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字之悟》
有时去看一些人写的文字,感觉他或她们,其实是一直在绕自己的心灵。就像一个人,不停的换些衣服穿。穿上了一件,就以为自己变成了一新的样子。这只是他或她们自己的以为,在我的眼里他或她的变化实在不大。
这让我想起自己,自初中学生时期至现在,已经有了三十多年,自己蓄发总是中长的尺度,想换个发型,有的朋友说你的脸型不太合适,听取别人的意见我一直没有改变,也认为中长尺度的头发是适合自己的。这天我去理发,天热,理发师问:理成平头吗。我一怔,心想,那试一下吧。理发师三下五除二,将我一头较长的发剪去扔到地上。我看了看镜子里的样子,好陌生的自己啊。第二天去上班同事看到说:很精神。我说有变化吗,她说:没有多大变化,你还不是那样子,只是感觉精神了些。听到她的话,不由得自已笑了笑自己。以为变个发型就有三十多年的变化,其实没有。与昨天比,不过头发长变短了而已。
想起中国文化的三位老祖宗老子、孔子与庄子。
孔子,为文。那些格言似的话,其实就《论语》的文字来看,他都是对一具体的事情具体的人在说一些道理。他的文字是有事实基础的。充满着说服力,就因为不是泛泛而言。
庄子,为文,也会说一些莫名有大妙的话来,但他不是找来一些事实作为论据,而是编一些寓言故事,以佐证强化他的观点。他的文字,建立在想象力很丰富的自己编的故事上的。这样的文字也就充满了文学性。
而老子的文字,则是纯粹格言警句式的。道德经几千字,我们看来会认为很神奇,很奇特。他的文字没有事实与故事作为基础。似乎他的文字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矣。但其实细细体会,一如有人说的,文字传到后世写到最后,真正有力量是里面深刻的思想。而老子的哲学,及辩证性极强的思维,及文字严谨的逻辑性,正是令人品之一而再,再而三的。
一些当代人写的文字,那些换衣服的人,其实你要想真正有所变化,那必须是:你这个人有老子那样的深刻的体会与思考,这里我并不是说要你与老子靠齐并肩,不是说你的思想与感悟必须正确。而是说,要思而写。不然,我们作为读者的,只看到衣服,也仅是衣服的新的款式罢了。如果学不到老子,那可以去学学孔子与庄子,文之欲立,请立于事实与你的想象情节里。
跳出来说,就像一个演员,如果你是角色演员,天生长得像一些伟人的模样,你所演的只能是伟人模样。这样的演员,可能成名于斯,但无法超越也于斯,成了萧何败也萧何罢。但有的,则像一本色演员,你永远只是演你自己,换不同的电视剧电影的台本,换不同的年代,换不同的环境,你没有改变。这样的人,我认为成名迅速失去名声也迅速。而有的演员不断的改变自己,沉浸到不同的角色里,去感受,去附心灵身体在那不同的角色里,物变则人变,永远是不同。这,用在对文字的看法上,道理是一样的。
前些时看到一个引起争论的诗人伊沙说过一句话,大意如此:文字简洁或繁复,不是非常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你的文字本身的趣味是否独特,是否有表现性。这个观点我是赞同的。梁朝伟这个被认为充满着魅力的男演员,在《花样年花》里台词实在不多,但句句体会颇有传神之处。这是简洁的妙意。而我也很喜欢的《大话西游》电影,无论是唐僧的多嘴多舌,还是周星施演的孙悟空,他说的那段爱情宣言,感觉极为不抒情不婉转不美妙不像琼瑶编写的台词,但将戏谑式的表面与非常真诚的内在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令人感动不已而成了经典。
也记得与友说过,把话或字弄通透,是最基本的要求。而把话或字弄成有趣味有回味,则是非常高的追求啦。万不可因为追求趣味与回味,愈发晦涩而自认为是文字高手,那就是可笑的地方啦。为此曾谈到艾略特的《荒原》,作为东方人,看到译来的他的这首诗,我们会:一是陌生,二是晦涩,三是认为很伟大,毕竟是因为这样的作品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但真就去看,其实艾略特,在写这首诗,有很丰富的注释,引用了西方的很多经典性的思想作品。这样的作品,是用很深厚的学识作为基础的。而不是我们肤浅认为的晦涩陌生之美。所谓的晦涩与陌生,是我们不懂得不了解所造成的。当然我也认为,这样的诗歌创作,有掉书袋之嫌。一如我国唐朝的李商隐,他有的诗,工整严谨,但书袋掉得实在像满是黄花堆积,他这样的作品只能作为解谜而后人显示博学之用,而没有半点诗味啦。
建议那些喜欢字的,在写之后,问自己几个基本问题,一,我的,或思想,或文字,有新意吗,有我的独特的地方吗?二,我的,就一些文学手法上,运用了一些吗,是不是遵循了文字的基本逻辑?这不包括那些以就是让别人不懂的,并且文字基本原则也不遵守的文字。这不包括那些以晦涩与陌生为目标,但没有真正去体会晦涩与陌生其内涵的文字,也不包括只写给自己看的文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