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2-8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直隶 的帖子
邓州市地处豫、鄂、陕交界,素有“三省雄关”、“豫西南门户”之称。全市辖28 个乡镇(办、区), 154 万人,总面积2294 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40 万亩。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35 平方公里,人口30 万人。2010 年建成区面积40 平方公里,人口40 万人;2020 年建成区面积达到50 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超过50 万人。1988 年撤县建市,1989 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对外开放城市,1993 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改革开放特别试点市,1996 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2001 年被省政府确定为优先发展的中等城市试点市,2004 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5 个重点扩权市之一。
邓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约公元前21 世纪,夏帝仲康封其子于邓,即有邓国。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 年)改为邓州,民国三年(公元1913 年)改为邓县.古老的邓州为后人留下众多的名胜古迹。现有八里岗遗址、邓国侯吾离陵、福胜寺塔、花洲书院等93 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八里岗遗址距今有6800 多年历史,1994 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市内现有著名景点8 处,景色宜人,邻近驰名中外的道教圣地武当山和国家级自然生态区神农架及亚洲第一大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旅游前景广阔。
邓州地灵人杰,英才辈出。古代曾诞生过1 位圣人、62 代侯王、11位宰相、3 位状元、1位榜眼、66位进士、202位举人、21 名著名军事将领。汉代“医圣”张仲景,南北朝政治家宗懔,明相李贤,清雍正帝师彭始抟等,原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现代有著名作家姚雪垠、教育家韩作黎、当代军旅作家周大新等。同时,唐宋时期的名臣韩愈、寇准、范仲淹曾先后在邓州任职,后人尊称“三贤”。范仲淹在邓州写下了不朽名篇《 岳阳楼记》 ,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以其崇高的思想境界,历历激越后人。
邓州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位于武汉一西安一郑州大三角和南阳一襄樊一十堰小三角中心,起着承东启西的“桥梁”作用,南水北中线工程渠首在邓州境内穿越50 公里;邓州距襄樊、老河口、南阳三个机场均在60 公里以内,可直达全国各地。
邓州物产丰富,资源雄厚.盛产小麦、棉花、烟草、小辣椒、花生、豆类,被国家确定为商品粮、优质棉基地县(市), 是河南省油料生产和优质烟出口重要县(市)。年粮食总产10 亿公斤以上,棉花总产3500 万公斤,烟叶总产2000 万公斤,花生1000 万公斤;畜产品资源丰富,是南阳黄牛中心产区,年存栏45 万头,生猪存栏70 万头,家禽1500 万只。邓州素有“粮仓”之称,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和粮食生产先进县、河南省油料生产和优质烟叶出口重点市。邓州矿藏资源得天独厚,水泥灰岩储藏量13 亿吨,溶剂灰岩2 亿吨,黑墨大理石1100 万立方米,花岗岩储量600 万立方米。
邓州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近年来,邓州市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大力弘扬“负重拼搏,敢于创新,坚韧不拔,实干兴业”的邓州精神,坚持" ‘三抓,带动、产业支撑、项目开发、城乡互动、优化环境”二十字方针,振奋精神,抢抓机遇,重点突破,创新工作,全市呈现出经济蓬勃发展、大局持续稳定、社会和谐共进的良好局面。2007 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73 亿元,同比增长13.2% ; 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3 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8 亿元,同比增长55.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7 亿元,同比增长18.l%;农民人均纯收入4347 元,同比增长19.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17 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同比增长21.9% ;市域综合经济实力提升,在豫西南的辐射带动力凸现。
----------最值得看的是花洲书院。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地方,文气浓郁。才子辈出。
欢迎您去好好看。问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