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486|回复: 12

“雾水”中见“晶莹”——浅谈现代诗歌之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17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起现代诗歌,我们很难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义;但现代诗歌被推广,还是50年代初期,以台湾诗人纪弦等为代表的一批朦胧诗歌的出现,把现代诗歌引入潮流,到了70年代,以北岛顾城为代表的朦胧诗迅速崛起,致使至今人们一提到现代诗歌,仍然喜欢用朦胧诗来概括,怪不得很多人都认为现代诗歌的美,就是要让人一头雾水。朦胧也好,雾水也罢,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现代诗歌虽脱去了古体诗歌的外衣,但依然秉承着诗歌原有的艺术特性,以音乐性质为内涵,以韵律、语感、节奏为主流,只是现代诗歌更着眼于意境与空间结构的营造与融合。

        现代诗歌的美,真的就是让人一头雾水吗?

        在80年代,现代诗歌曾有过一段时期的辉煌,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顾《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这是一首很著名的朦胧诗,曾被很多人喜欢和传诵,这首诗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它能让每一位读者充满想象的期待,作者把真实的东西藏于梦幻之中,读者仿佛看到了,却又无法看清这神秘幽玄的意境,愈不能捕捉的东西愈觉得有味,诗中只提到了“我”、“ 你”、“ 云 ”,“就如摄影师的推拉镜头一样,变换着读者的主观距离,来显示人与人之间习惯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亲切感,”这是顾城自己对这首诗歌的诠译。

        再来看看席慕容的抒情诗《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於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这首诗歌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令人反复凝眉的揣想,开篇诗人用了一个夸张的虚写,表明了“我”对“你”的爱慕之情,随后诗人把坦露的情感隐喻于“一棵开花的树”,如此巧妙的打开了“雾水”的构思,就这样“我”在“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诗人借此把一腔热情倾洒,最后一节的延伸,更是抒写得自然而纯洁“那颤抖的叶呀,是我等待的热情”而你却无视的走过了,落了一地的,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我”最美丽的时刻结束了,无奈中,却留下了扣人心悬的力量。全诗没有刻意韵脚的安排,读起来却音韵和谐。席慕容的诗歌之所以能够震动诗坛,并获得巨大的成功,正是她诗歌亲切自然的风格,感染了读者;读席慕容的诗歌,仿佛就在脑海中放着怀旧的电影,那个远去的青春背影仿佛又回到自己的身边,就在眼前与你深情倾诉,仿佛你一伸手就能触碰到那梦境的边缘,就如一位曼妙的女子在读者的身旁娓娓道来,情愫饱满,意境悠长。

        我之所以选用了这两首诗歌,为的是要读者体会,顾城的一首《远与近》,“雾水”多一些,而席慕容的《一颗开花的树》,“雾水”少一些,“雾水”多不等同于浑浊,“雾水”少也不等于浅显的直白,诗歌的朦胧美,不是含糊不清,一头雾水,而是朦胧中不失视觉可感的意象,清晰中不失神秘幽玄的艺术效果,表现既不失真迹的准确性,还要在直觉上给读者领略不尽的意味。

        当今的诗坛,有的诗友过于追求“雾水”的效果,刻意深化意象的奇巧与繁琐,强调采用象征、暗示、隐喻、变形的手法表现,轻视了情节性与明朗化的理性表白,使诗歌的走向趋于抽象化,令读者认为,看不懂的诗歌就是好诗。其实不然,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需要创新,诗歌也同样需要新鲜的味道,但是创新并不是创奇。诗歌的抽象形式和绘画中的抽象不能等同,诗歌与绘画虽是姊妹艺术,但绘画是直接带给观众视觉的感受,而文字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表现障碍,再用抽象的形式去体现,就很难让读者理解。虽然诗歌的抽象形式有它的艺术根基,但如果这样的现代诗歌成为主流,诗歌的表现力将会渐渐走向崎型。

        汶川地震后,有一首诗歌震撼了13亿人,那就是《生死不离》,试想一下,这首诗歌如果是用抽象的形式表现出来,还会有这样的效果吗?

        古往今来,诗歌都以它独有的艺术魅力备受老百姓的青睐。小的时候,我们都喜欢背咏古诗词,让孩童背诵现代诗歌的却没有几个,这是因为古诗词如歌谣般朗朗上口,容易背诵和记忆,就拿最早的《诗经》说起,大多取材于民间乐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文字虽口语化,但不是直白的写思念,还写了芦苇草,还要写白露为霜,用物境来巧妙的衬托心境的思念之情,这就是雾水的魅力了,晶莹之处就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作者明确地告诉读者,“我”所思恋的人呀,远远的,在水的另一方。这看似简简单单的几句话,留给读者的想象却是无穷无尽的;那是一个怎样的“伊人”呢?令“我”受尽了思念的煎熬,也许就是在芦苇苍苍的黄昏,也许就是在长夜难眠的晨曦,“伊人”无数次在“我”的心头踱来踱去,缠绵细语……读者会情不自禁的想起自己,想起情思曾在自己心中翻云覆雨的日子,读者和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到了唐宋诗歌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很多口语化的诗句,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著名诗句。为了使更多的人认可自己的诗歌,他们会首先把自己的诗歌读给邻居,所以才会有白居易写完诗句先念给老太太听的故事,这足以说明当时的老百姓喜欢诗歌,需要诗歌,诗歌的语言凝结了老百姓生活中的智慧。简洁的语言不是直白,自有晶莹剔透的艺术之光在闪烁。

        现代诗歌,没有了古诗词格律的束缚,有着更多的自由性,随意性。如今是网络时代,文学爱好者大行其道,没有了退稿的烦恼,自己设立圈子论坛,跃跃欲试者不计其数,仔细看过去,有很多人都在清高的自我陶醉,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互相吹捧,相互奉承,自以为是的把自己看做是象牙塔里的一枝梅。现代诗歌已经走出了以读者为中心的发展时代,渐渐走进已作者为中心的衰败阶段。我们看看身边的人,宁肯读歌词,也不会去读诗歌,我曾跑了十几个书报亭,却找不到一本诗歌的杂志,现代诗歌的衰败令人心痛。由于作品没人爱,作者就只好孤芳自赏,用寂寞的情调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隔离群众,无病呻吟,没有了读者的钟情,试问这样的诗歌会有生命力吗?

        诗歌不管怎样创新,都不能脱离以读者为中心的创作初衷,脱离了读者,作品再优秀,那也只能用作学术探讨,而不能成为艺术。

        我之所以强调“雾水”中的“晶莹”,是因为,这直接影响着读者对诗歌的爱与恨。为了诗歌的生命力,我们每一位文人都应该有一份责任感,要让读者看到诗歌的晶莹之美,要在共性的整体中体现个性,切不可离弦走板,令读者徒增恨意之态。

        我们这些步诗歌后尘的学徒们,不要再故作“高雅”的云山雾罩,鄙视流行,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来源于生活。诗歌是通过诗人对生活的特殊感悟生成的,不是无边的想象;在生活中提炼艺术,才是诗歌的唯一源泉,任何艺术形式都要扎根在民众的沃土中,艺术之树才会长青,只有把艺术的感染力体现的淋漓尽致,艺术才会流芳百世。

        诗歌不同于其它文学,诗歌本身就有着梦幻般的色彩,也正是这梦幻般的魅力,带给读者窥视的距离美,朦胧的面纱太厚重,读者看不到光芒,没有面纱,文字太直白,无法带给读者无暇的想象,所以,诗歌的最高境界当是“雾水”中的“晶莹”,就如朦胧面纱后的少女,既能看到少女的眼眸,却又猜不出少女的神情,这样的诗意境界才是美的极致。

        以上是本人对现代诗歌的一点粗浅看法,没有任何针对性,但愿带给读者的不止是痴人说梦,粗鄙浅显之处还请文友们多多斧正!

                                              写于2008-8-22
发表于 2009-8-17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的文字,给我以梳理和享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7 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需要创新,诗歌也同样需要新鲜的味道,但是创新并不是创奇。诗歌的抽象形式和绘画中的抽象不能等同,诗歌与绘画虽是姊妹艺术,但绘画是直接带给观众视觉的感受,而文字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表现障碍,再用抽象的形式去体现,就很难让读者理解。虽然诗歌的抽象形式有它的艺术根基,但如果这样的现代诗歌成为主流,诗歌的表现力将会渐渐走向崎型。
认真拜读了百合的诗歌理论文章,立论准确,阐述深刻,以翔实、生动的典型诗歌例子来深入浅出地阐明“雾水”中的“晶莹”这个观点,给人以启迪。读后使我受益匪浅。问好百合。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7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合同学,俺帮你总结一下,就是写诗要好好说话,说人话。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7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之所以选用了这两首诗歌,为的是要读者体会,顾城的一首《远与近》,“雾水”多一些,而席慕容的《一颗开花的树》,“雾水”少一些,“雾水”多不等同于浑浊,“雾水”少也不等于浅显的直白,诗歌的朦胧美,不是含糊不清,一头雾水,而是朦胧中不失视觉可感的意象,清晰中不失神秘幽玄的艺术效果,表现既不失真迹的准确性,还要在直觉上给读者领略不尽的意味。

很值得学习。问好百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7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贴一个俺两年前写的随笔

◎好好说话

文/风筝  
先引一首风筝在别的论坛时一位朋友的诗作为开始。这首诗是针对现代人写古诗的,风筝觉得拿来说现代诗也很适合。

看着一帮现代人
汗流浃背地
写古诗 遭罪
让我想起了鸟与鸟的交流
不去用鸣 偏要用吠
到底懂多少
玩烂了韵辙牌格的古人
为了防止盗版设的
密码 复杂无比
妄图成为文化黑客的
就把完整的一句话
说得稀碎
我强烈呼吁:好好说话
古人有知也会同意
毕竟古人在古代说的
那也叫现代汉语
——《好好说话》

上面的诗中有一句风筝想着重点出来,就是“好好说话”。总以为不管写旧体还是新体,都该好好说话。

提起现代诗,我觉得最大的尴尬其实就在这一个不“好好说话”。因为诗人们的不好好说话,让现代诗渐渐变成了一种圈里人自己玩的小众游戏。所谓“写诗的比读诗的人多”的根源也在这里。当中国九成的知识分子(也许更多)甚至大多数中文出身的朋友们提起现代诗总是惯性地用一个“不懂”来回答时,风筝觉得应该脸红的不当是那些说不懂的,而是大多数的诗作者。诗歌脱离现实脱离大多数人的知识面,这种现象在从古到今的诗歌发展史上,也只有现代诗最是明显。

也许是因为当代诗自七六以后的朦胧诗时代起,好不容易才在主流文坛上得到了承认,争得了自己应得的位置,因此现代的诗人们就都有了一种逆反心理,就是以让人不懂为美,故作高深故弄玄虚。常常在自己的思维还处在紊乱状态时就匆忙下笔,造出一行行类似梦呓的句子来,把晦涩当成了写诗的捷径。

当不懂变成主流,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行了行规。反正现在看诗的大都也自己写诗的或者想学写诗的人,想在圈子里混,最明智的态度只能是就算一首诗你怎么看都不懂,也最好别说出来,不懂装懂就是。不但要装懂,还要帮作者想出一大堆理论基础,再用些通感呀意识流什么的行话,引伸出作者自己都没想到的深刻含义来。只有这样才能进入一种体制内的默契。然后当自己也拼凑出类似的“诗”的时候,也才能被圈里人礼上往来地认可。

这样下来,就使得诗歌的圈子越来越封闭,也使得圈外许许多多曾对诗歌有着神圣和向往的人们远离了诗歌。新诗从此失去了大众的支持,变成少数人之间类似行为艺术的孤芳自赏。自以为是走上了神坛,实际上却是在正常人心里早就沦落成了异类。五四时期新诗曾是进步的自由的象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诗集也还是书店里比较畅销的一类读物。现在的情况则是在随便一个中等城市里,想买到一本和新诗有关的书都是一件苦力似的差事,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写到这里还是顺便提一下汪国真吧,他的名字曾在一个时期里几乎比今天的超女还火暴。主流诗人却大都酸葡萄似的当他是诗国的国耻。风筝自己其实也对此君不屑一顾的,我想提醒一下的就是:他那些称不上诗的诗集不正是钻了现代诗坛大多数人不争气不愿写让人看得懂的诗的一个空子吗?许多人是喜欢诗愿意接近诗的,可是诗人们不带他们玩,所以他们就只好投靠汪国真,把汪氏诗歌当成了教科书。真正的诗人们在愤愤不平之余更该反醒的是自己的文字才对。

新中国成立以后因为各种原因,让政治诗口号诗标语诗等等成为诗的主旋律,直接的后果就是把大陆的现代诗和五四新诗之间拉出了一个断层。经过了朦胧诗以及第三代诗人流血流泪的探讨与抗争,现代诗才终于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可惜他们的优良传统与革命精神在后来却并没真正得到传承,反而被投机取巧的人所利用。就这样曾经充满美感的朦胧被走火入魔成了晦涩,以至于整个诗坛才会被一个单单薄薄的汪国真轻易击败,这不能不算中国所有写诗的人的耻辱。

汪国真的故事终会被人慢慢淡忘,汪氏的诗歌也终会历史尘封。但是如果现代的诗人仍然自以为是地玩着“不懂”,在不远的将来,第二个第三个汪国真肯定还会出现。也许有天所有有井水的地方都在歌汪诗,那么所有的现代诗人大约也都可以相约一起投井自杀了吧。

好好说话,在中国就好好说中国话。生在当代就好好说现代汉语。诗是由语言构成的,语言则是日常说话的文字表现。所以在写下一行文字之前请先理理自己的思绪,再想想自己平时说话的腔调。少写那些中国人看不懂外国人更不可能懂,古人不懂现代人还是不懂的“诗”。

忽然感觉这结论有点在变相吹捧口语诗的嫌疑,我对口语诗倒真是一直存着好感的。我反感的只是口水或俚语。因为在大多数的场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的口语都不太可能充满俚语甚至充满床弟之事的,这同样是另一种不好好说话的表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8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温经天 于 2009-8-17 20:43 发表
谢谢你的文字,给我以梳理和享受


感谢温版版抬爱!多多斧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8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这样的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8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王建民 于 2009-8-17 23:32 发表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需要创新,诗歌也同样需要新鲜的味道,但是创新并不是创奇。诗歌的抽象形式和绘画中的抽象不能等同,诗歌与绘画虽是姊妹艺术,但绘画是直接带给观众视觉的感受,而文字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表现障碍, ...


感谢来访!共同探讨学习!问好老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8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风筝没有风 于 2009-8-17 23:35 发表
百合同学,俺帮你总结一下,就是写诗要好好说话,说人话。笑……


感谢风老师的点评!别说还真总结的有点意思!就是听起来不太入耳 ,您再听百合总结一下,诗歌的语言讲究凝练、干净,意境讲究.....我还说不好,还得风筝老师总结,话糙理不糙。百合虚心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9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诗自五四以来,大多讲究破坏,到最后把诗歌的形式、韵律、节奏也杀得一干二净,自是自由了,可惜门槛一低,暂时的辉煌就如流行的事物一样,很快地就过时了。到了现在,各种流派都想给它加件衣服,可惜本体已经破坏得太严重了,似是而非的东西再也引不起大众的共鸣。
   反倒是在一些流行的歌曲中我看到了诗歌纯净的影子,如《爱在西元前》《七里香》《东风破》等歌词,其意境和韵律之美,比起现在的那些诗人大家们,我宁愿和大多数人一样,看着窗外的滴落的雨水,嘴里哼着:
雨下整夜
我的爱溢出就像雨水
院子落叶
跟我的思念厚厚一叠
几句是非
也无法将我的热情冷却
你出现在我诗的每一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9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来学习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6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的无节制的“繁荣”(强调美的同时也强化了丑)
扼杀了诗本身
诗歌的“美”自从被义无返顾地独立之时起
注定无处安身
审美最终在疲劳中死去

诗歌不是教科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4 02: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