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4932|回复: 23

异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6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在的诗除了初学者的稚嫩浅白的诗就是异化诗。稚嫩浅白的诗写多了固然无味,由于现代人的学识及人文环境限制很难写出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因此不可避免的滑向异化诗上去。异化诗除所谓的梨花体等外,再有就是占主流地位的生涩晦暗的诗。异化诗形成的动因就是标新立异。
    试问这些评论者,你们真正抓住了这组诗的思想脉络和情感流向了吗?你们在读这组诗的时候,确实激起你们内心的共鸣了吗?尽管你们想方设法套用时髦的理论力图解释这组诗,但没有一个人能够解释清楚,给人的感觉无非是虚假的灌水而已。
    围绕着生涩晦暗的诗疑问是:作者是否表达了自己真实情感和连贯的思想,有着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思想脉络;而读者的情感和思想确实随作者的笔端流淌而脉冲。这样会导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如果是,那么现代诗不仅需要有特殊才能的人去读,更需要有特殊才能的人去写。又那么,诗的宗教化是不可避免的,真正意义上的诗的消亡也是不可避免的。因特殊才能的人毕竟少,读者就会绝迹。
    另一方面,如果不是上述所说,那就是故弄玄虚的虚假了。有意把思想打得支离破碎,把中国话说的生涩难懂。这就是余秋雨先生所论述的虚假文学。现在诗界的话语权普遍掌握在后朦胧诗人的手里,这些人就是异化诗的始作俑者。他们明知道诗快让他们搞死了,还在执着地坚持,看看现在的“诗刊”就一目了然了,如果现在“诗刊”还没有停刊的话。
    不是和哪个人过不去,是和现代诗过不去。才情不应该这样浪费,这个网站中有很多有才情的诗作者,受后朦胧诗人影响颇深,或能名噪一刻一隅,但注定不会有前景。这样写,新人乍读,感觉高深莫测,势必跟风,又一代人又休矣。

[ 本帖最后由 枫桥 于 2009-8-6 20:45 编辑 ]
发表于 2009-8-6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起来,给大家谈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6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担心诗歌的方向,正如基金经理担心股市的方向一样。无论市场出现怎样的危机,最终市场还是以市场的名义存在着,只是一批一批的投手被更换,从前的国泰君安公司没了,N 个比它大的公司又来了,国有股上市如洪水猛兽,指数跌倒1000多点,结果是投资品种越来越多,市场生存的机理是多样花的品种,市场开始只有老八股,现在几千个上市公司,照样再上到3000点。

我一直认为,诗歌是语言功能和情感功能的再挖掘,确定一种模式是必死无疑的。如果诗歌只能按照李白的方式走过来,如果诗歌只能按照《诗刊》的标准走下来,那是诗歌的军训,诗歌不可能像军队那样必须正步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键是现在的诗歌文体就像垃圾堆,不能或者不会用小说、散文等文体表达的情绪、感觉就用诗歌来表达,有话要说、有情绪要发泄自然就会想到诗歌。为了让这种渲泄漫及众目,自然要别开生面、缘木求鱼,难免造出马角牛牙的语句来。人们怕受折磨,见到现代诗如遇马蜂躲之而唯恐不及,场合上说谁是诗人,他会破口大骂“你他妈才是诗人呢!”现在的诗已不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而存在了,因此不可能承载她的社会功能,也不可能发挥十三香所说的刀子的作用了,诗已经成了一个倾倒情绪和感觉的社会垃圾场。
    诗是有自己的内容和形式的,诗不可能都收编除小说家、散文家、杂文家以外的任何“文人”。不要以诗的名义、以多种形式的名义使诗异化了。

[ 本帖最后由 枫桥 于 2009-8-7 01:0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7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09-8-6 23:19 发表
诗人担心诗歌的方向,正如基金经理担心股市的方向一样。无论市场出现怎样的危机,最终市场还是以市场的名义存在着,只是一批一批的投手被更换,从前的国泰君安公司没了,N 个比它大的公司又来了,国有股上市如洪水猛 ...

我一直认为,诗歌是语言功能和情感功能的再挖掘,确定一种模式是必死无疑的。如果诗歌只能按照李白的方式走过来,如果诗歌只能按照《诗刊》的标准走下来,那是诗歌的军训,诗歌不可能像军队那样必须正步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7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枫桥 于 2009-8-7 00:54 发表
关键是现在的诗歌文体就像垃圾堆,不能或者不会用小说、散文等文体表达的情绪、感觉就用诗歌来表达,有话要说、有情绪要发泄自然就会想到诗歌。为了让这种渲泄漫及众目,自然要别开生面、缘木求鱼,难免造出马角牛牙 ...

诗已经成了一个倾倒情绪和感觉的社会垃圾场。
    诗是有自己的内容和形式的,诗不可能都收编除小说家、散文家、杂文家以外的任何“文人”。不要以诗的名义、以多种形式的名义使诗异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7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个问题承载得太多也太大。青蓝进来学习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7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之悟》

有时去看一些人写的文字,感觉他或她们,其实是一直在绕自己的心灵。就像一个人,不停的换些衣服穿。穿上了一件,就以为自己变成了一新的样子。这只是他或她们自己的以为,在我的眼里他或她的变化实在不大。

这让我想起自己,自初中学生时期至现在,已经有了三十多年,自己蓄发总是中长的尺度,想换个发型,有的朋友说你的脸型不太合适,听取别人的意见我一直没有改变,也认为中长尺度的头发是适合自己的。这天我去理发,天热,理发师问:理成平头吗。我一怔,心想,那试一下吧。理发师三下五除二,将我一头较长的发剪去扔到地上。我看了看镜子里的样子,好陌生的自己啊。第二天去上班同事看到说:很精神。我说有变化吗,她说:没有多大变化,你还不是那样子,只是感觉精神了些。听到她的话,不由得自已笑了笑自己。以为变个发型就有三十多年的变化,其实没有。与昨天比,不过头发长变短了而已。

想起中国文化的三位老祖宗老子、孔子与庄子。

孔子,为文。那些格言似的话,其实就《论语》的文字来看,他都是对一具体的事情具体的人在说一些道理。他的文字是有事实基础的。充满着说服力,就因为不是泛泛而言。

庄子,为文,也会说一些莫名有大妙的话来,但他不是找来一些事实作为论据,而是编一些寓言故事,以佐证强化他的观点。他的文字,建立在想象力很丰富的自己编的故事上的。这样的文字也就充满了文学性。

而老子的文字,则是纯粹格言警句式的。道德经几千字,我们看来会认为很神奇,很奇特。他的文字没有事实与故事作为基础。似乎他的文字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矣。但其实细细体会,一如有人说的,文字传到后世写到最后,真正有力量是里面深刻的思想。而老子的哲学,及辩证性极强的思维,及文字严谨的逻辑性,正是令人品之一而再,再而三的。

一些当代人写的文字,那些换衣服的人,其实你要想真正有所变化,那必须是:你这个人有老子那样的深刻的体会与思考,这里我并不是说要你与老子靠齐并肩,不是说你的思想与感悟必须正确。而是说,要思而写。不然,我们作为读者的,只看到衣服,也仅是衣服的新的款式罢了。如果学不到老子,那可以去学学孔子与庄子,文之欲立,请立于事实与你的想象情节里。

跳出来说,就像一个演员,如果你是角色演员,天生长得像一些伟人的模样,你所演的只能是伟人模样。这样的演员,可能成名于斯,但无法超越也于斯,成了萧何败也萧何罢。但有的,则像一本色演员,你永远只是演你自己,换不同的电视剧电影的台本,换不同的年代,换不同的环境,你没有改变。这样的人,我认为成名迅速失去名声也迅速。而有的演员不断的改变自己,沉浸到不同的角色里,去感受,去附心灵身体在那不同的角色里,物变则人变,永远是不同。这,用在对文字的看法上,道理是一样的。

前些时看到一个引起争论的诗人伊沙说过一句话,大意如此:文字简洁或繁复,不是非常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你的文字本身的趣味是否独特,是否有表现性。这个观点我是赞同的。梁朝伟这个被认为充满着魅力的男演员,在《花样年花》里台词实在不多,但句句体会颇有传神之处。这是简洁的妙意。而我也很喜欢的《大话西游》电影,无论是唐僧的多嘴多舌,还是周星施演的孙悟空,他说的那段爱情宣言,感觉极为不抒情不婉转不美妙不像琼瑶编写的台词,但将戏谑式的表面与非常真诚的内在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令人感动不已而成了经典。

也记得与友说过,把话或字弄通透,是最基本的要求。而把话或字弄成有趣味有回味,则是非常高的追求啦。万不可因为追求趣味与回味,愈发晦涩而自认为是文字高手,那就是可笑的地方啦。为此曾谈到艾略特的《荒原》,作为东方人,看到译来的他的这首诗,我们会:一是陌生,二是晦涩,三是认为很伟大,毕竟是因为这样的作品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但真就去看,其实艾略特,在写这首诗,有很丰富的注释,引用了西方的很多经典性的思想作品。这样的作品,是用很深厚的学识作为基础的。而不是我们肤浅认为的晦涩陌生之美。所谓的晦涩与陌生,是我们不懂得不了解所造成的。当然我也认为,这样的诗歌创作,有掉书袋之嫌。一如我国唐朝的李商隐,他有的诗,工整严谨,但书袋掉得实在像满是黄花堆积,他这样的作品只能作为解谜而后人显示博学之用,而没有半点诗味啦。

建议那些喜欢字的,在写之后,问自己几个基本问题,一,我的,或思想,或文字,有新意吗,有我的独特的地方吗?二,我的,就一些文学手法上,运用了一些吗,是不是遵循了文字的基本逻辑?这不包括那些以就是让别人不懂的,并且文字基本原则也不遵守的文字。这不包括那些以晦涩与陌生为目标,但没有真正去体会晦涩与陌生其内涵的文字,也不包括只写给自己看的文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7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以诗发言》

《不以诗发言》

       写诗的时候,你不得以诗发言,你必须记住你是一个人,以一个人的身份而不是以一个神的身份来写诗和发言。你只需也必须以生命或生活的名义而不是诗歌或艺术的名义来写诗,你可以经由一个人而成为诗人,却不能以诗人的名义自高于人。
       有许多获得成功和荣誉的高招,你应该坚持不用,并在适当的时候或者迫不得已的时刻将之揭穿。你应该老老实实把自己的肉体凡胎表现出来、描绘出来。凡俗比神圣意义更加重大——如果我们足够多地看重真实并有足够多的真诚的话!凡夫俗子,记住,凡夫俗子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基。我们不属于可以在天上飞的生灵,我们身上不长翅膀,甚至心灵也是如此。所以不要轻易说出“心灵的翅膀”这样的话。请记住,说这样的话的时候可能正是我们成为罪犯的时候,成为一个假证人的时候。记住,我们首先是而且只是用双脚行走的人。血肉之躯,终归尘土,而灵魂从未并外在于我们的躯体。
       不要把生活的语言损伤和破坏,不要装神弄鬼,要做一个健康的人,说出一个健康的人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受和理解。把所有诗歌的语言都忘记,记住:语言不能是自我的生成,语言世界不能是我们真实的世界。语言只是我们的生活和生命的从属部分,一如我们分泌出来的汗或散发出来的气。写诗的人,一定要防备语言对言语者的异化。
       其实,异化早已存在。并且
       诗人被语言所异化的现象普遍存在着。所以
       诗人的语言应该受到清算。并且
       诗人应该受到清算。
       在语言世界中生活(生存)了那么久的人到底应该生活在语言世界中还是非(无)语言世界中?是否可以提出:前语言世界(时代)与后语言世界(时代)这样的概念?而或者这样的提法本身也正是语言的异化的一种表现:因为或者根本就没有前语言世界与后语言世界这样的存在?它们只不过是两个虚假概念(或者说空概念)而已。
       语言与语言者的关系必须得到批评。
       人借助于语言到底得到了什么?还将得到什么?
       语言会把语言者带向哪里去?
       写于2007年8月14日凌晨。我的生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8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真诚的语言总能打动人心。看得出以上文字是对诗、对诗以外的某些层面进行深入思考的提炼。
    孔老们对自然、社会及人类本身进行了炼狱般的观察思考,解释了天地人心的指向,提炼出深邃的思想。唐宋那些大家们将天地人心与天地人情结合起来创造了辉煌的艺术。真正的艺术产生于天地人心与天地人情之间,心和情只能寄寓给真诚,离开了真诚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思想和艺术了。
    语言的艺术性只能增加语言的趣味和内涵,语言的艺术性不应该也绝不会成为理解语言的障碍,只要语言符合人的思维逻辑、符合语言逻辑。一篇作品必须有清晰的思想和情感起伏的脉络,不管你的思维如何波动,词汇如何跳跃,只要不离开这条脉络的干线,就不难被人理解。在这条脉络的任何层次上,词汇合理的翻腾跳跃都会增加语言的艺术性,会对实现完成这个脉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首先是作品有没有脉络,其次是语言跳跃的合理性和目的。如果一篇作品根本就没有连贯的脉络,或者语言的跳跃有悖常理,不符合地球人的思维和语言逻辑,那么作品注定很难被人理解,这篇作品肯定就不是地球艺术了。如果语言跳跃的目的是想媾和时弊,就是为了让地球人感觉是一篇超时代乃至超时空的煌煌之作,至少能达到迫降年轻人、初入道者理解能力上的自信和自尊,让他们面对高深莫测而肃然起敬。诚然如此,只好缄口而已。

[ 本帖最后由 枫桥 于 2009-8-8 00:4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0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文字看了真受益,再挂几天,请各位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0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乡巴 于 2009-8-10 12:22 发表
这文字看了真受益,再挂几天,请各位继续

支持,读着收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0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来学习。收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0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来自于大众,来自于生活和劳动,关于诗歌的起源,俺想不会还有争论吧。但是,如果诗歌不再反映时代和大众生活,变成极少数人哼哼唧唧的自我修炼,诗歌真的要走向死亡了,因为它抛弃了自己的本源。
其实,不要把诗歌神话,诗歌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能不能打动读者,能不能形成广泛的共鸣,以诗歌的方式。仅此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2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握好!读后留声:

《惊叫》

需要刀口冷静地思考
钻进竹箫的洞孔
封闭所有的声息
让骨头离开肉
外界的视线
需要重新见面的惊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6 16: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