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5860|回复: 16

学习篇——梅   千古诗中寻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15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忧草/整理撰文
于09.10.11至13日。

始篇
   
    “为有暗香来”不经意间已是越透千古的诗香梅韵,不期而遇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那“凌寒独自开”的“墙角数枝梅”。酣趣正浓半山人王安石与薛肇明弈棋输却梅花诗一首,咏哦着“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似乎那样地梅枝花影即若轻唤出胸,信手拈来不饰成章。翩翩的诗人和梅花翩翩君子惺惺相惜往而相顾。多少情怀,几般独爱。“酒人得此添狂性,诗句从天泼下来。”又听得明`李晔《丁卯新正三日》中的豪兴。

  难免被其感染着,在唐`杜甫《江梅》中有句“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倒颇为中肯,吾亦是极爱梅之人,南京梅花山每年的梅花节总是念念难忘的。一般赏梅恰逢新年之时,2月到3、4月皆有游春人慕名相继。去太早见不到什么花苞,以往都是过了三月上旬,中旬左右去,有芽蕾、有盛放,棵棵梅树都有赏不尽的韵味,且不单一。到底还是错过了几年,不免总是抱怨自己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而无憾了。也囫囵涂就一首很怕古人聆见,只算是自己“到此一游”的了。

梅花山
无忧草/作
有紫金山在南京
梅花山中梅花谷
东吴大帝孙权驻
二三月里梅花节
中外游人细品赏
满坡梅树片芳林
幽香雅趣春寒地
繁华落尽显我色
何争春秋梅自傲
墨色琼杆留其节
错落分长枝上枝
几点红花韵自成
入眼为画任其截
一处不同另一处
一枝却胜似一枝
粗细疏密浓或淡
多如白雪纷纷挂
暗香满树侵人肠
风中时有飞瓣落
少如星点遗红豆
交相掩映如叠帘
红妆半开悦美颜
粉妆笑淡羞君顾
珠点含苞不语意
斜里相生画中慕
凌枝一隅独秀出
漫山何处不风骨
寒时寂静谁赏孤芳
留看枝头花不堪摘
知音不觅喧嚣红尘
寒梅为怜梅者迟发

08.10.29.雾雨后。仙居


    花时大概古今也不相同了,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已是“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了。更道:“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而蔡襄的《十一月后庭花》“日暖香繁已盛开,开时曾达千百回。春风岂是多情思,相伴花前去又来。”许也是有地理之微差吧。应了卢撰的<<初识梅花>>“江北不如南地暖,江南好断北人肠。胭脂桃颊梨花粉,共作寒梅一面妆。”也有性急可爱的诗人——“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树冻悬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觅不见,真悔着衣单。”唐`瘐信〈〈梅花〉〉。真是好花待时发,东风自有徐迟。年年略不似,花发仍是花。耐不住赏花情诗人嘘唏急。

  梅花喻春,“已是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杂咏〉〉唐`王维。当梅花开时,春天就要来了。“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唐`王适〈〈江上梅〉〉。这个寒冷的冬天,因有梅花,不仅仅文人墨客心愉性逸。细看皆欣喜“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宋`陈亮诗。遍处可拾的好诗佳句,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南宋`张道洽〈〈岭梅〉〉。此刻是目不暇了。
       
  悠忽间,“晓来一树如繁杏,开向孤村隔小桥。”元`元淮〈〈立春日赏红梅作〉〉。暖风来,花绽放,在梅花山一高岗处远望两棵高树白梅如雪枝头点缀纷纷,仿佛又见漫树繁花。如织游人,高低却也无一童摘取,陆游的赠范晔的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也是借此寓心境矣。成全花在枝的怜香惜玉岂不更称人上人。“梅花开尽白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梅花的美,自然地芬菲谢落,心中久留香,梅有三时忍,只为开此一季芳。唯成就。爱梅人诗无数。说今朝,开国元勋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一首〈〈卜算子`咏梅〉〉也是家喻户晓“风雪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梅,因梅,绝奇千古潇洒浪漫的一个个诗人风采卓然接踵而来,凝句诗成五瓣芳。


[ 本帖最后由 无忧草 于 2009-10-15 16:5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5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早梅

  很少去赏早梅,却不知其实别有妙韵。摄成张张图片也够玩味几番,珠点含苞无字读来也是诗。如此看来,不同时候便有不同意蕴。多早去呢,无论如何也要到二月上旬吧。有个好去处(免费的)下面文章中有提及。当然盛梅时为了不悔青肠梅花山还是要去的。戎昱《早梅》中有句“不知近水花先发。”这两去处不是近水,说近水只能说近长江水、玄武湖水,近江南水,不是正临水边。立春之际,人们素有游春之习。兰茂写《早梅》诗“东风吹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迎春的早梅,暖日化雪,花渐开。清`宁调元的《早梅》写出了梅花君子傲然不群的高洁风骨。“姹紫嫣红耻笑颦,独从末路见精神。溪山深处苍崖下,数点开来不借春。”“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明`通润这首《早梅》为我们描摹出一幅古意幽然的画卷,耐人品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5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梅


        倪藩的《红梅》“一红管领万千春,艳李秾桃尽后尘。肯向花王争富贵,聊同处士慰清贫。童颜驻世精神古,大手调羹润色新。莫道芳华空灿漫,须知傲骨自嶙峋。”红梅花开过,引领来春天百花生媚,红梅寒冬独怒放,诗人非要说与牡丹争,争也是藉慰一片萧寒肃杀中清贫的诗人吧。浑然叠合了人和梅的嶙峋傲骨。抬目是范大成《岭上红梅》“雾雨烟脂照松竹,江面春风一枝足。满城桃李各焉然,寂寞倾城在空谷。”花本来各有芳菲,“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王十朋《红梅》诗句。时节里开出了各自的风采,嗟怨东风岂不违造物情。苏东坡的《红梅》诗也递出春之气息。“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重重又欲开。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拔送春来。”
红梅诗句中不能不说说曹雪芹,《红楼梦》中不仅写到《访妙玉乞红梅》“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入世冷桃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槎桠谁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不过在此,此诗还是有许多未可明白处,愚就愚了。再来领略也是出自《红楼梦》中这几首《咏红梅花》的高妙,三首诗咏红梅花每首分别以“红”、“梅”、“花”各成一首,听着听着仿佛见到曹雪芹笔端走出来的慧质又婀娜的古典美眉。“红”字“桃未芬芳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红。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该谁对“梅”字了“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冻脸一词不噤微声在千里之外诧口,只觉少了诗意。)“花”字以成诗“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竟奢华。闲厅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稍有几个不常用字,略淡了些许,不过还是为一种美好所钦羡,驻留在一个无忧而曼妙的时空里,沉浸红楼曲中,雅致的生活无限铺展。


[ 本帖最后由 无忧草 于 2009-10-15 16:4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5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雪梅

  
        欧阳修《蝶恋花》是“雪里香梅,”片字只“先报春来早。”写到这要说说卢梅坡及苏轼。两位大诗人同生在北宋时期,定是神交。瞧瞧这两首。卢梅坡《雪梅》“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香。”“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品味绝俗,同样超凡的东坡居士在一篇咏竹诗中曰“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於潜僧绿筠轩)遇到了有意思的诗人。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唐`崔道融。领略吧。陆游的雪中梅又一番情境“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之一。“幽谷哪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之二。之三中“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雪中梅更见不屈精神。清`郑燮《山中雪后》又是别种境界“晨起开门雪漫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一个自然平常的动作开篇,扑面微寒的气息和开门入目的画面,诗句淡成,喻之情怀,淡而不淡。让我们心随杨纪元《踏雪寻梅》吧”清梦难禁昨夜寒,朔风凛凛雪漫漫。明知春在梅花上,破晓骑驴仔细看。”


[ 本帖最后由 无忧草 于 2009-10-15 16:5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5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墨梅

  
        梅花一直以来深受文人墨客所喜爱。入诗泼画写志寄情。也就出现了许多题画诗篇。宋`朱熹《墨梅》“梦里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凛冰霜。如今白黑浑休问,且作人间时世妆。”同样宋`楼钥《题杨补之画》一诗中也道尽沧桑世冷暖情。“梅花屡见笔如神,松竹宁知更逼真。百卉千花皆面友,岁寒只见此三人。”“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可贵王冕志独清。明`徐渭的《题画梅》朴然成趣“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明代张臬的《墨梅》“山边幽谷水边树,曾被疏花断客魂。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无疑是首好诗。明`唐寅也有首《题画》“雪压江村阵作寒,园林俱是玉攒英。急须沽酒浇清冻,亦有疏梅唤客看。”后句才算出了点彩,也许对唐伯虎这个风流才子寄寓偏爱过高,有些“无礼”地觉得写的不甚满意。
       
        明朝还有位诗人赵友同的《宋徵宗画半开梅》有点宫庭味“上皇朝罢酒初酣,写出梅花蕊半含。惆怅汴宫春去后,一枝流落到江南。”未想到明朝的方孝孺也有首《画梅》诗,写得很静,语句自然易懂又不乏诗味,貌似简单的诗写得不简单是最难的。“微雪初消月半池,篱边遥见两三枝。清香传得天心在,未话寻常草木知。”此首也颇令人喜。方孝孺,去雨花台瞻祭过,过木末亭,沿一道道立于两侧的石碑(上刻方孝孺的箴言良句)弯转下级蜿蜒甬路不远处密树中见访梅亭,那时去梅开尚有月余,时有鸟鸣声,踱步回环于清幽廊亭间,株株梅树枝影,想到时梅香飘,花蕾绽,又有远来瞻客,莽莽苍翠间忠魂也有寒梅赞慰。
       
        “老梅愈老愈精神,水店山楼若有人。清到十分寒满肥,如知明月是前身。”清金农《画梅》撇开诗不说,个人倒是很喜他的字,有个性,八怪不是徒有虚名的。金农与清`李方鹰同列八怪之名。李方鹰两首《题画梅》得见墨客情怀。“梅花此日未长芽,旋转乾坤属画家。笔底春风挥不尽,东涂西抹总开花。”“挥豪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清画家题墨还真不少。普荷的《题画诗册页》仍有墨香在“无事不寻梅,得梅归去来。雪深春尚浅,一半到家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5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园梅


        这部分说说栽移户植之梅。夫子庙白鹭洲公园花鸟鱼市场就有各种苗木,柿子树、枣树、桂花树、樱桃树、等等,根据大小粗瘦及品种异同价也有差别,少则三五十,多则百元至几百不等。梅花树一般以小棵居多,米来高,几十元一株,有带盆有不带盆的,售红梅的普遍,也见黄的腊梅。居城内小梅盆栽室中增添雅兴不少。有宽敞的院落栽植几株恐怕连古时候的诗人们也要出来羡叹了。何说今人?梅花开时去公园一日总赏不够,留在眼前年年见,人们真是太喜爱了。所以从古至今一直都有文人逸士栽梅之风俗和嗜好。
       
        看下北宋林和靖《山园小梅》的情致,“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历来被世人百咏不厌。香山居士唐`白居易有〈〈新栽梅〉〉“池边新栽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莫怕长洲桃李嫉,今年好为使君开。”〈〈阳山道中〉〉元`释善住“眼见人家住深坞,梅花绕屋不开门。”可见当时当地人植梅之况,思忖这阳山道,是哪儿,不得考证。清`汪士慎,亦扬州八怪之一〈〈题梅花〉〉栽梅入画题诗,真是陶冶性情之事。“小院栽梅一两行,画空疏影满衣裳。冰华化雪月添白,一日东风一日香。”妙。清`俞樾〈〈和内子梅花诗〉〉“庭院无尘夜有霜,见来不是等闲香。寒宵月作罗浮梦,绝胜东坡在雪堂。”再赏王鏊〈〈真适园梅花盛放〉〉“花间小坐夕阳迟,香雪千枝与万枝。自入春来无好句,杖藜到此忽成诗。”意兴悠来,在诗人竟得来全不费功夫。
        不觉已到了周机的〈〈梅花村〉〉“步入前村一径斜,村人绕屋种梅花。岁寒百卉凋零后,风送清香到几家。”但可信步,听明清诗人高启〈〈梅花诗〉〉正咏“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衣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绝几回开。”回味之中,又碰上个大画家〈〈梅痴〉〉张大千“种梅结宅双溪上,总为年衰市井宣。海角天涯鬓已霜,挥豪蘸泪写沧桑。五洲行遍犹寻胜,万里迟归总恋乡。殷勤说与儿孙辈,识得梅花是国魂。”后人真是有点怯笔了。对梅花的钟情,还是涌现了无数的名篇佳句。也引来了词人李清照〈〈临江仙`梅〉〉“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 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 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 本帖最后由 无忧草 于 2009-10-15 16:5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5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忆梅
  纷繁万事满而溢,心中总有丝丝恋恋,可说梅,相忆。缕缕芬芳又缠绕几许幽幽凄然伤。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唐代大诗人王维难掩心绪愁怀。元`段克已的〈〈忆梅〉〉“姑射仙人冰雪肤,昔年伴我向西湖。别来几度春风换,标格而今似旧无。”至于西湖如今是否有梅尚不知。不过元`冯子振可有首〈〈西湖梅〉〉“苏老堤边玉一林,六桥风月是知音。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也是一高品。还有一首很特别的〈〈鸳鸯梅〉〉“并蒂连枝朵朵双,偏宜照影傍寒塘。只愁画角惊吹散,片影分飞最可伤。”常汗颜孤陋寡闻知之甚少,此诗人也未怎听说过。题外说之三两句,也许有很多时候名不见经传者也偶为世人留下若干传诵不绝的佳篇,就觉得那些名声在外者应颇感压力了。诗人的内质都难脱感性,明`夏完淳〈〈寄迹武塘赋之〉〉中“逢花却忆故园梅,雪掩寒山径不开。明月愁心两相似,一枝素影待人来。”宋`陆游的〈〈梅花绝句〉〉倒少了些伤感“当年走马锦西城,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锦西城,那绝好之地如今版图上不知何处标注,期学者专家考据了。后两句很是让今人向往。


[ 本帖最后由 无忧草 于 2009-10-15 17:1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5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落梅
       
   深寒不畏,一遭花期尽展笑颜,明年又俏枝头,独傲风雪,逝也从容,落也纷纷,留与芳魂在人间。何伤盛衰轮回情,白黄、红粉,飞花如梦,且睡且睡。苏轼《梅花》“常恨漫天柳絮轻,只将飞舞占清明。寒梅似与春相避,未解无私造物情。”元`王冕《梅花》“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梅花开也为诗,落也成章。悄悄静静《梅花落》“檐外双梅树,庭前昨夜风。不知何处笛,并起一声中。”明`薛暄。梅花落,与空枝默然相离此季,逍遥去,归心几待,东风何时唤醒春日来,扮彩裳、裹素衣为画家装点琼枝研开依稀流连墨,咏客蘸笔题词来。清`律然《落梅》一首“和风和雨点苔纹,漠漠残香静里闻。林下积来全是雪,岭头飞去半为云。不须横管吹江廓,最惜空枝冷夕曛。回首孤山山下路,霜禽粉蝶任纷纷。”蹙眉处,清平乐`李煜“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更生。”萧萧落梅还是惹得忧柔词人一番怅惘。不知不觉间从早梅已是《老梅》谁可驻美颜,但与霜风戏玩,童心自不老。“石发林苔润老颜,磳碐鹤骨立春山。问年谁是知音少,意尽婆娑影自闲。”龚渤诗。


[ 本帖最后由 无忧草 于 2009-10-15 16:5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5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探梅

        一首《枯梅》也含物情,比人活得还精燿,生者皆有灵。“奇香异色著林端,百十年来忽兴阑。尽把精华收拾去,止留骨格与人看。”清`吴淇。无怪乎有杨慎日晓即《探梅》“寒窗冻笔困诗神,觅句寻芳味吐真。北陇雪深迷小径,西湖月出忆幽人。支筇日涉成佳趣,遇酒时沽涤冻尘。忽报南枝有消息,安排新句喜逢春。”至暮夜竟又提酒《悬灯赏梅》来,“疏梅悬高灯,照此花下酌。只疑花枝燃,不觉灯花落。”恨无有画家神妙丹青,将此君见于宣纸上。万钟杰咏《梅花》“春风别汝黯消魂,望断江南晓又昏。几度相思明月坞,昨宵归梦白云村。水缘清极含月影,山为寒深露雪痕。寄语灞桥驴背客,从今不负探花恩。”驴背客,不知怎地会想起一个词——背包客。


[ 本帖最后由 无忧草 于 2009-10-15 17:4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5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终篇

      意犹未尽徜徉梅花诗苑,千古择英,总也览不尽芳姿,总也拾不完槛外华美句,默然中也有非凡章。观花走马一番,兴致无阑珊,常憾只此一双眼,总嫌浮光掠影般。不成全备籍典,我辈万卷长廊道只受其中分分杳杳香,也不枉。中华大地自是访不尽遥雪深山韵。勿离前,为噬梅君,再附一程快意。《寒夜》宋`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炉火红,寒挡屋外星当空,不亦乐乎与友品茗、赏梅花诗。“耐得人间雪与霜,百花头上尔先看。清风自有神仙骨,冷艳偏宜到玉堂。”清`俞樾内子。赏梅诗罢,赏梅词。复见李清照《孤雁儿》“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藤床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词句还是不甚理想。好诗难成。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有时候感觉类似于冻脸香脸这些词句是不可以入诗的,大大减少诗歌的雅韵。新词旧曲又添来多少闺怨情愁。

    风随处便有《暗香疏影》姜夔。“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暗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疏影》“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 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 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途中迎面客遇《六玄令》晏几道“雪残风信,悠扬春消息,天涯倚楼新恨,杨柳几丝碧,还是南云雁少。锦字无端的,宝钗无端的,宝钗瑶席,彩弦声里。拚作尊前未归客。遥想疏梅此际,月底香英白,别后谁绕前溪,手拣繁枝摘。莫道伤高恨远,付与临风笛,尽堪愁寂,花时往事,更有多情个人忆。”淮海居士正《踏莎行》秦观`北宋词人。“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如花逝水,任凭此刻在诗意里随处飘游。
   
     此间有蒋捷《梅花引`荆溪阻雪》“白欧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旧游旧游今在不?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锦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只道有秋瑾《梅》“一度相逢一度思,最多情处是情痴。孤山林下三千树,耐得寒霜是此枝。”不解何附有李郎之〈〈梅〉〉“一度相思一度逢,最情痴处最多情。三千树居孤山下,此枝偏生山之陵。”只看作诗人自己幽默古人一下吧。秋瑾还有首〈〈咏梅〉〉诗“举世竟言红紫红,缟衣素袂岂相宜?天涯沦落无人惜,憔悴欺霜傲雪姿。冰姿不怕雪霜侵,羞傍玉楼傍古岑。标格原因独立好,肯教富贵负初心?”

     “眼前谁识岁寒交,只有梅花伴寂寥。明月满天天似水,酒醒听彻玉人箫。”此心此意非止贡性之之〈〈梅〉〉,犹可心植王琪〈〈梅〉〉“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南宋`张道洽〈〈咏梅〉〉也说“才有梅花便不同,”“一年清致雪霜中。疏疏篱落娟娟月,寂寂轩窗澹澹风。生长元从琼玉圃,安排合在水晶宫。何须更探春消息,自有幽香梦里通。”不妨用宋代陆游〈〈卜算子`咏梅〉〉压卷轴吧,只愿渐离愁芳菲近“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END


[ 本帖最后由 无忧草 于 2009-10-15 17:4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8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整理得不错,这一寻梅篇,读得唇齿留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0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还需努力,留于浅表,谢飞雪班鼓励,问好。









踏雪寻梅,若无骄人坐骑,尚有小毛驴穿越车水马龙,旁边只不过是空气,入梅花林,一片芳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2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诗词中“梅”之意象撷英

文/涉江采芙蓉

       梅,以其高洁耐寒之性、孤傲独立之格,深得文人雅士之喜爱。其动人身姿,常闪现在精美绝伦的诗词之中,浮凸于墨香四溢的纸面之上。诸多妙句,流传千古。

  一.“冻梅寒更香”(周邦彦)——寒而不改其香

         凌寒而开乃梅花之本色,这是诗人们关注的一大主题。“笑面凌寒,内样妆先试”(晏几道),尽显其妩媚;“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李清照),不失其风韵;“夜深花正寒”(朱淑真),含无限怜惜;“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陈亮),这是赞其顽强;“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崔道融),这是颂其清傲。

         梅因不惧寒,常与月色、雪境相伴,这便更增添了梅的清寒韵致。“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朱淑真)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么?都营造了一种孤寂冷艳之气氛,让人慕其幽独。而“天教雪月伴玲珑”(郑少微)与“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李清照),更是英雄所见略同了,都描述梅与雪月相互点缀、映照,更显美丽与娇洁之态。

        诗人卢梅坡还饶有兴味地比较道:“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然后又意犹未尽地总结说:“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道尽赏梅情趣和诗人心境。

        宋代隐士杨无咎则为梅设置了这样一幅绝之境:“茅舍疏篱。半飘残雪,斜卧低枝,可更相宜,烟笼修竹,月在寒溪。”试构想:一树残梅飘雪,竹溪相映,烟月苍茫,尽显其朦胧幽深、凄清萧飒之美。这样的意境,难道不会人叹为观止么?

    二.“雪尽梅清瘦”(毛滂)——瘦而不失其神

         清瘦高雅是梅花之形象,这是诗人们描述的一个热点。宋代范成大在《梅谱后序》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奇者为贵。”

         梅,常因情而憔悴,因景而消瘦。“岭上寒多,溪头月冷”,在料峭春寒中,自然是“北枝瘦、南枝小”(吴文英),给词人增添几多惆怅;“玉瘦香浓,檀深雪散”,来迟一步,“今年恨探梅又晚”(李清照),词人当然无限憾恨。

        更有毛滂,笔下之梅枝枝皆瘦:“杏花时候,庭下双梅瘦”,“烟暖枊惺松,雪尽梅清瘦”,“夜寒不近流苏,只怜他,后庭梅瘦”,瘦的恐怕不只是梅,还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他吧?

        梅虽瘦,却愈见其清峻之姿、幽独之格,也极好地传达出诗人的欣赏之意、怜爱之情。

    三.“只有香如故”(陆游)——毁而不改其节

       暗香袭人是梅花之神韵,这也是诗人们探究的一个内涵。

       梅,不比牡丹之奢华,不屑桃李之俗艳,以其气韵生动入诗,以其骨格奇高入词。“玉人和月摘梅花”(贺铸),何等清新和谐!“醉归江路野梅新”(苏轼),何等洒脱旷达!“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何等奇特夸张!“脉脉花疏天淡”(范成大),何等含蓄婉丽!“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何等明智清醒!

       在“有花无叶真潇洒,不向胭脂借淡红”(郑少微),梅成了高傲自重的代表;在“月脸冰肌香细腻,风流新称东君意”(晏几道)中,梅便是玉洁冰清之典范;在“树头树底参差雪,枝北枝南次第春”(戴复古)中,梅又是传递春信的使者。

        然而,花开花落自有时。“候馆梅残”,牵动离愁别绪;“梅花鬓上残”,引起故国之思;“落梅如雨”“梅花规范春夜”,更添怅然若失之情。这零落之花是否悲愤伤感、随波逐流呢?且看陆游的表白:“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他深谙梅花之心神,可谓是梅的知音啊!凄风苦雨并未摧折梅的心志,即使成泥成尘依然不改其香。这气质、这节操,哪里是落花,分明是一位失意却坚忍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啊!

       梅花三弄谱新曲,梅影三叠入诗来!

       读梅诗,诵梅词,自觉口角留香;赏梅境,品梅情,更觉心清气爽!

这是以前收藏的一文,采芙蓉也是好久不见了,想念这些有着梅样气节的姐妹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5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读下好文,问候周日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6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学习,天凉窗外有寒梅,屋内备火盆,致雪班长冬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8 15: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