余秋雨的文是纸上的陈逸飞。
  只是你说余秋雨不该把专指“夏天的风”的“熏风”理解为“文化熏陶之风”,老先生看来是少见多怪了,这余大师硬要把千百年来都作辞官讲的“致仕”说成是当了官,汉语大词典的编委和主要撰稿人金文明先生专门写了一本叫《石破天惊逗秋雨》的书,全是指出余大师的文史错误的。喜欢余大师的主要是一些中小学师生,他们不肯费神费力钻研原典文史,而想走终南捷径,从余大师的文章中去获取,以为那就是文史三味,殊不知余大师的文章是戏说文史,从这样的师生中或许能产生一批余大师一样的自以为是的似通非通的懵懂大师,却不敢指望从这样的师生中产生王国维陈寅恪样的博古通今的明白大师。正如人们看了《戏说乾隆》,以为那就是真实的乾隆,却不知乾隆是强抢民女、胡乱制造文字狱一杀几百上千人的魔王,而且特别喜欢别人拍马屁,培养出了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和珅,还有爱附庸风雅,自己又写不出像模像样的东西,硬要把沈德潜等人的诗据为己有。知堂先生说《绿野仙踪》的作者为了讽刺乾隆,模仿他的“香山适才游白社/越岭便以至碧云”写了两句“媳钗俏矣儿书废/哥罐闻焉嫂棒伤”。所谓康乾盛世,据历史学家说,乾隆并未创造什么财富,主要是把雍正积攒的大量银子大把大把地挥霍掉,在他死时,国库已然空虚了。我们自小在错误中成长,当我们翻然悔悟,欲寻求事物的真相时,却已经年老体衰,改一下岑参的《逢入京使》就是“真理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关于称呼的声明


   这几天为什么没上网呢?因为我在研究到底用一个男女通用的什么称呼好,我以前见男的就称先生,见女的就称小姐,已经很不适合了,一是因为有人愿意男扮女装,有人愿意女扮男装,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二是据说小姐已成了贬义词了,淑女们都反对别人这样称呼自己。都称诗人么?也不妥,因为有的人天天玩文字,却不承认自己是文人,就像和珅天天收银子,却不承认自己是贪官。到底怎样称呼好呢?日思夜想,不得其解,万不得已只好暂时学港台,在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前面加一“阿”字,虽然有些俗气也是无奈,这是目前唯一可行的办法,如果以后想出了新的好办法,我一定做到喜新厌旧,紧跟时风,就像现在时兴老男老女总爱装嫩一样,至于是否想吃嫩草,我却不知道,只有天知地知和己知了。比如方悄就称“阿悄”,这听起来有些难受,还勉强将就得过去,实在将就不过去的,就用倒数第二个字的前面加一阿字,比如小鱼儿,就称“阿鱼”。不管是真男真女,假男假女,不管是真老真少,假老假少,不管是真文人假文人,都一律这样称呼了,即是开心老汉和杨望远两位老前辈,也只称“阿汉”和“阿远”,如有人不同意这样称呼,那我回帖时就不加称呼了。望各位网人(上网之人的简称)理解。

[ 本帖最后由 方悄 于 2009-12-13 02:5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7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重情,情重。问好方版
绣球一梦今未醒
梦、醒何须太分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7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方悄的豆腐别致,质地好,形式也漂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7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希望把诗写得形式上略有节制、内容上能让人看得懂,只是把心里的一点想法,照直地写出来.

直抒胸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7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诶呀,我不知道,要不我现在给你抛绣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呼麦天籁 于 2009-12-7 16:40 发表
诶呀,我不知道,要不我现在给你抛绣球?

你如果短信告诉我的电话,让我验明了正身是女的,你抛一千个一万个绣球我也要,我用卡车装回家。恐怕你不敢吧?如果不敢,你就不能叫大侠,只能叫小侠,大侠是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周飞雪 于 2009-12-7 16:15 发表
我希望把诗写得形式上略有节制、内容上能让人看得懂,只是把心里的一点想法,照直地写出来.

直抒胸臆,.


祝生日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代容 于 2009-12-7 14:35 发表
方悄的豆腐别致,质地好,形式也漂亮。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浑圆的天空 于 2009-12-7 14:29 发表
重情,情重。问好方版
绣球一梦今未醒
梦、醒何须太分明


醒了。已是杨柳岸晓风残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7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话中的话太多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7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梦是现实的替补。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7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块好豆腐。四段小诗,仿佛洒上一层白盐,吃着甚是上口、水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8 11: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