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777|回复: 0

[转贴] 2009年度“诗探索奖”在海南澄迈揭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29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9年度“诗探索奖”在海南澄迈揭晓


9月25日,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海南省澄迈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09年度澄迈·诗探索奖”评选结果在海南澄迈揭晓并隆重颁奖。诗人、评论家、翻译家王小妮、庞培、霍俊明、张文武分获杰出成就奖、年度诗人奖、评论奖、翻译奖,青年诗人肖水、乌鸟鸟分享新锐奖。评论家、诗人谢冕、赵敏俐、杨匡汉、吴思敬、罗振亚、李少君、徐敬亚、靳晓静、孙晓娅、张德明、王来雨、曾德英、江非、符力、龚雄飞、王广俊等出席颁奖会。

“诗探索奖”是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设立的一个诗歌奖,是目前唯一由国内重要的学术研究机构评出的诗歌奖,也是同类评奖中奖项设立最齐全的一个综合性诗大奖。本届共设“杰出成就奖”、“年度诗人奖”、“新锐奖”、“评论奖”和“翻译奖”等五个单项奖,奖金各一万元。其中“杰出成就奖”主要奖励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诗歌创作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诗人,“年度诗人奖”奖励在诗歌创作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生于1960年以后的诗人,“新锐奖”奖励在诗歌创作中呈现独特个人气象、生于1970年以后尤其是1980年以后的青年诗人,“评论奖”则奖励在诗歌批评领域近年来取得优秀成绩的青年评论家,“翻译奖”奖励在诗歌翻译中取得突出成果的青年翻译家。本届评奖,不但包括了创作与研究,还把国内各文学奖中很少受关注的诗歌翻译也列入了评选。

据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介绍,“诗探索奖”在2007年颁出首届,今年是第二次评选,这次评选体现了慎重和活力、兼具了回顾和瞻望,在一个侧面上呈现了当下中国诗歌的全貌。“诗探索奖”自设立以来尽力于倡导创作中勇于探索的精神、关注人文关怀和独特现象,自觉承担着促进中国当代诗歌繁荣和复兴诗意社会的道义,已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文学界和广大诗歌同仁的信任和关注。



2009年度“澄迈·诗探索奖”获奖名单、授奖辞、答奖辞


1、杰出成就奖(奖金1万元),获奖人:王小妮

评委会授奖辞:王小妮以极为朴素的方式追逐生命的主体性意义,从平常的自身生活经验中洞察诗意生成和建构的秘密,坚定的诗歌理想和简洁的语言风格相互支撑,验证了汉语再现心灵景观的表达力。在近30年不事张扬的创作过程中,她冷静地扮演着时代与诗歌的在场者和旁观者双重角色,借助语言来思考个体的生存尊严,又通过生存细节的书写来拓展诗意言说的可能性,成就杰出;她坚持向生活敞开的独立写作姿态,体现于存在与言说关系的持续探索精神,对于中国诗人、中国诗歌的良性成长,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因此授予2009年度“澄迈·诗探索奖”杰出成就奖。
王小妮的答奖辞:中国有太多的乡村,田野辽阔,而在乡村田野间坐落着咖啡馆的,据我知道,只有在这个海岛上,在叫做澄迈的这块地方。在这里领取一个诗歌奖,有种特别的感觉。刚一听到得了“诗探索”的这个奖,有一种不安,过去得到其他诗歌奖的时候都没有过的不安。最近连续5年,因为给一本杂志做特约诗歌编辑,看了很多的诗歌,我一般不选用投稿,都是自己去找诗歌的,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个在物质的世界之外,另有的更为丰富的那个世界:它独立,自足,它的参与者和每个写作者的风格几乎随时都可能变换更新着,更重要的是这些写诗的人都安于默默无闻,在一个物质的至上的时代,一个讲究兑换的时代,一个趋炎附势的时代,他们用写诗的方式保持着内心的光荣。正是由数不清的默默无闻一无所求的人在写诗,由这一行为产生的无意的汇聚,当代诗歌才得以保持它源于30年前的独立和纯粹,这是很多人都没意识到或者轻易就忽略了的。在2009年的这个秋天,我忽然冒出这个感觉:他们应当集体得到嘉奖。我愿意和很多面孔陌生的诗人一起获得“诗探索”奖,我愿意只是他们中间的一个。
(王小妮,1955年生于吉林长春,著有《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等诗集4部、《手执一枝黄花》等散文随笔集12部、《方圆四十里》等长篇小说3部、纪实著作3部,曾获“安高诗歌奖”、“2002年度诗歌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新诗界国际诗歌奖”、 美国“西蒙斯大学诗集奖”等,现为海南大学诗学中心教授。)

2、年度诗人奖(奖金1万元);获奖人:庞培

评委会授奖辞:庞培的诗一直以来都是一望无际、平坦的长江三角洲上的“人的崎岖”。作为一个具有探索者身份的诗人,几乎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面对“灵魂的安静”,也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向我们呈现出那种令人心颤的“灵魂的哽咽”以及由此而发生的那种人在大地上团结于“平原、运河、灯下、日出”的“温暖”,而他立于北方语系与江南语系交接点上的语言系统,处于飘泊和安定的临界点上的生命现场,则赋予了他一种独特的“湿漉漉的”语言气息和语言发现力。这不但影响了诸多同代诗人的诗学思考,对中国诗歌后来的发展也提供了一种积极的范式。因此授予2009年度“澄迈·诗探索奖”年度诗人奖。
庞培的答奖辞:诗人说:“亲爱的献身忧伤事物的眼睛”。诗人说:“一种崭新的寂静通过她被发明。”幼年的时候,我曾看过《海岛女民兵》,学唱《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几年前,在姜文的杰出电影《太阳照常升起》里,又重温这段音乐。儿时耳畔的海浪声音,比后来到达所见的辽阔的海天,似乎更为真实,激荡人心。艺术是人类美丽的邂逅,是生命的饱满新奇所在。伟大的诗就如同伟大的生活,是很罕见的,散发出人类生活集体的温暖荣光。毋宁说是世界在诗人——也即其作者——身上找见它自身,部分实现了世界的本我。在此,我要向诗人王家新“人与世界的相遇”这一观念致敬;向诗人杨键“在被毁得一无所有中重见泥土”致敬!诗歌贫瘠,诗之理性,诗人之思想尤其贫瘠。而思想、理性乃是深插入生活土壤的锋锐的犁铧。愿清新的海风始终吹拂到新诗的前额,吹拂向遥远的内陆平原。当然不是台风“莫拉克”号,而是荷马时代的那一阵古老的风。感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以及我此刻到达的这个地方:海南省澄迈县。
(庞培,1962年生于江苏江阴,14岁辍学,做过电焊、白铁、搬运工、店员、记者、编辑、书店及餐厅经理等,1982年开始漫游苏南、苏北、山东、黑龙江等地,创作小说,198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1995年与诗歌同仁创办民刊《北门杂志》;曾参加诗刊社第十四届青春诗会、《诗歌报》“金秋诗会”,获1995年首届“刘丽安诗歌奖”、1997年“柔刚诗歌奖”、2007年“《滇池》文学奖”、1996年第二届“《大家》文学奖”提名,2005年起,与诗界同仁发起苏州“三月三诗会”;著有诗文集《五种回忆》、《乡村肖像》等10部;现居江阴。)

3、新锐奖(奖金1万元,由两位获奖者分享);获奖人:肖水、乌鸟鸟

评委会授奖辞:1、肖水的诗暗示了“人与生活”的关系,而在他的诸多诗作中,生活往往不是当下的而是历史的、永恒的。那些生活中的材料、细节和事件,只是要显示诗人对于“由永恒生活秘密所构成的人”的发现,并以此来实现对“人的意义”的确认。这个意义,时刻包含了生与死。肖水的大量诗作不但以生活的真实细小证实了人在人世中的存在,也以诗人的细微感受求证了人浮现于生活却独立于生活的尊严,并因此进入了一种对人类“精神界域”的举证性地探触。这让肖水的诗歌具有了区别于同龄诗人的重要意义。2、在一个中国工业社会的激荡背景下,乌鸟鸟在他的诗歌中以一种决绝的精神力量来分析、怀疑、抵抗着他的社会现实,但与以往那种以社会身份、伦理道德,甚至是以生产方式、劳动关系种类的区分为诗歌叙述表征并由此而透露出的人的命运遭遇的大多数诗歌不同,乌鸟鸟注重的是那个更大的“精神境遇”,是劳动和生存所面对的“工业”,是文学性,是真正的工业背景之下的精神受压和反离。他发现了比别人更多的东西,所以使用了大量的长句,看到了更多内在的问题,所以比别人更加尖锐,他比别的同龄诗人更加在精神的深处,而不仅是阶层生活和“国民记忆”的层面上感觉到了现代工业社会带给中国人的普遍影响和重力而写出了时代的真正的具有黑色幽默感的“历史现代性”。因此授予2009年度“澄迈·诗探索奖”新锐奖。
肖水的答奖辞:长久以来,我发现作为诗人的我,并非生活在中国,走在海子、西川、欧阳江河中间的我,也并非与一群中国诗人为邻。我失去了对“中国”的判断,在暧昧面具的遮蔽中,我自以为是地以汉字构建着一个缺少疆界、虚构国民的世界。十年之后,当我朝向西方的阅读遭遇《论语》、《史记》、《世说新语》,它们投射到我身上的巨大阴影与我在这个国家行走的经验相牵连,开始在我的内心产生比阴影更巨大的焦虑。我小心翼翼地去否定自己的写作,但这种否定在我对中国的不断回望中,进行得异常迅速。而且,我的否定不仅针对那个以“南方稻田”为精神背景写“我们的粮食不多了”的诗人,更是针对那个有着“无耻的请求和芬芳的誓言”的中国人。“中国人”这个称呼盛大且虚无,诸多神圣的东西可以承载其上,又可以被轻易地解构掉。但是,我不愿忘记“我之所以是我”的根之所在,我还要固执地追索”我该携带何种东西去往何方?“既然要做一名中国诗人,那就不仅要有一副清晰的中国面孔,更要在文字里体现出中国气质和中国灵魂——我们的写作不仅仅应该是对自身经验的频频回顾,也应该同时是对中国经验的回顾、记录和展开。当然,在众多巨石面前,我已然卑微得小于一颗沙砾,但我相信在文化似乎逐渐失去边界的时代,拥有这种自觉的诗人是幸福的,他们的付出足可以在词语里镶嵌他们的亡灵。“诗探索奖”是一个巨大的鼓励,推动着我向中国进发,向我的祖先索要我的灵魂。为此,我诚挚地感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和古城澄迈,在这里领奖,领这个奖,使孱弱的青年诗人获得尊严,也获得力量!
(肖水,1980年生于湖南郴州,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作品见于《诗刊》、《天涯》、《星星》、《青年文学》、《诗选刊》、《诗歌月刊》、《新京报》等报刊,著有长篇小说《恋恋半岛》、《橘子郡男孩》、诗合集《刻在墙上的乌衣巷》等,曾获北京大学首届和第三届“未名诗歌奖”、《上海文学》新人奖、第20届复旦“光华自立奖”;复旦诗社第27任社长,“在南方”诗歌活动召集人,现任教于复旦大学。)
乌鸟鸟的答奖辞:多年来,现实就像一台巨大的沙轮机在消磨着我。消磨着我的青春、我的叛逆、我的野心、我的耻辱和我的理想。我的写作也曾被父母认为是不务正业。长期以来,我只好乐观地生活,悲愤地写作。在自己正在身处的、似乎是诗人要孤芳自赏的时代写作,在一个看上去似乎诗歌正在可有可无的时代写作。但正是因为这样,文学与诗歌,开始让我心存悲悯,心存宽容地去面对这个时代和世界。因为,宽容是美好的,是人类的。所以,在此我也感谢评委们对我的宽容,把2009年度“澄迈?诗探索奖”新锐奖颁予了我。这是我个人写作史里的首个奖项,它的意义非同寻常,是对我写作的莫大的鼓励和肯定,是我的荣幸。我将永记此刻,努力地探索下去,用作品去证明一切,坚持到被消磨成一盒子粉灰为止。感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和海南省澄迈县县委、县政府。但愿此奖能够长久地颁发下去,每年都有不同的优秀诗人和学者来到古老而美丽的海南澄迈,接受到这份盛大的荣誉。谢谢。
(乌鸟鸟,1981年生于广东茂名,中学期间学习绘画并担任校文学社刊物主编,2003年辍学进入工厂当工人,中断写作,2006年重新开始诗歌写作;作品见于《中国新诗年鉴》、《诗歌现场》、《诗歌月刊》、《诗选刊》等选本、刊物。现居佛山。)

4、评论奖(奖金1万元);获奖人:霍俊明

评委会授奖辞:霍俊明是近年来相当引人注目的青年诗歌批评家。他的批评准确、敏锐充满激情,他的研究系统深入而不乏自由先锋批评的活力。他的新著《尴尬的一代:中国70后先锋诗歌》是中国文学批评界第一部研究“70后诗人”的理论专著,是霍俊明对中国诗坛的特殊贡献。他不但以一个优秀评论家的思想高度和敏锐眼光,深入而系统地分析、归纳了这个现象的精神动机,并以这一动机为考察对象准确地捕捉到了一代人焦虑、奔突、游走和自我救赎的“灵魂感”,还给予了一代“无名者”一个名为“尴尬”的恰当称呼。他的研究中中国思维和西方方法的有效结合,从更大、更深、更高的学术层面上考察了研究对象,在兼顾前期中国诗歌批评的的“诗歌史”景状的同时,向个案的内部更深地迈进了一步,也打开了文学批评更值得探索的另一境域。这部著作出现于诗歌创作现场的迅速、有效和积极,对当下的中国诗歌评论家社会制度现状具有着特殊的突围意义。因此授予2009年度“澄迈·诗探索奖”评论奖。
霍俊明的答奖辞:能够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即将结束的时候得到“澄迈·诗探索奖”评论奖,我想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和慰藉。首先请允许我感谢海南省澄迈县人民政府、感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和各位专家评委的垂青。从事诗歌理论与批评工作正好是十年,我想这个奖项对于我是一个适时的总结,也是一种强大的鞭策,同时我也感到了不安。因为在我看来,中国的诗歌写作和诗歌批评仍然困难重重,而多年来,无论是黄昏还是深夜,我都对中国的先锋诗歌保持了持续的激情和期许,尽管我承认中国的先锋诗坛并非尽如人意,尽管我个人也品尝到了其间的冷暖与悲辛。从北国宜人的秋天再次来到亚热带的诗意葳蕤的绿色南方,来到正在崛起的诗歌岛屿,再次印证了我曾经说过的中国的诗歌重心已经倾斜到了南方的海洋和岛屿。我想,作为一名诗歌评论者我将继续在泛黄的诗歌历史卷宗中,在鲜活纷繁的诗歌现场中,在个人话语、美学话语、历史话语和知识分子话语的综合视野中从事发现、命名和创设性的工作,能够分担一份沉重而坚实的责任和良知。能够在美丽的澄迈怀揣着心仪的诗歌理想继续上路这将是我一生的荣幸。在结满果实的南方,我已经看到了诗意的芬芳正孕育着中国诗歌的未来,正呈示着绿色的诗歌岛屿的高大。谢谢各位诗歌界的同仁和朋友!
(霍俊明,1975年出生于河北丰润,2003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获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获文艺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新诗理论、新诗思想史及当代文学的研究,著有《尴尬的一代:中国70后先锋诗歌》、《热爱,是的——诗人批评家陈超传》等,参著《中国当代新诗史》、《20世纪中国新诗理论史》、《中国文情报告2006-2007》、《大学语文》等多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文艺评论》、《文艺争鸣》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及随笔500万字,并被《新华文摘》等报刊、媒体转载;曾获2004年新锐批评(诗歌)奖,2005年青年批评家奖、首届中国高校诗歌奖;另著有诗集《秋天的老式过滤器:1994-2004年诗选》、《乡村的皮影戏》等,现居北京,任教于北京教育学院。)

5、翻译奖(奖金1万元);获奖人:张文武

评委会授奖辞:张文武的诗歌翻译几乎是“地下”状态的,但这并没有影响到读者对他的译作的喜爱。他的翻译简洁、干净、清晰、准确,不但严格遵守了原作和诗人的“精神气质”,在执行一个译者对“语言的互译”创造中,还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对于一些日常汉语用语的现代性诗意处理,体现出了超强的语言天赋。他所翻译的德裔美国诗人查尔斯?布可夫斯基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精确的西方时代,一个“酒鬼诗人”的灵魂的白日梦和他所面对的问题——被困于粗粝、丑陋的生活,却在简单、粗鄙、自由的诗句下细心保护内心美好的无与伦比的真实和勇气,还让我们领悟到了,到底什么样的诗歌才是那样的一个历史时代应该出现的诗歌。因此授予2009年度“澄迈·诗探索奖”翻译奖。
张文武的答奖辞:能来到美丽的澄迈接受这个具有浓郁的中国诗歌学术奖赏色彩的奖项,我感到无比的荣幸和激动。就像授奖词所说的那样,我的诗歌翻译一直是处于“地下状态”,我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得到这份沉甸甸的奖项。我想这首先是中国诗歌界向查尔斯·布可夫斯基(Charles Bukowski)的致敬,相信他在冥冥中也能感受到可爱的中国人对他诗歌的喜爱和肯定。同时,这也再一次证明了诗歌翻译是中国诗歌艺术前进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个证明在今年的“诗探索奖”里,在海南澄迈得到了完美的实现。所以,这份殊荣是对我的一个莫大鞭策和鼓励。它让我更加热爱诗歌和诗歌翻译,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和诗歌感悟力,把更多的好诗人、好作品介绍给国内的读者。感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海南省澄迈县委县政府。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张文武,1979年生于安徽灵璧,2004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曾任教师、出版社编辑、网站总编;大学期间开始接触中外现代派诗歌,接触尼采等人的作品,崇尚直觉——内心和自然的神秘契合,2006年开始诗歌翻译,主要译有查尔斯•布可夫斯基(Charles Bukowski)、詹姆斯•赖特(James Wright)、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泰德•休斯(Ted Hughes)、迈克尔•布洛克(Michael Bullock)、罗伯特•布莱(Robert Bly)等人的诗作;现居北京。)


2009年度“澄迈•诗探索奖”组委会、评委会

杨思涛:广东籍,1964年出生于福州,工程师、高级经济师、研究员、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历史学博士;曾获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优秀中青年干部”、“海南省十大杰出青年”、“新世纪中国经济特区企业改革杰出人物”、“海南省十大工业领军人物”、“中国工业园区管理年度十大杰出人物”、“中国旅游突出贡献奖”、“全国新农村建设领军人物”等荣誉奖项;现任中共海南省澄迈县委书记。
赵敏俐: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日本广岛大学客座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办中国文学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著有《两汉诗歌研究》、《汉代诗歌史论》、《文学传统与中国文化》、《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先秦君子风范》、《周汉诗歌综论》、《中国古代歌诗研究——从诗三百到元曲的艺术生史》等学术专著,主编有《先秦大文学史》、《两汉大文学史》、《中国文学通论•先秦两汉卷》等。
谢冕:著名文艺批评家,诗人,福建福州人,现为北大当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代表作有《论诗》、《新世纪的太阳——二十世纪中国诗潮》、《永远的校园》、《在新的崛起面前》等,著有学术专著《湖岸诗评》、《共和国的星光》、《文学的绿色革命》、《新世纪的太阳》、《大转型——后新时期文化研究》、《1898:百年忧患》、《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等,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百年中国文学经典》、《百年中国文学总系》等。
杨匡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负责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著有《战士与诗人郭小川》、《艾青传论》、《诗美的奥秘》、《缪斯的空间》、《创作构思》、《诗美的积淀与选择》、《渔阳三叠》、《中国新诗学》等,主编《中国现代诗论》、《共和国文学五十年》、《中国文化中的台湾文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经验》、《中国当代文学》等。
吴思敬: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诗探索》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著有:《诗歌基本原理》、《冲撞中的精灵》、《心理诗学》、《诗学沉思录》、《走向哲学的诗》、《诗歌鉴赏心理》、《文学原理》、《文章学》等。
林莽:“白洋淀诗歌群落”主要成员、《诗刊》编委,著有诗集《我流过这片土地》、《林莽的诗》、《永恒的瞬间》、《林莽短诗选》、《林莽诗选》5部,另有诗文合集《穿透岁月的光芒》,随笔集《时间瞬间成为以往》等,编辑有《诗探索金库》、《中国百年诗歌精华》等多种诗歌选本。
唐晓渡:北京大学新诗研究中心研究员,诗歌评论家,著有《不断重临的起点》、《唐晓渡诗歌评论自选集》、《中外现代诗名篇细读》、《唐晓渡诗学论集》等;译有《小说的艺术》(米兰•昆德拉)等,现为作家出版社编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5-19 10: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